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

2021-01-08 deif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早上一起床就看到窗外在下著雨,遠方籠罩在一片水幕中,遠處的地面也溼漉漉的,等到出了地下車庫,而且雨比在家裡時看到的更大,地面上雨水橫流,車輪碾過去地面就會出現一道深深的水花。到了辦公室後,打掃完衛生,倒了杯開水,然後拿出手機給母親打了一個電話。母親聲音還是和往常一樣響亮,只是略微有點啞,母親講是講話講多了,我感覺有點像是感冒了,就建議母親儘快去看看醫生,買點藥。

年後到現在有五個多月沒有見到母親了,她今年70多歲了,頭髮全白了,因為經常勞動,所以身體還好。父親已經去世三年多了,奶奶也已經去世一年多了,父親和奶奶在世時,都是母親照顧的,最後也是母親給養老送終的,大哥十年前就去世了,二哥是跑大貨的,平時很少在家,我從大學畢業起就只在過年時才回家看她們,等到有了小孩後回的就更倉促了,基本上陰曆28回,初3就又走了,所以這麼多年,家裡大小事全部都是母親一個人在處理。每次離家時心裡總是很酸,而母親每次都要幫我背行李,並把我送上車,當車子發動時我的眼汨總會不爭氣的湧出來!

母親出生於五十年代,那時的小學畢業,而且學習及工作都很出色,只是因為結婚耽誤了前程,成了一個普通農民!奶奶脾氣很壞,喜歡在吃飯時吵架,幾乎每次母親開始吃飯就開始吵,也許因為這麼多年,過得並不如意,所以以前常常能從母親的語氣中聽出一些懊悔之意。因為以前農村能夠從事的東西很少,父親身體又不是很好,所以家庭的重擔大部分壓在母親的身上,母親曾經為了二哥學開車,在九五年貸了幾千塊錢款,到二零零二年才還清,中途因為貸款還不上,被追債追的在野外的雪地裡過了好幾夜;為了我的大學學費,跑到幾十裡外去挖藥材,有一次,因為太飢餓,導致吃映山紅中毒而不醒人事;妹妹是收養的,因為我們有弟兄三個,計劃生育最嚴的時侯,帶著妹妹在路上整整跑了一個多月,才把妹妹的戶口辦好。母親一生好強,母親為了這個家付出了生命的全部,今天她年紀大了,需要有人照顧她了,而我不在她身邊!爺爺、奶奶、父親、大哥去世的時候,我都不在身邊,都是母親一手操辦的後事,因為家裡還有祖宅,還有一點兒田,還有經濟林,所以我邀請了很多次,母親都不願意到到我這邊來,也可能她還有其他的想法。

父母在,不遠遊,這是我們的先聖孔子說過的話,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但實現起來卻越來越難。今天交通更加便利,但我們與父母的距離卻越來越遠,資訊 越來越發達,而我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只有在微信或者qq中,我們和父母才能夠見面,而很多的老年人甚至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就只能打電話了。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沒法和父母呆在一塊兒,除了生活習慣不同,老人不適應外,最主要還是經濟因素的影響,沒有經濟條件,父母來了,怎麼安排?現在大部分年青人都在城市,而城市的消費比農村高太多!雖然如此,但還是希望,所有父母的老年生活都能舒心、開心、安心、關心,他們操勞一輩子,到了應該休息的時候了!

相關焦點

  • 「父母在不遠遊」
    我不想要錢,我只想要你回家這是每逢過年無數苦苦等待的父母最真的心裡話看到這你想到了什麼欣賞盧雪老師的【論語】系列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裡仁篇】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 別讓「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成為你的枷鎖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一句話出自《論語·裡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孔子強調的自然是「孝」,很多人可能只聽過前半句的「父母在,不遠遊」,這句指的是子女應該孝敬、奉養父母,不要遠遊失了孝道。
  • 老楊講國學之父母在不遠遊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但是孔子的近遊觀點和遠遊觀點並不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和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孔子雖然提倡近遊,但是也不一味的排斥遠遊,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遊。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但孔子對父母子女之間關係的洞見,令人驚嘆。孔子說過一句話: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而在和父母之間,對事物認識的千差萬別就統統產生了齟齬。這種代溝和隔閡,越在生活環境變動劇烈的情形下,體現得越明顯。所以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誤解了,認為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就不可以遠遊,只能在父母堂前盡孝。其實這句話只是半句,它還有下半句,並且下半句才是關鍵。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原文出自《論語.裡仁第四》:「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與母親翻臉:淺析「父母在,不遠遊」
    ,不遠遊。「父母在,不遠遊」出處我們總是聽到這句話:父母在,不遠遊。可是這句話是被截斷的,其實還有後半句。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在,不遠遊」常見原因其實,父母們不希望兒女走得太遠,都是有原因的。
  •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感謝生命中出現的你們,一路有你們生活更精彩,再次最想感謝的還是父母。我出生於地地道道的農村家庭,父母一輩子任勞任怨工作。雖然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但卻堅持讓我和哥哥讀書。那會在老家讀書是比較好的出路,儘管那時也有很多同齡小夥伴由於各種原因中途輟學,早早的就踏入了生活大學,但我的父母只要我們想讀書再苦再難也在努力讓我們上學,很感謝父母的無私付出讓我和哥哥讀完了大學。
  • 為什麼父母在,不遠遊?任性而活的兒女,也該醒悟了
    白伊土人|文父母在,不遠遊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遠遊?遠遊是指遠出遊玩麼?其實,並不是!這裡指的遠遊,其實就是長期遠離父母的身邊。重點是後一句,遊必有方,很多人為自己的遠遊而找藉口,都會用後一句來做解釋。
  •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少有人知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少有人知孔子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給中國人帶來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直到今日孔子的思想也依舊再被我們學習著、傳承著。為什麼孔子的思想會一直流傳著呢?
  • 父母在不遠遊,是父母對子女的期待,是兒女對父母盡的最基本孝心
    你們的媽媽都已經摔在地上,起不來了還不趕快過來看看但這是情有可原的,兩個孩子,一個在外地,另外一個在美國,即使他們連夜往回趕,也需要第二天,甚至過幾天才能夠回到家裡兩個兒子也沒有任何別的方法,只能是口頭上教給爸爸媽媽該怎麼做。
  •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我們華夏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美德,早在千年前,古人就提出了「善事父母為孝,子承老」的概念。從此,不論時光流轉,人事更替,孝始終都是立身根本,孔子也曾深入論孝,《論語.裡仁》裡提出「父母在,不遠遊」,告誡世人,家有老父老母時,不要自顧遠行,要牢記行孝道。其實,這話後面還有更為關鍵的一句,千百年來卻一直被人們忽略,誠然孝道是每一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但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因生計亦或夢想,不得已要背井離鄉。
  • 「父母在不遠遊」,下一句是什麼?其實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它的意思
    「父母在不遠遊」,想必大家經常能夠聽說這句話吧。而且很多人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還健在,我們就不應該離開他們去遊歷四方,而應該守在他們的身邊,這樣才是孝順的體現!相必,大家對這句話以及這句話的意思也多少有些耳聞吧。但是今天小編要告訴大家,其實「父母在不遠遊」這一句還有下一句。
  • 《小歡喜》的英子應該去南大上學還是父母在不遠遊?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電視劇得到一致好評,但比較有爭論的是喬英子應不應該去南大讀書?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各執一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介紹一下喬英子,學霸人物,成績遊走於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好學生。父母離異,跟從母親宋倩,家教嚴苛,父母以自己認為的方式給予孩子最多的愛。現實中喬英子的媽媽宋倩離婚後,和喬英子相依為命,把所有的期望寄託於女兒,為此不惜辭職,做一位全面輔導照顧孩子的家庭主婦兼帶教老師,也不惜和閨蜜分道揚鑣,也不惜拋去一切業餘活動。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只為孩子能夠高考成功。
  • 父母在,要遠遊
  • 父母在,不遠遊丨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是回鄉(創業)陪伴~
    父母在,不遠遊丨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是回鄉(創業)陪伴~ 發布時間:2020-12-15 15:00:47      來源:   近日,我們總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視頻
  • 父母在,不遠遊,這是在外多年才明白的道理
    「父母在,人生上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我放棄了月薪2萬的工作,最終選擇了回到老家,朋友,包括親戚們都很詫異我為什麼會如此選擇。我不想說的很高大尚,我只是出去工作幾年才真正的明白,父母在,不遠遊的道理。還好,那不是我的父母。那年早上9點,剛從瀋陽飛到了南昌。
  • 父母在不遠遊,致敬每一對兒女遠在他鄉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親情是永遠無法分割的,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無法衝淡那份深深的思念。而那些在遠方的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在不遠遊」,這句口口相傳的老話講出了所有父母的心聲。但是有些時候,由於種種原因孩子不得不離開父母。而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將來,父母們也不得不強忍離別的痛苦,放手讓孩子遠走他鄉。
  • 父母在,不遠遊……老人晚年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子女的陪伴!
    收到頭條問答邀請,題目是「怎麼看待『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想必這該是孔子《論語》中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了。既然問題來了,那就說說自己的想法吧。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會想起「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想起「兒行千裡母擔憂」之類的話,為人父母,總是牽掛子女在外的衣食住行身體健康,往往忽略了自己。而作為子女,我們從小習慣於被父母關注和疼愛,什麼時候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該多多關注年邁的父母呢?記憶中,有兩處場景,是讓我有所感觸的。
  • 古語有「父母在不遠遊」一說,其實還有後半句,我們可能錯了
    我們現在經常會聽到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按我們的理解就是,父母尚在,我們最好不要遠行,守在父母身邊是最好的,更是有很多人以此為藉口,說父母尚在,作為男女就應該守在父母身邊,最好不要去遠的地方,可是可能嗎,父母老了,難道我們不得贍養父母嗎?
  • 父母在不遠遊,是子女心中永遠的痛
    不止如此,隨著我年齡的長大,越來越感覺父母對於子女那份無私的愛是多麼的偉大!不但是小時候,就算是我們成年了,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了,我們在父母的眼裡還是長不大的孩子。小時候只是感覺非常父母疼愛我們,他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什麼好吃的、好穿的都留給我們。等我成年以後,尤其是為人父母以後,我才徹底地明白,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那麼的純淨無私。只有為人父母了才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是多麼的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