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過去有個《報刊文摘》,現在我在自己的原創文章或者詩歌之後,再做一個《陳傻子文摘》。目的是,讀友可以節省時間,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多觀察社會,了解社會,明白社會。使我們活的不那麼單薄和無知,不那麼貧瘠和無趣。讓自己的常識不被損壞,良知,視野,胸懷,思想都能保有並有所開闊。祝福讀友。
(陳傻子)
這個就是我們前幾天一直說的非娛樂圈大瓜。這個瓜你聽我們介紹完就知道有多大,真的讓學術圈震動了好久好久。我們光文章這個標題就改了十幾個版本。
我們為何寫?因為我們非常遵守「規矩」。
1、必須有官方媒體的報導。
2、本人最好也能有回應。
ok,現在總算是兩者齊全,我們來說一下。這個學術界的瓜非常難吃,非常難啃,一來是專業性太強,我們基本上只能看著神仙們打架;二來是對方這個pubpeer網站很難打開,經常看不到內容。
我們老規矩,先把幾個人物介紹下,標題中的曹院士在百度中的簡介如下:
簡歷什麼就不談了,大家可以自己搜,就說最近的兩條給大家感受下:
1、2015年至2017年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2、2017年擔任南開大學校長。
這個不得了啊,這個已經不是專家不專家的概念了,這個是中國頂級專家啊!如果大家還沒感覺的話給大家看幾本書,這本是本科生用的:
這本是研究生用的:
感受到了嗎?也就是說,這位曹院士就是傳說中的「教科書」的編寫者啊,孩子們是看著他的書學習的!這個是什麼概念!
而從學科來說,曹院士幾乎說是目前中國免疫學界的超級大牛,牛到不能再牛的領頭牛之一。日常我們很少用的「泰鬥」、「頂級大神」用在他身上只能說是恰如其分。而且現在還是南開大學的校長,學術地位幾乎是登峰造極。
現在大家懂為何說這個瓜太大了吧,基本上學術界再難有瓜能超越這個了。而恰恰,問題出現了。
老規矩,我們先貼媒體報導,這是我們等了好幾天的媒體報導:
看吧,中國新聞周刊直接寫了「造假」兩個字,我們的標題絕對算是溫和了吧,別急,吃瓜之前,再來點科普,否則一些同學不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
既然說到論文,那麼問題來了,一篇論文中最重要的2個人是誰?國外我們不去談,目前在中國,一般只認這兩位: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第一作者顧名思義,大家都懂的,貼個定義:
中國很多評級或者職稱基本上只看第一作者。
和第一作者同樣重要甚至某些時候會超過的是通訊作者。通訊作者這個名字其實我們覺得翻譯的不好,給人感覺好像不怎麼重要,其實非常的重要,我們來看下定義:
而曹院士被曝光的論文中,基本上大多數他都是通訊作者。
顯然,如果他不是通訊作者的話,人家也沒心思曝光他,通訊作者的確是非常重要,很多論文都是「算到通訊作者」頭上的。
那麼誰去曝光曹院士的?我們其實非常好奇:
1、必須具備相當專業的業務能力,比如免疫學、細胞學等,你讓我看三天三夜我毛都看不懂一根。
2、必須具備強大的審稿核稿能力,在浩如煙海的論文中找出問題絕非易事,這個不是專業選手絕對做不到。
曝光曹院士的是一位國外的專家,名字叫做:Elisabeth Bik(以下簡稱比克博士)。長這樣:
她的本職專業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在荷蘭取得博士學位,在史丹福大學幹了15年,現在的工作是……專職論文打假(生物醫學方面)。
是的,你沒看錯,我們研究了她的一些歷史後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她現在在打擊「論文造假」方面已經成為了「職業選手」,她是以前偶爾在翻看論文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篇論文圖片有問題,造假,然後她舉報了,成功了,論文被撤銷。
她忽然感覺這個工作其實很適合她,然後她開始大量的研究論文圖片造假,研究到什麼程度?研究到甚至就「打擊論文圖片造假」這個命題都能發一篇論文,真的,你敢信?請看:
這論文就是專門闡述怎麼去發現那些論文圖片造假的,甚至她自己還開發出一套系統專門比對,她甚至篩選了1995年至2014年在40份科學期刊上發表的20,621篇論文中的圖像,打出很多的「假」,具體有:
1、圖片數據錯誤。
2、圖片PS造假。
3、圖片真實但是重複利用到其他研究中。
她的一個比較「知名」的成就就是打掉了輝瑞(就是偉哥的公司)的癌症研究專家,同樣的理由,從圖片問題入手,發現論文造假。
紅框標註的地方就是「複製+黏貼」的結果,這個在嚴肅的科學論文中是絕對不允許的,每次的數據都必須是單獨的,科學的做出的來的,容不得半點偏差,輝瑞因此開除了這位專家,同時撤銷了很多研究成果,這個事情也是轟動一時,這是輝瑞的報導:
《輝瑞宣布對被解僱的實驗室負責人尹敏貞全面撤回成果》
而我們這次曹院士就是被她曝光的,根據中國新聞周刊的媒體報導,目前已經超過40餘篇了……如果都是實錘最後確認的話……不敢想……
最早的是她在推上發表的這個:
翻譯我們就不翻了,咳咳,我們英文不大好,看不懂。
重點是下面這張圖片,我們是完全看不懂哪裡有問題,但是她一眼就看出了多個地方不對勁,甚至發起了一個大家來找茬的遊戲……
很快,一位血液專業的博士生發現了問題:
這是他推出的問題圖,經過他的標記,我們才看到,很多地方的圖片赫然完全一樣?複製黏貼?
可以看到,圖片一樣,數據卻不一樣,這個讓我們這群小白都看的有點傻眼了……怎麼會這樣?
在她的帶領下,更多的國外學術圈的人加入進來,很多人發現這些通訊作者指向同一人的論文中圖片疑似都有點難以解釋:
還是一樣,圖片重複使用,數據卻不同。
而讓我們驚訝的是,這並非她第一次去「打假」曹院士的問題,我們貼下中國新聞周刊的採訪原稿,這個很嚴肅,必須直接貼媒體採訪原稿:
她的意思很明確,論文有問題就該撤銷,但是某些論文問題最後的結果是勘誤,勘誤的意思就是論文依然有效,只不過數據更新了一下。
而根據《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調查,這次主要涉及的曹院士論文還真不少……
這個事情一出,整個學術圈都震驚了。
假如是真的話,真的很難去想像……那麼到底有哪些有問題?我們舉幾個她找出問題的例子,大家一起看看:
這個標題我們已經無力翻譯了,全部都是專業名詞,大概意思是:CaMKII這個物質通過直接結合併激活巨噬細胞中的TAK1和IRF3來促進TLR觸發的促炎細胞因子和I型幹擾素產生……(我們還是不翻譯的好)
這是她找出的問題,她的意思是前後實驗結果不可能完全一樣:
以此類推,曹院士很多的論文中都出現了疑似類似的問題,我們不貼文章本尊了,直接貼點她找出的圖,疑似重複應用:
這個也是疑似重複使用,一模一樣。
這個疑似同樣的圖被PS之後放入後續的數據中。
這個也是,不同的階段完全相同的圖片和數據?
她可以說是一點都不放過,比如這個密密麻麻的流式細胞圖中,她硬是找出了相同的地方,根據她的說法,絕對不該100%相同的,你可以相似,完全相同就有造假的嫌疑。
脾臟和腸子的細胞完全一樣?
蛋白條帶重複黏貼?
不同的2篇文章出現同樣的圖?
同樣的圖出現在實驗的不同階段?
這個也是重複使用圖:
差不多了,全部貼的話要累死了。
我們的網上其實早就發現了,從我們第一次說大瓜開始,但是一直沒有媒體跟進,一直到昨天才算真正發酵。
這個事情其實和南開大學沒什麼關係,但是他現在比較是校長,所以也難免把南開帶進去,這是中國新聞周刊的原話:
他這個事情也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個比克博士抓出的問題到底是不是真的涉及論文造假?這其中也是有爭議,這個爭議還是世界性的專家一起的爭議,比如這篇血小板的文章:
比克質疑其中的一個圖片存在PS重複使用:
對此,國外專家並不贊同她的話,認為這兩張圖片存在明顯差異。
「我不認為這兩張圖片是相似的。這兩張圖片之間有多個關鍵差異。是什麼讓您認為它們來自同一組織?」
「親愛的比克,這兩張照片之間有明顯區別,請再次檢查!」
又如一篇膜蛋白的文章被她找出相似的兩個:
但是有國外專家認為這並非是同一個:
「該蛋白質印跡的背景色很重。在這樣的圖像中拼接帶似乎非常困難。儘管紅色框中的條帶顯示出一些共同的特徵,但我不認為它們是重複的。」
其實我們也挺感動,雖然外媒一向不怎麼道地,但是國外在科學領域還是比較中立和公正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並沒有盲目的追隨。
不過也有些論文,除了比克之外,其他人還找出了更多的疑似造假的問題:
這是其他的科學家追加的:
「這裡還有一個。」
我們通篇看下來,應該這麼說,她並沒有因為「黑」而去黑,的確是相對客觀的表達出了自己的意見,而且同步貼出了證據,並不存在故意誣陷,比如這是她比對不同時期的論文找出的疑似重複抄襲的證據:
應該這麼說,除了少數幾篇有學者表示不同意見之外,大部分的「錘」還是比較猛的,我們也問了一些專業的同學,都說這次有點……很多地方的確是很難解釋,比如這篇:
她看的非常的仔細,甚至一篇6年前已經發布勘誤的樹突狀細胞論文都被她再次找出疑似重複的地方:
這是她2天前找出來的:
那麼她錘了那麼多,涉及那麼多篇論文,我們到底怎麼回應的呢?事實上,個別文章的第一作者都開始回應她的質疑。
比如這篇關於連接酶的文章:
她指出圖片數據有疑似重複使用的跡象:
而文章的作者之一陳濤勇(音譯)回應了:
我們也不懂,大概的意思是:上圖顯示了圖4A(對於MyD88)與圖5A(對於TLR9)的原始數據。最終選擇了紅色矩形中的圖像進行顯示。根據以上說明,很明顯,圖4A,圖4C和圖5A中的結果數據來自不同的凝膠和薄膜,儘管它們偶然看起來相似。希望這些解釋可以回答查詢。
我們不是學術圈的,不知道比克博士是否滿意。
又比如這篇文章:
她指出了疑似圖片重複PS使用的痕跡:
第一作者李琳(音譯)回復了她:
大致的意思就是:這些結果是從微陣列原始數據的熱圖結果中捕獲的。從低解析度熱圖(PDF格式)捕獲斑點,然後將其粘貼到高解析度圖形(TIFF格式)上時,這些斑點將被遮蓋並具有相似的外觀。其次,將捕獲的斑點轉換為RGB模型PS文件時,會出現斑點的色差。
這個解釋比克認同: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的看到,對於她的質疑,絕大多數超過90%的論文目前並沒有得到回應,甚至有文章已經承認錯誤,請看這篇:
這篇文章中她指出了這部分的數據有問題:
而文章的第一作者劉樹勳(音譯)承認了錯誤……這個應該算是徹底的實錘了吧……
「感謝您提出這一問題,我們對此進行了非常仔細的研究和討論。儘管我們擁有所有原始數據,並且完全支持本文的結論,但遺憾的是,在處理和組裝流程時,我們不小心使用了CH組中的數據來表示AdCtrl組,而忽略了AdCtrl組的實際數據……對於在提交稿件之前發生的這種無意的錯誤,我們深表歉意,但未能及時了解稿件以及隨後的審閱和發布步驟。我們支持實驗的質量和論文得出的結論。我們已經聯繫了Cell編輯部並已獲準進行更正,更正後的數據將很快發布。」
這段話很長,意思就是「我們結論是對的,圖片的確貼錯了」,最後會更正,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已經數據失實的確是實錘了。
我們看到現在,可以看的很清楚,大部分都是第一作者或者參與的作者回應,那麼本次的焦點曹院士呢?
截止我們發稿,他回應了2篇,一篇是這個:
曹院士的回覆並沒有涉及技術層面:
「親愛的比克博士,
對於您最近發表的關於在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免疫學研究所進行的上述研究的詢問,我寫信給您,我是通訊作者。
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興趣以及您對保護科學記錄的準確性和研究追求的完整性的承諾。一直以來,它們對我也至關重要。在收到您的詢問後,我已將其列為我們的首要任務,並立即採取措施調查您與團隊和合作者提出的問題,並仔細地重新檢查了我們的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如果我們的調查發現所發布記錄的最高準確性存在任何風險,我們將立即與相關的期刊編輯部合作。
根據到目前為止的分析(仍在進行中)以及從同事和同行那裡獲得的其他反饋,我想補充一點,我對這些出版物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和優勢以及我們工作的可重複性仍然充滿信心。然而,監督或實驗室領導地位的任何失調是沒有任何藉口的,您提出的疑慮再次提醒我,我作為指導者,主管和實驗室領導者的角色和責任有多重要。因此,對於我現在和以前的學生,我的員工和同事,我的同齡人以及更大的領域,我感到非常沉重並感到非常抱歉。對於我的疏忽以及給您帶來的不便,我深表歉意。
此致,
曹雪濤」
這個回應雖然比較大氣,但是我們怎麼感覺一直在道歉……顯然,比克要的並不是道歉。而讓我們感覺驚訝的另一篇論文中,曹院士承認了數據錯誤……真的,就是這篇:
這篇文章被指出畫紅框部分存在造假,明顯是用同一個圖片PS上去的,周圍的星星點點不同而已。
用反色重疊後,3張圖片顯示出100%重疊的區域:
對於這篇文章,曹院士承認了錯誤:
「感謝您的評論。在本文中,補充圖S12A提供了一個陰性對照實驗,該實驗顯示lnc-DC-RNAi對樹突狀細胞(DC)的凋亡沒有影響。正如您所指出的那樣,在此圖中,「無轉染」組的左側面板看起來與lnc-DC RNAi組的右側面板非常相似,這可能是由於放置了FACS圖,它們代表了相同的樣本但不同的閥門。我們重新審視了這些實驗的所有原始數據。校正後的補充圖S12A和相關原始數據如下。對於在提交稿件之前發生的這種無意的錯誤,我們深表歉意,未能及時了解稿件以及隨後的審閱和發布步驟。」
這是目前比較實錘的一個回應,到底是不小心的錯誤還是如比克所說的學術不端我們無法下判斷。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很明確:
1、比克指出的曹院士有關的40多篇論文,我們看下來目前已經能「反轉」的目前只有2~3篇,大部分文章目前都沒有得到回應。
2、從目前回應的幾篇看,部分文章已經承認存在錯誤,但是錯誤尚未達到影響結果的地步,未來還不知道有多少篇論文會遇到這種情況,需要更為複雜的審核。
3、比克只是提交證據,最終還要是等期刊雜誌作為判定,到底這幾十篇論文,最後勘誤的有多少,撤回的有多少還是個未知數。
《中國新聞報導》中採訪曹院士的結論是:「我現在剛到上海實驗室,要把這些事情查一下。我知道大家關注這個事情,查完了,我會給大家一個回復。」顯然,這個也不是一時半刻能夠查的完的,畢竟那麼多論文被質疑。
前段時間,因為翟天臨的學術造假事件鬧的沸沸揚揚,國家也在學術造假方面也越來越嚴格:
而外國學者似乎眼中更看中數據,你一篇兩篇圖片有問題可以說是錯誤,幾十篇就是疑似涉及造假和學術不端,在這樣的觀點下,恐怕國外的學者們還是會繼續追查。
我們只能說,目前我們所有人只能等待曹院士等論文作者自查和相關期刊雜誌的處理結果,我們衷心希望外國學者的質疑是錯的,即使有個別錯誤也應該是「不夠嚴謹」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學術不端」,我們相信中國的絕大部分科學家都是真材實料的,不過為了維持中國學術圈的純淨,衷心希望此事早日能有個結果,依法依規處理。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點識別可以關注本公眾號,謝謝您。
順手放入朋友圈,沒準您的朋友就需要!
來源:魔都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