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唐代是屬於詩歌的時代,誕生了許多開宗立派的大詩人,其中,李白(701年——762年)和王維(701年——761年)都很有代表性,李白把豪邁、瑰麗、雄渾的「浪漫主義詩歌」推向了高峰,王維則把空靈、恬淡、閒逸的「山水田園詩」發揮到極致,他們在各自的詩歌領域,都創造出了震古爍今的成就,讓後人受益匪淺。
兩人都是依靠詩歌為自己贏得美名的文化精英,在生前就已經聲名顯赫,積累了許多崇拜者,走到哪裡都可以引起粉絲的熱烈歡迎。
況且,兩人都喜歡遊山玩水,交遊廣泛,結識了許多不同職業的朋友。
按理說,這兩位詩壇大佬應該惺惺相惜才對,然而,現實情況卻不是這樣,兩人的朋友圈裡沒有對方,一生幾乎沒有任何交集,甚至有些相互看不上。
李白的好友主要有賀知章、張旭、高適、汪倫、王昌齡、岑夫子、元丹丘、孟浩然、杜甫等。
王維的好友主要有張九齡、李龜年、孟浩然、岑參、元常(元二)、神會禪師、晁衡(阿倍仲麻呂)等。
可以看出,他們有一名共同好友——孟浩然(689年——740年),在年齡上算是他們的前輩,兩人各自跟孟浩然以及其他友人參加過多次聚會,但是,歷史上從來沒有李白和王維出現在同一個場合的交往記錄,兩人之間連一首贈詩也沒有留下。
這就讓讀者不禁納悶,李白和王維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啥老死不相往來?
以我之見,李白和王維兩位詩壇大佬是因為在身份地位、思想信仰、情感經歷等方面有巨大差異,再加上「文人相輕」這種自古以來存在的陋習,才促使他們沒有成為一條道上的朋友。下面,逐一來分析。
其一,身份地位的差異。
王維出生在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的王氏家族,蒲州有五大家族,王氏家族是其中之一,其他四個是河東聞喜裴氏家族、河東汾陰薛氏家族、河東解州柳氏家族、河東夏縣司馬家族。
歷史上,王家誕生了許多文化名人,其中,隋朝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王通(584年——617年),對後世影響很大,「三教合一」思想就是他首先提出,他建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然後把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融合進來,這對後來的儒釋道文化的發展,有直接影響。
王通因為很有學問,所以,唐初的幾位立國功臣房玄齡、魏徵、薛收等人,都拜在了王通門下。
王維在後來把先祖王通當作榜樣,發誓要把王家的家學發揚光大下去,事實上,王維在後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真的做到了。在20歲那一年,王維考中進士,並且,在詩、書、畫、音樂等領域全面發展,頂著「大才子」的光環來到京城長安後,即刻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
可以說,王維因為出生在名門望族和書香門第,後來在仕途上又比較順利,因此,他骨子裡的優越感一直很強烈。
李白祖籍在甘肅天水,他自稱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後人,但缺乏證據,他的家世和家族史一直是個謎,連他的出生地也眾說紛紜,有說西亞碎葉城,有說唐代劍南道綿州昌明,還有說巴蜀江油。
可喜的是,李白家族從他爺爺那一代人就開始經商,到他父親手裡,他們家已經是當地的富戶,李白也因此成為「富二代」。
因為有錢,李白在40歲之前就沒有想著去工作,整天呼朋喚友,遊山玩水,吃喝玩樂。
唐朝非常看重出身背景,奉行「士農工商」的等級排位,商人的地位很低,並且明確規定商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因為老子從商,因此,李白沒有資格通過科舉考試來進入仕途。
恰恰因為這些,王維在骨子裡認為李白只是一名「暴發戶」的後代,沒有資格跟他這種根正苗紅的名門望族的後人相比較。
其二,思想信仰的差異。
從思想信仰來看,通過李白和王維二人的外號就能得到答案。
李白被稱作「詩仙」,是因為他一直對道家思想十分感興趣,他從少年時期,就喜歡去老家附近的戴天山上,聽道觀裡的道士談經論道,比如,他的五言律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對自己這種生活的記錄。
在後來,李白經常跟道士朋友一起活動,如岑夫子、丹丘生,都是盛唐有名的道士,三人經常在一起論道、作詩、喝酒,甚至一起煉製丹藥。他的代表作《將進酒》就是三人在一起飲酒賞月時所作。
可以說,在思想信仰方面,李白自始至終沒有離開道教。
而王維就不一樣了,他號稱「詩佛」,在佛學上的造詣很高。
王維遁入佛門,源於他741年(時年40歲)在南陽臨湍驛遇見了南宗的神會大師(668年——760年),這次相遇成為他一生中的精神轉折點。神會是禪宗六祖惠能(638年——713年)的關門弟子,後來成為南宗非常重要的傳承者。正是在神會的努力下,才確立了惠能在「禪宗」的正統地位,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神會則成為禪宗七祖。
王維被神會禪師博學的佛學知識所打動,並被神會的「無念禪」開啟了心智。於是,他信仰了南宗,從此以後,他以禪誦為事,以玄談為樂,寫下了許多跟佛教有關的詩文,最有價值的無疑是《六祖能禪師碑銘》,在他多首詩歌裡,有許多關於遊歷寺廟的詩,即使是寫景狀物,他也能保持一顆平和、放達、閒適的「禪心」,給讀者留下詩情畫意的直觀感受。
由於李白和王維的思想信仰不同,再加上「佛道之爭」在唐朝很普遍,因此,他們不可能成為朋友。
其三,情感經歷發生衝突。
《新唐書》記載,李白跟王維之間產生隔閡,還跟一個女人有關。這個女人就是玉真公主(690年——762年),她是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的親妹妹。
王維早在720年就考中進士,即刻開啟了春風得意的人生,進入朝堂後,很快認識了玉真公主。
多才多藝的王維,在玉真公主面前大顯身手,又是作詩、畫畫,又是彈琴唱小曲,把玉真公主這個大黃花閨女迷得芳心蕩漾。
沒過幾年,王維又考中狀元,玉真公主對他更加刮目相看。然而,玉真公主早年出家修道,遲遲沒有還俗,不可能跟王維結為伉儷,只能以紅顏知己的身份交往。
王維看清現實後,狠下心在後來娶妻生子,給玉真公主帶來不大不小的打擊,連王維自己也不好意思再面對玉真公主,於是,他只能離開京城去外地做官。
幾年後,李白來到長安,又一個才華蓋世的人來到玉真公主面前,玉真公主認為這是老天給她的補償,走了王維,來了李白,心裡美滋滋的,很快,兩人相互走進對方的心裡。
在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的大力推薦下,李白順理成章地做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
後來,王維得知此事,看到自己昔日的紅顏知己成為另一個男人的紅顏知己,心裡醋意大發,對李白更加鄙視了。在王維眼裡,李白算不上爺們,是「吃軟飯」的人,因為李白第一個妻子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許圉師的孫女,李白為了促成這樁婚事,放下一貫的高傲,當了倒插門女婿。
其四,文人相輕的延續。
「文人相輕」這個典故出自曹丕的《典論·論文》一文,原話這樣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可以看出,自古就有這個傳統了。
文人之間相互看不起源於兩個原因,一是才華橫溢的文人,大多恃才傲物、桀驁不馴,總認為自己比別人有才,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二是文人之間存在一種競爭關係,尤其在古代,並沒有那麼多的職位供許多文人選擇,當兩個實力相當的文人成為競爭對手時,肯定會抬高自己,貶低對方,最終達到讓自己成為勝利者的目的,這些符合人的本性。
李白和王維都是大佬級詩人,在骨子裡肯定都有不服對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