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PM2.5濃度下降32%僅用4年,美國卻花了3倍時間

2020-12-13 觀察者網

【編譯/觀察者網 唐莎莎】「打響治汙戰4年後,中國贏了。」昨天(12日),《紐約時報》報導稱,從2014年至今,中國以創紀錄的速度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上初戰告捷。

不過,針對外媒的肯定,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10日的表態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回應,「當前大氣汙染治理還處在負重爬坡、任重道遠的階段,來不得半點鬆懈。」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2014年3月4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對近3000名代表表態,將重拳出擊強化汙染治理。如今,4年過去了,數據顯示「中國贏了」,而且是以創紀錄的速度打贏了這場汙染治理戰——城市細顆粒物濃度(PM2.5)的濃度平均下降了32%

中國到底如何做到的?

《紐約時報》報導稱,在李克強講話的前幾個月,中國發布了一項空氣品質計劃,要求所有城市的PM2.5濃度至少減少10%,對北京的要求則是降低25%。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中國禁止在汙染最嚴重的地區建新的燃煤發電廠;並要求現有工廠減排。另外,在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則嚴格限制路上的汽車數量;同時降低了鋼鐵產能,關閉部分煤礦。

2017年10月18日,北京海澱一社區內,海澱區無煤化空氣能集中供暖站。 圖自視覺中國

如今,這一系列措施明顯有了成效。根據遍布中國的250個環境監測站數據,《紐約時報》記者發現,中國的環境確實有了極大的改善。

其中,北京的PM2.5濃度下降了35%,河北石家莊下降了39%,在2015年被稱為中國汙染最嚴重城市的保定,這一數據也降低了38%

報導稱,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如果空氣汙染指數持續下降,根據從204個縣獲得的數據推算,中國居民的平均壽命將延長2.4年。

隨後,報導將中國此番取得勝利的汙染治理與幾十年前的美國進行了對比,尤其是鐵鏽地帶。(觀察者網註:「鐵鏽地帶」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

美國「鐵鏽地帶

1970年的《清潔空氣法》頒布之後,美國花了4年時間讓空氣汙染指數下降了20%。隨後,又用了12年甚至經濟大蕭條作為代價,才完成了中國僅用4年就降低32%的成果。

肯定完成績,《紐約時報》也沒忘記趁機「安利」一波「美國經驗」。

文章稱,中國目前的汙染指數依然遠超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達到WHO標準之後,中國人均壽命將增加4.1年。

而中國能否保持如今的環境改善趨勢,取決於經濟增長和環境質量之間是否平衡。「畢竟,早期的汙染治理取得如此顯著的成效,靠的是特殊的行政命令,而不是通過市場尋找到降低汙染的廉價方法。」

在實行《清潔空氣法》之後,美國過嘗試大量減汙措施,最後證明基於市場的監管最為合算,而中國目前尚未嘗試類似的方法。

圖自福布斯網站

文章最後稱,在美國只能「間歇性」地利用市場機制治理汙染時,如果中國能夠採用這種方式打贏環境保衛戰,那將具有非凡意義。

相關焦點

  • PM2.5下降32%,減排是主因(光明日報)
    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郝吉明院士課題組、賀克斌院士課題組、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題為《2013-2017年間中國PM2.5空氣品質改善的驅動力》的論文,評估了2013-2017年間我國大氣細顆粒物(PM2.5)汙染的改善情況和健康效益,定量分析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各項政策對空氣品質改善的貢獻。
  • 殷勇:北京3年降低PM2.5濃度取得的成績約等於美國洛杉磯花12年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北京副市長殷勇5月18日在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年會上透露,近年來北京以綠色金融為重要抓手,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鄉環境建設,實施清潔空氣行動,緩解交通運動等專項行動,特別是治理大氣汙染,棄而不舍的抓好減煤、控車
  • 邯鄲市PM2.5濃度五年下降50%
    記者趙耀光攝河北新聞網8月13日訊(記者趙耀光)今天上午,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時代復興路上蝶變轉型的邯鄲」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2018年底,邯鄲市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50%。2018年底,全市空氣品質指數比2013年下降44.8%,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50%。
  • 2014年國家PM2.5標準 廣州要求2020年需達標
    【2020年穗空氣要達國家標準】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明年起開始實施,日前,@廣州環保 就落實新環保法的情況在官網向社會公布。據悉,廣州空氣品質達標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提出2020年實現環境空氣品質基本達到國家標準,即廣州PM2.5年均濃度要達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這比此前提出的2025年達標提前了5年。(PM2.5是什麼意思? )  2014年12月1日,中國PM2.5標準:要求濃度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 詳解PM2.5是什麼?PM2.5標準是什麼?
    目前,我國的pm2.5標準值為24小時平均濃度小於75微克/立方米為達標,然而,這一數值與pm2.5國際標準相比,還相差甚遠,僅僅是達到世衛組織設定的最寬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pm2.5標準值為小於每立方米10微克,年均濃度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時,人患病並致死的機率將大大增加。
  • 到2020年PM2.5濃度比2015年下降12%
    (原標題:到2020年PM2.5濃度比2015年下降12%) 成都將採用遙感衛星
  • 合肥PM2.5和PM10濃度持續下降
    4月9日,記者從合肥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合肥市對外公布的落實第二輪安徽省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情況報告顯示,2019年該市生態環境質量和汙染防治水平穩步提升,PM2.5、PM10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3%、0.6%,2014年以來,合肥市大氣顆粒物PM2.5和PM10濃度已持續6年下降
  • 除了PM2.5,還有別的傢伙在空氣中作妖?
    隨著環境問題被廣泛關注,以及防治措施的實行,在許多報告中都顯示,空氣中有害細顆粒物的數量正在慢慢下降。但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文章卻指出:PM 2.5的減少,卻導致了另一種汙染物——臭氧汙染的增加,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農村導致了我國的pm2.5汙染?——假
    下表是煤炭直接燃燒時候產生的汙染情況:事實上,以液化石油氣為燃料的住戶在做飯時刻時室內PM2.5 濃度為 71μg/m3 ,以木材為燃料的室內濃度高達212 μg/m3。文中也提到了,農村的燃燒方式,會導致室內的pm2.5高達室外空氣pm2.5的3倍(中國住戶的室內 PM2.5平均濃度(73 ± 34 μg/m3)為室外空氣(22 ± 16 μg/m3)的三倍。)
  • 方舟子:pm2.5對肺癌發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今年兩會期間,鍾南山接受記者採訪時,再次談到這個問題,稱:「霧霾肯定與肺癌有關係,但影響有多大,導致肺癌發病率增加的幅度等,需要時間調查研究才能得出結論。」但是他又給出了一個數據:「一般來說,PM2.5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風險性增加25%到30%。」果真如此嗎?我們就來看看有關pm2.5與肺癌風險的相關研究。
  • 北京2016年PM2.5濃度下降9.9% 完成2017年治霾目標艱巨
    本報記者 王爾德 北京報導  1月3日,北京市環保局通報2016年空氣品質狀況。  根據通報,2016年北京全市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9.9%,這是近三年來之最大降幅,前兩年的降幅分別為4%和6.2%。
  • 邯鄲:PM2.5平均濃度下降率連續4個月排全省首位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喬賓娟)從邯鄲市環保局了解到,根據河北省環保廳最新公布數據,今年7月份,邯鄲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同比下降26.2%,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9.4%,改善幅度均為全省首位。這也是4月份以來,該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率連續第4個月在全省排名第一。
  • 北京市2017年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PM2.5年均濃度能否持續下降?
    說起2017年的環境變化,恐怕很多北京市民都會不約而同脫口而出這句話。的確,2017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降到58微克/立方米,完成了預定目標。現如今,新一輪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即將開啟。北京如何鞏固治理成果,力爭PM2.5濃度繼續下降?這既是公眾關心的話題,也將是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焦點。
  • PM2.5國家標準(2012)
    2013年3月1日最新消息:PM2.5中文名確定為「細顆粒物」 近期將正式發布   世界衛生組織pm2.5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PM2.5小於10是安全值,而中國的這些地區全部高於50接近80,世衛組織為各國提出了非常嚴格的
  • PM2.5濃度減少28%,每年因空氣汙染死亡的人少了9萬
    12月3日,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發布了首部有關中國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的報告,提示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造成的影響。在過去的10年裡,北京已經將年均PM2.5濃度降低了一半以上,實現連續7年下降,並已退出汙染最嚴重的200個城市之列。2019年11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就曾報導,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顯示,2013~2017年,中國在實施工業排放新規定及鼓勵使用清潔燃料後,細顆粒物汙染很快下降。
  • 英媒稱河南是PM2.5重災區 專家稱應理性看待
    ,而中國PM2.5的平均濃度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上。同時研究員發現,中國大多數省份PM2.5濃度值都超過世衛組織指標,山東和河南尤其高。這則有關PM2.5的消息,來自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比這則消息更令人關注的,是與此報導相應的一張中國大陸的PM2.5分布圖。圖中,用不同的顏色標註了PM2.5的濃度值。英媒這一報導有何依據?河南真的是PM2.5重災區嗎?環保專家如何看待這一報告?
  • 生態環境部:74城PM2.5平均濃度6年下降41.7%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介紹,2013年是向汙染宣戰「大氣十條」實施的第一年,僅僅六年時間,第一批開展PM2.5監測的74個重點城市,2018年相對2013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41.7%。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 來源:中國網有記者問,如何評價這幾年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所取得的進展?
  • 中國首發6年空氣品質改善報告:北京PM2.5濃度大幅下降
    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總量的11.4%,但煤炭消耗佔世界總量的50.2%,鋼材和水泥的產量分別佔世界總量的46.9%和56.3%。其中煤炭消費達41.2億噸,佔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的近7成,遠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自2009年起成為世界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2011年機動車保有量超過2億輛。
  • 中國近年來PM2.5濃度減少28%,每年因空氣汙染而死亡的人少了9萬!
    今年2月,瑞士空氣品質技術公司IQAir發布的《2019年世界空氣品質報告》指出,自2013年以來,中國許多城市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特別是北京。在過去的10年裡,北京已經將年均PM2.5濃度降低了一半以上,實現連續7年下降,並已退出汙染最嚴重的200個城市之列。
  • 今年除夕夜單站PM2.5最高濃度同比降近三成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今天介紹,今年除夕夜間至初一早上,受高溼靜穩等不利氣象條件、煙花爆竹集中燃放和區域汙染傳輸的共同影響,本市PM2.5濃度整體呈現緩慢上升趨勢,除夕21時達到輕度汙染水平,初一4時達到重度汙染水平,7時達到峰值200微克/立方米,其中重度汙染共維持6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