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唐莎莎】「打響治汙戰4年後,中國贏了。」昨天(12日),《紐約時報》報導稱,從2014年至今,中國以創紀錄的速度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上初戰告捷。
不過,針對外媒的肯定,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10日的表態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回應,「當前大氣汙染治理還處在負重爬坡、任重道遠的階段,來不得半點鬆懈。」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2014年3月4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對近3000名代表表態,將重拳出擊強化汙染治理。如今,4年過去了,數據顯示「中國贏了」,而且是以創紀錄的速度打贏了這場汙染治理戰——城市細顆粒物濃度(PM2.5)的濃度平均下降了32%。
中國到底如何做到的?
《紐約時報》報導稱,在李克強講話的前幾個月,中國發布了一項空氣品質計劃,要求所有城市的PM2.5濃度至少減少10%,對北京的要求則是降低25%。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中國禁止在汙染最嚴重的地區建新的燃煤發電廠;並要求現有工廠減排。另外,在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則嚴格限制路上的汽車數量;同時降低了鋼鐵產能,關閉部分煤礦。
2017年10月18日,北京海澱一社區內,海澱區無煤化空氣能集中供暖站。 圖自視覺中國
如今,這一系列措施明顯有了成效。根據遍布中國的250個環境監測站數據,《紐約時報》記者發現,中國的環境確實有了極大的改善。
其中,北京的PM2.5濃度下降了35%,河北石家莊下降了39%,在2015年被稱為中國汙染最嚴重城市的保定,這一數據也降低了38%。
報導稱,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如果空氣汙染指數持續下降,根據從204個縣獲得的數據推算,中國居民的平均壽命將延長2.4年。
隨後,報導將中國此番取得勝利的汙染治理與幾十年前的美國進行了對比,尤其是鐵鏽地帶。(觀察者網註:「鐵鏽地帶」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
美國「鐵鏽地帶」
1970年的《清潔空氣法》頒布之後,美國花了4年時間讓空氣汙染指數下降了20%。隨後,又用了12年甚至經濟大蕭條作為代價,才完成了中國僅用4年就降低32%的成果。
肯定完成績,《紐約時報》也沒忘記趁機「安利」一波「美國經驗」。
文章稱,中國目前的汙染指數依然遠超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達到WHO標準之後,中國人均壽命將增加4.1年。
而中國能否保持如今的環境改善趨勢,取決於經濟增長和環境質量之間是否平衡。「畢竟,早期的汙染治理取得如此顯著的成效,靠的是特殊的行政命令,而不是通過市場尋找到降低汙染的廉價方法。」
在實行《清潔空氣法》之後,美國過嘗試大量減汙措施,最後證明基於市場的監管最為合算,而中國目前尚未嘗試類似的方法。
圖自福布斯網站
文章最後稱,在美國只能「間歇性」地利用市場機制治理汙染時,如果中國能夠採用這種方式打贏環境保衛戰,那將具有非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