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陵人
人類早期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大約公元前幾百年才出現字母,那是外來者的產物。我國的文與字是有區別的,最初的刻畫符號、獨體字叫"文";後來由獨體字發展組合的才叫"字",字是由偏旁部首構成的,今天混稱為文字。(這和姓氏的發展規律是一樣的)。所以,古時文和字是不同義的。甲骨文,陶文之所以叫文,今天的漢字之所以叫字,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最早的文字出現於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是一種後期的融合文化)。文字的出現是與遠古的巫濮人的生產、生活習習相關。春秋戰國由於政治丶哲學諸方面術語的需要引申、假借才至使字義不斷擴大,使用範圍就越廣,形成了官方語言。今天,古音古義仍存在於民間方言之中,猶其是苗語最為突出。有人把古語尋根引向廣東,愚以為那是一個誤區。中華文化尋根要走西南苗族這條路才是正確的,文字也一樣。
湘西苗族刺繡。龍治安 攝於1959年
文字早期是一字一義的,後來不斷引申、假借才出現多音多義,甚至找不到原義。持別是西北民族入主中國,對字義不理解,在早期官方文獻中多是記音不表義的現象很突出,至使今人學古文十分困難。文獻中半苗半漢的詞句比比皆是。所以,古文獻只有文字學家才能破譯。而文字學家不懂苗語,義譯出了,但他不知這是苗音苗義字。大一統兩千多年了,歷代對文字雖有規範,但一些習慣了的錯誤(如諧音等)還是沿襲下來,不造字,也不作更改,美其名也通假。
如:漢字中的我、吾、予、爾、餘、汝這些人稱代詞中沒有一個字原義是指人的。而苗義人稱代詞,偉(我),孟(你),仵,物(他,其它),從古到今,一直未變。
貌,漢義用作人的臉部形態,面貌。而苗義是和古文相通的,貌和貓都是指同一種動物。
帥,今漢義為元帥,帥哥。帥表示高低區別,帥是裝飾用的垂絲。而苗義指的是絲線,理清的束絲。
苗族服飾。資料圖
農,漢義為農業,農民,農村。農業是幹什麼的呢?而苗義就是吃,從事吃的事業叫農業。音義一致。
我,各種版本的字典,各有各的說法,漢義代表自己。我,是禾十戈。其苗義是割禾的農具,"我"就是割的意思。
由於西北人入主中原,融入華夏,當政者少數統治多數,必然用中原文字才能服眾,以利於統治土著,如鮮卑,滿清。(大秦帝國橫掃六合,天下第一次實現統一,為什麼立國十六年就滅亡?因為,他急功近利,急於書同文,車同軌。他的文字又落後難寫,推行政令,都是以法治國,強制性策略,沒有給東方六國一個過渡或者適應期。反之,弱小的周國就比他做得好,自覺同化於中原)。但他們對文字的字義不熟悉,文獻記錄只是記音而己,所以,今人對古文百思不得其解。五-四新文化運動後,苗文逐步廢棄,而後簡化字又把表義不同的兩個字"合併"為一個字,說是由甲簡化為乙。從而,破壞了"某字之所屬皆從某"的造字規則。
·END·
監製/角角
責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審核/尚欣 黃沙沙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