作為媽媽,我還是希望孩子保持純真,不要過早被社會汙染。
一位家長跟我諮詢聊了聊她的困惑。
「幾天前,我帶著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兩家孩子歲數相差不大,正好可以讓他們一起玩。我家是男孩子,2歲多,淘氣、好奇心強,總是玩玩這個玩具,動動那個小玩意兒。
我說他還不聽,越不讓他做,他越要做。
我當時很生氣,感覺很沒面子。
後來跟朋友聊天,她說親戚家一個小女孩到她家做客,非常乖巧、聽話,特別會看大人臉色,為人處世很有大人風範,還說我家娃情商低。」
說實話,聽到這些,作為媽媽,心裡肯定很不好受。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從小學會察言觀色,還是保持小孩子的純真?
舒淇接受紀錄片《時代我》專訪透露自己從小就會察言觀色
「這兩天我也跟同事聊到這個話題。
結果讓我很驚訝:大部分同事覺得應該從小培養。
原因很簡單——長大後,誰也不能了不起到不需要奉承別人的程度,還是要隨波逐流,不如讓孩子從小養成這個習慣。
姜思達在看完《狗十三》後談到的觀後感
這跟我之前秉持的育兒專家的觀點完全相悖:不要跟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媽媽就不愛你了』這類話,這樣容易培養孩子取悅別人的不良習慣,我覺得老師說得挺對的啊。
可是,每當想起朋友和同事們的話,我又開始糾結了,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很會討好大人,而自己的孩子不善於察言觀色、特別實誠,萬一他長大以後在社會中吃虧該怎麼辦呢?」這位家長也提出了她的困惑。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該不該培養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這個話題。
一、任何觀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我不教育孩子,孩子至少不會被搞壞。」一位朋友跟我說。她的孩子我也見過,特別熱情和具備感染力的孩子。每次跟她見面,滿滿的能量撲面而來,讓人心生愉悅,舒服至極。然而,這種感覺很少在被教育要「懂禮貌」、應該「聽話」的孩子身上產生。
過於世俗化的孩子身上缺乏那種稀缺而寶貴的靈氣。換句話說,孩子之所是孩子,他們在作、在鬧、在充分表達自己好奇心欲望的本身,就是在探索與發展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社會適應能力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作為普通大眾來說:越懂得察言觀色,社會適應能力越強。
什麼是社會適應能力?
個人為了與環境取得和諧的關係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它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而不斷改變的相互作用過程。
它有3個基本組成部分:
1. 個體。包括我們每個社會中人。
2. 情境。比如,每個人對人際關係的需要。
3. 改變。它不僅包括我們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也包括改變環境使之適合自己的需要。
當每個人面對新的社會環境時,一般有3種基本的適應方式:
1.改變環境,解決問題。
2.接受環境,改變自己。
3.開啟自我防禦機制,掩蓋矛盾下的焦慮和壓力。
大多數父母總是習慣並糾結於追求絕對「正確」的道理,將自己陷入「直線式」思維的困境,無法走出來;要麼抱怨他人,要麼責怪自己;要麼悔不當初,要麼恐懼未來。但人是群體動物,我們無論是選擇改變環境還是改變自己,都需要具備適應群體的能力。
二、察言觀色需要掌握「度」
以上兩種觀點,容易走入這兩個極端:
1. 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從心理的角度看,在孩童時期過於懂得察言觀色、討好父母,會忽略自己內心的需求。他們的注意力會放在別人的需求上,而忽略了自己內心想要什麼,也不懂得表達,因此,經常會陷入情緒化當中。
主要體現在兩種情緒上:
一,他們的內心是委屈的。
他們特別期望有人能夠理解自己、懂自己,卻不知道怎麼表達,採取的行為是委屈自己去討好對方,在覺得自己受委屈後就會產生負面情緒,不知道怎麼疏導情緒,就會發脾氣,或者通過「作」的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
二,讓關係陷入「要求—服從」的相處模式。
他們總會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感受到他們的忽視,感受不到來自他們的愛。
2. 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不教育孩子,讓他們自由成長,並不意味著不管不顧、放任自流,也不意味著任何事情、任何決定都以孩子為中心。
過度滿足孩子,就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很多孩子因為家裡一味地溺愛、要什麼給什麼,所以上學之後會出現與同學、老師的各種相處問題。
國產短片《巨嬰》充分展示了一個「巨嬰」是如何養成的。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8歲的孩子參加學校活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火鍋,肥牛剛剛下鍋,孩子就全部撈起來放到自己碗裡,其他小朋友頓時群起而攻之。
這時,老師走過來說:「每個人平均分哦!」
孩子很生氣,也很尷尬。
後來,他回家對媽媽說:「其他人都不讓我吃肉,老師也對我不好。」
他媽媽還以為孩子在學校被校園欺凌了。
事實上,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讓他們相對自由地成長,兩者並不矛盾。
心理學家霍尼曾說過,人之所以會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來妄圖根據這個標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
三、不要讓自己孩子的人生被他人所定義。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找到真正理想的自我呢?
1. 需求意識。
曾經接觸過很多類似的孩子:他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厭惡自己的「聽話」、「懂事」,除了學習沒有任何其它興趣愛好,等到自己真正長大,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真正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於是陷入迷茫、抑鬱當中。
父母作為孩子堅強的後盾,需要鼓勵、陪伴他們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路。
2. 責任意識。
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責任意識的形成十分重要,它是兒童人格、社會性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鍊他們獨立做事的能力;鼓勵孩子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要有始有終;可適當地讓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憂慮和難處,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
3. 邊界意識。
它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術語,簡單來說就是需要清楚明白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父母不要強制性給孩子定義邊界,而是要他掌握健康的邊界意識。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當我們以愛的名義解救孩子時,卻剝奪了孩子的能力感。家長可以從觀念灌輸、生活場景進行引導,讓孩子從小意識到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的區別。
最後,
其實,我特別能理解開頭這位媽媽的心情,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想給孩子世上最好的一切。
可是,每個媽媽也都是第一次當媽媽,在育兒的宏大工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未知的困擾,在跟別的父母、孩子的比較之中,她們會變得敏感、焦慮和不自信。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
尊重意味著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長和表現。
尊重也包含著不能利用對方的意思。
我希望被愛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去表現,而不是服務於我的目的。
只有當我自己取得獨立的地位,在沒有拐杖的情況下獨立站起來,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別人時,尊重對方才是可能的。
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收穫孩子成長的喜悅;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收穫作為獨立個體的能量和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