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電影100部之《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究竟是誰成就了誰?

2020-08-10 凡子溪



我們每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先天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但精神世界是後天建設起來的。


人往往有很多遺憾,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不能選擇自己接受教育的環境和老師,但是每個人都具備可以磨練的心智,心智會隨著接觸外界信息,而獲得更高級的反應能力。


那麼人們心目中的教育,應該是讓人類擁有更高級反應能力的一種工作。


教育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偉大之上的。


《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在我看來,不只是「因材施教」這麼簡單。


我認為這部電影講了三個部分:


一、大家都在講的「因材施教」。

二、所謂教育,是相互探索的過程,太強的目的反而顯得矯揉造作。

三、每個人都是施教者,每個人都是被教育者。


影片毫無疑義採用了倒敘手法,鏡頭一開始就投向了皮埃爾·莫朗傑,他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後,忍住悲痛,完成了一場音樂演出。


但因為是倒敘,觀者還在探索和觀察,這究竟是要表達什麼?



顯然眼前是個成功人士,他擁有優秀的品格,崇高的職業素養,是個受人尊敬的人。


這恰是影片想要表達的,皮埃爾·莫朗傑本人,正是成功教育的結果。


「因材施教」,老生常談,這裡不多做文章。


我的觀點從第二條開始,就是「教育,是相互探索的過程」。


電影中的馬修學監,在我的觀察中,至少我沒有從一開始就看到他對學生的愛,哪怕是後來,我依舊不敢苟同那是什麼偉大的愛。


馬修來塘底教書,是經人介紹的,又說之前在私立初中教過課,而現在被介紹來到這樣一所問題學校來教書,顯然是一種降格。


馬修將自己寫的樂譜鎖了起來,還發誓再也不碰樂譜,說明馬修是個有著音樂夢想的人,但是現實的失意,讓他放棄自己的追求。


馬修來到毫無希望的塘底,也是對自己灰暗人生的放逐罷了。



這部電影,開頭充滿了失意和落寞。


從翻開馬修的日記本開始,電影畫面一切以灰暗的色調開始,並且一切的景致充滿壓抑。


壓抑表現在好幾方面:


因為是下過雪的冬季,塘底校門外沒有綠色;


學校的大門口,一個孩子守在那裡,說他在等星期六,稚嫩的小臉表情憂傷;


繼續步入學校,黑色的大門嚴密厚實,鏡頭拉近,將黑色布滿全屏,壓抑的氣息撲面而來;


馬克桑斯打不開的門,像是學生們的心門;


不近人情的校長,站在高高的臺階上,官架十足;


以及接踵而來的馬克桑斯受傷,和暴風般不停進行的懲罰機制和學生們無休止的惡作劇,影片的色調自始至終都是蒼白暗淡的。


馬修的性格顯然不是激進型,從他與校長的交流上就可看出,他的服從性很高,能忍能受。


同時,馬修畢竟是一個擁有音樂夢想的人,骨子裡必然有浪漫的情思,藝術是純真思想舞動的結果,所以他必然保有良知。


行為上的不激進,以及思想上的純潔度,讓馬修對於班裡的孩子們,本能地擁有多於校長之流的包容心。


馬修熱愛音樂,因此對音樂敏感。



當他聽到孩子唱歌,且唱著很多不入流的曲目,種種機緣,讓馬修發覺,自己的生活,以及塘底的孩子們的生活,都需要被音樂灌溉和滋養。


孩子們對音樂的渴望,卻正成為馬修的音樂畫布。


我想,在馬修手握指揮棒,聽著孩子們唱出自己寫的歌曲,那一刻對於他必是難能可貴的成就感。


這是雙份的成就。


一是成全自己的夢想,一是合唱團使孩子們體會到各司其職、團結一致的樂趣,加深了夥伴間的友誼。



你說他這是因材施教嗎?


他更多滿足了自己。


甚至可能要感謝那三個偷拿他樂譜的孩子。


我比較欣慰的是,影片中的老師,沒有刻意地表現自己的仁愛,或者做出什麼樣子來試圖感動學生,在我看來這都屬於低級的手段,試圖以感動的方式來刻意引導,在我看來都有欺騙的嫌疑。



而教育的成果不該經由欺騙而來。

因為欺騙只能得到欺騙,高尚變成卑鄙,也僅是一線之隔。


假意的自我犧牲,得到一時的熱淚盈眶,卻在清醒之後,留下更深的傷疤。


所幸馬修沒有欺騙自己,也沒有用煽情的手法欺騙學生。


一切像是根據樂譜「借題發揮」,但是達到的效果,卻那麼和諧共榮。


馬修和孩子們都得到了人生境界的升華。


所以我說,這是馬修與學生們共同探索的成果。



馬修與莫朗傑母親的初見,便讓馬修的人生重新走進春天,特別是陽光下閉眼仰頭的樣子,美進了馬修的心裡。


一個施教者,他所經歷的,也將被施予他正在教導著的學生們。


在馬修竭力地維護莫朗傑在他母親面前的形象時,又有幾分其實是為了莫朗傑的母親呢?


當馬修看向莫朗傑眼睛的時候,是否透過那雙眼睛,看到了莫朗傑的母親?


教育者也是普通人,不該神話他,將他擺在高高的位置上。


施教者與學生,在一次次的正面交鋒中,彼此成就了更多。



有執著的追求,也有懊喪的放手,但是這些都不足以磨滅對教育的崇高渴望。


在塘底這個地方,馬修在追尋自己的道路上感化了學生們,學生們在馬修的啟發下變得更加優秀。


是誰成就誰呢?


在心裡保有敬畏謙虛,我們都是被教育者。


在心裡存三分驕傲,我們也都是施教者。


-END-


作者簡介:愛看電影的御姐~凡子溪,微信公眾號同名,立志做個閱片無數的人,請你見證自由影評人的成長之路!

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究竟是誰成就了誰?
    那麼人們心目中的教育,應該是讓人類擁有更高級反應能力的一種工作。教育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偉大之上的。《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在我看來,不只是「因材施教」這麼簡單。但因為是倒敘,觀者還在探索和觀察,這究竟是要表達什麼?顯然眼前是個成功人士,他擁有優秀的品格,崇高的職業素養,是個受人尊敬的人。這恰是影片想要表達的,皮埃爾·莫朗傑本人,正是成功教育的結果。「因材施教」,老生常談,這裡不多做文章。
  •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具有深層教育意義的電影,收藏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電影,一部會讓人悄悄流淚的電影。一群頑皮的學生,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諄諄教誨的教師,還有幾個頑固、專制、粗暴的學校領導,他們的相遇,卻演繹出一首最動人的歌,使孩子們喚醒了心中那份善良。這樣一群人似乎就是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有的組合。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這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我記得是上大學時我們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因為小梁的專業和教育有關,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很有感觸,時至今日仍然記憶猶新。而這部電影也獲得了第77屆奧斯卡做佳外語片提名,雖然最後並沒有獲獎,但是由此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魅力。電影的主題就是教育,而教育可能是全人類最偉大的東西吧,它關乎每個人,每個家庭,甚至是國計民生。而電影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值得很多老師學習借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小梁看後的心得,對的地方和大家共勉,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 《放牛班的春天》:對待「問題學生」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該片也是他一鳴驚人的導演處女作。上映後成為法國最賣座電影,也讓他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以輕鬆愉悅的觀影體驗,外加一些幽默詼諧的手法,對當下問題學生教育中存在的體罰教育和音樂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探討了問題學生背後的真相:如:父母雙亡、單親家庭、校長殘暴的體罰教育等等。許多老師強烈推薦給自己的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我想這部影片的思考意義不僅是對學生,對老師和家長同樣值得思考。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片名《放牛班的春天》是電影在臺灣上映時,觀眾們為電影取的名字。
  • 《放牛班的春天》:非要由老師繪製孩子的春天?家庭教育在哪裡?
    一提起《放牛班的春天》,不管是看過還是沒看過,都一定知道它的大名。這部於2004上映的電影在外國評分並不高,在IMDb上只有7.9分,在外國人眼裡或許這部和其他電影沒什麼區別,但在中國人心中,卻一直是9.3的高分成績。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人之初,性本善,該怎麼教育好您的「壞孩子」
    小C觀影/每天一部經典電影推薦 窗外下著小雨,雨水滴落的聲音以及不知名小鳥的嘰嘰喳喳形成了大自然動聽的合唱,這些無不傳達著春天來了的信息。春天是溫暖且溫馨的,值此萬物復甦之際,我極力推薦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 《放牛班的春天》體罰沒用,如何給孩子優秀的教育方式?
    2004年上映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僅讓人們驚訝於電影中唱詩班男孩兒的歌聲,也對主角——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與輔育院男孩兒之間的師生情誼所打動。《放牛班的春天》中所展現出的音樂又不像是《海上鋼琴師》那般的悲愴、憂傷,反而帶著些少有的春天的氣息,滋潤著輔育院原本調皮的男孩兒們,也如春風一般暖軟觀看者的心。
  • 《放牛班的春天》表達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電影,其中的演員也沒有各種光環。有的是涓涓細流般教導我們如何成長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最能讓人感受到的是馬修的教育方式與校長的教育方式天差地別。其實《放牛班的春天》想表達的有4點。
  • 《放牛班的春天》:真正的教育,往往潤物細無聲
    他們有的刻板,有的溫柔,但無一例外,都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燈塔,《放牛班的春天》裡的克雷芒·馬修老師,就是如此。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評分9.3,這是一部講述師生情誼的電影。它並不深刻,卻在日常瑣事中,讓我們看見了教育的微光,那是對個性的尊重、對理想的執著、對未來的熱忱。
  • 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場溫暖的救贖
    「教育」一詞最早出現於《孟子·盡上心》。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裡的教育指的是教誨、培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育的由來。學校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慶幸的是,小編沒有成為大家口中的「熊孩子」。不過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法語 Les Choristes),我算是真正見識了什麼是「熊孩子」。
  • 5部極具教育意義的高分電影,適合和孩子一起看
    與其耗費心力與孩子鬥智鬥勇,不妨找個空閒時間,帶孩子一起看部電影,這裡為大家推薦幾部高分教育電影,或許能為你的教育方式找到新思路。NO.5《三傻大鬧寶萊塢》這是一部現代教育背景下,對家長教育方式相當有現實意義的一部電影。
  • 高分治癒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有人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人人都渴盼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但真正好的教育又有多少?讓我們看看今天這部教育經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感動和反思。這天,全球著名的音樂家皮埃爾結束了一天的演出,他疲憊的躺在沙發上,卻迎來了一個特殊的客人。客人來了,他是皮埃爾年少時的同學貝比諾,兩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笑著對視了一眼。
  • 九江市湖濱幼兒園組織教師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圖)
    為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在11月24日政治學習時間,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集中會議室觀看了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並以此作為師德學習的內容之一組織教師展開討論。 九江市湖濱幼兒園組織教師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以「愛,在理解的盡頭」為主線,針對特殊兒童教育的一部非常感人的法國電影,頌揚了助理教師克萊蒙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電影背後的教育理念和啟示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推薦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和老師走的時候,學生們為他疊起了馬修,唱起了再見,我哭了。不是因為電影的精彩情節,而是因為學生們對老師馬修的愛,這讓我感動。只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得到孩子們的愛。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尊重和愛是它真正的核心。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導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一群問題少年,並改變了孩子們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影片獲得了全球獎最佳電影獎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影片題材陳舊,卻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
  • 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5月溫暖首演
    由法國經典電影改編的《放牛班的春天》音樂劇中文版,5月3日晚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了全國首演,眾多觀眾走進劇院觀看了本次演出。本劇由七幕人生音樂劇出品。七幕人生在中文版音樂劇製作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其出品劇目《音樂之聲》《我,堂吉訶德》等受到了觀眾和媒體的一致好評。今年全新製作的暖心大戲——中文版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原版來自法國,改編自同名經典電影,由原版導演巴拉蒂親自操刀,原電影作曲家布魯諾·庫萊斯創作新曲目,2017年在法國上演。
  • 《放牛班的春天》:人生大幸運,遇見馬修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老片子了,講的故事很老套:如何對待差生。說的道理也天下皆知:天底下根本沒有差生與優生之分,所謂的差生只不過是其天賦才能未能被發現而已,老師就是要找到學生的天賦和潛能,並進行引領和教導。
  •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人都是潛力無限!
    作為一部音樂劇,《放牛班的春天》打破了音樂劇高雅藝術電影的怪圈,它以溫和敘事的手法,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溫情且充滿了正能量的故事。全片的「音樂」元素,搭配故事情節和背景很柔和地展現出來,一氣呵成,沒有任何衝突與違和感,是非常成功的一部音樂主題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