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年畫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繪為特色,又稱綿竹木版年畫。它與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並稱中國木版年畫四大家。綿竹年畫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內容以吉祥喜慶、民間傳說、鄉土生活等為主,構圖豐富誇張、色彩鮮豔明快,具有鮮明的農耕文化特色。綿竹年畫藝人通過制粉箋紙、起稿、刻版、印墨、上色、印花、勾線等工序,遵循「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的色彩規律,呈現出眾多線條古拙流暢,色彩豔麗明快的優秀作品。2006年5月20日,綿竹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註:2020四川綿竹年畫節巡遊
新桃舊符, 南華宮中去看畫
臘七臘八,殺雞宰鴨。過了臘月八,大年三十的腳步也就一天天近了。不管是通都大邑,還是邊鄙荒村,國人過年都大同小異。不外乎城市高樓林立,燈紅酒綠,過年要時尚些。而鄉村則由於遠離現代文明的浸染,反而保留了更多的年味兒。「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人王安石的《元日》,栩栩如生地勾畫出國人過年的熱鬧場景,其中貼桃符可謂我們最看重的民俗。桃符是最早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門神畫正式被稱為年畫),除舊迎新之際,國人將其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闢鬼,祈福納祥等。
圖註:中國年畫村彩繪門神
至於桃符內容,則從最初的神荼鬱壘,逐漸演變為將軍、福神、天仙和童子等。龍門門神要帶兇相,因此《秦瓊敬德》這樣的武門神是首選。堂屋裡有神龕,供奉著祖宗牌位,因此堂屋門多見《鹿鶴同春》這樣的文門神,寓意健康長壽,吉祥如意。門神要貼成「臉對臉」,不能貼成「背靠背」,誰左誰右都有講究。門神如果貼反了,一年中諸事不順,左右為難。睡房門上多貼以童子和仕女為題材的一類門畫,內容多為抱瓶、採蓮、佛手、仙桃之類,表示子孫繁衍、福壽無邊之意。至於灶房甚至牲口圈舍,貼年畫也是各有講究。
圖註:年畫藝人李芳福畫攤
雜七雜八算下來,年前國人需要採購的年畫每家每戶少說也需要十來張,這樣海量的需求自然就催生了不少年畫藝人。大多數年畫藝人就是農民,他們農忙時扛起鋤頭幹活,種瓜點豆,自給自足;農閒時拾掇印版,攤開紙張細勾慢染,斯文雅致。飽含泥土氣息的絢爛年畫,充分滿足了農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期許和想像,反映了鄉土中國農人的藝術追求和品位。其實農人的要求不多,不外乎吃飽穿暖、連年有餘、福壽延年、清潔平安罷了。因此,每年除夕夜之前,就算手頭再緊,農人們也會擠出錢來選購年畫裝飾年景。
圖註:年畫藝人尹天潤畫室
綿竹因「地濱綿水,其地多竹」而得名,杜甫詩讚「綿竹亭亭出縣高」,可見綿竹早就以盛產竹子著稱。豐富的竹料、煤炭、水源、石灰石和草鹼,造就了綿竹發達的手工造紙業,至今綿竹遵道鎮尚有紙廠溝之名。清鹹豐年間《綿竹縣誌》載:「竹紙之利仰給者,數萬家猶不足,則印為書籍,制為桃符,畫為五彩神茶、鬱壘,點綴年景。」可見,造紙、印刷、年畫,彼時在綿竹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綿竹年畫起源於宋代,清代為鼎盛期。清代中葉,四川城鄉各地普遍興建會館時,多聘請綿竹畫師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繪梁壁,使年畫師們的藝術在實踐中得以發展;綿竹手工造紙業不斷發展和革新,實驗成功「粉箋紙」;年畫作坊管理完善,分工細緻,專人專事,精益求精,不論刻版還是敷彩都達到較高水平,並形成有特色的流派和個人風格。
清代中後期,綿竹有大小規模不等的作坊三百多家,年畫藝人逾千人,加上幫工,從事年畫生產者達萬人以上。每年門神、鬥方大約要出一千萬份左右,畫條兩百多萬份以上。如此之多的綿竹年畫,本地自然是消化不了的。事實上,綿竹年畫除省內群眾張貼外,還遠銷至西南、西北及東南亞地區。《綿竹縣誌》載:「商販遠自陝甘滇黔,裹銀來市易畫,仲則接踵城南,購過者遍於王道百五十裡。」可見,綿竹年畫在清末的綿竹經濟生活中佔了較大的比重。
圖註:李芳福彩繪《雙揚鞭》
「南華宮中去看畫,東門河壩去看花」,綿竹南華宮(綿竹年畫藝人行會伏羲會所在地)就是當時的年畫交易中心。「山程水陸貨爭呼,坐賈行商日夜圖。濟濟真如綿竹貌,芳名不愧小成都。」那些坐賈行商在綿竹採購的特產,除了膾炙人口的綿竹大曲,松茂地區的山貨藥材,一定還有美輪美奐的綿竹年畫。彼時,清道石橋灘的射水河碼頭,十冬臘月整日忙忙碌碌的,一船船的綿竹年畫順流而下到沱江,穿州過縣,於是方圓數百上千裡的人家,都因為張貼了綿竹年畫而變得靚麗起來。年節時,農人們一邊品著綿竹大曲,一邊欣賞著綿竹年畫,將一年的豐收與富足寫進了臉上舒展開的皺紋裡。他們記住了綿竹,也記住了綿竹年畫和綿竹大曲。
圖註:2020年綿竹年畫節巡遊
匠心獨運,一生只為一幅畫
綿竹年畫在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很多名家,興起了很多年畫作坊,分布在縣城及城郊的西南、板橋、孝德、清道、遵道、拱星等鄉鎮。年畫作坊中最有名的要數梁雲鶴畫店和傅興發作坊。「雲鶴齋」的木版拓片雕工精細,「傅興發」門畫人物生動、色彩豔麗。清道鄉生產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遵道鄉的美人,娃娃戲風格獨特。
圖註:綿竹年畫村農家小院
現存綿竹年畫作品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清代綿竹年畫畫師黃瑞鵠創作的長卷年畫《綿竹迎春圖》。黃瑞鵠生於清同治四年(1865),卒於1938年。綿竹縣城北郊人,自幼習畫,家境甚貧,是傳統的綿竹年畫傳人之一。《綿竹迎春圖》以連環組畫的形式構成,大致分為四部分:迎春、報春、遊春、打春。這是一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力作,畫面中出現了四百多個人物,生動地再現了綿竹清代迎春巡遊的盛況。作為綿竹年畫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堪比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綿竹迎春圖》是綿竹人的驕傲。
圖註:2020綿竹年畫節巡遊之春牛
從2013年第十二屆綿竹年畫節開始,綿竹人將《迎春圖》用全城巡遊的形式再現出來,生動地展現出綿竹人歡慶春節的場景。巡遊隊伍分為「三國文化方陣」「大唐國酒方陣」「年畫騎車仕女方陣」「老鼠嫁女方陣」等。2015年,綿竹年畫藝人尹天潤耗費四年多時間,將這幅年畫經典作品雕刻成版,創作出了木版年畫《迎春圖》,這是《迎春圖》自誕生以來唯一的一幅手工雕刻版。這幅用梨木雕刻成的木版年畫《迎春圖》,主要採用刊刻的方法進行雕刻,共雕刻人物460餘個,其它圖案不計其數,木板上遊行祭祀人群、亭臺樓榭、走卒攤販等各類圖案惟妙惟肖。後來,這幅木刻版《迎春圖》入圍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山花獎」。
圖註:年畫藝人尹天潤正在展示木刻版《迎春圖》
迄今為止,綿竹年畫畫師被授予國家級傳承人的有陳興才和李芳福兩人。2012年10月陳興才去世後,綿竹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僅李芳福一人。
陳興才1920年生於綿竹清道。幼時上過兩年私塾。1933年拜大伯陳世金為師,在本村學習年畫製作技藝。清道是綿竹年畫的主要產區,其作品以門畫、鬥方為主,多為小幅,畫風細膩,在案子上施彩,用過拓方式製作人物衣飾上的花紋,被稱為「南路貨」。陳興才學藝三年,掌握彩繪技藝之後,又學會了雕版。綿竹年畫業中,雕繪分家,全面掌握手藝的藝人為數不多。出師之後,陳興才獨立從事年畫製作。幾十年來,陳興才翻刻了許多傳統樣式的作品,其技法熟練,並諳熟傳統造型的方法程式,他翻刻的傳統作品能達到與舊樣大差不離,保持了綿竹年畫的基本特徵。除耕種莊稼外,陳興才帶領全家三代八口人亦耕亦畫,這輩子見證了綿竹年畫的衰落和繁榮。
圖註:陳興才銅像
70多載的年畫生涯裡,陳興才親手製作的年畫數不勝數,他的作品已被收藏者帶到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老人製作的年畫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嚴格遵循傳統,張張色澤豔麗,人物逼真。對於層出不窮的年畫創新,老人頗有微詞,「我一輩子畫畫沒改變,學藝的時候是什麼樣式,現在還是什麼樣式。」1994年,老人的作品《雙揚鞭》入選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九十歲那年,陳興才在訪談中談到,「我今年九十歲了,只管畫畫……現在還是天天畫,停不下筆。我拿起筆來就舒服安逸。」對於自己的畫作,陳興才還是頗為滿意的,他說,「我畫的年畫,自己都還覺得賴活(方言,不錯),看得。」
圖註:中國年畫村風光
據說,陳興才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老國寶」。所謂國寶,當然是指陳興才被認定為綿竹年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芳福也是這樣的國寶。2017年12月28日,從藝七十多年的李芳福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此時,他已經88歲。李芳福是綿竹拱星人,幼年父母早亡,12歲就開始當年畫學徒,師從黃安富。在那個年頭,製作一幅綿竹年畫,需要眾多的工匠參與,因此懂得整套技藝的人較少。為了掌握完整的技藝,李芳福想方設法「討好」那些工匠。然而半年過去,依然沒有成功。於是,李芳福自己動手鑽研,年復一年的努力,終於有所成就。40多歲時,李芳福就已經成為聞名鄉裡的年畫藝人。
圖註:李芳福正在介紹綿竹年畫
李萬福天資聰慧,勇於探索,刻意求新。他的代表彩繪作品有《全家福祿》《得祿榮升》《蟬宮折桂》《聚寶藏珠》和八條屏《二十四孝》等。1994年,他繪製的《立錘武將》入選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畫畫心態要平和,如果想著靠畫畫掙好多錢,無論是誰,畫出來的畫都不好。」李芳福說,每個畫家畫的都是自己的心態。對於傳統手工技藝,李芳福也有話說。他認為背離傳統,哪裡還稱得上綿竹年畫?看來對於綿竹木版年畫的傳承,陳興才和李芳福的態度是一致的。那就是堅守綿竹年畫傳統技藝,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留住綿竹年畫的根與魂。
圖註:李芳福和他的畫作
畫境綿竹,一紙風行寫芳華
清末以來,國難當頭,軍閥割據,戰火頻仍,民不聊生。綿竹大部分紙廠、年畫作坊倒閉,刻工改行,畫師流落他鄉另謀生路。綿竹年畫這朵藝術奇葩瀕於凋零境地,1931年後,全縣製作銷售年畫萎縮到五六萬幅。邑人王幹青曾作詩感嘆綿竹年畫「丹青零落不成妍。」這樣的敗紅慘綠,怎能對得起數百年來老百姓對綿竹年畫的信任和期許呢?事實上,這樣的情形在正常年景是不允許出現的。因為綿竹年畫藝人有個行會組織叫伏羲會,每年辦會兩次。民謠雲,「冬月初一出望子,臘月初一出攤子」。冬月初一,年畫藝人都把自己的畫帶到南華宮,在規定的地盤掛出自己的作品(俗稱「掛望子」),藝人之間可以相互觀摩,提出意見,質量太差的作品要當場燒毀。通過「掛望子」審查的年畫,臘月初一就可以上市進行批發銷售。
圖註:2020年綿竹年畫節巡遊表演
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成立綿竹木版年畫社、建立年畫博物館、舉辦綿竹年畫節、打造中國綿竹年畫村、中華年俗村等舉措,綿竹年畫獲得新生,湧現出侯世武、金平定、劉竹梅、尹天潤、胡光葵等年畫名家和三彩畫坊、四匯齋等年畫作坊(公司)。1963年,郭沫若到中國美術館參觀綿竹年畫後,欣然題詩:「真是洋洋大觀,仿佛回到四川……」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則讚譽綿竹年畫為「土中大藝術,紙上劍南春」。誠哉斯言。綿竹年畫就是紮根於泥土中的民間藝術,展示的就是農耕文明的點點滴滴。以中國年畫村為例,既然是年畫村,那自然得有年畫特色了。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這一點和白牆灰瓦的川西民居結合,將會出現1+1>2的疊加效應。
圖註:中國年畫村風光
大片雪白的牆壁,如果畫上色彩絢麗的綿竹年畫,不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嗎?當年畫藝人尹天潤提出牆體年畫這個建議時,立刻得到了當地領導的首肯。選擇不易褪色的丙烯顏料,運用綿竹年畫的基本技法,採用大面積的色塊鋪成,將紙上的年畫搬到粉牆上去,搬到龍門上去。年畫村的農家院落經過藝人的點睛之筆,立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人們似乎生活在畫卷中了,年畫村變得名副其實了。綿竹年畫是民間藝術,它是要接地氣的,和農家院落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這不正是它的最好歸宿嗎?
圖註:年畫傳承
年畫元素不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年畫載體,沒有誰規定那些年畫只能畫在紙上吧?觀念的改變,讓綿竹年畫得到了井噴似的發展。在劍南老街,走進三彩畫坊這樣的年畫作坊,我們可以發現除了手繪年畫,還有刺繡年畫、皮影年畫、雕刻年畫、陶版年畫、剪紙年畫、布藝年畫等。每一門載體的創新,都凝聚著藝人的智慧。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說,現在的綿竹年畫傳統與現代結合,從原來的觀賞性、實用性,進入生活領域。產品日益豐富,從內容到載體都在創新;年畫從平面的到立體的、活態的;還出現了年畫舞蹈和年畫歌曲等。
圖註:三彩畫坊
創新是綿竹年畫的靈魂。在年畫創新之路上走得最遠的應該是劉竹梅,她是綿竹木版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竹梅曾在魯院版畫系、中央美院民間美術系學習,她從傳統民間年畫中找到許多布色、落墨、筆法規律,走出了自己的年畫之路。1981年,劉竹梅作品《看誰最乾淨》獲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三等獎。關於綿竹年畫,劉竹梅認為「我們不能坐吃山空,我們要繼承,更要創新。」
圖註:四季春(劉竹梅作品)
另外,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將古版拓創與水墨手繪完美結合,以中國傳統畫技法創作新年畫,開創的「墨彩年畫」也值得關注。近年來,繼劉竹梅、胡光葵之後,章昉從綿竹年畫傳統題材中選取童子、仕女、門神等人物形象,通過卡通化處理,再運用綿竹年畫特有的「填水腳」等藝術表現手法,構思創作出大量的創新年畫。由於人物造型呆萌可愛,構圖詼諧幽默,被大家笑稱為「綿竹萌年畫」。
圖註:萌年畫
從臘月到正月,從小年到大年,「到綿竹過中國年」已經成為川西地區一張獨具特色的文化標籤,也是一張送給所有人的節日請柬。活色生香的綿竹年畫紅紅火火,留住了家的味道和土地的厚重,必將成為中國年中濃墨重彩的奇葩。年畫是綿竹的一張靚麗名片,酒鄉因為畫境,而變得更加秀美。到綿竹過中國年,賞年畫,觀巡遊,看河燈,品美酒,聽川戲,擺龍門陣,喝蓋碗茶,你準備好了嗎?(彭忠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