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麼書推薦適合小孩子看嗎?」同事問我。
「我記得你家寶寶年齡還挺小的吧,讀幼兒園中班。」
「是的,你說有什麼書適合我家寶寶看?」
「看繪本吧,我有一本《骨頭之書》的繪本,適合燦燦看。我下周拿給你。」
這本繪本的主角大多都是軟萌畫風的動物,比如遊隼、藍鯨、長頸鹿等。這些動物有些是我們日常生活能看到的,也有一些是要去動物園遊玩的時候才能看到的。
在看這個繪本的時候既可以讓小孩子在繪本中感受到那些熟悉的生活氛圍,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而且這個繪本的設計是十分精美,觸摸的手感非常好,也讓人忍不住剁手買下來。 所以,我們一起走上認識骨頭的旅程吧。
這個繪本跟一般的科普書不太一樣。這本繪本一開始不會直接把要介紹的動物展現出來,而通過5個形式(提出問題、提供線索、解析骨頭、揭曉答案以及拓展知識)來一步一步吸引小孩子,增加了趣味性。
例如,在第一頁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誰的骨頭最大?」,緊接著一段文字敘述。這段文字敘述也是跟一般的科普書不一樣。沒有專業的術語,用的是第一人稱書寫,就好像是這個骨架在跟小朋友說話一樣,引導小朋友發揮想像力。
文字敘述下面還有給正在猜謎的小朋友3個提示,把自己的習性和特點描述得簡單精準。在旁邊的骨架頁面,也是使用第一人稱「我」介紹著自己的骨頭的特點,例如在哪個位置,骨頭的名字是什麼。
不斷地賣關子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一步一步加深小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想要立刻知道答案的衝動。當答案揭曉的時候,小朋友已經對這個動物有了一個很深的第一印象。
相對於長篇大論的文字敘述,能吸引小孩子的視線只有色彩明亮的圖片。對於小孩子來說,圖像更加形象具體,更有吸引力。
在我們給小朋友讀完那一段文字之後,翻過來的一頁就是色彩斑斕的圖畫,向小朋友展示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時配上相對應的動物的圖片。高高飽和度的色彩運用以及精湛的畫工,給了孩子一個視覺上的衝擊。
這些動物插圖也並不簡單,它用一個獨特的畫面設計還原了這種動物的真實面目以及它生長的環境和場景。
例如藍鯨,蔚藍色的背景,一隻藍鯨追逐著一大團聚集在一起的磷蝦。這個畫面是沒有邊框的,完整地覆蓋了這個頁面。搭配上藍鯨的介紹文字,和畫面相得益彰,一點也不突兀。
小朋友看到也會不由得發出各種讚嘆的聲音,然後更有興趣把這本繪本繼續讀下去。因為每一種骨頭和骨頭對應的動物都是用同樣的方式呈現在小朋友的眼前。
科普知識本來就是很枯燥的。為了讓這種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作者加入了很多的幽默話術,比如說:
「我希望我的角長得越大越好,因為角的尺寸越大意味著我越能吸引伴侶。嗨,那邊的美女,你好啊!」
「我的腦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的形狀像一把錘子,但我從來不用它挖地!」
是不是讓人會心一笑的描述,或者引起大家的哈哈大笑。
在每一幅動物彩圖上,用手觸摸,你會感受到一個磨砂的觸感。當你把這些磨砂顆粒放在陽光下或者燈光下,你會發現一副完整的骨架!與前面骨架那一頁完全重合在一起。
可以讓孩子一起摸一摸這些骨架,讓他們感受一下這些凸起的磨砂顆粒,讓他們觀察一下這些骨頭是長在動物身上的哪個位置。
不得不說,這種感覺實在太新奇了,就好像是在摸真的骨頭一樣,加深小朋友對骨頭的印象。
5、具象化的表述加深孩子的認知
平常我們形容一種動物的骨頭很大的時候,會說「碩大無比」、「大得驚人」。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知道到底有多大。
為了讓孩子可以更形象地了解骨頭的尺寸,作者作了以下的描述:
「我的下頜骨,也就是我下頜處的一根長長的骨頭,可長達6米呢!這個長度意味著,可以將3輛摩託車排成一排,立在我的下頜骨上。」
摩託車想必很多小朋友見過,3輛摩託車立著排列就是下頜骨的長度,這個是不是比單純地說6米更形象呢?
「我一張口就能吞進70萬隻磷蝦!我每天需要吃掉大約4千萬隻磷蝦。如果用浴盆為單位來計算,相當於吃下2萬4千盆像豆豆軟糖般大小的魚!
我的體型超級小,我的顱骨比你的小指上的指甲還要小......不過你的這些骨頭如一根眼睫毛那麼長,而我的則跟這個小圓點差不多大。」
用浴盆、豆豆軟糖、指甲以及眼睫毛之類能看得到摸得著的物件,來衡量和具體化那些動物的骨頭尺寸,化抽象為具體,看得出來,作者為了讓小朋友們能更好地理解關於骨頭方面的知識,下了不少功夫。
整本繪本就像是一個尋寶的過程,從封面的黑白設計的頁面開始,一步步引導小朋友思考和猜測,到最後揭曉答案,看到那一幅幅讓人驚豔的動物彩圖,那是一種非常充實的閱讀體驗。
而且這本繪本的猜謎形式非常適合過一段時間之後再去考考小朋友。孩子們是非常喜歡這種猜一猜的閱讀模式。他會積極的回答你,如果答對了,就會很自豪,你也可以給他一點小獎勵。答錯了,也可以讓他重溫這本書,一舉兩得。所以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科普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