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之書》,初聽就被它具有驚悚美的書名給吸引住了,不相信?那你想想看,骨頭能讓你聯想到什麼?
絕對是兩個驚悚叉叉啊,連帶著骷顱頭,看了不得讓人毛骨悚然嗎?但加上「之書」兩個字,莫名多了些文化氣息以及淘氣之感:什麼?骨頭還能成書?
不錯,就是這本《骨頭之書》,它是寫給小朋友以及勉強還能稱作「小朋友」的大人看的科普繪本,它的大小在繪本書中也算是龐大的了,看,比我的14寸電腦還大,這應該要成為我書櫃裡最大的一本書了(囧)。
本書由Gabrielle Balkan作文,Sam Brewster作圖,中文版於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在看完之後,便接著去查找本書的介紹,沒想到本書在出版之後便受到了眾多媒體與讀者的喜愛與推薦:
本書用猜謎遊戲的方式剝絲抽繭地展開介紹,引人入勝。此外,本書獨特的翻頁式排版與觸摸式的圖案紋理設計仿佛讓骨骼活了起來。 —— 《在校日》(Term Times)
將猜謎遊戲貫穿全文極大地提高了本書的趣味性與可讀性。將兒童對於比賽記錄數據的追捧與動物知識聯繫在一起的方式為熱衷於探究的讀者和自然愛好者提供了絕佳的學習素材。——《父母談》(Parent Talk)
這本書在保留趣味性的同時又傳遞著大量嚴肅的科學信息。雖然如此,本書卻*不是枯燥的教科書。作者Gabrielle Balkan的敘述充滿智慧,書中的知識信息有趣,引人入勝。加上Sam Brewster受絲網印刷啟發繪製而成的精美插圖,本書是探究型讀者與熱愛自然歷史的讀者的不二選擇。本書用一種幽默有趣的方式精妙地搭建並探索了骨骼、解剖學與自然界聯繫的橋梁。 —— OutsideInWorld.org網站
首先,通過獨特的骨骼特質與有趣的知識介紹來猜測動物的探索式的閱讀設計已經深深地吸引了小讀者們。其次,關於動物及其棲息地的精美插圖也是一大亮點。這本書為善於探究學習的孩子們打開了學習解剖學和了解更廣闊自然界的大門!——《童書基金會》(BooksTrust)
簡直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我看書的習慣是先翻首尾、然後是目錄,接著是序言(裡面大多會交代為什麼寫書的原因),再然後才是內容。本書翻開首頁,是作者寫給讀者的一封信,用親切而又嚴謹的語言和態度表明了本書的成因以及骨頭科普的不易,接著是兩位作者的寄語,尾頁是常見科普著作的術語解釋以及致謝部分,令人驚訝的是作者甚至還給出了拓展閱讀推薦,除了沒有參考文獻,我簡直要認為這是一本專業著作了,這完全可以顯現出作者的體貼了(簡直為那種想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孩子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啊)。
目錄作者採用的是問題目錄:誰的骨頭最大?誰的骨頭最小……問題簡直就是最好的索引了,不由自主地想起要是我的SPSS書能夠這樣描述:如何使用卡方檢驗?回歸分析的結果怎麼解釋?……好吧,還是我想多了。不過這種提問確實更能夠有助於學習。
再然後是本書的主體部分:還是接著目錄,由提出問題開始,接著是分析問題,找到線索和思路,提出假設,最後是揭示謎底以及答案解釋。一條簡單而又完整的科學思維過程啊!
這樣一個充滿發現樂趣的過程當然不能少了互動啊!作者擬人化的語言讓這本書成為了親子互動的利器!
在猜謎的過程中,還有一幅透視圖,通過圖案推測大致能夠猜出是什麼類的,再結合給出的一些線索,對兒童來說,有些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正是這樣,反而更激發了兒童的興趣,簡直完美實現了維果斯基「跳一跳,夠得到」的教育主張啊!
而謎底部分,採用的是與動物習性相關的大背景圖畫,關鍵是圖畫得還很精美,更令人驚喜的是居然還做出了磨砂手感,還有更進一步的解釋說明,讓人從不同的感覺中能夠記憶深刻!
這樣的《骨頭之書》,是不是讓你感覺值回票價並且還很可愛呢!一開始的驚悚感覺完全沒有了誒!
作為一本繪本,它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以後,有關骨頭,都要採取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它!——小小孩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