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先天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但精神世界是後天建設起來的。
人往往有很多遺憾,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不能選擇自己接受教育的環境和老師,但是每個人都具備可以磨練的心智,心智會隨著接觸外界信息,而獲得更高級的反應能力。
那麼人們心目中的教育,應該是讓人類擁有更高級反應能力的一種工作。
教育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偉大之上的。
《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在我看來,不只是「因材施教」這麼簡單。
我認為這部電影講了三個部分:
一、大家都在講的「因材施教」。
二、所謂教育,是相互探索的過程,太強的目的反而顯得矯揉造作。
三、每個人都是施教者,每個人都是被教育者。
影片毫無疑義採用了倒敘手法,鏡頭一開始就投向了皮埃爾·莫朗傑,他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後,忍住悲痛,完成了一場音樂演出。
但因為是倒敘,觀者還在探索和觀察,這究竟是要表達什麼?
顯然眼前是個成功人士,他擁有優秀的品格,崇高的職業素養,是個受人尊敬的人。
這恰是影片想要表達的,皮埃爾·莫朗傑本人,正是成功教育的結果。
「因材施教」,老生常談,這裡不多做文章。
我的觀點從第二條開始,就是「教育,是相互探索的過程」。
電影中的馬修學監,在我的觀察中,至少我沒有從一開始就看到他對學生的愛,哪怕是後來,我依舊不敢苟同那是什麼偉大的愛。
馬修來塘底教書,是經人介紹的,又說之前在私立初中教過課,而現在被介紹來到這樣一所問題學校來教書,顯然是一種降格。
馬修將自己寫的樂譜鎖了起來,還發誓再也不碰樂譜,說明馬修是個有著音樂夢想的人,但是現實的失意,讓他放棄自己的追求。
馬修來到毫無希望的塘底,也是對自己灰暗人生的放逐罷了。
這部電影,開頭充滿了失意和落寞。
從翻開馬修的日記本開始,電影畫面一切以灰暗的色調開始,並且一切的景致充滿壓抑。
壓抑表現在好幾方面:
因為是下過雪的冬季,塘底校門外沒有綠色;
學校的大門口,一個孩子守在那裡,說他在等星期六,稚嫩的小臉表情憂傷;
繼續步入學校,黑色的大門嚴密厚實,鏡頭拉近,將黑色布滿全屏,壓抑的氣息撲面而來;
馬克桑斯打不開的門,像是學生們的心門;
不近人情的校長,站在高高的臺階上,官架十足;
以及接踵而來的馬克桑斯受傷,和暴風般不停進行的懲罰機制和學生們無休止的惡作劇,影片的色調自始至終都是蒼白暗淡的。
馬修的性格顯然不是激進型,從他與校長的交流上就可看出,他的服從性很高,能忍能受。
同時,馬修畢竟是一個擁有音樂夢想的人,骨子裡必然有浪漫的情思,藝術是純真思想舞動的結果,所以他必然保有良知。
行為上的不激進,以及思想上的純潔度,讓馬修對於班裡的孩子們,本能地擁有多於校長之流的包容心。
馬修熱愛音樂,因此對音樂敏感。
當他聽到孩子唱歌,且唱著很多不入流的曲目,種種機緣,讓馬修發覺,自己的生活,以及塘底的孩子們的生活,都需要被音樂灌溉和滋養。
孩子們對音樂的渴望,卻正成為馬修的音樂畫布。
我想,在馬修手握指揮棒,聽著孩子們唱出自己寫的歌曲,那一刻對於他必是難能可貴的成就感。
這是雙份的成就。
一是成全自己的夢想,一是合唱團使孩子們體會到各司其職、團結一致的樂趣,加深了夥伴間的友誼。
你說他這是因材施教嗎?
他更多滿足了自己。
甚至可能要感謝那三個偷拿他樂譜的孩子。
我比較欣慰的是,影片中的老師,沒有刻意地表現自己的仁愛,或者做出什麼樣子來試圖感動學生,在我看來這都屬於低級的手段,試圖以感動的方式來刻意引導,在我看來都有欺騙的嫌疑。
而教育的成果不該經由欺騙而來。
因為欺騙只能得到欺騙,高尚變成卑鄙,也僅是一線之隔。
假意的自我犧牲,得到一時的熱淚盈眶,卻在清醒之後,留下更深的傷疤。
所幸馬修沒有欺騙自己,也沒有用煽情的手法欺騙學生。
一切像是根據樂譜「借題發揮」,但是達到的效果,卻那麼和諧共榮。
馬修和孩子們都得到了人生境界的升華。
所以我說,這是馬修與學生們共同探索的成果。
馬修與莫朗傑母親的初見,便讓馬修的人生重新走進春天,特別是陽光下閉眼仰頭的樣子,美進了馬修的心裡。
一個施教者,他所經歷的,也將被施予他正在教導著的學生們。
在馬修竭力地維護莫朗傑在他母親面前的形象時,又有幾分其實是為了莫朗傑的母親呢?
當馬修看向莫朗傑眼睛的時候,是否透過那雙眼睛,看到了莫朗傑的母親?
教育者也是普通人,不該神話他,將他擺在高高的位置上。
施教者與學生,在一次次的正面交鋒中,彼此成就了更多。
有執著的追求,也有懊喪的放手,但是這些都不足以磨滅對教育的崇高渴望。
在塘底這個地方,馬修在追尋自己的道路上感化了學生們,學生們在馬修的啟發下變得更加優秀。
是誰成就誰呢?
在心裡保有敬畏謙虛,我們都是被教育者。
在心裡存三分驕傲,我們也都是施教者。
-END-
作者簡介:愛看電影的御姐~凡子溪,微信公眾號同名,立志做個閱片無數的人,請你見證自由影評人的成長之路!
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