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燕華 通訊員 穗規資宣
近日,廣州首個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廣州市南沙區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線整治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原先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海岸帶蛻變成極具海灘風情的濱海公園,不僅成為周邊居民休閒的好去處,也為南沙自貿區在港、產、城融合方面提供增長空間,助力廣州加快建設海洋強市。
海岸帶是重要的生態資源,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於2020年下達省級專項資金用於廣州市南沙區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線整治工程,由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市海洋局)組織建設,廣州市地質調查院負責具體實施。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透露,實施整治工程之前,岸線遭海浪侵蝕嚴重,形成後退的趨勢,且無防浪防災設施,岸線附近建築垃圾、生活垃圾、海漂垃圾堆積,對原有紅樹林生長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而且岸線後方雜草叢生、衛生條件差,與周邊環境不協調。
整治任務於2020年初下達後,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會同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市發改、財政、水務及南沙區各職能部門多次召開專題協調會,壓縮審批時限,積極協調方案審批、用地、財評等問題,倒排工期、上下一心,歷時6個月,完成修復海岸線長度955米,生態環境整治總面積44040平方米。
整治工程分為入口展示區、紅樹林種植區、沙灘修復區、堤前綠地生態修復區4個區域。
入口展示區緊鄰虎門炮臺舊址,這裡不僅有觀景平臺,還設置有虎門銷煙與生態保護文化景牆,讓人們欣賞風光的同時不忘回顧這段歷史,對比今昔,感慨萬千。在紅樹林種植區,選取適合本地生長的白骨壤、秋茄、桐花樹等物種,既能抵禦海洋災害對岸基的破壞,又可以淨化海水,吸引了大量海鳥及海洋生物到此棲息覓食,實現生態系統多樣性。而在沙灘修復區和堤前綠地生態修復區,通過換沙並在其後再綠化,清澈的海水拍打著細沙,一幅海濱公園的景觀。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重點海灣整治是廣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2021年還將進行海鷗島海岸線生態修復等項目。
這個項目的實施,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也是嚴守自然岸線保有底線,實現海岸帶地區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廣州市海岸線總長157.1千米,其中南沙區海岸線長106.7千米,佔全市岸線長度的三分之二,南沙區在海岸帶開發利用保護方面大有可為。圍繞加強陸海統籌,在拓展「發展空間」、優化「生活空間」上下功夫,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黃金海岸帶和美麗家園,帶動南沙高品質發展。
此次重點海灣整治項目全面提升海岸線生態環境質量、美化岸線景觀的同時,又極大地提高了當地人居環境幸福感,為粵港澳大灣區海岸線生態修復提供了良好示範,為廣州市正在組織編制的全市海岸帶生態修復規劃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鑑;促進了南沙海灣區域經濟發展和投資興業,推動海洋文旅建設在南沙落地,助力南沙打造港、產、城融合的一流灣區,助力廣州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責編 | 唐珩
審籤 | 陳婉允
實習生 | 翁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