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講國學之父母在不遠遊

2021-01-08 國學運用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但是孔子的近遊觀點和遠遊觀點並不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和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

孔子雖然提倡近遊,但是也不一味的排斥遠遊,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遊。這不僅讓人聯想起那個辭職看世界的人,據說她現在並不快樂。

在旅行中孔子更看重山水比德,注重體會山水的自然之旅,開創了文化旅遊的先河,在孔子看來,智者的聰明銳利和流動的水具有共性;仁者的寬厚與莊重沉穩的大山相通。

孔子主張旅遊健康,反對遊手好閒毫無節制的旅遊,反觀現今社會大多數的人都在進行一種走馬觀花似的旅遊,更有甚者對旅遊毫無節制遊而無感、搞成了在異國他鄉的長途拉練,有的甚至不顧文明禮儀,丟人現眼,再好的美景有什麼可看的。

相關焦點

  • 「父母在不遠遊」
    你卻要之身一人跑到千裡之外我們一直弘揚的孝道在哪裡?我不想要錢,我只想要你回家這是每逢過年無數苦苦等待的父母最真的心裡話看到這你想到了什麼欣賞盧雪老師的【論語】系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裡仁篇】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與母親翻臉:淺析「父母在,不遠遊」
    「父母在,不遠遊」出處我們總是聽到這句話:父母在,不遠遊。可是這句話是被截斷的,其實還有後半句。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中的《裡仁》這一篇,意為: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父母,自己去哪裡,做什麼,何時回來等。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父母在世,子女奉養並孝敬父母是應做的義務,可是當子女有了明確的目標,也要去做,但是要把緣由和父母講清楚,並將父母安置妥當。
  • 父母在,不遠遊!
    母親聲音還是和往常一樣響亮,只是略微有點啞,母親講是講話講多了,我感覺有點像是感冒了,就建議母親儘快去看看醫生,買點藥。年後到現在有五個多月沒有見到母親了,她今年70多歲了,頭髮全白了,因為經常勞動,所以身體還好。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而在和父母之間,對事物認識的千差萬別就統統產生了齟齬。這種代溝和隔閡,越在生活環境變動劇烈的情形下,體現得越明顯。所以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地理空間意義上的「遠遊」已經不存在了。通訊技術的方便,讓隔著重洋的人可以隨時互通問訊。兒行千裡母擔憂,那是因為聯繫不上,聯繫上了,千裡宛在目前,何擔憂之有?但是,「遠」的涵義,不僅僅是空間意義上的。遠有三重涵義。
  • 「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誤解了,認為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就不可以遠遊,只能在父母堂前盡孝。其實這句話只是半句,它還有下半句,並且下半句才是關鍵。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原文出自《論語.裡仁第四》:「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別讓「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成為你的枷鎖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一句話出自《論語·裡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孔子強調的自然是「孝」,很多人可能只聽過前半句的「父母在,不遠遊」,這句指的是子女應該孝敬、奉養父母,不要遠遊失了孝道。
  • 為什麼父母在,不遠遊?任性而活的兒女,也該醒悟了
    白伊土人|文父母在,不遠遊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遠遊?遠遊是指遠出遊玩麼?其實,並不是!這裡指的遠遊,其實就是長期遠離父母的身邊。重點是後一句,遊必有方,很多人為自己的遠遊而找藉口,都會用後一句來做解釋。
  •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少有人知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少有人知孔子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給中國人帶來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直到今日孔子的思想也依舊再被我們學習著、傳承著。為什麼孔子的思想會一直流傳著呢?
  • 父母在不遠遊,致敬每一對兒女遠在他鄉的父母
    三年的思念之情在這一刻迸發,千思萬想的女兒和外孫女終於出現在面前。外婆緊緊抱住自己日夜思念的小外孫,久久不願放開。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親情是永遠無法分割的,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無法衝淡那份深深的思念。而那些在遠方的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在不遠遊」,這句口口相傳的老話講出了所有父母的心聲。但是有些時候,由於種種原因孩子不得不離開父母。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感謝生命中出現的你們,一路有你們生活更精彩,再次最想感謝的還是父母。我出生於地地道道的農村家庭,父母一輩子任勞任怨工作。雖然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但卻堅持讓我和哥哥讀書。那會在老家讀書是比較好的出路,儘管那時也有很多同齡小夥伴由於各種原因中途輟學,早早的就踏入了生活大學,但我的父母只要我們想讀書再苦再難也在努力讓我們上學,很感謝父母的無私付出讓我和哥哥讀完了大學。
  •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我們華夏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美德,早在千年前,古人就提出了「善事父母為孝,子承老」的概念。從此,不論時光流轉,人事更替,孝始終都是立身根本,孔子也曾深入論孝,《論語.裡仁》裡提出「父母在,不遠遊」,告誡世人,家有老父老母時,不要自顧遠行,要牢記行孝道。其實,這話後面還有更為關鍵的一句,千百年來卻一直被人們忽略,誠然孝道是每一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但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因生計亦或夢想,不得已要背井離鄉。
  • 「父母在不遠遊」,下一句是什麼?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它的意思
    「父母在不遠遊」,想必大家經常能夠聽說這句話吧。而且很多人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還健在,我們就不應該離開他們去遊歷四方,而應該守在他們的身邊,這樣才是孝順的體現!相必,大家對這句話以及這句話的意思也多少有些耳聞吧。但是今天小編要告訴大家,其實「父母在不遠遊」這一句還有下一句。
  • 父母在,要遠遊
  • 父母在不遠遊,是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是兒女對父母盡的最基本孝心
    你們的媽媽都已經摔在地上,起不來了還不趕快過來看看但這是情有可原的,兩個孩子,一個在外地,另外一個在美國,即使他們連夜往回趕,也需要第二天,甚至過幾天才能夠回到家裡兩個兒子也沒有任何別的方法,只能是口頭上教給爸爸媽媽該怎麼做。
  • 老楊同志@
    辦公室中,老楊同志脾氣最好,年齡最大,又為人忠厚,我們都叫他老楊同志。又因為其中的一個老師是老楊同志的學生,他們「師徒」二人更是我們開涮的對象了。老楊也不生氣,有時嘿嘿一笑,說道:「你們幾個傢伙呀……」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 私立學校畢業班的生活是緊張的,也是枯燥的,經常一個月才休息一次,每天「三點一線」:教室—餐廳—家。一天三頓飯,能有一頓在家吃就已經不錯了。
  • 章太炎講國學(三):治國學之方法
    《國學概論》中,太炎先生提出了治國學的五種方法,上周二的章黃講堂講了書籍辨偽和傳統「小學」,這周我們接著講另外三種方法~喵  近頃所謂「地理」,包含地質、地文、地誌三項,原須專門研究的。第一,封建時代的道德,是近於貴族的;郡縣時代的道德,是近於平民的。這是比較而說的。《大學》有「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一語,《傳》第九章裡有「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一語,這明是封建時代的道德。我們且看唐太宗的歷史,他的治國,成績卻不壞,世稱「貞觀之治」,但他的家庭,卻糟極了,殺兄,納弟媳。這豈不是把《大學》的話根本打破嗎?要知古代的家和後世的家大不相同。
  • 父母在,不遠遊丨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是回鄉(創業)陪伴~
    父母在,不遠遊丨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是回鄉(創業)陪伴~ 發布時間:2020-12-15 15:00:47      來源:   近日,我們總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視頻
  • 《小歡喜》的英子應該去南大上學還是父母在不遠遊?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電視劇得到一致好評,但比較有爭論的是喬英子應不應該去南大讀書?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各執一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介紹一下喬英子,學霸人物,成績遊走於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好學生。父母離異,跟從母親宋倩,家教嚴苛,父母以自己認為的方式給予孩子最多的愛。現實中喬英子的媽媽宋倩離婚後,和喬英子相依為命,把所有的期望寄託於女兒,為此不惜辭職,做一位全面輔導照顧孩子的家庭主婦兼帶教老師,也不惜和閨蜜分道揚鑣,也不惜拋去一切業餘活動。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只為孩子能夠高考成功。
  • 父母在,不遠遊……老人晚年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子女的陪伴!
    收到頭條問答邀請,題目是「怎麼看待『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想必這該是孔子《論語》中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了。既然問題來了,那就說說自己的想法吧。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會想起「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想起「兒行千裡母擔憂」之類的話,為人父母,總是牽掛子女在外的衣食住行身體健康,往往忽略了自己。而作為子女,我們從小習慣於被父母關注和疼愛,什麼時候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該多多關注年邁的父母呢?記憶中,有兩處場景,是讓我有所感觸的。
  • 「父母在,不遠遊」原來不是不讓你出去的意思!
    「父母在,不遠遊」原來並不是讓你不出去的意思。今天小編告訴你,這些名言竟然都還有後半句,以前按照前半句來理解一直都錯啦!哭~1、父母在,不遠遊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裡仁》釋義:要是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