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和大神」到「佛系青年」,我們真的越來越喪了嗎

2020-12-11 旁觀者視角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旁觀者視角,為大家帶來原創文章。

不知道什麼時候,百試不爽的毒雞湯對我們失去了作用,同時我們還一次次地進行雞湯反輸出。我們喊著「鹹魚翻身還是鹹魚」、「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些人就出生在羅馬」,逐步接受了「喪文化」。

16年微博上一張「葛優躺」表情包爆紅網絡。它來源於93年電視劇《我愛我家》。在劇中葛優所飾演的紀春生整天無所事事,在賈家蹭吃蹭喝。圖片上的他癱躺在沙發上,一臉生無可戀。看到此表情包後的人們紛紛表示,「葛優躺」就是現在人們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喪文化的基本內涵了。

什麼是「喪文化」呢?

它就是指一種在心靈雞湯的對立面的生活狀態,也就是一些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失去目標和希望,從而變得漫無目的,精神麻木,對生活自暴自棄的人生態度。

不僅僅是葛優躺,還有前幾年的三和大神、去年大火的佛系青年。喪文化不斷激起許多青年人強烈的認同感。

其中原因,恐怕像很多人感嘆的那樣,不是自己不努力,只是鹹魚翻身真的太難了,更何況翻完身鹹魚不還是條鹹魚嗎?

洞察「喪文化」背後,其實是年輕人宣洩負面情緒的一種形式,雖看似悲觀、頹廢,但在頹廢之中也展露出一些同壓力重重的生活進行對抗的樂觀心態,影視、表情包、段子不過是年輕人表達情緒的一種媒介,傳遞每個人的內心所想。

人們口中的喪,是對這個世界的溫柔抵抗。

且不說目前大城市對年輕人不算友好的房價,單是整個家庭的責任能有多人可以承受呢?

一群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剛剛走出大學邁入社會,就被現實無情的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大喊一聲「我真難啊」。

正是現實中巨大的壓力無處發洩,年輕人才會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釋放感情緩解情緒。

面對目前巨大的生活壓力,喪文化作為緩解壓力的方式工具,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是時代的必然。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明白,就像「鴕鳥精神」一樣,「喪」也許暫時可以充當年輕人的麻醉藥,但終究不能解決每個人的本質問題。

影視作品與網絡紅人身上的標籤,在信息的浪潮中就像流沙一樣在手裡流逝。在社會進步的滾滾浪潮裡,年輕人需保持清醒、學會尋找事物本質。畢竟,「喪」過之後,仍要面對明天。

本文純屬原創,歡迎您點讚轉發留言。

相關焦點

  • 「佛系」,「喪」……這些詞真的能代表當代青年嗎?
    一時間,大批「無志」青年似乎終於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組織,「喪文化」直接被拉到了大眾生活的臺前。與之相似的,還有「佛系」一詞的悄然走紅。「都行」「可以」「沒關係」,是「佛系青年」的口頭禪,他們奉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 「喪」和「佛系」文化的90後
    這種沒有需求的青年越來越多,被稱為「佛系」青年。在日本,低欲望是指的是年輕人不願意結婚生子,貸款買房,不想出人頭地更是對物質沒有強烈的欲望。這股欲望慢慢散播到中國,「喪」,「佛系」開始稱為年度熱詞。佛系不止年輕人真實寫照,也是社會問題的具體表現。
  • 有人很「喪」、很「佛系」,其實是對世界溫柔的抵抗
    是那些年紀輕輕,卻自稱「佛系」的人,是那些精力無限,卻聲稱「好喪」的人。吐槽大會的李誕,是「佛系」的代表人物。2018年,因為一句「人間不值得」走紅網絡。他的「通透」,廣受年輕人追捧。奇葩說的邱晨,是「喪」的代表人物。
  • 佛系青年:不是我們喪,只是我們與人為善
    如果此刻孤單不妨抬頭看看月亮2017年馬上過去了,整個下半年的流行詞好像都人不大友好,「佛系青年」一詞繼「豬精女孩 」「油膩大叔」為2017年年度熱詞語畫上了一個符號。佛系 ,簡而言之就是有也行, 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 佛系青年?是消極頹廢的現象,亦或標籤化後的無奈?
    年輕人,真的「佛系」了嗎 什麼是「佛系」?舉個兩個簡單例子,大家感受一下。比如,「 佛系員工 」,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
  • 「佛系青年」的英文怎麼說?
    在後臺收到一個問題:您好,可以請教一下最近網上出現的「佛系」"道系"怎麼翻譯比較確切嗎?謝謝「佛系」 「道系」是流行文化中的新詞,在收到這個問題之前我並沒有聽說過它。通過搜索我了解到:「佛系」一詞首先出現在日本non-no雜誌,把「佛系男」的特點總結為:1. 依照自己的步調行動;2. 嫌戀愛麻煩 3. 不特別顧慮他人 4.
  • 佛系青年,中國農村比城市更先「低欲望」,90後:努力也沒用
    所謂低欲望,其實就是「佛系青年」的精神核心,喪一點說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在一個公司裡,佛系員工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按說這麼喪的人生態度,應該是在壓力重重的都市之中開始萌發才對,畢竟日本青年的壓力之大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
  • 別再談佛系青年了,你們不配
    90 後,感覺被下了降頭的一代,從喪文化、禿頭、中年危機、保溫杯,再到成家走到了出家,修煉成佛,被冠名「佛系人群」。大家定義的所謂 「佛系青年人」是:不爭不搶、不哭不鬧、不卑不亢、不悲不喜、一切隨緣。考究下來,從至高無上的宗教,到網際網路時代的生存哲學,一路充滿了類似這樣的人,但看上去相似的人,卻有天壤之別。歷史上第一位佛系男子,當然是釋迦牟尼。
  • 2017十大新詞名單+來源解釋 90後佛系青年和喪文化誕生過程
    儘管最後證明傳言中紅黃藍幼兒園涉嫌「群體猥褻幼童」等內容系人為編造,但是作為一家收費不菲、在全國都有連鎖幼教服務的私人幼兒園,其虐童行為的曝光一時間重新引爆人們對幼兒園「虐童」問題的怒火和信任危機。  11月29日,紅黃藍教育機構針對紅黃藍新天地幼兒園事件發布道歉信:我們倍感難過和恥辱,向孩子們和大家深深道歉,對不起!我們沒有資格祈求原諒 唯有拿出實際行動。
  • 中國90後被說「佛系」,牛津詞典2017年度熱詞卻是「青年震蕩」
    繼「保溫杯」「油膩」「脫髮」後,最新一個被印上年齡標籤的是「佛系」。不同於以往禿了、垮了、油膩了、保溫杯裡要放枸杞了的「中年危機」,這次中招的是90後。  「佛繫戀愛」、「佛系追星」、「佛系交友」、「佛系購物」、「佛系上班」……所謂「佛系」,大概意思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 是「佛系」還是「喪文化」,警惕靈性逃避的盛行!
    「佛系」一詞隨著《第一批出家的90後》這篇推文火爆網絡。佛系乘客:別動!您在那裡不用掉頭,我走過去就是。佛繫戀愛:異地戀,見面很難!見不見隨緣。佛系健身:私教?「佛系」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對修行的興趣,但今天我要談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你以為的佛系,距離真正的佛系有多遠?!想像一下,一盤造型一樣的黑巧克力和酒心巧克力放在你的面前,你能分辨它們嗎?巧克力的外形是相同的,但心的味道卻不同。一種是從內到外的巧克力,而另一種則是假裝是巧克力的朗姆酒。
  • 「喪」文化和「佛系」文化,你怎麼看?
    眾所周知,「喪文化」泛指現在一些年輕人,尤其是90 ~00後在生活中,因為學業,社會工作,情感等問題上的不順,在現實生活中表達自己的不滿,沮喪言語和行為,給他人傳遞一種負能量,而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
  • 佛系職場的正確打開方式,「喪」出風採
    「人這一生真的不容易,真的沒什麼意思。」兩個小女生之間的對話,把初入社會的落差感展現得倒挺靈性。不是她一個人這樣,這樣喪喪的情緒基本是職場年輕人的常態了。喪,最近一直保持高熱度的詞彙,漸漸形成了一種文化。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佛系了
    佛系年青年這個詞可以說是非常扎心的一個詞了,為什麼會出現這個事情呢?今天衢州人才網就來說說這個事情。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年輕人會變得佛系,從出生開始由於計劃生育的執行人們大多都只有一個小孩,每個小孩都受到家裡的寵愛,但是他們真的就過的好嗎?
  • 流行的喪文化,它到底有沒有打敗當代青年?大學生們這樣說!
    近一段時間,喪文化流行了起來。從風靡一時的「葛優躺」到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佛系青年」,都可以找到喪文化的影子。你是想永遠成為一個元氣青年,還是想喪喪地跨入中年,做一個油膩的大叔/大媽?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和你聊聊喪文化。「喪文化」是什麼呢?
  • 網絡「喪文化」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樣態分析
    隨之而來的是以「喪文化」為主題的新興產業接踵而至,不僅是網絡媒體,實體行業也為迎合青年大學生借題發揮、肆意炒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喪文化」不僅沒有消退,更是演變出多種網絡亞文化變體,比如「頹廢文化」「佛系文化」「腐文化」「彈幕文化」等新型網絡亞文化,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生一代」,不可避免受到其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一些青年大學生在「喪文化」傳播中迷失方向。
  • 佛系出自哪裡佛系什麼梗?解釋佛系屬性什麼意思及佛系生活來源出處
    佛系出自哪裡佛系什麼梗?解釋佛系屬性什麼意思及佛系生活來源出處!最近網上特別流行一個詞「佛系」,什麼佛系追星、佛系男孩、佛系女孩、佛繫戀愛都出來了,讓人看得摸不清頭腦。那麼,佛繫到底是什麼意思?佛系是什麼梗呢?》》》佛系是什麼意思佛系女孩是什麼梗?
  • 佛系青年請注意,你那個叫「墮系」,不一定是「佛系」!
    「佛系」一詞火了,「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 「佛系」雖佛,佛而無過
    現在大多數青年會容易出現一些「佛繫心態」,這主要是在對於一些不值得去爭取的事情和一些特殊情況上。如有時候做了一些個對大家有幫助的事情,卻從來不會說出來,甚至不希望別人知道;或者有時候被家裡人誤會,卻不想去解釋,不想讓他們覺得自己錯怪了我們。
  • 《漢語知識》_流行熱詞「佛系」是什麼意思?
    這個月就輪到了90後,一大批《第一批90後已經xxx》的文章出爐。尤其是《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刷屏,讓「佛系青年」成為網絡熱詞。當然不是真的出家,而是說青年們對生活、工作的態度,怎麼都行,不走心,看淡一切,已經修煉到了佛祖的境界,做到了無欲無求,不喜不悲,心如止水。生活中無所謂:「中午吃什麼?這個行不行?」「行。」「要不那個吧?」「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