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童繪閱讀力學院 葉子老師
來源 童繪王國
說到藝術啟蒙類繪本,很多家長並不陌生。童書出版市場這兩年圍繞該類型策劃出版的圖書書數量陡增,品種也是五花八門,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時難免困惑。
以我個人經驗,目前市場上的藝術啟蒙類圖畫書,從圖書內容策劃的角度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01
視覺元素啟蒙類 -- 適合低幼齡孩童
這一類圖畫書,將視覺表現中的基本元素點、線、面、體、顏色、媒材等作為圖畫書創作的主角,通過簡單的小故事,在故事發展過程中往往還穿插著和小讀者的互動遊戲,在邊閱讀、邊玩耍的狀態下,完成對孩子們最初的藝術元素啟蒙。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旁插一句,如果你酷愛線條的表現力,個人推薦《線的國度》還有盡顯國風的《蒙學國畫貼》。
《蒙學國畫貼》內頁
書法也是用線的藝術,看看曾經的「國民美術教科書」是不是有些神往?
02
藝術家傳記/作品類-- 適合6歲以上的孩子
這類圖畫書,做工精良,對印刷要求頗高,以某位藝術大師的生平介紹或其生活、創作趣聞來展示,當然也會隨文附圖(圖往往是該藝術家不同創作時期的代表作)通過對藝術家的了解,幫助孩子走近藝術,理解藝術家們的作品和表達,用榜樣的力量去召喚。
立體書《蒙德裡安》,非常鮮明地呈現了抽象派畫家蒙德裡安的作品特點。
而梵谷和他的向日葵在《梵谷:燃燒的向日葵》一書中也都詳細介紹了,喜歡這位藝術天才的讀者不妨去翻翻看。
03
藝術史或藝術流派類--適合青少年或者成人
這類藝術啟蒙類圖畫書站在更宏觀的視角介紹藝術,對人類藝術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按照時間或地域線索分門別類,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讀者們娓娓道來,幫助讀者理清藝術發展的前承後繼,而不是像前兩類圖書,重點放在藝術啟蒙的某個「點」上,而是將各個「點」網絡在一起,做到認知的系統化。小庫家的《書中有座美術館》系列就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
在《繪畫展廳》中,四十五幅繪畫作品和創作它們的藝術家,構成藝術史的小坐標。
這套書讀起來一點兒也不艱深晦澀,讓孩子認識藝術就像讀故事一般觸手可及,作為藝術史的啟蒙讀物很不錯。
04
「高明」的藝術啟蒙 -- 適合熱愛藝術的所有讀者
如果說前幾類藝術啟蒙類圖畫書都是創作意圖鮮明,直奔主題來編寫製作的,那麼這一類明顯要含蓄得多。
在創作這類圖畫書時,創作者們往往把「藝術的認知」藏起來,用故事的「外殼」做「迷陣」。而讀者要做的就是「猜謎解局」,用個人已有的藝術認知經驗,來幫助自己識破迷局。
一個「伏筆」、「埋線」,另一個「剝絲」、「抽繭」,作者和讀者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一場智力考驗,喜歡的人孜孜不倦,不喜歡的人中途放棄。
以小庫的兩本大開本的無字圖畫書《博斯的世界》和《巴別塔》為例,來看看其中的藝術啟蒙是怎樣做到「高明」的。
這兩本書的創作靈感分別取材於文藝復興時期北方畫派的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分別是:
繪本 《博斯的世界》取材於 博斯(1450-1516)作品《人間樂園》
繪本《巴別塔》 取材於彼得.勃魯蓋爾 (1525-1569)年同名畫作
先來看博斯的原作《人間樂園》--
這是一幅三聯畫。三聯畫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幅是人被上帝造出後安排在伊甸園中的《人間樂園.伊甸園》
第二幅是人進入了世間生活--《人間樂園.人世間》
第三幅便是墮入地獄的景象了--《人間樂園.地獄》
在你欣賞這幅畫時,請先回憶一下同樣表現宗教題材、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的《最後的審判》
最後的審判局部圖 -- 入地獄
兩者的畫風,差異巨大,博斯的畫甚至讓人覺得那簡直就不應該是那個時代的人能畫出來的!(要知道,博斯和米開朗基羅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人),他的畫太「二次元」了,即便放到現在,估計很多人觀看時也會感到不適。這不適一來畫面看著過於詭異,都不是常態下的人或物該有的樣子,二來這「不適」是藝術家有意而為,他使用了「拼接」、「錯位」等藝術表現手法,將畫面中那種令人感到不適的非常態事物具象化表現出來。
比如動物中長著三個頭的鳥,生著鴨頭的魚,帶尖刺的馬,長著羊蹄子和猴尾巴的狗,景物當中有粉紅色的噴泉,藍色的山看上去也是形狀奇怪,人看了只會有隱約不安,不知裡面會包含著什麼。
博斯創造的這個奇異黑暗的場面,讓人看了簡直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他將其中的人和物,人和動物,那些真實世界中、自然狀態下不可能結合在一起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再現出一個想像的世界。
而這樣的表現手法在同樣極富想像力的荷蘭創作人鄭宗瓊的《博斯的世界》一書中「復刻」出來,他將博斯的世界揮手一變,變成了可供孩童一探究竟的無聲樂園。
他把一個關於兒童在想像世界中戰勝邪惡最終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的歷險故事「移植」到博斯的畫作中,借用了原作《人間樂園》的荒怪世界作為故事的背景和舞臺,同樣使用了「博斯同款」的藝術表現手段(拼貼組合、並置錯位等)帶領著小讀者在極富故事性和感染力的無字畫面中去領略穿越時間而從未褪色的藝術魅力。
看看你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幾處和原作的「似曾相識」?
上圖展示中,左邊為原作,右邊為《博斯的世界》中的局部內頁插圖,畫中用顏色筆圈出來的地方都是「借用」~
這樣的藝術啟蒙的確高明,它沒有將藝術和閱讀本身相互脫離,不是告訴讀者,你此刻眼前正在讀的就是一本藝術史或者需要你動筆模仿藝術創作;而是在真實的閱讀體驗中,將這些藝術作品的印象深深划過心裡。
當有一天,在將來的某個時間、某個地方,孩子們有機會面對藝術原作,他會驚喜於,竟然在他鄉遇到了來自童年的「故知」。於是那些年少時點點滴滴的閱讀經歷會慢慢浮現,會讓他在欣賞眼前的原作時,重新建構起作品對於自己的意義。那不是教科書上寫的博斯的《人間樂園》作品的冷冰冰的介紹,而是帶有自己主觀情感在內的藝術欣賞,這種欣賞是美學意義上的欣賞,不是一般的觀看和藝術館名作打卡湊熱鬧。
無獨有偶,另一本同樣開本的無字圖畫書《巴別塔》也是用類似的創作手法來創作。
《巴別塔》封面
作者阿諾德.維爾斯特拉為了創作此書,多年來潛心專研。不僅細細研究了老彼得.勃魯蓋爾的《巴別塔》原作,還鑽研了他的其他作品。
據史料記載,1563年,勃魯蓋爾移居布魯塞爾,創作了這幅以《聖經》為題,寓意深刻的傑作《巴別塔》。
傳說諾亞在洪水以後,東遷到示拿,並在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大平原,就在那裡從事生產,繁衍子孫,後來成了人口眾多的城填
因為他們被洪水衝怕了,擔心再遭水災,於是示拿人決定動手修築一座通天的高塔,以防水災。這座高塔的計劃非常龐大,要能容納全城的人,高度要達到天頂。
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決定親臨人間看個究竟,當他見到塔身後,又驚又怒,心想,剛剛繁榮起來的人類,就有如此高超的本領,將來高塔直通到我的寶座如何了得。於是他決定施展神術攪亂示拿人的語言。這樣,正在建塔的示拿人彼此不懂對方的話,工程便無法再進行下去,大家只得按互通的語言為群散居各地。人們丟下工具和材料,承認這是「瀆犯上帝」的一種懲罰。
為了表現通天高度的巴別塔,勃魯蓋爾以宏大的構圖來處理這個富有幻想意味的場面。他不僅精心描繪了眾多的人物,還在塔頂處用雲彩攔腰截去一個頂部,並在雲層上畫了一個隱約可見的塔頂,以顯示塔的高度。塔身坐落在海邊,右角臨海灘處還有停靠的船隻。遠處是密集的房屋,展現出一片豪闊的平原風光。
示拿人的建塔總監帶領了一班衛士正前來督查停建的真相:吵個不休的工匠們都已散去,其中一個向總監跪下,在說明事故的複雜性,但看來他的話也使總監和衛兵們無法聽懂。在塔身的正前方,有一處「塌方」,局面顯然是不堪收拾的。
畫家憑藉細密畫的技巧,在塔身每一層上都畫著密集細小的建築工人與車輛形象。為了追求這種巨大與繁密的繪畫效果,勃魯蓋爾有意拉開了人物形象與塔身、大自然等的比例距離,從而顯示出「工程」的偉大力量與艱巨,也更顯示出人類的創造性力量。
而在阿諾德.維爾斯特拉創作的無字繪本《巴別塔》中,我們同樣看到了他對勃魯蓋爾技法的傳神:同樣的細密、宏大,不僅有高塔的筆直通天,聚焦畫面,每一個人物、神態、每一處場景、每一件道具都力求精準。
《巴別塔》內頁,因為是掃描件,所以顏色和原書有差別
在對故事情節的創編上,原作中並無具體的主角,而在無字繪本《巴別塔》裡卻被阿諾德.維爾斯特拉著重筆墨刻畫了一位想要飛行的「鳥人」。
眾人對他舉止行為的不理解,譏笑、謾罵、捉弄隨處可見。就像上帝當初懲罰示拿人,讓他們彼此操著不同的語言無法理解對方那般。這位「鳥人」,也曾苦悶,但好在還是有一群人能夠聽懂他、理解他的「語言」。他們分別是率真善良的孩童、瘸腿瞎眼的老人、修塔的工人、音樂家和佔卜者。最終,在這群人的理解和幫助下,「鳥人」來到了塔頂,準備縱身一躍。
李樹波老師在《繪畫當為奇蹟》一書中曾經介紹過老彼得.勃魯蓋爾。她寫到「他一輩子住在低於海平面的低地國家,而他的畫取景卻總是高於海平面,這就是在想像中飛升了(P36)」,「命運、人類的命運,以及其不可預知性,是反覆纏繞勃魯蓋爾的主題。」
這段話對我理解阿諾德.維爾斯特拉筆下的「鳥人」頗有啟發,我甚至一度覺得畫中的「鳥人」可能就是老彼得.勃魯蓋爾本人!他在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當藝術家、大師們都去關注彼岸世界、極力表現天堂和神間的幻妙時,勃魯蓋爾反而追求「接地氣」:他描寫普通百姓的尋常生活,刻畫那一個個不加掩飾的普通人。
從他的畫作中,就能感受到人性的自由,這自由無關神諭、無關命運,指向每一個活生生真實的人,就像「鳥人」,躍下高塔的那一刻,他是自我的主宰。
這樣傳達精神性的藝術啟蒙作品很少見,但卻是人成長所必須。而這樣的「啟蒙」啟得不僅是「蒙」,更是奠定了人生之「底」,是人之為人最寶貴的東西。
童繪王國,讓孩子遇見好書,讀懂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