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四川綿竹年畫節:酒鄉畫境蘊匠心,一紙風行寫芳華

2020-12-20 AA人間煙火孰知味AA

綿竹年畫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繪為特色,又稱綿竹木版年畫。它與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並稱中國木版年畫四大家。綿竹年畫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內容以吉祥喜慶、民間傳說、鄉土生活等為主,構圖豐富誇張、色彩鮮豔明快,具有鮮明的農耕文化特色。綿竹年畫藝人通過制粉箋紙、起稿、刻版、印墨、上色、印花、勾線等工序,遵循「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的色彩規律,呈現出眾多線條古拙流暢,色彩豔麗明快的優秀作品。2006年5月20日,綿竹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註:2020四川綿竹年畫節巡遊

新桃舊符, 南華宮中去看畫

臘七臘八,殺雞宰鴨。過了臘月八,大年三十的腳步也就一天天近了。不管是通都大邑,還是邊鄙荒村,國人過年都大同小異。不外乎城市高樓林立,燈紅酒綠,過年要時尚些。而鄉村則由於遠離現代文明的浸染,反而保留了更多的年味兒。「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人王安石的《元日》,栩栩如生地勾畫出國人過年的熱鬧場景,其中貼桃符可謂我們最看重的民俗。桃符是最早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門神畫正式被稱為年畫),除舊迎新之際,國人將其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闢鬼,祈福納祥等。

圖註:中國年畫村彩繪門神

至於桃符內容,則從最初的神荼鬱壘,逐漸演變為將軍、福神、天仙和童子等。龍門門神要帶兇相,因此《秦瓊敬德》這樣的武門神是首選。堂屋裡有神龕,供奉著祖宗牌位,因此堂屋門多見《鹿鶴同春》這樣的文門神,寓意健康長壽,吉祥如意。門神要貼成「臉對臉」,不能貼成「背靠背」,誰左誰右都有講究。門神如果貼反了,一年中諸事不順,左右為難。睡房門上多貼以童子和仕女為題材的一類門畫,內容多為抱瓶、採蓮、佛手、仙桃之類,表示子孫繁衍、福壽無邊之意。至於灶房甚至牲口圈舍,貼年畫也是各有講究。

圖註:年畫藝人李芳福畫攤

雜七雜八算下來,年前國人需要採購的年畫每家每戶少說也需要十來張,這樣海量的需求自然就催生了不少年畫藝人。大多數年畫藝人就是農民,他們農忙時扛起鋤頭幹活,種瓜點豆,自給自足;農閒時拾掇印版,攤開紙張細勾慢染,斯文雅致。飽含泥土氣息的絢爛年畫,充分滿足了農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期許和想像,反映了鄉土中國農人的藝術追求和品位。其實農人的要求不多,不外乎吃飽穿暖、連年有餘、福壽延年、清潔平安罷了。因此,每年除夕夜之前,就算手頭再緊,農人們也會擠出錢來選購年畫裝飾年景。

圖註:年畫藝人尹天潤畫室

綿竹因「地濱綿水,其地多竹」而得名,杜甫詩讚「綿竹亭亭出縣高」,可見綿竹早就以盛產竹子著稱。豐富的竹料、煤炭、水源、石灰石和草鹼,造就了綿竹發達的手工造紙業,至今綿竹遵道鎮尚有紙廠溝之名。清鹹豐年間《綿竹縣誌》載:「竹紙之利仰給者,數萬家猶不足,則印為書籍,制為桃符,畫為五彩神茶、鬱壘,點綴年景。」可見,造紙、印刷、年畫,彼時在綿竹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綿竹年畫起源於宋代,清代為鼎盛期。清代中葉,四川城鄉各地普遍興建會館時,多聘請綿竹畫師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繪梁壁,使年畫師們的藝術在實踐中得以發展;綿竹手工造紙業不斷發展和革新,實驗成功「粉箋紙」;年畫作坊管理完善,分工細緻,專人專事,精益求精,不論刻版還是敷彩都達到較高水平,並形成有特色的流派和個人風格。

清代中後期,綿竹有大小規模不等的作坊三百多家,年畫藝人逾千人,加上幫工,從事年畫生產者達萬人以上。每年門神、鬥方大約要出一千萬份左右,畫條兩百多萬份以上。如此之多的綿竹年畫,本地自然是消化不了的。事實上,綿竹年畫除省內群眾張貼外,還遠銷至西南、西北及東南亞地區。《綿竹縣誌》載:「商販遠自陝甘滇黔,裹銀來市易畫,仲則接踵城南,購過者遍於王道百五十裡。」可見,綿竹年畫在清末的綿竹經濟生活中佔了較大的比重。

圖註:李芳福彩繪《雙揚鞭》

「南華宮中去看畫,東門河壩去看花」,綿竹南華宮(綿竹年畫藝人行會伏羲會所在地)就是當時的年畫交易中心。「山程水陸貨爭呼,坐賈行商日夜圖。濟濟真如綿竹貌,芳名不愧小成都。」那些坐賈行商在綿竹採購的特產,除了膾炙人口的綿竹大曲,松茂地區的山貨藥材,一定還有美輪美奐的綿竹年畫。彼時,清道石橋灘的射水河碼頭,十冬臘月整日忙忙碌碌的,一船船的綿竹年畫順流而下到沱江,穿州過縣,於是方圓數百上千裡的人家,都因為張貼了綿竹年畫而變得靚麗起來。年節時,農人們一邊品著綿竹大曲,一邊欣賞著綿竹年畫,將一年的豐收與富足寫進了臉上舒展開的皺紋裡。他們記住了綿竹,也記住了綿竹年畫和綿竹大曲。

圖註:2020年綿竹年畫節巡遊

匠心獨運,一生只為一幅畫

綿竹年畫在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很多名家,興起了很多年畫作坊,分布在縣城及城郊的西南、板橋、孝德、清道、遵道、拱星等鄉鎮。年畫作坊中最有名的要數梁雲鶴畫店和傅興發作坊。「雲鶴齋」的木版拓片雕工精細,「傅興發」門畫人物生動、色彩豔麗。清道鄉生產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遵道鄉的美人,娃娃戲風格獨特。

圖註:綿竹年畫村農家小院

現存綿竹年畫作品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清代綿竹年畫畫師黃瑞鵠創作的長卷年畫《綿竹迎春圖》。黃瑞鵠生於清同治四年(1865),卒於1938年。綿竹縣城北郊人,自幼習畫,家境甚貧,是傳統的綿竹年畫傳人之一。《綿竹迎春圖》以連環組畫的形式構成,大致分為四部分:迎春、報春、遊春、打春。這是一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力作,畫面中出現了四百多個人物,生動地再現了綿竹清代迎春巡遊的盛況。作為綿竹年畫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堪比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綿竹迎春圖》是綿竹人的驕傲。

圖註:2020綿竹年畫節巡遊之春牛

從2013年第十二屆綿竹年畫節開始,綿竹人將《迎春圖》用全城巡遊的形式再現出來,生動地展現出綿竹人歡慶春節的場景。巡遊隊伍分為「三國文化方陣」「大唐國酒方陣」「年畫騎車仕女方陣」「老鼠嫁女方陣」等。2015年,綿竹年畫藝人尹天潤耗費四年多時間,將這幅年畫經典作品雕刻成版,創作出了木版年畫《迎春圖》,這是《迎春圖》自誕生以來唯一的一幅手工雕刻版。這幅用梨木雕刻成的木版年畫《迎春圖》,主要採用刊刻的方法進行雕刻,共雕刻人物460餘個,其它圖案不計其數,木板上遊行祭祀人群、亭臺樓榭、走卒攤販等各類圖案惟妙惟肖。後來,這幅木刻版《迎春圖》入圍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山花獎」。

圖註:年畫藝人尹天潤正在展示木刻版《迎春圖》

迄今為止,綿竹年畫畫師被授予國家級傳承人的有陳興才和李芳福兩人。2012年10月陳興才去世後,綿竹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僅李芳福一人。

陳興才1920年生於綿竹清道。幼時上過兩年私塾。1933年拜大伯陳世金為師,在本村學習年畫製作技藝。清道是綿竹年畫的主要產區,其作品以門畫、鬥方為主,多為小幅,畫風細膩,在案子上施彩,用過拓方式製作人物衣飾上的花紋,被稱為「南路貨」。陳興才學藝三年,掌握彩繪技藝之後,又學會了雕版。綿竹年畫業中,雕繪分家,全面掌握手藝的藝人為數不多。出師之後,陳興才獨立從事年畫製作。幾十年來,陳興才翻刻了許多傳統樣式的作品,其技法熟練,並諳熟傳統造型的方法程式,他翻刻的傳統作品能達到與舊樣大差不離,保持了綿竹年畫的基本特徵。除耕種莊稼外,陳興才帶領全家三代八口人亦耕亦畫,這輩子見證了綿竹年畫的衰落和繁榮。

圖註:陳興才銅像

70多載的年畫生涯裡,陳興才親手製作的年畫數不勝數,他的作品已被收藏者帶到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老人製作的年畫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嚴格遵循傳統,張張色澤豔麗,人物逼真。對於層出不窮的年畫創新,老人頗有微詞,「我一輩子畫畫沒改變,學藝的時候是什麼樣式,現在還是什麼樣式。」1994年,老人的作品《雙揚鞭》入選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九十歲那年,陳興才在訪談中談到,「我今年九十歲了,只管畫畫……現在還是天天畫,停不下筆。我拿起筆來就舒服安逸。對於自己的畫作,陳興才還是頗為滿意的,他說,「我畫的年畫,自己都還覺得賴活(方言,不錯),看得。」

圖註:中國年畫村風光

據說,陳興才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老國寶」。所謂國寶,當然是指陳興才被認定為綿竹年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芳福也是這樣的國寶。2017年12月28日,從藝七十多年的李芳福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此時,他已經88歲。李芳福是綿竹拱星人,幼年父母早亡,12歲就開始當年畫學徒,師從黃安富。在那個年頭,製作一幅綿竹年畫,需要眾多的工匠參與,因此懂得整套技藝的人較少。為了掌握完整的技藝,李芳福想方設法「討好」那些工匠。然而半年過去,依然沒有成功。於是,李芳福自己動手鑽研,年復一年的努力,終於有所成就。40多歲時,李芳福就已經成為聞名鄉裡的年畫藝人。

圖註:李芳福正在介紹綿竹年畫

李萬福天資聰慧,勇於探索,刻意求新。他的代表彩繪作品有《全家福祿》《得祿榮升》《蟬宮折桂》《聚寶藏珠》和八條屏《二十四孝》等。1994年,他繪製的《立錘武將》入選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畫畫心態要平和,如果想著靠畫畫掙好多錢,無論是誰,畫出來的畫都不好。」李芳福說,每個畫家畫的都是自己的心態。對於傳統手工技藝,李芳福也有話說。他認為背離傳統,哪裡還稱得上綿竹年畫?看來對於綿竹木版年畫的傳承,陳興才和李芳福的態度是一致的。那就是堅守綿竹年畫傳統技藝,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留住綿竹年畫的根與魂。

圖註:李芳福和他的畫作

畫境綿竹,一紙風行寫芳華

清末以來,國難當頭,軍閥割據,戰火頻仍,民不聊生。綿竹大部分紙廠、年畫作坊倒閉,刻工改行,畫師流落他鄉另謀生路。綿竹年畫這朵藝術奇葩瀕於凋零境地,1931年後,全縣製作銷售年畫萎縮到五六萬幅。邑人王幹青曾作詩感嘆綿竹年畫「丹青零落不成妍。」這樣的敗紅慘綠,怎能對得起數百年來老百姓對綿竹年畫的信任和期許呢?事實上,這樣的情形在正常年景是不允許出現的。因為綿竹年畫藝人有個行會組織叫伏羲會,每年辦會兩次。民謠雲,「冬月初一出望子,臘月初一出攤子」。冬月初一,年畫藝人都把自己的畫帶到南華宮,在規定的地盤掛出自己的作品(俗稱「掛望子」),藝人之間可以相互觀摩,提出意見,質量太差的作品要當場燒毀。通過「掛望子」審查的年畫,臘月初一就可以上市進行批發銷售。

圖註:2020年綿竹年畫節巡遊表演

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成立綿竹木版年畫社、建立年畫博物館、舉辦綿竹年畫節、打造中國綿竹年畫村、中華年俗村等舉措,綿竹年畫獲得新生,湧現出侯世武、金平定、劉竹梅、尹天潤、胡光葵等年畫名家和三彩畫坊、四匯齋等年畫作坊(公司)。1963年,郭沫若到中國美術館參觀綿竹年畫後,欣然題詩:「真是洋洋大觀,仿佛回到四川……」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則讚譽綿竹年畫為「土中大藝術,紙上劍南春」。誠哉斯言。綿竹年畫就是紮根於泥土中的民間藝術,展示的就是農耕文明的點點滴滴。以中國年畫村為例,既然是年畫村,那自然得有年畫特色了。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這一點和白牆灰瓦的川西民居結合,將會出現1+1>2的疊加效應。

圖註:中國年畫村風光

大片雪白的牆壁,如果畫上色彩絢麗的綿竹年畫,不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嗎?當年畫藝人尹天潤提出牆體年畫這個建議時,立刻得到了當地領導的首肯。選擇不易褪色的丙烯顏料,運用綿竹年畫的基本技法,採用大面積的色塊鋪成,將紙上的年畫搬到粉牆上去,搬到龍門上去。年畫村的農家院落經過藝人的點睛之筆,立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人們似乎生活在畫卷中了,年畫村變得名副其實了。綿竹年畫是民間藝術,它是要接地氣的,和農家院落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這不正是它的最好歸宿嗎?

圖註:年畫傳承

年畫元素不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年畫載體,沒有誰規定那些年畫只能畫在紙上吧?觀念的改變,讓綿竹年畫得到了井噴似的發展。在劍南老街,走進三彩畫坊這樣的年畫作坊,我們可以發現除了手繪年畫,還有刺繡年畫、皮影年畫、雕刻年畫、陶版年畫、剪紙年畫、布藝年畫等。每一門載體的創新,都凝聚著藝人的智慧。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說,現在的綿竹年畫傳統與現代結合,從原來的觀賞性、實用性,進入生活領域。產品日益豐富,從內容到載體都在創新;年畫從平面的到立體的、活態的;還出現了年畫舞蹈和年畫歌曲等。

圖註:三彩畫坊

創新是綿竹年畫的靈魂。在年畫創新之路上走得最遠的應該是劉竹梅,她是綿竹木版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竹梅曾在魯院版畫系、中央美院民間美術系學習,她從傳統民間年畫中找到許多布色、落墨、筆法規律,走出了自己的年畫之路。1981年,劉竹梅作品《看誰最乾淨》獲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三等獎。關於綿竹年畫,劉竹梅認為「我們不能坐吃山空,我們要繼承,更要創新。

圖註:四季春(劉竹梅作品)

另外,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將古版拓創與水墨手繪完美結合,以中國傳統畫技法創作新年畫,開創的「墨彩年畫」也值得關注。近年來,繼劉竹梅、胡光葵之後,章昉從綿竹年畫傳統題材中選取童子、仕女、門神等人物形象,通過卡通化處理,再運用綿竹年畫特有的「填水腳」等藝術表現手法,構思創作出大量的創新年畫。由於人物造型呆萌可愛,構圖詼諧幽默,被大家笑稱為「綿竹萌年畫」。

圖註:萌年畫

從臘月到正月,從小年到大年,「到綿竹過中國年」已經成為川西地區一張獨具特色的文化標籤,也是一張送給所有人的節日請柬。活色生香的綿竹年畫紅紅火火,留住了家的味道和土地的厚重,必將成為中國年中濃墨重彩的奇葩。年畫是綿竹的一張靚麗名片,酒鄉因為畫境,而變得更加秀美。到綿竹過中國年,賞年畫,觀巡遊,看河燈,品美酒,聽川戲,擺龍門陣,喝蓋碗茶,你準備好了嗎?(彭忠富/文)

相關焦點

  • 四川綿竹: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去年實現旅遊收入91億元
    四川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德陽市綿竹年畫保護條例》。2019年,綿竹市文旅局進一步加強基層特色文化、文化隊伍建設以及人才培養,著力做好送文化下鄉演出活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進鄉村活動,讓群眾舞臺歡歌陣陣:成功舉辦「年畫重回春節」綿竹站系列活動和第18屆綿竹年畫節,受到中央電視臺等中、省、市媒體的高度關注;承擔第二十一屆梨花節、漢旺格桑花節、第十九屆賞果節開幕式文藝演出;開展「百姓戲劇舞臺」活動,組織五一、國慶川劇7場
  • 綿竹年畫成獨具川西特色民俗文化符號 走進千家萬戶
    近日,全國網絡媒體德陽行採訪團走進位於中國綿竹年畫村的綿竹年畫超市。寬敞明亮的展示廳,各種綿竹年畫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木板、手繪、刺繡、陶版、葫蘆、金絲、竹編、玉板、蜀錦、布藝、雕刻、立體、拓片、落地門神、年畫禮品、年畫工藝品、年畫生活用品等近二十種年畫產品順著牆壁四周一一陳列,讓人覺得綿竹年畫盡收眼底的方式很有新意。
  • 70年 瞰四川|做強白酒產業打造名優品牌 四川綿竹欲打造「中國酒鄉」
    2019年09月02日 10:28 來源:四川在線 作者:楊琴 張漁 華小峰 編輯:王希
  • 一起來四川的年畫村 體驗木板年畫製作的奧秘吧
    四川綿竹的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年畫並稱為「中國年畫四大家」,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綿竹年畫是世世代代民間畫師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體現巴蜀人民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風尚。
  • 四川:12幅綿竹年畫叫響24個字 讓核心價值觀入眼入心入腦
    王平 攝  2013年8月,德陽、綿竹等地的街頭出現了一批「很有新意」的公益廣告,兩個綿竹年畫中時常出現的年畫娃娃以四種形象分別在市區各個地方同時出現。德陽市委宣傳部相關工作人員向四川新聞網記者證實,由德陽市文明辦牽頭,當時德陽市區總共投放了一組共四幅類似的公益廣告,另兩幅的主題則分別是「誠信」和「友善」,圖案為兩個年畫娃娃在大鼎前拿著橙子和杏子竊竊私語,以及摘下桃子準備送給老爺爺。   地方文化元素與時代特色緊密契合,讓這組公益廣告瞬間成為德陽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
  • 傳統年畫飄出濃濃中國「年味兒」
    1935年出生於蘇州桃花塢的房志達,14歲進入當時生意最好的王榮興年畫鋪做學徒。「當時年畫生意好啊,做年畫的人從雞叫幹到深夜。」  如今正值新年,房志達還是不停不休,堅守在蘇州工藝美院的一間教室裡,一站就是一天。「我見證了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起起伏伏,桃花塢年畫也見證了我人生的起起落落。」房志達說。
  • 四川綿竹三絕分別指哪三絕?很多人都用過它們!
    綿竹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溼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境內的九頂山是國家地質公園「臥龍——四姑娘山大熊貓生態走廊」的主體部分。劍南春酒2、綿竹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四川省德陽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年畫「守藝人」|傳統技藝的執著堅守,添彩著色的筆墨人生
    時至今日,他始終秉持著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不斷鑽研著綿竹木版年畫傳統技法。在他的繼承與堅守下,一張張司空見慣的普通畫紙成為了精妙絕倫的年畫藝術品,這一傳統的手工藝煥發新的生機。春去秋來,竹海悠悠。四川綿竹,這座被譽為「古蜀翹楚,益州重鎮」的城市,已度過了2200餘年的風霜雨露。
  • 貼年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中國傳統木版年畫主要產地,除了開封朱仙鎮、蘇州桃花塢與天津楊柳青外,還有山東濰坊、河北武強與四川綿竹等年畫傳統產地。一、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流傳於山東濰坊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
  • 綿竹紫巖小學開展美術教研活動 籌劃紫巖年畫節
    四川新聞網消息(餘夢佳)秋風惹人,吹斜了細密的雨絲。紫巖年畫目前創意年畫是該校美術的一大亮點,它包含粘土年畫、紙漿年畫、彩繩年畫、紙貼年畫、花布拼貼年畫等,用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用品或者新型材料製作,形式新穎獨特,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 恭賀新年快樂:「富貴萬年」說年畫
    >中國年畫產地眾多,素有「四大」(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楊家埠、河北武強)和「四小」(四川綿竹、河南朱仙鎮、陝西鳳翔、廣東佛山)之分。後來我在四川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給他們大學生上課。另外,每個作坊都有畫工,綿竹年畫如果光要填顏色是用不著太多工夫培訓的。
  • 賞花 遊玩 四川綿竹景區人氣旺
    隨著「五一」小長假的到來,四川德陽綿竹市旅遊業逐漸復甦,迎來疫情後的旅遊旺季。假日期間,該市九龍鎮、麓棠鎮和孝德鎮等地景區、景點人聲鼎沸,農家樂裡生意火爆,受到來自省內外遊客的追捧與青睞。遊客賞花忙5月2日下午,位於麓棠鎮的中國玫瑰谷內,很多遊客賞花、看景,感受玫瑰的芬芳。
  • 剪紙、年畫、花燈……非遺人「抗疫」接地氣
    在這場「防疫戰」中,四川的非遺人積極行動起來。綿竹年畫、跳花燈、三臺剪紙……形式多樣,風格質樸,以通俗易懂卻又充滿藝術生機的方式,讓防疫深入人心。□本報記者 吳曉鈴跳花燈 唱竹琴非遺防疫充滿地方特色姚佔楷感受到疫情嚴重,是在大年三十那天四川宣布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應急響應之後。「但是身邊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尤其是在農村。」姚佔楷表示。
  • 在綿竹,我聽到時間翻動書頁的聲音特別清晰
    「從此,江蘇是一個溫暖的地方,江蘇人就成了我們的親人」「苦難傾倒,生命被壓成石頭……」2009年4月下旬,在「5•12」地震一周年前夕,當年已71歲的江蘇著名詩人趙愷來到四川災區,寫下了長詩《哭牆》。同行的著名詩人孫友田一口氣寫了四組詩稿:《第一圈舉世關注的年輪》、《成都草堂訪杜甫》、《綿竹印象》、《一塊巨石的懺悔》。
  • 「童年時光」2020年德陽市優秀童謠獲獎作品欣賞(八)
    來上一期文明君放送的2020年德陽市優秀童謠作品大家是不是意猶未盡呢~快來籤收今天的第八期吧!我愛綿竹王道喜 德陽市綿竹消防大隊酒鄉畫城我的家,美麗綿竹都愛它。春賞花 夏納涼,秋天沿山瓜果香。冬天傳統年畫節,看巡遊,打春牛,美好風光四季有。
  • 80幅中國木版年畫精彩亮相蘇州美術館
    中國江蘇網訊 4月9日,「文心印記—中國木版年畫特展」在蘇州美術館精彩亮相。本次展覽由蘇州桃花塢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四川綿竹、上海小校場年畫聯袂舉辦,共展出近80幅精美木版年畫。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20日。
  • 四川德陽:良法善治 全國年畫行業首部地方性法規「管用」
    記者12月16日從德陽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了解到,《德陽市綿竹年畫保護條例》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後,不僅提振了年畫行業的文化自信,也體現出了「良法更善治」的立法初衷。綿竹木版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凸顯古蜀文化「繪畫性強」的顯著特點。
  • 天津年畫「年年有餘」的寓意和內涵
    在中國,年畫是春節年俗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年畫始於古代的「門神畫」,用於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故名年畫。我國有四個地方以盛產年畫所著稱: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以及天津的楊柳青鎮。這樣的年畫,被大家稱作「年年有餘」。要知道,這幅「年年有餘」就是天津楊柳青的代表之作,是我國年畫之中的精品之作。天津楊柳青的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的年畫齊名,是我國四大年畫產地之一。「年年有餘」這幅年畫寓意深刻,簡單地說,就是取「魚」和「餘」的同音,寄寓了「年年都有剩餘,一年比一年好」的寓意。
  • 綿竹紀委製作廉政年畫口袋書
    本報訊(王勇 記者 王域西)11月27日,記者從綿竹市紀委獲悉,以綿竹年畫為表現形式的口袋書《廉政年畫(修身篇)》日前正式出爐,面向社會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