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之書的》有趣之處:刨去皮囊,細談骨頭

2020-10-31 月球的人

暑假帶著小孩去南京博物院遊玩,對那裡的動物骨頭流年忘返,前前後後在裡面看了一個小時,當時還鬧著要我承諾明天還去。



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科普知識,老母親前前後後買了魚、雞、排骨、棒子骨等可食用的肉,回來燉了肉可以吃,骨頭用於觀察教學。但是孩子還是會問蛇的骨頭是什麼樣子的等聽著有趣,又無法回答的問題,畢竟我不是科研工作者,可是這些蛇之類的動物老母親可不敢買回來刨去皮囊,拿出骨頭來給孩子品品。

直到後浪推出《骨頭之書》,這本書不僅可以觸摸到骨頭,通過有趣又不失科普的問答,真正做到了刨去皮囊,細談骨頭,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引導孩子進入了骨頭科普的大門。



本書作者是兩位,文字作者加布裡爾•巴爾幹和插畫師山姆•布魯斯特,加布裡爾•巴爾幹是編輯,生活在紐約布魯克林。著有廣受好評的地圖集《50個州》及續作《50座城》。山姆•布魯斯特,知名獨立插畫家,攝影師,導演,長居英國倫敦。其插畫客戶遍布全球,包括《紐約時報》《衛報》《創意評論》等。

《骨頭之書》在國內出版時直接是中科院專家特約審稿,並得到很多動物專家的推薦,可以說集千萬寵愛為一身,帶給孩子超級豐盛的骨頭盛宴。


1. 問答式手法,引發興趣

《骨頭之書》採用孩子最喜歡的方式引入,誰的骨頭最大,誰的骨頭最小,誰的骨頭最多,誰的頸骨最長……,等10道題目讓小朋友來猜猜,這點和書的全名《骨頭之書:動物骨頭的10項世界紀錄》,要表達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看看封面和封底就撩起很大興趣。

翻開書,就告訴你,看完這本書之後,你就說骨頭小達人,這樣的稱呼哪個孩子不愛呢,會忍不住讀下去。

接著「我」就出現了,身體有著最大的骨頭,有6米。

提示語:

1.生活在海裡,

2.可以遊很長的距離,

3. 壽命超過百歲,

簡直就是畫一畫猜一猜遊戲版,孩子在玩了中就學習到了豐富的知識。



2. 刨去皮囊,細談骨頭

日常生活小朋友見到的都是帶著皮毛和血肉的動物,對於動物的區別並不能從骨頭層次去了解,也就是平時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

開頭就說「我」出生有1000塊骨頭

暗語:what?這是什麼動物啊,那麼多骨頭

「我」的大部分骨頭沿著長長的脊柱起伏排列。

暗語:what?這是什麼動物啊,那麼有那麼長的脊柱,嗯呢,應該是蛇的同類。

加上後面的提示:獵食方式,皮膚鱗狀,生活區域,可以鎖定是那種具體的蛇類。



3. 紋理觸摸,老少皆宜

在謎底揭曉的頁碼中都是設計了可觸摸,藍鯨身上的魚鱗,以及下顎魚鱗,摸起來讓人感覺到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壯觀。外加海藍色配色,漂遊的水母,遊來遊去的魚群,如同潛入海底一樣。



非洲草原象揭秘頁碼,一頭大象在草原上給小象baby噴水洗澡,畫面溫馨有愛。用淡黃色和橘黃色勾勒出整個非洲草原的底色,營造出一種蒼茫遼闊的氣勢。



《骨頭之書》這樣設計問題,鋪設敘述,骨頭100%真實展現,外加提示暗語,外加可觸摸的仿真揭秘大展現,別說小朋友會對這樣的科普入迷,成年人也一樣會愛不釋手。

總之,推薦你和孩子一起來猜一猜,摸一摸這本《骨頭之書》。

相關焦點

  • 《骨頭之書》:骨頭的科普,也可以這麼生動、有趣
    說起骨頭,腦海裡浮現的是骷髏,有點可怕的樣子,至於給孩子做「骨頭」的科普?作為一個老母親,能想到的是在飯桌上的魚骨頭、雞骨頭、鴨骨頭,又或者是在博物館時難得一見的恐龍等其他動物的化石骨架了,總是,能想到的科普場景極其有限,也難以挑起孩子的興致。所以,收到朋友送的這本《骨頭之書》時,我真的眼前一亮。
  • 《骨頭之書》| 讓人浮想聯翩的骨頭科普
    《骨頭之書》,初聽就被它具有驚悚美的書名給吸引住了,不相信?那你想想看,骨頭能讓你聯想到什麼?絕對是兩個驚悚叉叉啊,連帶著骷顱頭,看了不得讓人毛骨悚然嗎?但加上「之書」兩個字,莫名多了些文化氣息以及淘氣之感:什麼?骨頭還能成書?
  • 《骨頭之書》:骨頭能夠被摸到?帶孩子開啟興趣盎然的骨頭之旅
    女兒說道「當然硬啦,這可是他用來保護自己的骨頭呢!」這個切入點真是完美啊,孩子自己說到了知識點。老母親趕緊問:「你能摸到螃蟹的骨頭,那你能摸到大象的骨頭嗎?」女兒跑到書架上,拿出那本大大的《骨頭之書》,開心地說「可以呀,不僅能摸到大象的骨頭,還能摸到長頸鹿、大藍鯨好多動物的骨頭呢!」
  • 《骨頭之書》:骨頭能夠被摸到?帶孩子開啟興趣盎然的骨頭之旅
    女兒說道「當然硬啦,這可是他用來保護自己的骨頭呢!」這個切入點真是完美啊,孩子自己說到了知識點。老母親趕緊問:「你能摸到螃蟹的骨頭,那你能摸到大象的骨頭嗎?」女兒跑到書架上,拿出那本大大的《骨頭之書》,開心地說「可以呀,不僅能摸到大象的骨頭,還能摸到長頸鹿、大藍鯨好多動物的骨頭呢!」
  • 《骨頭之書》——原來骨頭也可以這麼可愛
    《骨頭之書》是一本構思巧妙、設計獨特講骨頭的科普繪本。這些奇妙而有趣的知識,極大地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開闊了孩子的視野。引起孩子們興趣的。2. 環環相扣的互動形式激發孩子的探索欲。陶行知說的好:「發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提問時一門科學,好的提問能調動幼兒的閱讀積極性,發揮幼兒的思維、想像、創造力。
  • 《骨頭之書》|關於動物骨頭的部分金氏世界紀錄
    不過沒關係,在加布裡爾·巴爾幹著的《骨頭之書》——一本講述動物骨頭的10項世界紀錄的繪本——你可以了解到哪種動物的骨頭最大、哪種動物的骨頭最小、哪種動物的骨頭最多……作為讀者,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快速翻看,尋找興趣點,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找到吸引我興趣的關鍵之處,我可能就會將這本書束之高閣。
  • 你想摸摸鯨魚骨頭嗎?這裡有一本骨頭之書
    你有沒有注意過骨頭?你知道自己全身最小的骨頭在哪裡嗎?你知道哪種動物有最大的骨頭,最小的骨頭,最重的骨頭,最輕的骨頭嗎?不知道你們知道多少,但我儘管好奇,卻是一概不知的。雖然作為成年人,但真的發現現在很多童書又有趣又有知識含量。
  • 好看又好玩的《骨頭之書》還可以摸到骨頭哦
    《骨頭之書:動物骨頭的10項世界紀錄》就是這樣一本從動物骨骼入手,以「最」文化為基礎,介紹了十種不同的動物。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不僅好看更好玩,通過有趣的視角將動物的內部形態展現給大家《骨頭之書》採用的是互動閱讀的模式,作者在介紹本節內容之前先提出問題,讓小朋友猜一猜問題的答案,接著給出幾個線索提示,再根據動物骨頭透視圖的插畫,小朋友很快就能猜出個大概答案。這樣的模式不僅增加了讀書的趣味性,更加有利於小朋友根據線索展開想像,可以有效地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 《骨頭之書》|孩子小時候不喜歡科普書?可能沒有選對書
    但事實上,4歲的小兒子面對書海,簡單翻翻之後,總是喜歡看一本有關身體構造的書。作為兢兢業業選書的母親很失落,自我安慰孩子可能對動物、植物等自然知識不感興趣,也許是個當醫生的胚子。直到上周把一本國外專家做的《骨頭之書》帶回家,4歲的孩子一個禮拜都在翻閱。
  • 《骨頭之書》:有趣有料,能讀能摸,了解骨頭冷知識,讀它就對了
    帶給我們這麼震撼感覺的,就是古生物學家通過骨頭化石研究恐龍的結果。所以,當我看到《骨頭之書》——一本專門介紹骨頭的科普書籍,尤其是當孩子看到內頁中恐龍化石圖片後興致勃勃的樣子,我毫不猶豫地為他選擇了這本書。《骨頭之書》由美國作家加爾裡幹▪巴爾幹及英國畫家山姆▪布魯斯特共同合作創作完成。
  • 《骨頭之書》:神奇的「摸骨」書增強孩子的大腦發育
    可能這就是巴菲特的教育之道,不會刻意去灌輸經營生意或股票之道。而是陪伴孩子自然而然的形成他們的喜好和興趣。我覺得不如改一下,最開始接觸書還是讓孩子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 我記得之前在《奇葩說》中看過一個辯題,該不該告訴家中的孩子童話故事都是騙人的?當時我就覺得這樣一個偽命題還需要辯嗎。 現在在給孩子們的故事書,要麼深植入很多行為習慣,要麼就是拿下世界紀錄的科普書籍,有這麼多選擇為什麼還要選擇在沒有辨別能力的情況下去讀童話。
  • 《骨頭之書》:動物骨頭之中隱藏著世界紀錄,在遊戲和快樂中學習
    比如,你知道哪種動物的骨頭最大,哪種動物的骨頭最小?哪種動物的骨頭最重,哪種動物的骨頭最輕?又是哪種動物的骨頭最多,哪種動物的骨頭最少?在《骨頭之書》裡,會告訴你全部的答案。沒錯,正如《學校圖書館》雜誌評價的一樣:這是一頓超級豐盛的骨頭大餐!它通過有趣的視角將動物的內部形態展示給大家。
  • 看科普繪本,學「骨科」知識,小朋友的《骨頭之書》
    就拿這本《骨頭之書》來說吧。《骨頭之書》封面《骨頭之書:動物骨頭的10項世界紀錄》由生活在紐約的編輯加布裡爾這種紋路並非可有可無的裝飾,它能讓孩子們直觀地觀察到骨頭在動物的身體中處於什麼樣的部位,便於理解,同時也讓趣味倍增。這是區別於其他科普繪本的閃光之處。
  • 恐怖的骨頭其實很可愛,和孩子一起探索骨頭的奧秘
    當我拿到這本《骨頭之書》,一口氣和孩子讀完,一下子改變了我對骨頭的舊觀念。那些獨具特色的骨頭裡不但有很多有趣的知識,還有著特殊的美感,讓我愛上了骨頭。平時我們去動物園,或者看紀錄片,都只能看到動物的外貌,無法了解皮肉之下隱藏著的形態各異的骨骼,而通過這本《骨頭之書》,讓孩子感受到骨頭強大的力量,也知道動物骨頭的10項世界紀錄,由此吸引孩子更積極地去探索生物的奧秘。
  • 《骨頭之書》我不但好看還好玩,快來摸摸我
    看完目錄是不是特別想知道誰的骨頭大誰的骨頭小呢?又是誰的骨頭輕誰的骨頭重呢?帶著目錄裡的問題,咱們趕緊看看都是哪些動物的骨頭最特別吧。沒錯,就是你!當你閱讀完這本《骨頭之書》後,你就是骨頭知識小達人啦!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書中都介紹了哪些神奇的動物吧?小朋友,你準備好了嗎?我們要開啟探索之旅了哦!
  • 刻在骨頭上的故事——《皮囊》
    我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晚上拿出來《皮囊》靜靜的讀。在《皮囊》中你總會找到自己,然後坦蕩蕩明明白白地做自己,不去掩飾,不去偽裝。書裡簡述了一位倔強、固執的父親,可能像全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他不知道如何表達愛,他是一家之主,他從沒想過有一天疾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始終不願意承認現實,可是最終還是輸給了疾病。
  • 誰的骨頭最尖?誰的骨頭最大?你知道嗎?
    「你有什麼書推薦適合小孩子看嗎?」同事問我。「我記得你家寶寶年齡還挺小的吧,讀幼兒園中班。」「是的,你說有什麼書適合我家寶寶看?」「看繪本吧,我有一本《骨頭之書》的繪本,適合燦燦看。我下周拿給你。」這本繪本的主角大多都是軟萌畫風的動物,比如遊隼、藍鯨、長頸鹿等。
  • 《新聞夜航》之一根藏在行李箱底的骨頭
    我們都知道,得了疾病要去正規醫院進行治療,可是有人卻偏偏不走尋常路,為了治療自己的風溼病,竟然冒險走私虎骨。今天小編就帶您一起來看《新聞夜航》之一根藏在行李箱底的骨頭。2019年10月,宋某武在俄羅斯的一處木材加工廠卸木材時,從車上掉下了一根骨頭,和他一同卸木材的同事告訴他
  • 一本適合孩子看的骨頭科普
    很有幸看到了這本骨頭之書,雖然我不是小孩子,但我還是被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所吸引,比如說骨頭。初一看封面,覺得挺嚇人,但是打開書之後,馬上消除了這份恐懼。我之前就很喜歡看一些動物小說,對動物世界有這不可名狀的嚮往。目錄之後,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在博物館裡的恐龍骨架,讓人不由得期待後邊的內容。
  • 皮囊之下還有什麼?
    點擊下方音頻收聽這裡是合圖微電臺每周日更新的《合小圖薦書》欄目,我是主播任順傑。皮囊,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鮮活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蔡崇達筆下的皮囊以柔情,冷靜,細緻地向我們娓娓道來關於理想,關於親情,關於夢。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九歲,從來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認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