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還原他們心中期盼父母陪伴自己的樣子

2020-11-10 仰望天空154392847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源自父母對於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那麼,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今天,我想以孩子的視角,真實還原他們心中期盼父母陪伴自己的樣子。(四)

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

爸爸媽媽,我希望不是只有你們其中一個人的陪伴,而是希望爸爸媽媽都可以陪伴我。

我知道你們都很忙,白天要上班,晚上要輔導我的功課,周末還要送我上輔導班。

其實我也很忙的,白天要上課,晚上要做作業,周末還要上輔導班。

於是,你們就只能利用在晚飯的餐桌上,或者接送我上學的路上陪我聊聊天。

其實,只要你們願意陪我說說話,不管是在哪裡,不管是幾分鐘,我都是很開心的。

可是,我不希望永遠只是你們當中的一個人陪著我,我希望你們都有不同的時間可以陪伴我,或者,我奢望著你們可以同時陪著我。

當然,我知道或許你們其中一個人真的很忙,每天加班到家我都已經睡著了,還要經常出差,我希望你們可以換另一種方式陪著我。比如,我們約好:每周固定有半個小時是屬於你和我的,如果你在家,我們就當面的聊天交流,如果你不在家,我們可以通電話或者視頻聊天。

只是電話中,可不要發生我上面提到的,我不喜歡發生的事情哦。

爸爸媽媽,以上就是當你們陪著我的時候,我的想法,謝謝你們的傾聽。

其實,在你們陪伴我成長的過程中,你們的傾聽對於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感謝你們給我一個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聽我說話。

【三人行家庭教育分享】

相關焦點

  • 真實還原他們心中期盼父母陪伴自己的樣子(三)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源自父母對於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那麼,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今天,我想以孩子的視角,真實還原他們心中期盼父母陪伴自己的樣子。(三)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爸爸媽媽,當你們陪伴我的時候,我希望你們也是專注的、投入的。我知道你們的工作很忙,即使在家裡也可能要加班,就好像我放學了還要去輔導班一樣。
  • 真實還原他們心中期盼父母陪伴自己的樣子。(二)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源自父母對於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那麼,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今天,我想以孩子的視角,真實還原他們心中期盼父母陪伴自己的樣子。(二)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爸爸媽媽,我希望我們能夠享受陪伴在一起的時光,而不是見縫插針地被你們教育。我知道在你們養育我的過程中,除了保證我的生活所需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責任就是教育我。
  • 還原他們心中期盼父母陪伴自己的樣子(一)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源自父母對於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那麼,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今天,我想以孩子的視角,真實還原他們心中期盼父母陪伴自己的樣子。(一)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時,關心我這個人勝於關心我所做事的結果。
  •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源自父母對於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源自父母對於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那麼,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今天,我想以孩子的視角,真實還原他們心中期盼父母陪伴自己的樣子。一、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時,關心我這個人勝於關心我所做事的結果。
  • 高考進行時:莘莘學子的歷練,萬千父母的期盼與愛
    備戰高考的艱辛日子裡,其實還夾雜著父母的愛與期盼,或許身在其中的你還不能夠深深的體會這份愛與期盼,但是當你逐漸地走向社會的時候,走向以父母的角色看待世界的時候,你一定能夠理解當初父母在這段時間裡付出的遠比你日夜的付出還要艱苦。
  •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對他們的成長有怎樣的傷害?
    ,就是父母是否會抽出時間陪伴自己。他們認為,能陪伴自己的父母才是好父母,自己才是幸福的孩子。季楊楊雖然表面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無拘無束的樣子,但內心卻十分敏感脆弱。其實,孩子就是父母一輩子最大的投資,關愛孩子是基礎,他們想要的不多,陪伴和理解僅此而已。
  • 兒童,需要還原到他們本來的樣子
    很多時候,兒童無法通過自己來進行社會表達。他們的聲音被成年人自以為是的意見所代替。兒童的價值也由成年人來進行度量,常常被視為有投資價值的下一代。在另一些時候,兒童也經常被玩偶化。人們認為兒童是弱小的、天真爛漫的、稚嫩的、並且需要照顧的。它實際上體現的是人類對自然啟蒙時代的嚮往,在這裡,童年被神聖化,孩童成為世人逃避世俗的情感寄託。兒童的自主性則被以愛的名義忽略和貶抑。
  • 陪伴,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順
    長大後,遠離父母,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父母成了「空巢」老人。自己把太多的時間都給了工作和孩子,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陪伴父母,我們給的太少太少。轉眼,父母都已老去,真是「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看著滿頭白髮的父母,日漸佝僂的背影,日益笨拙的腳步,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在柴米油鹽中自己已人到中年,歲月的褶子爬滿額頭,只覺還沒好好孝敬父母,人已老去。
  • 父母在不遠遊,是子女心中永遠的痛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那一刻,孩子就是父母心中的寶。他們從襁褓中的嬰兒時開始期盼,小時候給孩子提供儘可能好的生活條件,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上學了,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希望起點高一點,能夠有一個好前途;終於等到孩子長大了,成家了,又為孩子的工作和婚事操碎了心。終於有一天雛鷹長大了,離開老巢展翅飛向了遠方,家裡只剩下父母無盡的期盼。
  • 《捕心師》——世界真實的樣子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陽光下總會有陰影,下雨後總會有天晴,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在發生著,有些絢爛,有些陰暗,有些美好,有些醜陋,或許我們不能主宰這個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把握住我們自己,留住心中的那份美好,然後做對的事情。主人公俞莫寒對於精神病患者致病原因的執著讓他決定遵從自己的內心,他利用自己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知識,一步步接近了犯罪嫌疑人的世界,一點點讓所有掩蓋在黑暗之中的真相顯露出來。就是這樣一位目光乾淨,流露出自然的真摯和悲天憫人般的同情的精神醫生,總是能夠直達他人的內心世界,讓人無處躲藏。
  • 四歲萌娃為蝸牛撐傘:父母用心陪伴孩子的樣子真美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呵護,這樣孩子的童年才會更幸福。但現在很多父母卻因為工作和家務等原因,常常在精力上和時間上不能做到全身心陪伴。真正的陪伴,需要我們全身心投入,接納和尊重孩子不同的個性,而不是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
  •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不知他心中所想,不知他語言的潛在含義,更不知如何與他更好地交流,雙方自然會感到陌生。放下身段,投其所「好」 很多父母總是「端著」,認為孩子必須敬自己,才會有做父母的樣子。父母們只有放下身段,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孩子才會卸下防備,讓父母走進自己的世界,坦露自己的需求。
  • 孩子多希望有父母的陪伴,就像小時候的自己一樣
    農村的孩子,至少在小學階段,很多都沒有父母在身邊,為了賺錢養家,父母都要出去打工。剩下爺爺奶奶帶著孩子。我小時候就是這樣,沒有什麼父母陪伴的深刻記憶,記憶最深的就是,爸媽從外面回來的興奮感,還有他們從家裡出去的不舍,以致於躲在被子裡偷偷流淚。
  • 世代教育大調查:你是否慢慢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這個短片想揭露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代際教育傳遞的問題,節奏很平緩,沒有扣人心弦的劇情,但是卻真實的讓每一個父母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走著走著就變成了曾經自己討厭的父母的樣子。家長們都坦言,父母的信任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信任帶來自由,如果當時父母能給他們更多一點信任和空間,他們現在可能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童年時代,父母的不信任和管制,在他們心中留下的印記,直到成年,為人父母,依然沒有釋懷。
  • 哲思| 家的樣子,就是你最真實的樣子
    房間是否整潔有序,溫馨舒適,是你對自己的生活的態度。如果把家填得太滿,裝的太多,就會繁雜易亂,影響你的生活層次。肯悉心打理,花心思布置,是你熱愛自己的家,熱愛生活的最大體現。願意花費時間、心力去折騰自己的家,甚至是樂此不疲的人,一定是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嚮往的人。
  • 《父母愛情》,高度還原的年代場景,沒想到有些是在攝影棚裡完成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父母愛情》至今仍然是一部無法超越的年代感情大劇。該劇通過江德福與安傑的愛情這條主線,向觀眾們展示了那個特殊年代背景下,人們現實的真實生活場景。《父母愛情》一開場,觀眾們就被劇中人物的質樸形象,以及高度還原的真實場景所吸引,感覺真真切切就是那個年代的人與事物。更令觀眾們折服的,則是該劇中的道具與很多布景,瞬間將觀眾們的記憶拉回到了那個令人難忘的年代。不過,你知道嗎?
  • 《千與千尋》:堅定初衷,保持真實的自我,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曾堅定地說,我們不會成為我們所憎恨的外表,但遺憾的是,很多人沒有保持真實的自我,活在自己最討厭的外表上。也可以看出,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無奈,只要我們在增長的道路上搖擺不定,就會偏離原來預期的軌道,最終的增長也會偏離我們原來的預期,在《千與千尋》電影中,我們經歷千尋,我們明白,成長的意義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堅定的初衷,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一段小故事告訴你答案,真實案例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大人的陪伴!求父母的陪伴孩子就會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這種溫馨的體驗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很重要的意義。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是少不了雙親的陪伴的。這種陪伴與關心會在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產生很大的影響。父母給予孩子積極健康的關愛,同時也是在教會孩子怎樣去關愛別人。試想一下,那個從小沒有被人關愛過的孩子,長大以後怎麼會知道怎樣關心別人呢?所以這些美好的品質,都是孩子們從父母身上習得的。所以我們廣大家長千萬不要忽視這一項。愛其實就是一點一滴凝聚成的。
  • 父母陪伴孩子與孩子的逆反心理
    對學校、對社會、對人生、對自己、對他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雖然是懵懵懂懂,很不成熟。但他們依然有自我掌控的自主性心理需求,或者是自我獨立的心理需求,而且非常強烈。儘管他們不可能脫離家庭,實現真正的獨立,但他們希望學校、社會、同伴能夠接納認同他們獨立的人格,認同他的能力水準。在同伴中,他們不希望被人家「看扁啦!」在家庭,他們不希望大人把他們當作小孩。所以,這個時期,特別容易發生逆反心理。
  • 孩子需要陪伴,但更需要「走心陪伴」,很多父母只感動了自己
    現代父母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父母就會早出晚歸,很少有機會見到孩子。但是其實孩子也是需要陪伴的,他們的童年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內心自卑,不敢面對從小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就會極其自卑,他們的內心由於缺少父母的陪伴就會變得十分沒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