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當我們看到"美學"這個字眼,都會不由自主地將這個視為"高大上",認為沒有多大的文學鑑賞能力去理解的詞語。然而,很多東西都是由生活中得來的,或者說,是我們人類長期的實踐中得來的。美學存在於我們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挑衣服發現一個漂亮的款式、欣賞到令人心動的繪畫、或是電子產品又出新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海洋文明的民族表現的是人性主義的光輝,崇尚從人自己角度出發,人才是神。河流文明的民族表現的是三教合一的信念,無論怎麼寫的著作,都要往三個信仰上面靠。生長在這兩種不同土壤的美學,結出來的果實就有了不同的特點。從文學意義上,我們從悲劇的角度探討美學。人們都說,有震撼人心的悲劇通常是最具感染力的,這種的鮮明性讓我們更加容易了解到,美學是什麼。
我國美學表露的"三教"
我國古代的美學根植於河流文明,長江、黃河滔滔不絕,養育了中華民族,它們兩岸沉澱下來的土壤、層層堆疊,形成了肥沃的衝積平原。九州大地的人們靠水吃水,小農經濟基本滿足他們的需求,對外界的好奇能力降低。小農經濟下,意識形態也相應"自閉"起來,糅合著儒、道、禪的思想,講究的是自我內心的淨化、反省。
所以造就的古代悲劇文化,主角中都是從客觀上陷入困境的,比如《桃花扇》中是明末的起義,南京成為亂世中的一枚棋子,男女主角無辜受牽連,被迫分開。《長生殿》寫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在世時因種種原因分散。故事的總體脈絡是"苦盡甘來",兩個人物無論發生什麼樣的厄難,最終都是大團圓的結局。一方面,受到儒、道、佛思想的滲透,創作的意識形態的使然,另一方面,照顧到觀眾的心情,儘量以團聚的結局收尾,給觀眾留下"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意"、"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幻想。
從儒學的方面看,我國古代悲劇有"入世"的特點。悲劇的主人公會為自己被動遭受的磨難不斷抗爭,例如《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跟侯方域一見鍾情,定下終身。然而,她看到阮大鋮拉攏自己的丈夫,找在剛認識的時候,阮這個人就不值得信任。當雙方的防線被阮大鋮攻破,李香君果斷離開侯方域,體現了儒家倡導為自身利益拼搏的思想。又如《長生殿》中,在世的楊貴妃還會為情郎剪下秀髮寄託情思。
從道教層面看,這裡有"無為而治"的表現。道教倡導順應自然的發展,什麼都不用管,任憑大浪淘沙、歲月摧殘。我國古代戲劇的反叛者普遍不懂的"防微杜漸"意識,喜歡"大難臨頭"時才想到自己必須要做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疲於現實反抗,被動出擊,被動去獲得自己的幸福。而反抗的時候,附帶的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尾。例如我們熟知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情人的逝去,祝英臺後悔、跳進情人墓穴,雙雙幻化成蝴蝶。《桃花扇》中李香君歷經磨難,和侯方域相遇,共同出家,塵世的恩怨剪不斷、理還亂,不如順從本心,落得個乾淨。
從佛教的層面看,像是經歷一場劫難,達到"緣起論"、"抗爭宿命論"。緣起論,簡單來說,是緣分這種東西,自我們降臨到塵世就已經有了,佛教認為,所有東西產生都有原因的,如何讓這個"緣"滅?首先就是讓它"空",即,將它主動過濾掉。相對於國外的大膽、開放,華夏子民的性格都很含蓄、矜持。所以我們看到古今我國有關愛情的敘述,沒有外國的來得直白。像《桃花扇》中描寫李香君和侯方域初相見時,李香君本是青樓女子,遇人無數,見到侯生的時候,也會嬌羞,聽到侯生誇她的時候,也會嬌羞地跑回廂房裡面。至於抗爭宿命,就是對自己處於危難時候的擺脫,佛教相信,一切都可以"苦盡甘來"、"轉危為安"。
外國悲劇美學的賞析
外國悲劇美學能給人有"餘味無窮",是因為他們很少會有"大團圓"的結局,海洋文明產生的美學,有著冒險的意義,即敢於從人性另一角度探討的美麗。在他們看來,《羅密歐與朱麗葉》都算不上悲劇,這對苦命鴛鴦最後在天堂相遇相愛,是圓滿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報國志向沒有實現,喪命於刀劍下。徵服對手的過程中,自己的思想很容易被左右,發現真相同時濫殺無辜,將自己心愛的人送上黃泉之路,這才叫悲劇。
除去我們耳熟能詳的莎士比亞,筆者還看過一部默劇,有關巴黎公社,名字已經記不清了。唯一能夠記住的是一個場面,政府軍席捲整個巴黎,將參與的相關人員趕盡殺絕,畫面轉到一個小孩,他自己也是巴黎公社的擁躉,政府軍刺殺他時,他請求士兵先讓他和媽媽打聲招呼,再過來刺殺他。士兵同意了,其實小孩這時候逃跑也是可以的,但他沒有,乖乖回來讓士兵殺死。誠實與生死就這樣劃上了等號,本來是日常生活中的品德,加上死亡竟然迸發出震撼的魅力。也同時給讀者這樣的思考和抗擊:在這個不公的世界裡,為童貞提供土壤、為無辜的兒童提供受教育權利、為不幸捲入戰爭的人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而人文主義的代表,蘇格拉底,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反駁了詭辯論的希庇阿斯,強調了"美學"的存在意義。希庇阿斯說,"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本意無錯,但是言語間就將美麗定義化,如果不是美麗的小姐,就是醜陋了嗎?針對第一個問題,蘇格拉底反駁,我看到一個湯勺和一隻母馬的美麗,如果它們都不是能夠欣賞的對象,那麼漂亮的小姐肯定比女神還要醜。
希庇阿斯的"美不是別的,就是黃金"、"使每件東西美就是恰當",更加強調了美麗的主觀感受,美是感官上的愉悅,這個沒錯。蘇格拉底辯駁,但是誰會覺得,藝術家用非黃金材料雕刻出來的藝術品不美麗?又是誰會覺得,以好蔬菜、美人、湯罐、金湯匙、木湯匙,哪個最為恰當?若果是拋棄美人、金湯匙,選擇其他,那之前的言論就不成立了?這也告訴我們,一個原因不會同時產生兩種結果。所以外國的悲劇美學以人的角度出發,不同於我國人民普遍寫劇本的套路,總能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
成功悲劇的特點
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說過"美是表象的、智慧的、遏制的、寧靜的,如同那層羊皮。"即使當它憤激和怒視時,仍然保持著美麗光輝的尊嚴。"
無法否認,人類心中總有獸性的傾訴,即使有法律條文限制的條條框框,心中的欲望還是想發洩出來。而悲劇,給予了人們一個平臺,讓他們披上華麗的外衣,從中傾訴自己壓抑的欲望。例如外國文學中會提到父子相殺,《希爾德布蘭特之歌》中,流落的民族大遷徙,父親認出了兒子,兒子認為他是"異族人"不接受他的贈品,為了日耳曼的名聲,兒子要和父親展開激烈的決戰。這裡的美是日耳曼的民族尊嚴,掩蓋的是因信仰而脫落的父子情,兩種對立的碰撞下,我們感受到了悲劇美學的魔力。
悲劇更強調的是"真",也可以說"酒神精神"。提到"酒",現代人肯定會想,"酒後傷身"、"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酒會使人暫且放鬆大腦,所有拘謹的事情都可以無所畏懼地表達,不是有"酒後吐真言"嗎?
悲劇的感染力,我們可以理解為人間百態的辛酸,但是礙於情面,不敢言,藉助了酒,就敢。在外人聽起來,這些所謂的悲劇不過是"跳梁小丑",相信隨著我們年齡的漸長,當初痛徹心扉的事情也會演變為不經意想起的"莞爾一笑"。展現獸性,卻要披上華麗的衣服,不就是一種滑稽嗎?而表現在舞臺上的悲劇,卻是這樣動人心弦,給人共鳴。像歐亨利說那樣,所有的矛盾、衝突、辛酸構成的悲劇,都是"含淚的微笑"。
結語:為什麼我國的戲劇的悲劇美學不如外國那樣這麼有知名度?不談我們有沒有將繼承它們這件事視為重中之重,且說它們的寫作形式。現今,可能很多人能猜到我國古代悲劇的結局,都是大團圓,這是上千年的三教合一在華夏土壤上茁壯成長的使然。從另一方面,這或許是一種可怕的潛意識。
每一出我國古代悲劇,沒有像外國那樣突出展現出矛盾深刻碰撞的情況,所展現的是一方獨大、風水輪流轉,最後總是正義戰勝一切。致使人們就會留下一種逃避心理,每次厄運降臨時,自然而然會想到,這種不幸總會消散,此刻內心抗拒,只想躲起來。我國的悲劇最後的正義,只不過是一種無力的平衡,流露出來的,是對當事人的同情。而不會從中產生心靈的震撼,然後在現實中明曉、加以反擊。
參考資料
《大希庇阿斯篇》
《羅密歐與朱麗葉》
《梁山伯與祝英臺》
《桃花扇》
《長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