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王維同年出生,都是詩壇巨匠,為啥難以成為好朋友?

2020-12-22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唐代是屬於詩歌的時代,誕生了許多開宗立派的大詩人,其中,李白(701年——762年)和王維(701年——761年)都很有代表性,李白把豪邁、瑰麗、雄渾的「浪漫主義詩歌」推向了高峰,王維則把空靈、恬淡、閒逸的「山水田園詩」發揮到極致,他們在各自的詩歌領域,都創造出了震古爍今的成就,讓後人受益匪淺。

兩人都是依靠詩歌為自己贏得美名的文化精英,在生前就已經聲名顯赫,積累了許多崇拜者,走到哪裡都可以引起粉絲的熱烈歡迎。

況且,兩人都喜歡遊山玩水,交遊廣泛,結識了許多不同職業的朋友。

按理說,這兩位詩壇大佬應該惺惺相惜才對,然而,現實情況卻不是這樣,兩人的朋友圈裡沒有對方,一生幾乎沒有任何交集,甚至有些相互看不上。

李白的好友主要有賀知章、張旭、高適、汪倫、王昌齡、岑夫子、元丹丘、孟浩然、杜甫等。

王維的好友主要有張九齡、李龜年、孟浩然、岑參、元常(元二)、神會禪師、晁衡(阿倍仲麻呂)等。

可以看出,他們有一名共同好友——孟浩然(689年——740年),在年齡上算是他們的前輩,兩人各自跟孟浩然以及其他友人參加過多次聚會,但是,歷史上從來沒有李白和王維出現在同一個場合的交往記錄,兩人之間連一首贈詩也沒有留下。

這就讓讀者不禁納悶,李白和王維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啥老死不相往來?

以我之見,李白和王維兩位詩壇大佬是因為在身份地位、思想信仰、情感經歷等方面有巨大差異,再加上「文人相輕」這種自古以來存在的陋習,才促使他們沒有成為一條道上的朋友。下面,逐一來分析。

其一,身份地位的差異。

王維出生在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的王氏家族,蒲州有五大家族,王氏家族是其中之一,其他四個是河東聞喜裴氏家族、河東汾陰薛氏家族、河東解州柳氏家族、河東夏縣司馬家族。

歷史上,王家誕生了許多文化名人,其中,隋朝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王通(584年——617年),對後世影響很大,「三教合一」思想就是他首先提出,他建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然後把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融合進來,這對後來的儒釋道文化的發展,有直接影響。

王通因為很有學問,所以,唐初的幾位立國功臣房玄齡、魏徵、薛收等人,都拜在了王通門下。

王維在後來把先祖王通當作榜樣,發誓要把王家的家學發揚光大下去,事實上,王維在後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真的做到了。在20歲那一年,王維考中進士,並且,在詩、書、畫、音樂等領域全面發展,頂著「大才子」的光環來到京城長安後,即刻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

可以說,王維因為出生在名門望族和書香門第,後來在仕途上又比較順利,因此,他骨子裡的優越感一直很強烈。

李白祖籍在甘肅天水,他自稱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後人,但缺乏證據,他的家世和家族史一直是個謎,連他的出生地也眾說紛紜,有說西亞碎葉城,有說唐代劍南道綿州昌明,還有說巴蜀江油。

可喜的是,李白家族從他爺爺那一代人就開始經商,到他父親手裡,他們家已經是當地的富戶,李白也因此成為「富二代」。

因為有錢,李白在40歲之前就沒有想著去工作,整天呼朋喚友,遊山玩水,吃喝玩樂。

唐朝非常看重出身背景,奉行「士農工商」的等級排位,商人的地位很低,並且明確規定商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因為老子從商,因此,李白沒有資格通過科舉考試來進入仕途。

恰恰因為這些,王維在骨子裡認為李白只是一名「暴發戶」的後代,沒有資格跟他這種根正苗紅的名門望族的後人相比較。

其二,思想信仰的差異。

從思想信仰來看,通過李白和王維二人的外號就能得到答案。

李白被稱作「詩仙」,是因為他一直對道家思想十分感興趣,他從少年時期,就喜歡去老家附近的戴天山上,聽道觀裡的道士談經論道,比如,他的五言律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對自己這種生活的記錄。

在後來,李白經常跟道士朋友一起活動,如岑夫子、丹丘生,都是盛唐有名的道士,三人經常在一起論道、作詩、喝酒,甚至一起煉製丹藥。他的代表作《將進酒》就是三人在一起飲酒賞月時所作。

可以說,在思想信仰方面,李白自始至終沒有離開道教。

而王維就不一樣了,他號稱「詩佛」,在佛學上的造詣很高。

王維遁入佛門,源於他741年(時年40歲)在南陽臨湍驛遇見了南宗的神會大師(668年——760年),這次相遇成為他一生中的精神轉折點。神會是禪宗六祖惠能(638年——713年)的關門弟子,後來成為南宗非常重要的傳承者。正是在神會的努力下,才確立了惠能在「禪宗」的正統地位,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神會則成為禪宗七祖。

王維被神會禪師博學的佛學知識所打動,並被神會的「無念禪」開啟了心智。於是,他信仰了南宗,從此以後,他以禪誦為事,以玄談為樂,寫下了許多跟佛教有關的詩文,最有價值的無疑是《六祖能禪師碑銘》,在他多首詩歌裡,有許多關於遊歷寺廟的詩,即使是寫景狀物,他也能保持一顆平和、放達、閒適的「禪心」,給讀者留下詩情畫意的直觀感受。

由於李白和王維的思想信仰不同,再加上「佛道之爭」在唐朝很普遍,因此,他們不可能成為朋友。

其三,情感經歷發生衝突。

《新唐書》記載,李白跟王維之間產生隔閡,還跟一個女人有關。這個女人就是玉真公主(690年——762年),她是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的親妹妹。

王維早在720年就考中進士,即刻開啟了春風得意的人生,進入朝堂後,很快認識了玉真公主。

多才多藝的王維,在玉真公主面前大顯身手,又是作詩、畫畫,又是彈琴唱小曲,把玉真公主這個大黃花閨女迷得芳心蕩漾。

沒過幾年,王維又考中狀元,玉真公主對他更加刮目相看。然而,玉真公主早年出家修道,遲遲沒有還俗,不可能跟王維結為伉儷,只能以紅顏知己的身份交往。

王維看清現實後,狠下心在後來娶妻生子,給玉真公主帶來不大不小的打擊,連王維自己也不好意思再面對玉真公主,於是,他只能離開京城去外地做官。

幾年後,李白來到長安,又一個才華蓋世的人來到玉真公主面前,玉真公主認為這是老天給她的補償,走了王維,來了李白,心裡美滋滋的,很快,兩人相互走進對方的心裡。

在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的大力推薦下,李白順理成章地做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

後來,王維得知此事,看到自己昔日的紅顏知己成為另一個男人的紅顏知己,心裡醋意大發,對李白更加鄙視了。在王維眼裡,李白算不上爺們,是「吃軟飯」的人,因為李白第一個妻子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許圉師的孫女,李白為了促成這樁婚事,放下一貫的高傲,當了倒插門女婿。

其四,文人相輕的延續。

「文人相輕」這個典故出自曹丕的《典論·論文》一文,原話這樣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可以看出,自古就有這個傳統了。

文人之間相互看不起源於兩個原因,一是才華橫溢的文人,大多恃才傲物、桀驁不馴,總認為自己比別人有才,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二是文人之間存在一種競爭關係,尤其在古代,並沒有那麼多的職位供許多文人選擇,當兩個實力相當的文人成為競爭對手時,肯定會抬高自己,貶低對方,最終達到讓自己成為勝利者的目的,這些符合人的本性。

李白和王維都是大佬級詩人,在骨子裡肯定都有不服對方的想法。

相關焦點

  • 李白與王維的平行宇宙,一生有許多相同的節點,卻從未有交集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湧現了一批流傳千古的偉大詩人,這些詩人之間也或多或少有著聯繫,或是朋友,或是知己,比如李白與杜甫,孟浩然與李白,杜甫與高適等等,然而,讓我們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李白與王維這兩個大詩人之間卻沒有留下任何的交集,為啥呢?
  • 冰心一片在玉壺,他被譽為七絕聖手,李白、王維都是他的好朋友!
    因為詩名很盛,所以大家都很願意很他交朋友。年輕的時候,他和孟浩然是好朋友,曾經「二人數年同筆硯」。王昌齡和王之渙、高適也有往來,三人還曾留下「旗亭畫壁」的故事(王昌齡一生做的官都很小,最大的不過是江寧(南京)縣丞,好友岑參為他赴任踐行時寫了一首《送王大昌齡赴江寧 》。在詩中,岑參不僅表達了離別的悲愴,還語重心長的囑咐王昌齡要愛惜自己的身體,要好好吃飯。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 從王維、李白的五七言作品看唐朝平仄格律的發展
    而且這些規則都是在不斷修改,到杜甫時期才真正完善。王維和李白同年,比杜甫大了十幾歲。我們經常看到李白的作品不守格律,這和他本人個性瀟灑、浪漫,不喜歡拘束有關,也和平仄格律本身的發展進程有關。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各種探索、各種嘗試,最終才會呈現出一種相對完美的狀態。唐朝格律詩走到這個狀態的人就是杜甫,在李白、王維時期,還是有很多規則並不嚴謹。
  • 李白和王維顏值如何?詩詞大會這道題,難倒北大女博士
    最後說回A選項的李白和王維。 這兩位都是盛唐一流大詩人,同樣生於701年,離世的年份也僅差了一年多,朋友圈中還有孟浩然、杜甫、王昌齡、晁衡這些共同好友,然而神奇的是在留下來的史料中,找不到任何關於這兩人來往的痕跡。 兩人的關係也成了詩壇上的一大疑案。
  • 孟浩然的最後一天:想起李白王維老死不相往來,不由潸然淚下
    就在這個嚴寒刺骨的冬末,孟浩然出生於襄陽一戶殷實人家。孟浩然祖上,便是亞聖孟子。直到20歲,他都在家裡埋頭苦讀,不聞外事。鄉親有饑寒交困者,他就出手相助。襄陽城東南三十裡有座鹿門山,因山前有兩頭石鹿,故名。他跟朋友們隱居於此,終日作詩唱和。山外一切風花雨雪,都被封在了山中。他作《登鹿門山》言志:漸至鹿門山,山明翠微淺。
  • 李白和杜甫開玩笑的詩歌,李白:你寫得慢!杜甫:你寫得快!
    在中國的詩歌史上,若論詩壇好基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唐時期的元稹和白居易,他們兩人互相唱和的詩歌有很多,兩位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談論詩詞歌賦,兩人合稱「元白」,應該說他們是詩壇的一對首席基友。我們今天聊的李白和杜甫也是一對好朋友,他們都是盛唐時期的頂級詩人,合稱「李杜」。
  • 裴迪:一生與王維關係密切,但歷史上卻鮮有記載的一代詩人
    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係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裴迪詩才橫溢,與當時詩壇的著名人物李白、高適、儲光羲、孟浩然、王維、崔興宗等,均有深交。高適的《酬裴秀才》、李白的《贈裴十四》、王維的《贈裴迪》等詩都是與裴迪的酬答詩。
  • 他是王維摯友,尤其擅長山水田園詩,裴迪十首詩作,首首堪稱經典
    相信每一個喜歡王維,或者研究過王維的人,一定會知道裴迪的存在。上個月讀過一本書,名字叫《春山》,講述的就是王維和裴迪的故事。裴迪是王維的好朋友,也是杜甫的好朋友,但他跟王維交往更為密切。讀《春山》便可以看出,王維和裴迪的關係十分特殊,兩個人一同居住在輞川,一起吟詩作對、飲酒遊玩。裴迪受王維影響很深,詩詞風格也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大多是幽寂的景色。王維曾經寫過一首詩,名字叫《酌酒與裴迪》——「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草色全經細雨溼,花枝欲動春風寒。
  • 「夜靜春山空」:王維的《鳥鳴澗》賞析
    這是一首小詩,屬於《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的一首,是王維去皇甫嶽的雲溪別墅做客時的作品,也是組詩中最出名的一首。時值開元盛世,政通人和,社會安定,歲月靜好。王維的這首小詩正是一首閒適、靜謐的寫景作品,沒有大的思想寓意,沒有所謂志氣高昂,只有對山水和自然的入微觀察和靜心體會。
  • 李白、杜甫、王維各寫一首《少年行》,這一回合,王維勝出
    「詩仙」李白、「詩佛」王維、「詩史」杜甫。這三位,在詩歌的成就上非常之高,各自的粉絲群也非常強大,特別是李白與杜甫二人。他們一位驚才絕豔、飄然若仙,舉手投足之間、縱酒高歌之時,一篇千古名作便揮灑而出;一位心懷天下、集近體詩之大成,一支穩健的筆,抒寫了一段令人嘆息的歷史。他們三人到底誰最厲害呢?
  • 從一首「王八」詩,看李白與王維的朋友圈有多厲害
    李白送給孟浩然的詩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孟浩然》。而王維和孟浩然的關係就更鐵了,他們不但在唐詩史上並成為"王孟",而且彼此互相寫過一些贈詩,甜的發齁。比如說,王昌齡。李白是在李白在流放夜郎的路上與王昌齡相遇結識的,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 李白號稱詩仙,為何七律連有些二流詩人都敵不過?專家:詩壇之幸
    詩仙、詩聖、詩鬼、詩豪、詩奴、詩魔,幾千年詩壇,能有個名號當真是件很洋氣、很了不得的事。而在這眾多名號中,「詩仙」二字分量特別重。頂著「詩仙」之名,按道理水平自然要比一般的詩人高明不少,但事實上,有一種詩體李白卻連有些二流詩人都敵不過,這就是七律。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通篇美得令人心醉,成為了唐詩裡的千古名篇
    王維也是大家比較喜歡的一位唐朝詩人,他一生也是寫過了很多優美的詩作,而且他的一些比較經典的作品,還被收錄進了《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等著名的詩集裡,另外還有一些膾炙人口的更是頻頻地入選我們小學的課本。現在只要一提起他的詩作,相信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那都是能夠來上那麼一兩首。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曾被推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
    盛唐詩壇,群星璀璨。不僅有浪漫主義詩仙李白和現實主義詩聖杜甫,還有身在朝堂心在田園的佛系詩人王維。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美得令人心醉,開篇10個字從未被超越
    唐代詩壇群星璀璨,各領風騷,後世人總想著給各大詩壇巨匠排個名,卻始終未能成事,原因就在於作詩如為藝,術業有專攻。詩仙太白再厲害,七絕他是很難勝過聖手王昌齡,出塞詩他是很難勝過詩豪劉禹錫的,這就是各人自有各人的風格,後世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 杜甫的一生與追求,同李白、王維等詩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王維很早便舉進士,李白根本不考進士,杜甫卻屢考不中。李白不考,杜甫不中於仕途是壞事,於詩歌創作則是好事。也曾經和顧誡奢學習過書法,又觀摩過顧愷之的畫;幼年聽過李龜年的音樂,成年和李龜年成為朋友。他和當時大畫家曹霸也有交流,自己還寫過一首《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他觀劍便能知劍,知劍又能吸收其精神,以為自己的詩歌創作興風雨;他觀畫又能知畫,知畫還能作出精闢分析和評價,於他詩歌創作能無益?杜甫的詩人朋友尤其多。李白之外,他和王維、高適、岑參、賈至、蘇渙、嚴武、斐迪都有往來。而且相互溝通,相得益彰。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曾被推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選入唐詩三百首
    文|丁十二盛唐詩壇,群星璀璨。不僅有浪漫主義詩仙李白和現實主義詩聖杜甫,還有身在朝堂心在田園的佛系詩人王維。王維,與李白同年(公元701年)出生,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朝著名山水田園詩人,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為什麼唐朝兩大詩人杜甫王維都為他寫詩
    王維的名篇《相思》又名《江上贈李龜年》,是寫給李龜年的,杜甫也寫《江南逢李龜年》,其中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與「願君多採擷
  • 唐朝存在289年,詩人那麼多,你都清楚嗎
    "我們總覺著,李白看到這詩的時候,崔顥一定已經是白髮蒼蒼,而李白正年少青春。其實崔顥比李白還小著3歲。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安史之亂改變的何止是杜甫,讓李白牽腸掛肚的好朋友王昌齡,大家也熟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名句的作者,人稱「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可見其詩壇地位。但這位詩才出眾的大詩人,最終在戰亂中被小人非法枉殺,死於非命,成為了安史之亂中第一位被殺的大詩人。
  • 詩佛王維
    王維十七歲那年,決定上京去考狀元。父母為他準備好了行李,兄弟、朋友們聞訊後紛紛趕來為他送行。在一片祝福聲中,王維踏上了通往京城趕考的路。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京城長安。王維被京城的繁華驚呆了,那川流不息的車輛,來來往往的人群,讓王維大開眼界,以為到了人間仙境。王維找到了一間安靜的客棧住了下來,每天都在客棧安心學習,也無心去觀賞京城的美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