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廣物博,尤其是野草野果什麼的最多最豐富,這些農村獨有的寶貝,味道鮮美,口感豐富,深受當地原住民的喜愛,尤其是小孩子,小編還記得以前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們放學後跑到山上去挖野菜,有些野菜是可以直接生吃的,甜甜的,水分多,是那時候農村娃最美味的零食,在農村眾多的野菜野果中,農村還有一種草,從小生活在水中,渾身粘液,長得像鼻涕蟲,卻是乾隆皇帝最愛,與鱸魚齊名。
這草到底是何方神聖呢?這就是江浙一帶的「蓴菜」。蓴菜,原產中國東南部,尤其以江蘇的太湖,蘇北的高賓湖,以及杭州的西湖等地生產為多。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蔬菜。蓴菜的葉子呈橢圓形、深綠色,嫩莖和葉背部都有膠狀透明物質。食用部分就是沉沒在水中尚未展開的新葉。太湖蓴菜從明末清初開始人工栽培,生長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後水底的地下莖開始萌芽生長。
在這個時節採摘的蓴菜嫩片稱為「春蓴菜」;「立夏」之後,氣溫上升,蓴菜生長旺盛,到「霜降可大量採摘,稱為「秋蓴菜」。《紅樓夢》中第七十五回中,王夫人提到了這樣一句話:「今日我吃齋,沒有別的東西。那些麵筋豆腐老太太又不甚愛吃,只撿了一樣椒油蓴齏醬來。」說起蓴齏,這兩個字大家都沒聽過,但提起它另外的名字——蓴菜,杭州人對此都不會陌生。
西湖蓴菜羹是杭州人從小就不陌生的一道美食,也是江南地區古往今來的一道地方名菜。西湖蓴菜自古與松江鱸魚齊名,在《晉書》中就有「蓴囊鱸膾」的記載,著名詩人白居易也曾留下「猶有鱸魚蓴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的千古名句。據說乾隆帝下江南,每每必以蓴菜調羹進餐。有吃貨考證,這個說法誇張了:皇帝吃飯,一個菜進食不得超過三箸。
若是超過,旁邊侍立監督的大太監就會喊一聲「撤——」,完了,這道菜十天半個月都不會在餐桌上露面了。蓴菜成長的速度很快,僅過三五天,原本捲曲的幼葉就會漸漸褪去黏液,舒展開來,如撐起的綠傘浮到水面之上,與此同時,食用價值便消失殆盡了。所以我們平時吃到的都是蓴菜還未長開的芽苞狀的捲曲嫩葉,不知道大家是否吃到過呢?想了解更多的三農知識,可以關注我哦!小編每天都會及時推送新鮮的新聞素材給大家,關於三農之類的疑問也可以後臺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