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王妃生產完小公主僅十小時,就帶著小公主在公眾面前亮相。 |
澎湃新聞5月10日報導 上周,凱特王妃生產完之後十個小時就帶著小公主在公眾面前亮相,這震驚了中國人。無數中國媽媽在網上吐槽為啥凱特王妃不坐月子,這又反過來震驚了美國人。美國《洛杉磯郵報》近日一篇文章專門向美國民眾介紹了「月子」這一神秘的東方習俗。還採訪了數對中外夫婦,後者紛紛向這家媒體傾訴自己受到的「文化衝擊」。
劍橋公爵夫人帶著彼時剛出生十個小時的公主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對全世界的許多母親來說,這簡直是個奇蹟。無數人都在詢問:她的狀態為何如此之好?文章這樣開頭。
文章稱,不少中國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驚訝:在正常情況下,新生兒的母親怎麼可以洗頭髮?怎麼可以化妝?怎麼能穿高跟鞋?怎麼能剛剛生產就穿著短袖和裙子外出?更別提她居然帶著初生的嬰兒出門了。
「英國凱特王妃誕下一名女嬰,她違反了哪些坐月子『規矩』?」總部位於上海的「觀察者網」大標題報導,還列出了王妃違背的至少五條產後禁忌。
《洛杉磯郵報》介紹稱,這裡的「規矩」是指中國在幾個世紀形成的傳統當中,新生嬰兒的母親在產後一個月內要遵守若干條嚴格的規定,其中涉及到穿什麼、吃什麼、喝什麼等等。漢語普通話裡的說法是「坐月子」,字面意思就是「生育之後坐上一個月」。
產後有哪些禁忌?問不同的人能得到不同的答案。不過根據古老的原則,產後不能吃水果和大部分蔬菜,不能喝冷飲,不能洗澡,也不能刷牙。亞馬遜的中文網站上有整整一個商品門類,專門銷售「坐月子」產品,其中包括月子食譜和其他月子指南。新生兒的母親通常還得穿著暖和的衣服(哪怕是在夏天最熱的時期),避免嬰兒同人群接觸,避免進行閱讀等活動,以免造成精神緊張。
「新生兒母親的飲食、穿著和活動在頭一個月裡都會受到嚴格限制。」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的產科醫師左緒磊對該媒體表示。
根據左醫生的說法,新生兒母親的食譜通常主要包括魚湯或母雞湯——人們認為這能刺激產奶——還有雞蛋,來為產婦提供營養。
這篇報導稱,時代變遷,雖然西方的醫療技術和生活習慣已經廣為中國人所接受,坐月子的習俗卻延續了下來,不僅給外國人,也給一些中國人帶來了不少麻煩。
文章採訪了36歲的美國人Sharee Hebert今年。2013年5月,她在北京產下一名女嬰。那天很熱,但她回到病房,護士不肯打開空調,並堅稱空調對她的身體不好。「我怒氣衝衝,整夜都熱得厲害。」她回憶道。為了讓她涼快一點,丈夫不得不在她的腳上放了冰袋。
回到家中,文化衝突也並沒有就此終止。在她餵小孩吃奶的時候,同為美國人的丈夫遞給她一杯冰水,這叫她的中國管家「大為震驚」。Hebert說:「她興許認為這會讓我的乳汁變冷,或者是別的原因,我也不明白。」
女兒出生一周,Hebert帶著孩子前往美國大使館,因為孩子滿月前得辦理旅行證件。她說,來到使館大樓之後,有些中國人告訴她,不該帶著這麼小的孩子外出,儘管她和丈夫到那裡去是出於中國的移民法規。
報導還提到,質疑坐月子作用的不單是外國人。獨立製片人兼作家簡藝曾在美國和英國學習、工作,他談到在2014年兒子出生之後,他曾就坐月子問題同妻子產生過激烈爭執。妻子和夫妻雙方的父母均執意要儘量遵守坐月子的習俗。
「一個月當中,她不接觸任何冷水,甚至不肯洗手。她也不想洗頭髮,儘管最終沒能做到,因為那是七月,天氣很熱。她儘量減少活動量,比如閱讀,雖然她曾在書本和網站上瀏覽過關於母乳餵養的知識。那時候,她認為這麼做會損害視力。」他回憶說,總而言之,那段時間「對她的身心兩方面都相當艱難」,「我覺得這麼做毫無必要,但身體是她的,我想我得尊重她的選擇。」
Diana Dzhualova是俄羅斯人,她和她的中國丈夫生活在深圳。初為人母時,她只不過是從冰箱裡拿出了一個蘋果吃,這就叫她的婆婆大吃一驚。Dzhualova說:「她就站在那裡,大睜著雙眼盯著我看,然後只是笑著說,興許因為我是俄羅斯人,我就可以吃冷水果,俄羅斯人的體質要比中國人強壯些。」
但左醫生說,並沒有科學證據表明,中國女性的身體不及西方人強壯,需要在產後受到特殊照料。
文章還採訪了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的喜多月子中心的代理人陳磊,這家中心專為中國產婦提供服務。他說他這裡的客戶通常會縮短坐月子的時間,「比如說在中國,女人產後一個月都得呆在室內,但我們的客戶只會呆上兩個星期。」他說,在美國生產的中國女性「恢復更快」,他認為這也許是由於良好的天氣和美國本土的「清潔食品」,「在中國,女性產後一般會住院四五天乃至一周,但在美國,她們只會在醫院裡住上24-48小時。」
但陳磊還是覺得美國產婦的某些行為令人驚訝。「在美國,女人剛生完孩子就會喝上一杯冰水。這真是不可思議!」他說:「我告訴我的客戶,『別學她們。美國人能受得了這個,而你不行。』」
Kateryna來自烏克蘭,她嫁到中國,於2001年8月產下一子。她說,坐月子的那段經歷——尤其是不能洗澡、不能刷牙——好幾次讓她哭了出來。她請我們隱去她的姓氏,免得叫家人不快。「他們每天四五次地給我端來非常油膩的老母雞湯。每回我給兒子餵奶,哪怕是半夜,全家人也會統統起來給我熱湯。」不過最終她才明白,她的中國婆婆只是為了照顧她。Kateryna說道:「婆婆說她上了年紀以後患上了慢性關節病,她認為這是因為當初沒有認真遵守老規矩,她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再在兒媳身上重演。」
Elisabeth Koch是一名荷蘭服裝師,她曾在北京生下了兩個孩子。關於如何育兒,人們給她提了一大堆建議,這曾使她的信心倍受打擊:「該如何照顧你的孩子,好像誰都比你更清楚。」她加入了一個僑民媽媽的團體,得到了極大的幫助。
Hebert說,儘管她不贊同坐月子期間的許多瑣碎規矩,但在整體思路上,她贊成一個月的修養恢復期,「西方人認為你的身體會在生育之後立即恢復正常,這叫我想不明白。畢竟你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去孕育嬰兒,所以自然而然的,你需要時間來恢復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