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懂得察言觀色,社會適應能力越強!孩子應該從幾歲開始培養?

2020-09-04 昭德培訓

作為媽媽,我還是希望孩子保持純真,不要過早被社會汙染。

一位家長跟我諮詢聊了聊她的困惑。

「幾天前,我帶著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兩家孩子歲數相差不大,正好可以讓他們一起玩。我家是男孩子,2歲多,淘氣、好奇心強,總是玩玩這個玩具,動動那個小玩意兒。

我說他還不聽,越不讓他做,他越要做。

我當時很生氣,感覺很沒面子。

後來跟朋友聊天,她說親戚家一個小女孩到她家做客,非常乖巧、聽話,特別會看大人臉色,為人處世很有大人風範,還說我家娃情商低。」

說實話,聽到這些,作為媽媽,心裡肯定很不好受。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從小學會察言觀色,還是保持小孩子的純真?

舒淇接受紀錄片《時代我》專訪透露自己從小就會察言觀色

「這兩天我也跟同事聊到這個話題。

結果讓我很驚訝:大部分同事覺得應該從小培養。

原因很簡單——長大後,誰也不能了不起到不需要奉承別人的程度,還是要隨波逐流,不如讓孩子從小養成這個習慣。

姜思達在看完《狗十三》後談到的觀後感

這跟我之前秉持的育兒專家的觀點完全相悖:不要跟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媽媽就不愛你了』這類話,這樣容易培養孩子取悅別人的不良習慣,我覺得老師說得挺對的啊。

可是,每當想起朋友和同事們的話,我又開始糾結了,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很會討好大人,而自己的孩子不善於察言觀色、特別實誠,萬一他長大以後在社會中吃虧該怎麼辦呢?」這位家長也提出了她的困惑。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該不該培養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這個話題。

一、任何觀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我不教育孩子,孩子至少不會被搞壞。」一位朋友跟我說。她的孩子我也見過,特別熱情和具備感染力的孩子。每次跟她見面,滿滿的能量撲面而來,讓人心生愉悅,舒服至極。然而,這種感覺很少在被教育要「懂禮貌」、應該「聽話」的孩子身上產生。

過於世俗化的孩子身上缺乏那種稀缺而寶貴的靈氣。換句話說,孩子之所是孩子,他們在作、在鬧、在充分表達自己好奇心欲望的本身,就是在探索與發展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社會適應能力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作為普通大眾來說:越懂得察言觀色,社會適應能力越強。

什麼是社會適應能力?

個人為了與環境取得和諧的關係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它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而不斷改變的相互作用過程。

它有3個基本組成部分:

1. 個體。包括我們每個社會中人。

2. 情境。比如,每個人對人際關係的需要。

3. 改變。它不僅包括我們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也包括改變環境使之適合自己的需要。

當每個人面對新的社會環境時,一般有3種基本的適應方式:

1.改變環境,解決問題。

2.接受環境,改變自己。

3.開啟自我防禦機制,掩蓋矛盾下的焦慮和壓力。

大多數父母總是習慣並糾結於追求絕對「正確」的道理,將自己陷入「直線式」思維的困境,無法走出來;要麼抱怨他人,要麼責怪自己;要麼悔不當初,要麼恐懼未來。但人是群體動物,我們無論是選擇改變環境還是改變自己,都需要具備適應群體的能力。


二、察言觀色需要掌握「度」


以上兩種觀點,容易走入這兩個極端:

1. 培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從心理的角度看,在孩童時期過於懂得察言觀色、討好父母,會忽略自己內心的需求。他們的注意力會放在別人的需求上,而忽略了自己內心想要什麼,也不懂得表達,因此,經常會陷入情緒化當中。

主要體現在兩種情緒上:


一,他們的內心是委屈的。

他們特別期望有人能夠理解自己、懂自己,卻不知道怎麼表達,採取的行為是委屈自己去討好對方,在覺得自己受委屈後就會產生負面情緒,不知道怎麼疏導情緒,就會發脾氣,或者通過「作」的方式來吸引他人的注意。


二,讓關係陷入「要求—服從」的相處模式。

他們總會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感受到他們的忽視,感受不到來自他們的愛。


2. 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不教育孩子,讓他們自由成長,並不意味著不管不顧、放任自流,也不意味著任何事情、任何決定都以孩子為中心。

過度滿足孩子,就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很多孩子因為家裡一味地溺愛、要什麼給什麼,所以上學之後會出現與同學、老師的各種相處問題。

國產短片《巨嬰》充分展示了一個「巨嬰」是如何養成的。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8歲的孩子參加學校活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火鍋,肥牛剛剛下鍋,孩子就全部撈起來放到自己碗裡,其他小朋友頓時群起而攻之。

這時,老師走過來說:「每個人平均分哦!」

孩子很生氣,也很尷尬。

後來,他回家對媽媽說:「其他人都不讓我吃肉,老師也對我不好。」

他媽媽還以為孩子在學校被校園欺凌了。

事實上,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讓他們相對自由地成長,兩者並不矛盾。

心理學家霍尼曾說過,人之所以會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來妄圖根據這個標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

三、不要讓自己孩子的人生被他人所定義。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找到真正理想的自我呢?


1. 需求意識。

曾經接觸過很多類似的孩子:他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厭惡自己的「聽話」、「懂事」,除了學習沒有任何其它興趣愛好,等到自己真正長大,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真正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於是陷入迷茫、抑鬱當中。

父母作為孩子堅強的後盾,需要鼓勵、陪伴他們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路。

2. 責任意識。

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責任意識的形成十分重要,它是兒童人格、社會性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鍊他們獨立做事的能力;鼓勵孩子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要有始有終;可適當地讓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憂慮和難處,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

3. 邊界意識。

它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術語,簡單來說就是需要清楚明白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父母不要強制性給孩子定義邊界,而是要他掌握健康的邊界意識。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當我們以愛的名義解救孩子時,卻剝奪了孩子的能力感。家長可以從觀念灌輸、生活場景進行引導,讓孩子從小意識到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的區別。

最後,

其實,我特別能理解開頭這位媽媽的心情,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想給孩子世上最好的一切。

可是,每個媽媽也都是第一次當媽媽,在育兒的宏大工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未知的困擾,在跟別的父母、孩子的比較之中,她們會變得敏感、焦慮和不自信。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

尊重意味著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長和表現。

尊重也包含著不能利用對方的意思。

我希望被愛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去表現,而不是服務於我的目的。

只有當我自己取得獨立的地位,在沒有拐杖的情況下獨立站起來,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別人時,尊重對方才是可能的。

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

願所有的父母都能收穫孩子成長的喜悅;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收穫作為獨立個體的能量和愛。


-END-

相關焦點

  • 家長越聰明,越懂得培養孩子這「2項能力」,孩子將來情商不會低
    但是李女士夫妻倆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還覺得很驕傲,覺得是自己的嚴厲教育法,把孩子培養的這樣優秀。直到後來李女士的兒子走入社會,開始工作了,這種教育法的弊端才體現出來。從小在這樣嚴肅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根本不會與人交往,情商低到不行。
  • 如果孩子懂得察言觀色……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 記者 陳若葵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孩子嘴甜、乖巧、順從、隨和;與人接觸,他們懂得察言觀色、顧全大局。這些孩子也因此常常被大人們誇獎:「聰明、懂事」。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所做的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顯示,78.1%的成人喜歡懂事的孩子。
  • 假如孩子懂得察言觀色……
    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善解人意和察言觀色之間找到平衡?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孩子嘴甜、乖巧、順從、隨和;與人接觸,他們懂得察言觀色、顧全大局。這些孩子也因此常常被大人們誇獎:「聰明、懂事」。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所做的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顯示,78.1%的成人喜歡懂事的孩子。家長頭腦中的「乖孩子」情結由此可見一斑。
  • 3歲孩子喜歡問為什麼,別拒絕,父母回答越多孩子這兩項能力越強
    三歲的孩子一天問幾百個為什麼,聽起來每個家長都會感到厭煩,但是我們從兒童成長的角度來看,對於孩子來說,每天幾百個為什麼對於孩子的成長可能會至關重要。兒童發展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同齡人之間出現的共同行為。所以父母們先別著急,我們先來看看孩子喜歡問為什麼背後有哪些原因。
  • 越會說話的人,人生越順利,越懂得察言觀色的人,解決事情越簡單
    越會說話的人,人生越順利,越懂得察言觀色的人,解決事情越簡單越會說話的人,生活就會越順利。懂得察言觀色的人,解決事情就越容易。動物懂得利用自己的長處,人在說話的時候也要運用自己的遊說技巧。
  • 閱讀能力越強,孩子的理解力就越強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學生的理解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提升。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關係到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而且對他們開闊視野、提高內涵、增加底蘊、放飛心靈有著重要的意義。
  • 鬼谷子智慧:懂得察言觀色,看人說話,生活事業上就越成功
    導語:鬼谷子智慧:懂得察言觀色,看人說話,生活事業上就越成功大家都知道,在生活和事業方面,想要成功,我們需要必備很多的品行和做事手段。例如我們需要必備堅強、勇敢、創新的頭腦等素質,我們還要有果斷的做事風格等等。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怎麼培養呢
    悅悅媽笑著說:「也沒怎麼教,就是1歲以後就讓她學著自己吃飯了,孩子也習慣了,現在我們要餵她,她還不讓呢。」什麼是自理能力?自理能力 ,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 2020年的學習經驗告訴我們:培養孩子的能力,這一條最重要
    託娃·克萊因的著作《以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他成長》中提到,孩子的應變能力在幼童時期開始萌生,隨著年齡越大,應變能力呈快速增長,父母要抓住兒童黃金時期培養應變能力。一個有強大應變能力的孩子,會比同齡人更加成熟。東方名家教育頻道一位講師說道,「我們作為父母要有意識地從小培養孩子應變能力,否則難以適應以後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到底具有優秀應變能力的孩子有何異於他人的地方呢?他們保持理性,定力,遇事不慌不亂,懂得調節激動的情緒,平復心態後首要想到的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如何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口頭表達能力
    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適應社會的需要,已被許多家長所看重,那麼怎樣培養呢?(1)要言之有物,不要語無倫次「言之有序」是指說話要有條有理,有一定先後順序。一般可按一件事發展的先後順序說,譬如說發生了一件事,可以先說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事件,再按事件的開始、發展、結局的順序說。比如說自己做的一件事,可以按「先做什麼,接著做什麼,然後又做什麼,最後做成了什麼」的順序說;也可以按方位、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說;還可以按先總後分的順序說。
  • 如何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先「會說話」,再「會來事」
    小孩子也是如此,看到能說會道,聊天不怯場的孩子,都會稱他們「將來在社會上吃得開,有出息」;而對於沉默寡言,不懂得人情世故的「沉默小子」,我們都會說:「你這孩子,將來無法適應社會,容易吃虧。」為什麼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決定將來在社會上的表現呢?
  • 不希望孩子未來被社會淘汰?從小培養3種能力,很關鍵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也必須認真面對這個問題,努力回答這個問題。總結起來,要生存於一個不穩定、變革快的社會,有三種能力尤其重要。自控力一直都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能力,只是在未來,這項能力比過去更重要。大公司、大企業這種東西會越來越少,「個體+平臺」的工作模式會越來越多。每個人都得把自己當成一項事業、一個公司,要自己對自己進行規劃管理。同時,未來社會機會多、選擇多、誘惑多、陷阱也多,每個人都需要更強的控制力和抉擇力。培養自控力,要從小開始。
  • 越是高情商的人,越懂得這三個察言觀色辦法,領導同事都會喜歡
    一般來說,高情商的人總能在職場混得風生水起,讓多數人都佩服;低情商的人卻只能越混越差,得罪很多人。很多人都想成為高情商的人,不再受不會說話不會處事的虧,但卻沒有什麼辦法,讓自己提高自己的情商。第一個察言觀色就要克制自己,不要把自己透底太多,而是應該等對方先說,自己再適當補充,或者透露自己的目的。2、別人不主動開口,就不要幫忙這種行為需要看人,如果對方是個知恩圖報心地善良的人,在看到她有困難時,可以伸出援手。
  • 心理學:能力越強的人,越有這兩個特徵,你有嗎?
    1人與人之間會存在極大的差距,在這種差距面前就衍生了貧窮以及富有,可能在某些人的觀念中,天資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能力,其實不然,人的能力是在後期成長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在心理學上,有的人之所以能力強,其實是他們能夠嚴格的要求自己,肯對自己的將來負責,正是因為他們存在好學的精神,敢於為了自己的目標去追逐,所以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當下的社會競爭激烈,你沒有謀生的本事,就容易困在社會的最底層。而一些能力強的人,絕不會讓自己處於被動的一方,據生活觀察,能力越強的人,越有這兩個特徵,你有嗎?
  • 孩子越獨立自主能力強 高中生出國留學利弊分析
    有些孩子可能因為不能讀一個好的高中,家長擔心孩子失去進入好大學的機會,所以將目光放到了教育資源更為豐富的國外。隨著許多家庭經濟實力的增強,家長們對國外教育制度的不斷了解,高中留學成為了不少人的又一個選擇。高中生留學的優勢在於他們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強,能夠比較快速的融入到當地的學習和生活中,良好的語言環境也使他們的語言水平能夠得到迅速的提高。
  • 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廢柴」,明智的父母懂得適時退出和放手
    做父母的總是各種擔心孩子,擔心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擔心孩子無法照顧自己,擔心孩子摔跤摔傷身體,擔心孩子在外邊受欺負等等。然而,實踐表明,被父母管得越多的孩子,越容易變成「廢柴」,一無是處,不懂感恩,甚至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 孩子的社交能力應該從4-5歲開始培養
    孩子總會有獨立的一天。那時,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很重要。 社交能力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認為是「為了讓周圍的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而表現的能力」。換句話說,這是與周圍的人進行良好互動的基本能力。 如果不能融入社會,會被認為很任性或者認為從小沒有接受好的教育。社交從4-5歲開始培養 一般在幼兒園中,孩子會從「個人」生活慢慢的變成集體生活,總體來說還是很「獨」的,分享、幫助、互助這些詞彙會一點一點的接觸到。
  • 寶寶從1歲開始,家長就要培養娃這兩個好習慣,越晚越不容易養成
    最近媽媽群談到寶寶從1歲開始難帶的問題,群裡就好像炸了窩一樣:小鄧媽媽分享說自己的寶寶剛開始學習說話,會通過咿、呀、嗚、哈的方式表達,慢慢地會幾十個詞,此時的他很可愛。可隨著寶寶語言能力的提高,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喋喋不休的話癆,尤其是自己耐心為零時,忍不住會對孩子發脾氣。
  • 寶寶剛添加輔食,家人要學會「察言觀色」,忽略四要點娃越吃越瘦
    文 / 職場媽媽育兒路昨天去公司食堂吃飯時,財務的同事娜娜向我們抱怨:寶寶吃輔食大半個月了,可怎麼都餵不進去,哪怕是強塞幾口,也會吐出來。前天給寶寶稱體重,居然還比吃輔食前瘦了半斤!這可愁壞了娜娜。02家人要學會「察言觀色」寶寶為什麼抗拒輔食?家人想要找到原因,一定要學會「察言觀色」,寶寶的態度和動作反饋可能正是解決問題的線索和方向。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要懂得放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對孩子自立習慣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孩子學會自理能力後,自己一個人做事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漸漸的,就習慣自己一個人去完成某一件事,也就是自立。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