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是子女心中永遠的痛

2021-01-08 時光溯洄者

這是我寫的一篇關於父母親情的文章,這篇文章閱讀量達到16萬多,點讚1800多次,400多人次參加了評論,分享量更是達到了5000多次,感謝這麼多朋友能夠喜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這篇文章呢?因為感動,因為感同身受。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源於父愛,父親給我煙的事情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裡。不止如此,隨著我年齡的長大,越來越感覺父母對於子女那份無私的愛是多麼的偉大!不但是小時候,就算是我們成年了,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了,我們在父母的眼裡還是長不大的孩子。小時候只是感覺非常父母疼愛我們,他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什麼好吃的、好穿的都留給我們。等我成年以後,尤其是為人父母以後,我才徹底地明白,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那麼的純淨無私。

只有為人父母了才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是多麼的無私。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那一刻,孩子就是父母心中的寶。他們從襁褓中的嬰兒時開始期盼,小時候給孩子提供儘可能好的生活條件,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上學了,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希望起點高一點,能夠有一個好前途;終於等到孩子長大了,成家了,又為孩子的工作和婚事操碎了心。終於有一天雛鷹長大了,離開老巢展翅飛向了遠方,家裡只剩下父母無盡的期盼。這就是父母對自己的愛,一輩子默默付出了,無欲無求。別說什麼養兒防老的鬼話,有多少做子女的自己在外面過著衣著光鮮的生活,而忘了家中的年邁的父母!就像崔京浩在《父親》這首歌中唱得那樣,

想兒時一封家書千裡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鬥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

父母對子女的期盼從你出生那一刻都有了,他們盼望了你能健康的成長,有一個好工作,娶妻生子,幸福美滿。對於老人自己來說唯一的期盼就是你們能常回家看看。

柔石曾經說過,人心總是好的。這麼多年以來,我們從父母那裡得到那麼多,我們又何嘗會忘記呢?羊羔尚有跪乳情,烏鴉亦有反哺義。更何況是作為靈長類智商最高的人類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心中沒有,只是自己身不由己。在現實的生活中,放在第一位的活著,為了能夠更好地活著,我們不得不遠走他鄉;為了能夠更好地活著,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回家,只是有家不能回。父母在不遠遊,雖然也有一少部分在家裡奉養父母的,但是在很多人看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更多的時候是我們不得不遠走他鄉。我們的想法是等我們掙到足夠多的錢就回家,回去好好地陪伴父母,陪爸爸抽菸,聽媽媽沒完沒了的嘮叨。

十年以後或者二十年以後,有的人回來奉養雙親,有的人卻永遠地失去了這個機會,這在於他們是永久的傷痛和內疚。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還沒有好好地盡孝呢,父母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這是為人子女最大的傷痛,評論裡最多的也是這些內容,滿滿的遺憾和傷感,令人落淚。

對於兒子而言,父母不在,人生看到了盡頭,家也成了故鄉,老家的屋子空空的,生活仿佛失去了柔和的陽光。一個人站在空空的院子裡,這是何等的悽涼,你曾經信誓旦旦地說:「爸,我要帶你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媽,放心吧,明年過年的時候我一定回來陪你過年……」

世上只有爸媽最好,父母的愛是天下最無私的愛,有媽就有家,媽媽不在了,對於女兒來說,就沒有娘家了,雖然兄弟姐妹感情都還好,但誰家都不是娘家。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是親戚了,懷念媽媽在幸福時光。

父母在身邊時,沒有任何感覺。但有一天父母突然都不在了,你才明白親恩難報,父母之恩大於天!所以奉勸還有父母都健在的兄弟姐妹們,好好盡孝,不要留下一生的遺憾!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天下的父母幸福安康!

時光溯洄者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父母在,不遠遊……老人晚年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子女的陪伴!
    收到頭條問答邀請,題目是「怎麼看待『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想必這該是孔子《論語》中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了。既然問題來了,那就說說自己的想法吧。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會想起「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想起「兒行千裡母擔憂」之類的話,為人父母,總是牽掛子女在外的衣食住行身體健康,往往忽略了自己。而作為子女,我們從小習慣於被父母關注和疼愛,什麼時候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該多多關注年邁的父母呢?記憶中,有兩處場景,是讓我有所感觸的。
  • 「父母在不遠遊」
    我不想要錢,我只想要你回家這是每逢過年無數苦苦等待的父母最真的心裡話看到這你想到了什麼欣賞盧雪老師的【論語】系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裡仁篇】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 父母在不遠遊,是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是兒女對父母盡的最基本孝心
    等到天亮了才能夠開車趕回家父母在不遠遊,這是每一個父母對兒子的期待,這也是每一對兒女,對父母應該有的最基本的孝心,可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出於無奈,或許住的距離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只能遠隔千裡,但我覺得還是應該想一些別的方法來照顧自己的父母第一,可以和鄰居們搞好鄰裡關係,萬一發生這種情況可以請求他們臨時幫一下忙第二,平時在家時可以教給父母一些應對措施,比如第一時間打
  • 「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誤解了,認為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就不可以遠遊,只能在父母堂前盡孝。其實這句話只是半句,它還有下半句,並且下半句才是關鍵。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原文出自《論語.裡仁第四》:「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父母與子女分離之痛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然而,現代很多父母和我一樣,對自己的父母竭力盡孝,但對自己的子女,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卻是: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父母的愛真的好偉大,為孩子的教育不惜血本。孩子也真的很有出息,上名校,到一線大城市打拼,或出國,拿綠卡,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遠。難道千辛萬苦養育子女只是為了分離?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但孔子對父母子女之間關係的洞見,令人驚嘆。孔子說過一句話: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把學說傳給徒弟,過了兩千年,學說也不過時。但父母和子女,這兩代人的關係不一樣。這種關係,是捆綁在血緣上的。父母和子女的接觸,是生活上的接觸。很多關係是因為親近才有齟齬,君臣之間、師徒之間,距離遠,很多齟齬不會發生。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與母親翻臉:淺析「父母在,不遠遊」
    ,不遠遊。「父母在,不遠遊」出處我們總是聽到這句話:父母在,不遠遊。可是這句話是被截斷的,其實還有後半句。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中的《裡仁》這一篇,意為: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父母,自己去哪裡,做什麼,何時回來等。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父母在世,子女奉養並孝敬父母是應做的義務,可是當子女有了明確的目標,也要去做,但是要把緣由和父母講清楚,並將父母安置妥當。
  • 為什麼父母在,不遠遊?任性而活的兒女,也該醒悟了
    白伊土人|文父母在,不遠遊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遠遊?遠遊是指遠出遊玩麼?其實,並不是!這裡指的遠遊,其實就是長期遠離父母的身邊。重點是後一句,遊必有方,很多人為自己的遠遊而找藉口,都會用後一句來做解釋。
  • 別讓「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成為你的枷鎖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一句話出自《論語·裡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孔子強調的自然是「孝」,很多人可能只聽過前半句的「父母在,不遠遊」,這句指的是子女應該孝敬、奉養父母,不要遠遊失了孝道。
  • 「父母在,不遠遊」原來不是不讓你出去的意思!
    「父母在,不遠遊」原來並不是讓你不出去的意思。今天小編告訴你,這些名言竟然都還有後半句,以前按照前半句來理解一直都錯啦!哭~1、父母在,不遠遊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裡仁》釋義:要是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和理由。
  •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少有人知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少有人知孔子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給中國人帶來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直到今日孔子的思想也依舊再被我們學習著、傳承著。為什麼孔子的思想會一直流傳著呢?
  • 「父母在不遠遊」,下一句是什麼?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它的意思
    「父母在不遠遊」,想必大家經常能夠聽說這句話吧。而且很多人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還健在,我們就不應該離開他們去遊歷四方,而應該守在他們的身邊,這樣才是孝順的體現!相必,大家對這句話以及這句話的意思也多少有些耳聞吧。但是今天小編要告訴大家,其實「父母在不遠遊」這一句還有下一句。
  • 父母在,不遠遊,這是在外多年才明白的道理
    「父母在,人生上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我放棄了月薪2萬的工作,最終選擇了回到老家,朋友,包括親戚們都很詫異我為什麼會如此選擇。我不想說的很高大尚,我只是出去工作幾年才真正的明白,父母在,不遠遊的道理。還好,那不是我的父母。那年早上9點,剛從瀋陽飛到了南昌。
  • 屈原,你是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
    我雖然不知道屈原是誰,但對於他的不幸遭遇感到憤憤不平,心想著長大後,一定要替屈原討回公道。從此以後,屈原便成了縈繞在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懷王不聽屈原勸阻,一到武關就被秦國扣押,並以懷王為要挾要求楚國割地。懷王不從,最後客死秦國。楚頃襄王繼位後,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屈原又把變法革新,振興楚國的希望寄托在頃襄王身上。他多次進諫頃襄王,重申其改革主張和治國方略,可惜頃襄王胸無大志,不僅無法接受屈原的進諫,反而覺得屈原討厭。加上子蘭、上官大夫等人不斷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頃襄王大怒並放逐屈原。
  • 老楊講國學之父母在不遠遊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但是孔子的近遊觀點和遠遊觀點並不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和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孔子雖然提倡近遊,但是也不一味的排斥遠遊,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遊。
  • 父母在,不遠遊!
    每次離家時心裡總是很酸,而母親每次都要幫我背行李,並把我送上車,當車子發動時我的眼汨總會不爭氣的湧出來!母親出生於五十年代,那時的小學畢業,而且學習及工作都很出色,只是因為結婚耽誤了前程,成了一個普通農民!奶奶脾氣很壞,喜歡在吃飯時吵架,幾乎每次母親開始吃飯就開始吵,也許因為這麼多年,過得並不如意,所以以前常常能從母親的語氣中聽出一些懊悔之意。
  • 古語有「父母在不遠遊」一說,其實還有後半句,我們可能錯了
    我們現在經常會聽到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按我們的理解就是,父母尚在,我們最好不要遠行,守在父母身邊是最好的,更是有很多人以此為藉口,說父母尚在,作為男女就應該守在父母身邊,最好不要去遠的地方,可是可能嗎,父母老了,難道我們不得贍養父母嗎?
  • 父母在不遠遊,這是兒女最基本的孝心,可有時候迫於生活也很無奈
    聽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要開噴了,這兒女也太沒有孝心了,老母親都摔在地上起不來了都不過來看看?但問題是,兩個孩子都住在外地,而且那個年代交通還不方便,半夜根本沒有車過來。他們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口頭上叮囑爸媽幾句,等到天亮了有車了就過來。就算是現在交通方便了,很多子女在父母摔倒之後也很難及時趕過去,因為住得實在是太遠了。
  • 父母在不遠遊,致敬每一對兒女遠在他鄉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親情是永遠無法分割的,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無法衝淡那份深深的思念。而那些在遠方的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在不遠遊」,這句口口相傳的老話講出了所有父母的心聲。但是有些時候,由於種種原因孩子不得不離開父母。而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將來,父母們也不得不強忍離別的痛苦,放手讓孩子遠走他鄉。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感謝生命中出現的你們,一路有你們生活更精彩,再次最想感謝的還是父母。我出生於地地道道的農村家庭,父母一輩子任勞任怨工作。雖然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但卻堅持讓我和哥哥讀書。那會在老家讀書是比較好的出路,儘管那時也有很多同齡小夥伴由於各種原因中途輟學,早早的就踏入了生活大學,但我的父母只要我們想讀書再苦再難也在努力讓我們上學,很感謝父母的無私付出讓我和哥哥讀完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