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帶著小孩去南京博物院遊玩,對那裡的動物骨頭流年忘返,前前後後在裡面看了一個小時,當時還鬧著要我承諾明天還去。
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科普知識,老母親前前後後買了魚、雞、排骨、棒子骨等可食用的肉,回來燉了肉可以吃,骨頭用於觀察教學。但是孩子還是會問蛇的骨頭是什麼樣子的等聽著有趣,又無法回答的問題,畢竟我不是科研工作者,可是這些蛇之類的動物老母親可不敢買回來刨去皮囊,拿出骨頭來給孩子品品。
直到後浪推出《骨頭之書》,這本書不僅可以觸摸到骨頭,通過有趣又不失科普的問答,真正做到了刨去皮囊,細談骨頭,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引導孩子進入了骨頭科普的大門。
本書作者是兩位,文字作者加布裡爾•巴爾幹和插畫師山姆•布魯斯特,加布裡爾•巴爾幹是編輯,生活在紐約布魯克林。著有廣受好評的地圖集《50個州》及續作《50座城》。山姆•布魯斯特,知名獨立插畫家,攝影師,導演,長居英國倫敦。其插畫客戶遍布全球,包括《紐約時報》《衛報》《創意評論》等。
《骨頭之書》在國內出版時直接是中科院專家特約審稿,並得到很多動物專家的推薦,可以說集千萬寵愛為一身,帶給孩子超級豐盛的骨頭盛宴。
1. 問答式手法,引發興趣
《骨頭之書》採用孩子最喜歡的方式引入,誰的骨頭最大,誰的骨頭最小,誰的骨頭最多,誰的頸骨最長……,等10道題目讓小朋友來猜猜,這點和書的全名《骨頭之書:動物骨頭的10項世界紀錄》,要表達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看看封面和封底就撩起很大興趣。
翻開書,就告訴你,看完這本書之後,你就說骨頭小達人,這樣的稱呼哪個孩子不愛呢,會忍不住讀下去。
接著「我」就出現了,身體有著最大的骨頭,有6米。
提示語:
1.生活在海裡,
2.可以遊很長的距離,
3. 壽命超過百歲,
簡直就是畫一畫猜一猜遊戲版,孩子在玩了中就學習到了豐富的知識。
2. 刨去皮囊,細談骨頭
日常生活小朋友見到的都是帶著皮毛和血肉的動物,對於動物的區別並不能從骨頭層次去了解,也就是平時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
開頭就說「我」出生有1000塊骨頭
暗語:what?這是什麼動物啊,那麼多骨頭
「我」的大部分骨頭沿著長長的脊柱起伏排列。
暗語:what?這是什麼動物啊,那麼有那麼長的脊柱,嗯呢,應該是蛇的同類。
加上後面的提示:獵食方式,皮膚鱗狀,生活區域,可以鎖定是那種具體的蛇類。
3. 紋理觸摸,老少皆宜
在謎底揭曉的頁碼中都是設計了可觸摸,藍鯨身上的魚鱗,以及下顎魚鱗,摸起來讓人感覺到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壯觀。外加海藍色配色,漂遊的水母,遊來遊去的魚群,如同潛入海底一樣。
在非洲草原象揭秘頁碼,一頭大象在草原上給小象baby噴水洗澡,畫面溫馨有愛。用淡黃色和橘黃色勾勒出整個非洲草原的底色,營造出一種蒼茫遼闊的氣勢。
《骨頭之書》這樣設計問題,鋪設敘述,骨頭100%真實展現,外加提示暗語,外加可觸摸的仿真揭秘大展現,別說小朋友會對這樣的科普入迷,成年人也一樣會愛不釋手。
總之,推薦你和孩子一起來猜一猜,摸一摸這本《骨頭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