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個八五後,同時也是個四歲多男孩的媽媽。
在我的記憶中,審美啟蒙,應該是從幼兒園開始的。
小的時候我在一所綜合性大學的附屬幼兒園上學,園所在大學裡面,平時老師帶領我們在操場玩遊戲時,可以看到那些大學生哥哥姐姐。可能也正是因為幼兒園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這些小朋友在唱歌跳舞、畫畫或者做活動的時候都會有大學的老師過來給我們上課。(後來聽媽媽講,這些老師都是專業課老師,有些甚至是知名的專家)。
我現在都記得,那個時候我上過芭蕾課,美術課(國畫、西洋畫、軟筆書法),樂器課,看過教授領著大學生哥哥姐姐組成的樂隊給我們演奏,甚至玩過陶藝(在八十年代,還不常見陶藝吧)……
審美和興趣是分不開的,結果呢,大概三歲多四歲吧,有一天我自己回去對媽媽說我想學畫畫,想拉手風琴,還想跳芭蕾,於是爸爸媽媽休息的時候就帶著我去青少年宮報了這幾個班,當天就去當時武漢最好的商場買齊了手風琴、畫具和芭蕾服裝(後來媽媽告訴我,手風琴那些都是商場當時最好的,花掉了差不多一百五十塊錢,那時候她和爸爸的一個月工資加起來也就兩百出頭。)。
之後芭蕾學了三年;手風琴學了兩年,小提琴學了六年;兒童畫和軟筆書法學了六年,初中之後又專門學了素描那些……雖然學得挺雜,也不精,但是長大後有時會想想,我的這些審美啟蒙還真是不錯。由於審美啟蒙的影響,萌發了小小的我對音樂、美術的興趣,小的時候也確實是在學這些東西上吃過些苦頭,雖然最後並不是走的專業道路,但是最起碼,這些興趣愛好會給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
儘管覺得自己小時候所接受的審美薰陶方式不錯,但是到我孩子這裡,發現這個方式確實是不可複製的。雖說時隔三十多年,社會在不斷進步,很多基礎條件都比我自己小時候好很多,可是很多東西卻浮躁了,現在在武漢,還沒有哪家幼兒園長期隔三差五能請來真正的專家教授來給孩子們做美育方面的啟蒙。於是只能是自己想辦法了。
我家孩子一歲多點開始能自己走路的時候,就時常帶他到一位畫家朋友家裡做客;時不時也帶他去劇院聽聽交響樂……這樣過了一年多,發現他能很快記下聽過的曲子,完整的哼唱;平時給家裡的植物澆水時也能有意識的聞聞氣味,定定的觀察一下植物,用他能表達的語言告訴我綠色細微的差別(因為我是植物殺手,所以只養了些好養的芳香植物,都是綠色的,不同的綠);給龜龜換水的時候也會儘可能細緻的引導他,把小烏龜的形態、顏色觀察細緻,描述清楚。
小班上學期的時候,幼兒園裡面教孩子垃圾分類,每次出門看到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小傢伙都會興致勃勃的教我和他爸辨識。
借著他對垃圾分類的興致,我翻出之前去盧森拍的照片給他講起了環保,清澈的湖邊,潔白的鴿子閒適的活動,地面上乾乾淨淨,隨手拍拍都跟畫一樣……。小傢伙看了拍著手說,好漂亮。我認真的告訴他,每個人都重視環保,那麼大自然就會給我們畫卷一樣的生活。
後來,孩子還在iPad裡面翻到了我拍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巴黎聖母院、梵蒂岡大教堂……於是我也逐一跟他慢慢做了講解,當然,指望這麼小的孩子能把這些人類歷史上嘆為觀止的藝術瑰寶欣賞到個什麼程度,那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起碼,能在他的心裡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
我覺得,孩子的審美情趣其實需要家長在生活中不斷讓他發覺美,各位寶爸寶媽對於培養孩子的審美有什麼好法子也請多多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