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有較好的表達能力,作為家長可謂是絞盡腦汁:帶幼小孩子上早教班,接著孩子大點了去上小主持人興趣班、語言表達班。其實,為必捨近求遠呢?你說的話將是孩子最好的語言啟蒙。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一本書,名叫《父母的語言》。書中作者薩斯金德醫生,經過大量且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和數據收集後,發現了早期語言環境對孩子的決定性影響。也就是說,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能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上圖引用自網絡)
貝蒂·哈特與託德·裡斯利兩位學者的一項長達三年的研究證明:當孩子長到三歲時,來自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彙量,比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彙累計多出3200萬。此外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相對少地訓斥孩子,多使用積極的、肯定的詞彙,如「你真棒」;而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偏好對孩子使用禁忌詞和負面詞,如「你錯了」「你真差勁」等。
(上圖引用自「樊登讀書會」)
可見,在嬰幼兒還不懂說話時,父母千萬別覺得與孩子沒交流就惜字如金,做個「話嘮」父母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較為內向,不大會說話,那我們怎麼樣當好孩子的語言啟蒙老師呢?針對嬰幼兒,做好以下八個字,就可達到很好的語言啟蒙效果。這八個字是四目相視、如實陳述。
一、四目相視
四目相視是指父母與孩子間的共情交流。雖然不是要時時刻刻四目相視,但這裡更要強調的是父母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手機、平板等),給孩子充分的共情關注。
二、如實陳述
關於這點,無論父母是內向還是外向,其實都可輕易做到。無需華美的詞藻與特別的修辭,只需如實陳述即可。
(一)做家庭導遊——介紹物品
父母抱著嬰幼兒,來個家中旅行,介紹家裡的各種物品:飯桌、冰箱、抽油煙機、衣櫃、門……然後,如有外出,可把導遊詞擴展:樹、草、商店、車……
(二)做行動旁白——講述進行時
孩子還做每一件事都可作簡單旁白。早上,孩子醒了,「寶寶,你起床了!」下午,「寶寶洗澡啦!」。洗澡、穿衣時,還可以了解身體,「先洗頭。小手在哪?對,洗洗手。」
(三)加強版
針對上述兩個方法,可作升級,即如實陳述時,加入事物的特徵。如物品陳述:白色的紙、長方形的毛巾、銀色的鋼筆、三朵紅玫瑰花、媽媽的長裙……如行動旁白:左手伸出來把袖子穿上、把五個紐扣系上……
(四)升級版
可加入感受詞,如:高興、傷心、生氣……下班了,抱起孩子,「見到寶寶,媽媽很開心!」
針對嬰幼兒,家長不妨做「話嘮」父母,有時我們覺得的「廢話」也有存在的價值,因為你對孩子說的話將是孩子最好的語言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