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021-03-02 國學悟禪

  

孔子三歲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去世時他也不過十七歲。但孔子對父母子女之間關係的洞見,令人驚嘆。


孔子說過一句話: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只此一句,就看出孔子的偉大。


可以武斷地說:一個人只要能把和父母的關係處理好,基本上就能把一切關係處理好。


夫妻之間的關係,兄弟之間的關係,朋友之間的關係,乃至君臣之間的關係(放在今天是領導和下屬之間的關係),都沒有和父母的關係複雜。


因為父母和子女是隔代的人。隔代的人,成長環境不同,視野不同,所受教育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觀念上就有許多隔閡和矛盾。


兄弟朋友之間,是同齡人,差異就會小很多。上下級之間,雖然有時隔代,但都在一個系統裡辦事,走同一套規矩和流程,公幹之外,交集並不多。


師徒之間,雖然隔代,但交流多以傳道授業為界限,——木匠把手藝傳給徒弟,過了三十年,手藝也不過時。


孔子把學說傳給徒弟,過了兩千年,學說也不過時。


但父母和子女,這兩代人的關係不一樣。這種關係,是捆綁在血緣上的。父母和子女的接觸,是生活上的接觸。很多關係是因為親近才有齟齬,君臣之間、師徒之間,距離遠,很多齟齬不會發生。而在和父母之間,對事物認識的千差萬別就統統產生了齟齬。


這種代溝和隔閡,越在生活環境變動劇烈的情形下,體現得越明顯。所以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句話,今天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這句話有兩個重點,一個是「遠」字,一個是「方」字。過去那種遠的概念,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


父母在中國,子女在美國,算遠嗎?不遠啊。女兒在美國讀書,給爸爸打電話說不舒服,爸爸掛掉電話,立馬就直奔機場,飛到了美國。而在孔子的時代,父母在山東,兒子在河南,就太遠了。孔子周遊列國,從山東遊到河南,差一點死在河南。


地理空間意義上的「遠遊」已經不存在了。通訊技術的方便,讓隔著重洋的人可以隨時互通問訊。兒行千裡母擔憂,那是因為聯繫不上,聯繫上了,千裡宛在目前,何擔憂之有?

但是,「遠」的涵義,不僅僅是空間意義上的。遠有三重涵義。


一種是空間意義上的,一種是時間意義上的,一種是心理意義上的。(「有朋自遠方來」的「遠」,也應如此理解。)


什麼是遠呢?


父母和子女的生活習慣不一樣,看待世界的視角不一樣時,就叫遠。這種遠,源於生活環境的不同。


父親看抗戰神劇看得熱血沸騰,兒子興味索然。


母親看女兒搶紅包不亦樂乎,說別搶了,我給你二十塊錢,你刷鍋去。這叫遠。


女兒在朋友圈發狀態說:情人節沒錢了,想租我當女友的請私信。一秒鐘後接到母親電話,聲色俱厲:「沒想到我女兒變成這樣子了!」這叫遠。
  

今年過年,我媽推薦我去一家理髮店,說那家手藝最好,我去了。理完照鏡子,發現是當年小虎隊的髮型。


孔子說不遠遊,意思在這裡。遠遊之後,你走了不同的橋和路,看了不同的山和水,見識了不同的世界,就沒辦法和父母對世界對生活有同樣的認識了。


這種齟齬讓你覺得,假如真的長期和父母一起生活,還是會有許多扞格的。

為什麼說遊必有方呢?


方是方向的意思。在過去,音訊難通,但只要知道方向,有事去找,經過一番努力,還是容易找得到的。在今天,雖然子女和父母對世界的理解有了萬種差別,但是只要知道彼此所處的環境,知道互相齟齬的觀念從何而來,就算不能全然明白,也還是容易互相理解的。方,是為溝通留一種可能性,留一條路。


不遠遊,是免於讓自己和父母之間,從前那種全無隔閡的日子一去不返;出於不得已,必須遠遊,則要讓父母了解自己的工作,了解自己的城市,了解自己的生活,讓父母明白自己在人生之路上大概的方向,以免歸來的時候,讓父母覺得太陌生。


縱然如此,你所在的城市,不可能僅僅通過你的描繪,就讓父母知道它的全貌。你對世界的看法、對事物的判斷,也不可能通過三言兩語就讓父母徹底通曉。這是環境長期薰習浸潤的結果。


對於很少到過你的城市很少接觸你的工作的父母來說,讓他們理解你的生活,要比你理解他們的生活難太多。他們生活過的環境,你生活過;而你生活過的環境,他們未曾生活過。

於是孔子說,對於父母,要盡力體諒: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不要總以為自己的生活是先進的,他們的生活是落後的。自己的觀念是前衛的,他們的觀念是陳舊的。他們有他們的不得已。我們理解父母,要比父母理解我們容易得多得多。

我們只要設身處地,明白他們的處境,就會知道,他們觀念的陳舊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不夠理智,只是因為他們不如我們幸運,沒有擁有我們看世界的機會。


但「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好多人是做不到的。


「跟你說吃麵條不要吧唧嘴,怎麼還是吧唧?多不文明!」——這就是苛求了。我們以為這是父母的局限性。實則,這正是我們自身的局限性。我們應該理解父母那代人在吃麵條的時候吧唧嘴,在菜市場上為了講一毛錢的價掰扯半天,甚至我們應該容忍他們隨地丟垃圾和吐痰。


在原始社會,不會有人覺得隨時在曠野裡解個手有什麼不雅。在一個人人都隨地丟垃圾和吐痰的環境下,他們沒有機會學會「文明」地生活。用「文明」的尺度去評判他們的生活,是帶有歧視的。


當原始社會的人類漸漸意識到不該蹲在路邊解手的時候,廁所就發明了。當人類意識到赤身露體的羞恥的時候,衣服就發明了。當人類意識到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教化的時候,禮樂就發明了。


一個坐在汽車上的人批評馬車跑得不夠快,這不是馬車的局限性,而是坐汽車的人的局限性。


馬車固有它的局限性,人人都認識得到,但坐汽車的人,卻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局限性。人人都認識得到的東西,不會成為你的局限,自己認識不到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局限。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的人,是真正意識到自身局限的人。

不因自己坐了汽車,來批評馬車的不足。這些人在勸諫父母的時候,會注意到「幾」,要儘量曲折,儘量委婉,要似乎出於不經意,不在意,因為所有的勸諫,都會不可避免地帶有批評和否定的意思,給人帶來難堪和不快。


因此,孔子又說「色難」。


對待父母,最難的是和顏悅色。是明知道他們的看法並不正確,做法並不值得效仿,還能發自內心地理解並尊重他們。


總有一天,自己會和他們一樣,對世界的看法會過時,對萬物的判斷會出錯。理解並尊重他們的局限性,正是突破自身局限性的開始。

點擊進入

↓↓↓

| 讀書 | 旅行 | 愛情 | 育兒 |


愛往愛至    福往福來



相關焦點

  • 「父母在不遠遊」
    我不想要錢,我只想要你回家這是每逢過年無數苦苦等待的父母最真的心裡話看到這你想到了什麼欣賞盧雪老師的【論語】系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裡仁篇】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 別讓「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成為你的枷鎖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一句話出自《論語·裡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孔子強調的自然是「孝」,很多人可能只聽過前半句的「父母在,不遠遊」,這句指的是子女應該孝敬、奉養父母,不要遠遊失了孝道。
  • 「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誤解了,認為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就不可以遠遊,只能在父母堂前盡孝。其實這句話只是半句,它還有下半句,並且下半句才是關鍵。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原文出自《論語.裡仁第四》:「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父母在不遠遊」,下一句是什麼?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它的意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而在這5000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因為有了文字,才能將古代先賢的智慧以及文明發展的歷史所記錄下來!可能大家也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文化發展都是以文字為載體流傳到今天的。但是,很多字以及詞語的意思到了今天卻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一句俗語,其實和古代的意思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我們華夏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美德,早在千年前,古人就提出了「善事父母為孝,子承老」的概念。從此,不論時光流轉,人事更替,孝始終都是立身根本,孔子也曾深入論孝,《論語.裡仁》裡提出「父母在,不遠遊」,告誡世人,家有老父老母時,不要自顧遠行,要牢記行孝道。其實,這話後面還有更為關鍵的一句,千百年來卻一直被人們忽略,誠然孝道是每一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但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因生計亦或夢想,不得已要背井離鄉。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與母親翻臉:淺析「父母在,不遠遊」
    :父母在,不遠遊。這裡的「方」釋義為理由、道理,不僅僅需要和父母講清楚自己去「遊」的理由與道理,其中還包含了你對父母的安置、期間的贍養、常回家看看、多溝通交流等諸多問題,便是對「孝」的兼顧。「父母在,不遠遊」常見原因其實,父母們不希望兒女走得太遠,都是有原因的。
  •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少有人知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少有人知孔子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給中國人帶來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直到今日孔子的思想也依舊再被我們學習著、傳承著。為什麼孔子的思想會一直流傳著呢?
  • 廣西農村父母給你求了平安符!開始又一次遠遊
    已經是年初七了,今年的春節基本是過完了,各地回家過年的大軍又將開始新一輪的外出遠遊。在我們廣西農村,父母還是相對的迷信,就好比小編的母親,母親每年在我出門前都會給我一個紅包,我們家鄉話叫「利市」順順利利的意思。還有一個親自去寺廟給我求的平安符,只求遊子在外平平安安。
  • 老楊講國學之父母在不遠遊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但是孔子的近遊觀點和遠遊觀點並不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和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孔子雖然提倡近遊,但是也不一味的排斥遠遊,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遊。
  • 「父母在,不遠遊」,能到底的又有多少呢?其實後半句才是精髓
    「父母在,不遠遊」,相信大家對這句話都非常熟悉,其實從字面來理解,也非常簡單,就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出遠門。說到這裡很多人就覺得奇怪了,不出遠門,不去大城市哪裡有發展?「遊必有方」,這裡面包含兩層意思,一個是你去的地方要讓人父母知曉,是安全的地方,別讓父母擔心,畢竟以前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可能你出去了半年都收不到你的消息,父母自然會十分擔心,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方法,出遠門之前必須安排好照顧父母的方法,這也是身為子女敬孝最基本的一個方面,其實對於上了年紀的父母來說,最希望的是子女能陪在身邊。所以說這句話的後半句才是精髓。
  • 世人皆知父母在不遠遊,但後面的這四個字,經常被我們忽視
    非常感謝朋友們在這一年來對小編的支持和關注,小編一定會給大家帶來更多有趣又好玩的故事來,不會辜負大家對小編的期盼,小編有你們大夥陪著,可以說是非常開心了。說話間,各位小夥伴們趕快回家把你們的小板凳小零食都搬出來吧,小編在前排留了位子,各位趕快到前排擠擠吧。我們精彩的故事馬上就要上演了,各位還等什麼呢?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咯!
  • 此心安處是吾鄉,遠遊必有方
    去家千裡兮,生無以歸,死無以為魂,我不知道有多人會深有感觸,又到一年春運季,對於剛剛離開校門的我來說,從校門步入社會,從寒假步入年假,時間在匆忙間倏忽而過,成長的痕跡,表現得尤為明顯的,卻是父母日漸蒼老與佝僂的面容。
  • 父母在,要遠遊
  • 南懷瑾:「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正解!
    宋儒以後論道學,便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名訓出現。其實孔子思想並不是這樣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對,作為一個孝子,對於父母不對的地方,就要盡力的勸阻。「見志不從」就是說父母不聽勸導的話,那麼就「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只好跟在後面大叫、大哭、大鬧,因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是不對的。
  • 父母在,不遠遊!
    年後到現在有五個多月沒有見到母親了,她今年70多歲了,頭髮全白了,因為經常勞動,所以身體還好。因為以前農村能夠從事的東西很少,父親身體又不是很好,所以家庭的重擔大部分壓在母親的身上,母親曾經為了二哥學開車,在九五年貸了幾千塊錢款,到二零零二年才還清,中途因為貸款還不上,被追債追的在野外的雪地裡過了好幾夜;為了我的大學學費,跑到幾十裡外去挖藥材,有一次,因為太飢餓,導致吃映山紅中毒而不醒人事;妹妹是收養的,因為我們有弟兄三個,計劃生育最嚴的時侯,帶著妹妹在路上整整跑了一個多月,才把妹妹的戶口辦好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很感謝有這樣的寫作平臺讓我們去表達,同樣謝謝我們的寫作營班班娟姐及其他小夥伴的支持與鼓勵,勇於邁出第一步,你離成功又近了一些。感謝生命中出現的你們,一路有你們生活更精彩,再次最想感謝的還是父母。我出生於地地道道的農村家庭,父母一輩子任勞任怨工作。雖然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但卻堅持讓我和哥哥讀書。
  • 為什麼父母在,不遠遊?任性而活的兒女,也該醒悟了
    白伊土人|文父母在,不遠遊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遠遊?遠遊是指遠出遊玩麼?其實,並不是!這裡指的遠遊,其實就是長期遠離父母的身邊。重點是後一句,遊必有方,很多人為自己的遠遊而找藉口,都會用後一句來做解釋。
  • 父母在不遠遊,是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是兒女對父母盡的最基本孝心
    等到天亮了才能夠開車趕回家父母在不遠遊,這是每一個父母對兒子的期待,這也是每一對兒女,對父母應該有的最基本的孝心,可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出於無奈,或許住的距離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只能遠隔千裡,但我覺得還是應該想一些別的方法來照顧自己的父母第一,可以和鄰居們搞好鄰裡關係,萬一發生這種情況可以請求他們臨時幫一下忙第二,平時在家時可以教給父母一些應對措施,比如第一時間打
  • 古語有「父母在不遠遊」一說,其實還有後半句,我們可能錯了
    我們現在經常會聽到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按我們的理解就是,父母尚在,我們最好不要遠行,守在父母身邊是最好的,更是有很多人以此為藉口,說父母尚在,作為男女就應該守在父母身邊,最好不要去遠的地方,可是可能嗎,父母老了,難道我們不得贍養父母嗎?
  • 《小歡喜》的英子應該去南大上學還是父母在不遠遊?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電視劇得到一致好評,但比較有爭論的是喬英子應不應該去南大讀書?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各執一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介紹一下喬英子,學霸人物,成績遊走於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好學生。有些人認為喬英子在母親長時間的專治統治下,遲早會崩潰,有這種想法是好的,應該去南大,掙脫媽媽的束縛。也有一些人認為,女兒是媽媽的全部,英子應該聽媽媽的話,留在北京,畢竟"父母在不遠遊"。對於他們的想法我們仔細來分析一下,對於英子來說,與其說夢想,更多的可能是逃離媽媽的管制,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