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晚上好!各位詩友晚上好!
今天開始,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是怎麼樣學習寫作詩詞的。共分三個部分,分別是起步階段、入律階段和提高階段。
退休後,生活安定時間充裕,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想做,家務之餘,讀書寫作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有報導說:按照國際上最新劃分,60歲到79歲還不能稱為老年人,還是一個人廣義上的壯年時期,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人最成熟、最睿智、最能幹的時期。
我想,這個年齡段的人學詩詞,應該是有兩個追求: 一個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自娛自樂。心中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怎麼高興就怎麼寫,通過詩詞把晚年生活搞得有聲有色。第二種就不光是修身養性,還要入群,投稿發表,進行社會交流等等。這就不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了,就必須要研究詩詞的創作規律。
這二者不能說誰好誰不好,都可以。 今天,我們在「白浪情」綜合群中來討論的格律詩詞的寫作,主要是針對第二種的「自娛娛人」為目的。既然你要把你的作品讓人看,那就必須要考慮讀者的感覺,不能讓人說我們倚老賣老。我也有過讓讀者反感自己卻渾然不覺的時候,讀者已經忍無可忍我還心安理得的情況,這是很可笑的。但是,我知錯能改,一路堅持走下來了也是可愛的。
前幾天李世斌戰友,塗世勇戰友作了很好的講課,藉此機會再次表示感謝!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意在拋磚引玉。我是草根出身,道行還淺,難免有誤,個人觀點,供各位參考。
一、從讀詩開始
古體詩歌博大精深,寫作千頭萬緒,回想我初學寫詩,主要是從讀詩開始的。古往今來,偉大的詩人的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都在他們的詩詞作品中。一首好詩,能給讀者以精神營養和審美愉悅,有助於精神境界優化。通過讀詩,可以感受到詩人們偉大的家國情懷,「上下求索」,「殉身無悔」的精神,例如屈原,杜甫等;還有他們中許多詩人看待任何問題,都保持著一種歷史的眼光和通達的態度,如陶淵明,蘇軾等。
詩人,與一般人是有一點點不同的,一般人比較偏重於現實,而詩人往往是更偏重於理想,而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又是最高遠、最完美的,也是最難達到的。但正是由於人類有這樣的追求,所以人類才有希望。如果所有的人都放棄追求了,對整個社會來說,那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詩人,首先是一個真正的人,葉嘉瑩教授說「真正偉大的詩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詩篇的,都是在用自己的生活來實現自己的詩篇的。」
其次,在讀詩中,學習作者的寫詩方法也很重要。不但初學需要,以後的提高也離不開他。一首詩,作者是怎麼樣寫的?我要是寫的話,該怎麼樣動筆?可以模仿一下,借鑑一下的。要模意來寫,可以有意識的避開原作品的韻,也就是換個韻來寫,換個詞語(物象)。這樣作品出來後,一般會有模仿的痕跡,但不能算抄襲。待自己能熟練操作後,就自然而然的了。古詩詞中很多詩句都有前人影子的。就好像是練習書法中的臨帖。
有了興趣愛好以後,要購買一點「家當」: 我主要是《新華詞典》,若干本詩詞書籍,一本《詩韻速查手策》,還訂過《中華詩詞》雜誌等。為方便交流學習,我參加了若干個詩詞群,積極參加群裡面的活動,有幸得到他們的認可,拜能者為師,和高手良友在一起共事,研討審核稿件,獲益非常多。特別是白浪情的編輯部,千方百計支持、鼓勵詩詞朋友們發表詩詞作品,功不可沒。
二、情和言,物象與比興
《毛詩序》述及詩詞之創作時,曾經提出過「詩者,志之所之也」及「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說法。可見內心情志之有所興起感發的活動,實在乃是詩歌創作的一種基本動力。
其後到了齊梁之世,劉勰在其《文心雕龍.明詩》篇中,就曾提出「人秉七情,應物思感。感物言志,莫非自然」。而與劉勰時代相近的鐘嶸在其《詩品.序》中,對於引起人興發感動的「物」,分成了兩大類: 一類是自然界的物象,所謂「氣之動物,物之感人」,如「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雪祁寒。」另一類則是人事界的各種遭際的事象。種種悲歡離合的現象和遭際,當然更使人感動,所謂「凡此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常歌何以騁其情?」
具體到初學寫詩,一般的情況是: 因為某一件事情或者是某一句話感動我了,我想用詩詞的形式把它寫出來。有了這個想法,下一步就著手選擇確定一個主題,並同時選擇一個或多個適合表現該主題的物象,把自己的情感與事物特點相對照,找出極其類似的一面來,那怕是片面的也沒有關係。然後根據這一特點展開想像和聯想,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思表達出來。
寫作中,把主題放在首句或首聯,可以起到以一統三,先景後情的效果,所以,起句宜直入主題,不拖泥帶水東張西望,其他的句或聯圍繞之。這二者的選擇注意真、深、新、雅四個字;一般都不得是負面的,詩言志,詩言正。一切負面的和太過俗氣的東西,都不是詩要表達的內容。「淚,也要唱給人聽」「哪怕是寫愁緒,也不可以怨毒。」
開國領袖毛主席曾經給陳毅元帥寫信,談到詩的時候說: 詩是形象思維,比興二法,是不能不用的。賦、比、興,是《詩經》中三種基本表現手法,具體該怎麼樣解釋,歷代學者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意見是: 「賦」有鋪陳之意,是把所欲敘寫的事物加以直接敘述的一種表達方法;「比」有擬喻之意,是把所欲敘寫的事物,借比為另一事物來加以敘述的一種表達方法;「興」有感發興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觸發而引出所欲敘寫之事物的一種表達方法。他們都實際上表明了詩歌中,情意和形象之間互相引發,互相結合的幾種最基本的關係和作用。
我想再舉例說明一下情和景,意象與表現手法的典型詩詞。一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這首詩看似寫旅遊題材,其實是李白在前往流放地夜郎的途中,走到白帝城遇到大赦,內心非常高興,便以舟行迅捷來表現重獲自由後的歡快心情。「輕舟已過萬重山」,也是放下「包袱之後」的輕鬆。
我們再來看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表面看就是走路遇到雨了,而是時正是作者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他通過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來表達他曠達灑脫的襟懷,超越榮辱得失,任憑風雨肆掠,始終堅持自己的人生信仰。以上二首都是用物象來展示內心情感,沒有一個字提到流放,貶謫,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三、關於古體詩(例詩從略)
唐代以後,詩分為兩大類:古體詩和今體詩。古體詩又分為(一)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二)七言古詩,簡稱七古。
五言古體詩每句五字,全詩字數不拘多少。例如:王維的《渭川田家》;李白的《月下獨酌》。七言詩每句七個字,全詩字數不拘多少。例如:岑參的《白雪歌》。此外還有一些雜言詩,詩中參雜著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有三、四、六、八、九字句。一般都把雜言詩歸入七言古詩一類。例如: 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古體詩的用韻較寬,可以用平水韻,也可以用更寬的韻,即鄰韻合用。例如: 儲光羲的《樵父詞》;白居易的《傷宅》。古體詩用韻,可以用平聲韻,也可以用仄聲韻(上、去、入聲韻)。例如: 用平聲韻的: 杜甫《贈衛八處士》;用上聲韻的: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用去聲韻的: 杜甫《羌村》;用入聲韻的: 杜甫《佳人》。
一韻到底和換韻。今體詩都是一韻到底的。古體詩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乃至換幾次韻。例如: 李賀《雁門太守行》;杜甫的《兵車行》。
古體詩的平仄和今體詩大不相同,就五言,七言詩的三字腳來說,就有下列四種格式: 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在這四種三字腳中,最長見的是平平平,叫做「三平調」,是古體詩的典型。有些古體詩也講究對和黏,但這種對和黏不是硬性規定的,總的來說,古體詩不講黏對居多。
有一種古體詩用的是今體詩的平仄,叫做「入律的古風」。他有三個特點: 1.全詩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換韻,而且是平仄韻交替;3. 往往是四句一換韻,換韻後的第一句入韻,全詩好象是許多首七絕的組合。
古體詩可以完全不用對仗。有時候為了修辭的需要,可以用一些對仗,對仗用在什麼地方都可以。古體詩的對仗和今體詩不同。第一,今體詩的對仗,出句和對句不能同字;古體詩的對仗,出句與對句可以(而且常常)同字。第二,今體詩的對仗,必須是平對仄,仄對平,否則是失對;古體詩可以是平對平,仄對仄。總之古體詩的對仗是很自由的。
四、課外作業
1. 請大家熟讀或背誦以下古詩:
(一)絕句:李白《早發白帝城》,杜牧《山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律詩:毛澤東《長徵》,杜甫《登高》,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2. 創作1-2首古體詩(自願),內容和題目自定,寫好後發到群裡面,我們請群中熟悉格律詩詞的詩友分析評解。
作者簡介:
劉安國(靜閒客)原籍安徽,現居北京。成人自學高考大專學歷,愛好格律詩詞。有詩詞作品散見於紙質刊物和網絡平臺。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華人詩詞學會會員,白浪情詩詞平臺群主。
責編:方迎欣《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