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年輕人,要與情人約會。
他來早了,焦急地等待著姍姍來遲的姑娘,無心觀賞那明媚的陽光和身邊嬌豔的花朵。
忽然,他面前出現了一個精靈。「我知道,你為什麼悶悶不樂,」精靈說,「拿著這紐扣,把它縫在衣服上。你要遇著不想等待的時候,只要將這紐扣向右轉,你就能跳過時間,要多遠有多遠。」
年輕人聽了,迫不及待的拿起紐扣,試著一轉——奇蹟出現了,他的情人立刻就出現在眼前,還朝他送秋波呢。
這可真棒!他心裡想,要是現在就舉行婚禮,那就更棒了。他又轉了一下紐扣:隆重的婚禮,豐盛的酒席,心愛的姑娘身披婚紗,嬌羞地看著他。
他開心極了,心中的願望層出不窮:我們應有房子,還要生幾個孩子,還要有一個大莊園……他一下接一下地轉動著紐扣,日月如梭,生命就這樣從他身邊急駛而過。還沒來得及思索其後果,他已老態龍鍾,衰臥病榻。至此,他再也沒有要為之而轉動紐扣的事了。
回首往日,他開始後悔自己太過性急,這才醒悟:即使等待,也是有意義的事情啊!當通過等地滿足了願望,那才是最令人幸福的事兒啊!
他顫抖著,握著紐扣試著向左一轉,紐扣猛地一動,他從夢中醒來,睜開眼,見自己還在那生機勃勃的樹下等著可愛的情人,一切焦躁不安已煙消雲散。
他平心靜氣地看著蔚藍的天空,聽著悅耳的鳥語,逗著草叢裡的甲蟲。他以等待為樂。
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等待。
堵車的時候,你焦躁不安,前有一輛車稍微一磨蹭,你就猛按喇叭;
在超市推著購物車排隊,你不停地催促:怎麼這麼慢;
網購了一件衣服,你焦急地盯著物流信息,恨不得下單之後馬上就能穿在身上;
甚至對孩子,也是從早催促到晚。天剛亮,就在床邊催促:「快起床了,別耽誤了上學的時間。」
在餐桌上,孩子剛端起一杯牛奶,你就焦急地說:「你要什麼時候才能喝完呀?別的孩子都走了!」
晚上放學回到家,又迫不及待地說:「趕緊寫作業去,做完了還有別的事情。」
記得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最愛說的話是「慢慢吃,別噎著了。」「別跑太快,小心摔著。」「別著急,一切都會好起來。」
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你變得急躁起來,高效率,快成長,成了你追求的目標。
據說,愛因斯坦4歲才學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給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接著,讓媽媽給他辦理了退學手續,帶他回家。
無獨有偶,著名的藝術大師羅丹,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痴,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父親絕望地說他「孺子不可教也!」
如果愛因斯坦的老師和羅丹的父親,能夠不那麼著急,讓孩子慢慢長大,恐怕就會少了很多煩惱。
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慢下來,等待孩子慢慢來,也許就能收穫到更好的結果。
2019年10月7日,美國癌症學家威廉·凱林獲得了2019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的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可用性」。
記者採訪他,問他做這項研究有沒有失敗過?他回答說,當然失敗過,但我不怕失敗,這是從我媽媽的身上學到的。
在他小時候,有一次,他正努力地從冰箱裡拿一罐牛奶,可是罐子太滑,一不小心就掉到了地上,裡面的牛奶全都灑在廚房的地板上。
他母親進廚房看到了,並沒有數落他,而是微笑著說:「威廉,這真是你的傑作啊!媽媽從未見過地上有這麼大一攤牛奶呢。好吧,既然已經打翻了,你要不要先玩一會兒,然後咱們再來收拾乾淨?」
於是,他真的俯身下去開心地玩起來。幾分鐘後,他母親說:「你知道,威廉,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弄出了這樣一團糟的樣子,最後你都得把它打掃乾淨,然後把東西擺回合適的位置。你想怎麼清理?我們可以用海綿、毛巾或者抹布。你想選哪一個?」他選了海綿,接著母子二人就一起清理了打翻的牛奶。
他母親接著說:「你瞧,怎樣用兩隻小手抱好一隻大牛奶罐,剛才只不過是做了一個失敗的實驗。咱們到外面的後院去吧,給這隻罐子裝上水,看看你能不能找一個好方法不讓水灑出來。」
嘗試幾次之後,威廉終於知道:如果兩隻手抓住瓶口,水就不會灑了。
多麼精彩的一課啊!這位著名的醫學專家就是從那一刻知道,他不需要害怕失敗,慢慢來,總能找到最好的辦法。
可見,身為家長,如果你能做到慢慢來,也教育孩子慢慢來,那將會有多麼可貴的收穫。
繪本《等到月圓的時候》,就寫了這樣一個關於孩子慢慢成長的故事。
森林裡有一隻小浣熊,他和媽媽住在一株高大、溫暖的慄子樹底下。
他想在晚上到外面去看看,去認識一下貓頭鷹,看看夜晚的黑有多黑,看看月亮是不是只兔子。但是,他媽媽說:「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
於是,小浣熊就等著,內心充滿了好奇。月亮越升越高,越來越大,直到一個最最特別的夜晚,媽媽說:「那就去吧。」原來,那一天晚上,月亮已經圓了。
這個故事裡的浣熊媽媽,就是在等著小浣熊慢慢長大。
外面有很多危險,幹嘛要急著讓孩子長大呢?等到他自己慢慢長大之後,有些本領自然就會了,有些道理自然就懂了,到那時候,你想做什麼,那就去做吧!
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之一,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經歷的痛苦與幸福刻骨銘心。孩子的一顰一笑,牽動著母親的心,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大事,關心呵護孩子,是母親畢生的工怍。
某一天,母親吃驚地發現,當初那個軟軟的嬰兒,那個牽著母親的手,蹣跚學步的孩子已經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或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母親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這個時候,你可以放手讓孩子去面對世界上的競爭了。
可是如果你的孩子還小,就不要急著讓他去早早面對。
競爭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多麼殘酷的詞語。童年時上天賜予我們多麼難能可貴的禮物,它那麼匆促,那麼珍貴,為什麼不好好享受這快樂的時光呢?
捫心自問,身為一個母親,我也沒有繪本裡浣熊媽媽那樣的耐心與勇氣。
看著連「1」都寫得歪歪斜斜的孩子,我都忍不住唉聲嘆氣。總會說:「看媽媽寫得多好,多工整!不會寫到格子外面去!」
讀了《等到月圓的時候》以後才發現,是啊,孩子還小,急什麼呢?等到他長大了,可以獨自面對世界的時候,一定可以寫個工整的「1」,也不會寫到格子外面去,甚至可以寫得比我更好。
這個繪本,不僅是寫給孩子的,更是寫給家長的。
它告訴我們,身為家長,我們應該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
同時我們也要告訴急著長大的孩子,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啟,讓我們慢慢地、美美地、堅強地一起走!
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