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治癒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2020-08-25 周邑影視

有人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人人都渴盼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但真正好的教育又有多少?讓我們看看今天這部教育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感動和反思。

這天,全球著名的音樂家皮埃爾結束了一天的演出,他疲憊的躺在沙發上,卻迎來了一個特殊的客人。客人來了,他是皮埃爾年少時的同學貝比諾,兩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笑著對視了一眼。皮埃爾問及他的音樂啟蒙老師馬修的近況,貝比諾一言未發,只是遞給了他馬修老師的日記本。

日記本裡記錄了馬修和學生們的往事,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的。一個平平無奇的日子,一把年紀的禿頭音樂教師馬修提著自己的手提包走進了一所專為問題少年所修建的感化院。剛到門口時,他就注意到一個小男孩睜著大大的眼睛,趴在鐵門上盼望著什麼。來迎接他的麥神父說,小男孩叫貝比諾,父母早前死於二戰。但到別的父母來探視孩子的日子,貝比諾也會趴在貼門上,等待著永遠不可能來接他的父母。

馬修初來乍到,就遇到了學生襲擊事件。一個淘氣鬼,襲擊了麥神父,將他的頭打破了。校長是個冷漠暴躁的老男人,顯然對這種事情已經司空見慣,他急躁的發號施令,命令馬修敲鐘把學生們召集過來。校長語氣冰冷的審問著學生們,想知道到底是誰襲擊了麥神父,沒人承認。校長顯然也料到了結果會是這樣,他毫不猶豫的揮揮手,決定既然沒人承認,那就進行全體處罰,直到那個罪魁禍首自己站出來。

馬修反對校長的無理的做法,但校長卻反過來嘲笑他的天真。馬修漸漸意識到,這所學校不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而是一所實打實的監獄。這裡沒有老師對學生的愛護,更沒有學生對老師的熱愛崇敬,這裡是一座沒有人情味,沒有煙火氣的墳墓,到處都是死氣沉沉的。這所學校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犯錯,懲罰這兩個簡單的詞語,老師是獄卒,學生是犯人。

和馬修交接任務的老師告訴他,是淘氣鬼傷害了麥神父,因為麥神父曾處罰過他。馬修走到教室裡,學生們亂成一鍋粥,都在大嚷大叫,對老師沒有絲毫的尊重。淘氣鬼又犯錯了,馬修本打算將這個害人的罪魁禍首交給校長。但淘氣鬼害怕瑟縮的眼神和從校長室傳來的打人聲令他改變了主意。馬修決定給淘氣鬼一個機會,讓他去照顧麥神父,將功贖罪。

淘氣鬼去照顧麥神父了,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麥神父並非像自己想的那樣兇神惡煞,是個十足的混蛋。實際上,麥神父細心體貼,很關心學生。淘氣鬼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他從內心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馬修一開始也很為淘氣的學生們頭痛,他們侮辱他,亂翻他的東西,做一切能惹惱他的事情。偶然間,馬修發現學生們對音樂很感興趣,於是一個靈感出現在他的腦海中。如果他教會孩子們唱歌,那會怎麼樣呢?馬修向校長申請組建一個合唱團,校長雖然覺得好笑,但還是勉強同意了。他根本不相信這群沒用,令人討厭的孩子能唱出什麼悅耳的歌曲,批准成立合唱團,更多是因為想看馬修出醜。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音樂真的迅速吸引了好動頑皮的孩子們。他們一改過去混亂的作風,每個人都認認真真的跟著馬修練習唱歌。除了一個例外,皮埃爾。皮埃爾熱愛唱歌,他有一副好嗓子,但他卻羞於在眾人面前唱出來。他經常躲在門外,偷聽馬修帶著學生唱歌,然後一個人偷偷來到空曠無人的教室,唱著那些聽來的歌。有了音樂撫慰,孩子和老師們過去枯燥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師們眼裡不再只有犯錯懲罰的教條觀念了,他們各個變得溫和起來。就連古板暴躁的校長,也開心的和大家一起踢起球來。孩子們不再侮辱老師,到處搞破壞了,而是像一隻只自由輕快的鳥兒,張開翅膀飛躍在廣闊的天空下。馬修初來乍到時,曾讓學生們寫下自己心怡的職業。出乎他意料的是,每個人都乖乖的寫了。看來,每個孩子都是上帝送下凡間的天使。即使表面再叛逆,猖狂,他們內心也始終渴盼著他人的關心,嚮往著美好的未來。正因如此,馬修才決定用音樂來教導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內心,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這段日子,不僅孩子發生了變化,馬修整個人也變得神採奕奕起來。過去,他覺得自己是一個無名之輩,一個小小的代課老師,沒人能知道他的存在。在歲月的磋磨中他放棄了自己音樂家的夢想,發誓再也不寫歌譜曲。但現在,他說,我是馬修,我是一個音樂家。孩子們純真美麗的歌聲喚回了他年輕時的熱情。他教孩子們唱歌,為他們寫曲,找到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但一切,都被新來的孟丹打破了。孟丹是一個超級問題少年,他暴力成癮,偷竊說謊無所不為,大家都很懼怕他。馬修雖不太喜歡這位孟丹,但沒有把他拋在一邊不管不顧,還是允許他加入了合唱團,細心教導他。此後,孟丹到處打架,惹是生非,不停被校長關進小黑屋毆打。但也許是因為馬修的存在,孟丹並沒有做很出格的事情。

一天,馬修發現皮埃爾在無人的教室裡唱歌,他注意到,皮埃爾在音樂這方面著實是個天才。於是,皮埃爾也成為了合唱團的一員。皮埃爾出生單親家庭,他內心敏感脆弱,明明是個善良的孩子,卻總是用調皮搗蛋的事情掩蓋自己內心的傷痛。馬修覺得再讓皮埃爾在感化院呆下去也不是辦法,他寫了一封信,為他申請了裡昂的音樂學院。

這天,校長的辦公室傳來了激烈的摔打聲。原來,校長懷疑孟丹偷了學校的錢,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暴跳如雷,對孟丹動了手。孟丹被帶出了學校,關進監獄。臨走前,他轉過頭來,對馬修露出一個不知所謂的微笑,像是在說,嘿,你的教育也不過如此,你失敗了,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像你這樣。馬修雖然覺得無緣無故毆打孟丹很不對,但他的權力還不足以阻止校長的所作所為。

孟丹事件過後,校長重新變得暴躁起來。但這天,他給馬修和他的合唱團帶來一個好消息,公爵夫人對合唱團很感興趣,她想看他們表演。表演很成功,但校長把功勞全都攬到了自己的身上,企圖以此得到晉升。表演過後,校長正興高採烈的參加上流權貴的宴會,卻被告知感化院被大火吞沒了。他奔到門前,看著熊熊大火和六十幾個不知去向的生命,明白自己的仕途和榮華富貴已經被這場火燒成了灰燼。正當他干著急時,馬修和麥神父帶著一隊人馬自林徑中走出。原來,馬修帶著孩子們到外郊遊,正好錯開了這場奪人性命的大火。

遠處,孟丹把煙扔在地上走了。可能他知道沒人在感化院裡,所以才放起來一把火。放火不是為了燒人,而是為了報復殘暴的校長。孟丹被幾乎所有人認為是危險殘暴的智障,但馬修老師還在維護他。後來馬修發現,偷錢的並不是孟丹,但此時被冤枉的孟丹已經受到了校長的傷害。孟丹之所以一直沒有犯下大事,可能是因為覺得感化院裡還有馬修這樣的老師存在

吧。最後的放火報復,是他對校長這樣冷血,眼裡沒有學生,只顧自己前途的教育者最大的嘲弄。

最終,馬修被迫承擔大火的責任,離開了感化院。校長不允許學生前來道別,馬修一個人走在離開的路上,心裡充滿失望。這時,窗外傳來了一陣美妙的歌聲,一個個紙飛機飄了出來。馬修撿起他們,發現這些是學生給自己寫的道別信。他們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向馬修表達自己的敬意和愛戴。馬修拾起地上的紙飛機,渾身充滿了力量,他感到,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從今以後,不管結局如何,他還是要做這樣的事情,他要把人道化的教育貫穿一生。

正當馬修要坐車離開時,貝比諾從感化院逃出,跟了出來。他跟著馬修離開了感化院,見證了馬修老師以後的人生。後來的馬修並沒有實現成為音樂家的夢想,但他卻成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道教育家,無數孩子的夢由他編織起來了。感化院的經歷只是他人生的一個縮影,在這之外,還有很多孩子因為馬修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現今的教育界,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不少所謂的教育者,抗著感化心靈的偉大旗幟,卻在做著屠夫的工作。他們抓起學生,放佛抓起了一隻只不能反抗,只能在屠宰場等死的鴨子,強行給它們灌入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在他們的努力下,學生逐漸失去了靈性,變為商場架子上一排排沒有生命,沒有靈魂,一模一樣的衣服。本可以活成自己的樣子,過原創的生活,卻不得不複製別人的人生,活成一個盜版,這是被摧殘的學生最大的悲哀。希望教師們能像馬修一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不是學生心靈專業爆破摧毀家。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該片也是他一鳴驚人的導演處女作。上映後成為法國最賣座電影,也讓他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輕鬆愉悅的觀影體驗,外加一些幽默詼諧的手法,對當下問題學生教育中存在的體罰教育和音樂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探討了問題學生背後的真相:如:父母雙亡、單親家庭、校長殘暴的體罰教育等等。許多老師強烈推薦給自己的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我想這部影片的思考意義不僅是對學生,對老師和家長同樣值得思考。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而這部電影也獲得了第77屆奧斯卡做佳外語片提名,雖然最後並沒有獲獎,但是由此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魅力。電影的主題就是教育,而教育可能是全人類最偉大的東西吧,它關乎每個人,每個家庭,甚至是國計民生。而電影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值得很多老師學習借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小梁看後的心得,對的地方和大家共勉,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層教育意義的電影,收藏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一部會讓人悄悄流淚的電影。一群頑皮的學生,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諄諄教誨的教師,還有幾個頑固、專制、粗暴的學校領導,他們的相遇,卻演繹出一首最動人的歌,使孩子們喚醒了心中那份善良。這樣一群人似乎就是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有的組合。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片名《放牛班的春天》是電影在臺灣上映時,觀眾們為電影取的名字。
  • 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5月溫暖首演
    由法國經典電影改編的《放牛班的春天》音樂劇中文版,5月3日晚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了全國首演,眾多觀眾走進劇院觀看了本次演出。本劇由七幕人生音樂劇出品。今年全新製作的暖心大戲——中文版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原版來自法國,改編自同名經典電影,由原版導演巴拉蒂親自操刀,原電影作曲家布魯諾·庫萊斯創作新曲目,2017年在法國上演。法國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原版上演後法國媒體和觀眾好評如潮,《巴黎人報》更是稱「比電影更加震撼人心。」
  • 《放牛班的春天》體罰沒用,如何給孩子優秀的教育方式?
    2004年上映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僅讓人們驚訝於電影中唱詩班男孩兒的歌聲,也對主角——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與輔育院男孩兒之間的師生情誼所打動。《放牛班的春天》中所展現出的音樂又不像是《海上鋼琴師》那般的悲愴、憂傷,反而帶著些少有的春天的氣息,滋潤著輔育院原本調皮的男孩兒們,也如春風一般暖軟觀看者的心。
  • 《放牛班的春天》表達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電影,其中的演員也沒有各種光環。有的是涓涓細流般教導我們如何成長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的教育方式天差地別。其實《放牛班的春天》想表達的有4點。
  • 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場溫暖的救贖
    「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上心》。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指的是教誨、培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育的由來。學校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慶幸的是,小編沒有成為大家口中的「熊孩子」。不過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法語 Les Choristes),我算是真正見識了什麼是「熊孩子」。
  • 九江市湖濱幼兒園組織教師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圖)
    為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在11月24日政治學習時間,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集中會議室觀看了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並以此作為師德學習的內容之一組織教師展開討論。 九江市湖濱幼兒園組織教師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以「愛,在理解的盡頭」為主線,針對特殊兒童教育的一部非常感人的法國電影,頌揚了助理教師克萊蒙
  • 重溫「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與音樂
    「孩子們的表現太精彩了,聽他們的聲音太治癒了!」8月2日晚,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原唱傳承者聖馬可室內童聲合唱團登上盛京大劇院的舞臺。  此次,他們獻唱了多首《放牛班的春天》電影主題曲、插曲和古典曲目,還帶來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迪士尼電影插曲,如《獅子王》《美女與野獸》《冰雪奇緣》以及日本動畫電影《天空之城》的主題曲,動聽的歌曲一首接著一首,如同引人入勝的故事一樣,牢牢牽住現場觀眾的心。
  • 高分電影100部之《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究竟是誰成就了誰?
    人往往有很多遺憾,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不能選擇自己接受教育的環境和老師,但是每個人都具備可以磨練的心智,心智會隨著接觸外界信息,而獲得更高級的反應能力。那麼人們心目中的教育,應該是讓人類擁有更高級反應能力的一種工作。教育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偉大之上的。
  •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教育電影,這是一部以師生關係為核心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劇照影片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少時的同學,一本特別的日記,記錄著一個充滿愛心與耐心卻又懷才不遇的代課老師。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人之初,性本善,該怎麼教育好您的「壞孩子」
    小C觀影/每天一部經典電影推薦 窗外下著小雨,雨水滴落的聲音以及不知名小鳥的嘰嘰喳喳形成了大自然動聽的合唱,這些無不傳達著春天來了的信息。春天是溫暖且溫馨的,值此萬物復甦之際,我極力推薦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 寫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在2020年秋季學期開展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基礎上,聯和吳漢小學創生教育領航人利用假期時間,開展「我為好教師代言」的活動,從自身做起,提高自我修養,帶領團隊「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提高教育的主動性和實效性,進而達成育人目標。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電影背後的教育理念和啟示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推薦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和老師走的時候,學生們為他疊起了馬修,唱起了再見,我哭了。不是因為電影的精彩情節,而是因為學生們對老師馬修的愛,這讓我感動。只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得到孩子們的愛。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尊重和愛是它真正的核心。
  • 《放牛班的春天》
    原來活著不止有疼痛和挨打還有曼妙的音樂//馬修星期六的等待總是有道理的等來黎明、等來燈塔等來不朽的你馬修,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主人公,一個落寞的音樂家,一個偉大的助理教師。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法國2004年),導演克裡斯託.巴拉蒂。男子寄宿學校「塘底」,學校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學校的校長冷漠自私,常用暴力手段體罰學生。馬修的到來慢慢改變了這一切。莫尼耶擁有天使般的面孔,內心卻住著一個惡魔,敏感自私又愛搗蛋......珀林,一個五歲的孤兒,智力低下,總在星期六等待他父母來接他......
  • 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啟動小演員海選計劃
    9月7日,由七幕人生出品的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原版電影及音樂劇導演Christophe Barratier、原版音樂劇製作人Jean-Marc Vicariot、七幕人生CEO楊嘉敏、影評人木衛二等嘉賓現身發布會現場。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引發的教育深思
    沒有一個孩子是不可救藥的,他們只是缺乏愛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他的母親靠在餐廳當服務員打工掙錢,每周四會去學校探望,給他帶去巧克力、乾淨的衣服…… 在馬修到來之前,他和其他孩子一樣,渴望自由,受制於教育體制,他們內心有夢想,但沒有人告訴他們如何去實現,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任何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