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支付寶發布第二代基於線下消費場景的刷臉支付機具「蜻蜓」。和去年12月推出的首代「蜻蜓」相比,二代「蜻蜓」在價格和外觀方面取得了顯著提升。(詳情請查閱文末雷鋒網報導:未來三年投30億,支付寶喊你來刷臉)
隨著二代「蜻蜓」的發布,支付寶的線下場景布局也浮出水面。除最直接相關的零售行業外,支付寶的線下支付也在餐飲、娛樂、生活服務、醫療健康、交通出行和酒店入住等多個領域有所應用。
零售:降本增效、精準營銷
說到刷臉支付,大家最容易想到的肯定是零售場景。在零售場景,支付寶起初的願望是讓消費者不用帶手機、錢包,就可以吃飯、購物、完成轉帳。不用顧客說,商家就知道你是誰。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這自然是更便捷的。二維碼的出現已經極大地簡便了人們的支付流程,不用再刷卡、拉小票、籤字、核對。但是二維碼時代,顧客仍需要操作手機,打開APP、找出二維碼、掃描。這在購物場景中有時仍舊是不方便的,比如手裡有太多物品的時候。
北京的連鎖麵包店味多美就在面臨這個問題,顧客結帳的時候大多一隻手拿著包,一隻手端著盛有麵包的盤子,此刻再讓顧客掏出手機,多少是有些不爽的。味多美是「蜻蜓」的首批合作商家之一。據負責人介紹,「蜻蜓」系統全面使用後,顧客不僅不用掏手機,等待時間還降低了約50%。
這樣一來,「蜻蜓」不僅簡便了客戶,還提高了收銀臺的運轉效率。味多美的所有門店是「前店後廠」模式,商品要在店內製作。在北京嚴峻的租金成本下,味多美的平效比正逐步降低。身處勞動密集型行業,味多美首要想到的解決方案是降低員工數量,「蜻蜓」剛好能夠在收銀環節幫味多美解決這個問題。
如今,「蜻蜓」已經不再局限於承擔一個刷臉支付工具的功能,而是更多地作為智能營銷工具在使用。通過識別「你是你」,商家能夠更精準地為顧客推薦商品、發放優惠券,也能更便捷地為顧客註冊會員。
目前而言,在會員拉新方面,「蜻蜓」優勢明顯。傳統的開卡過程中,消費者要填表格或口頭告訴商家手機號、姓名、出生年月日等,這是非常痛苦的。因為這個繁瑣的過程,商家流失了很多潛在會員。
「蜻蜓」的出現能夠很大程度地簡便這一流程。在收銀環節有限的幾十秒和顧客接觸的時間中,有時店員只需要詢問一句,顧客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商家會員。支付寶官方數據顯示,使用「蜻蜓」後,商家的會員開卡率可提升5-6倍。
在精準營銷層面,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金融評論認為,關鍵環節並不在刷臉,而是背後的數據打通和推薦算法。也就是說,不論通過何種方式,只要確定「你是你」,剩下的工作就是後臺數據流轉和運算的問題了。
但雷鋒網AI金融評論也發現,「蜻蜓」在智能營銷環節也在發揮自己的優勢。首先和二維碼相比,「蜻蜓」是一個機器,天然帶有展示界面和揚聲設備,這為商家的各種精準推薦提供了當下可得的展示機會,而不是等顧客離店,再通過線上的方式觸達。
智能貨櫃是零售場景的一個新興表現形式。有趣的是,刷臉支付功能除提升智能貨櫃的使用效率外,還可以提升成交率。
12月,支付寶在上海發布具有刷臉功能的智能貨櫃,將掃碼開門提升為刷臉開門。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貨櫃運營商向支付寶反饋,生意成交單數比以往提升20%-30%。經過分析發現,很多時候顧客會在掃碼的過程中放棄購買,而刷臉是無感交互,能夠增加即時性、衝動性消費的產生。
醫療:自動建檔繳費
2018年,浙江省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杭州市餘杭區作為醫療領域的首個試點區域展開工作。同年三月,在一次討論會上,餘杭衛健局提出需求,要百姓就算什麼都不帶也可以看病,阿里健康經過評估後認為,可以。
阿里健康認為,這一需求中存在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國家衛健委對百姓就醫有實名要求。第二,要解決醫保付款問題。
當時「蜻蜓」項目尚處保密階段,市面上沒有立等可用的商業刷臉支付機器。阿里健康團隊輾轉聯絡到螞裡奧團隊,聯手達成了這一需求的實現。
就醫流程分為診室內和診室外。在診室外有建檔、掛號和繳費三個環節,目前患者或家屬普遍傾向在自助機上完成。團隊將螞裡奧的攝像頭裝在自助機上,並與自助機系統和院內系統打通,只需刷臉即可幫助患者自動完成檔案建立和繳費。在繳費方面,團隊與餘杭區醫保局達成一致。與醫保支付系統打通,自費部分可以通過支付寶付款。
另外,針對此前浙江地區推出的支付寶診間結算功能,團隊也進行了流程再造。此前的流程是患者在診室內對帳單進行付款,省去排隊時間。新流程改為患者在完成問診流程後離開診室,在護士臺通過「蜻蜓」付款。這樣一來能夠減少醫生的額外工作,增加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該刷臉就醫系統在2018年9月上線,在其後多次展出中,先後贏得了武漢市和浙江省的強力認可。目前,浙江省衛健委和醫保局均有發文,要求在全省範圍內推行刷臉就醫,武漢市也正實施全面推廣。
另外,由於刷臉支付具有足夠強的一比一比對能力,因此在打擊醫保卡盜刷以及號販方面將發揮作用。
前有「蜻蜓」後有「青蛙」
有趣的是,在二代「蜻蜓」發布前一個月,也就是一代「蜻蜓」發布後的第三個月,微信支付也發布了其刷臉支付設備「青蛙」。二者功能非常相近,均瞄準線下商鋪的支付場景,試圖引發繼POS機、NFC、二維碼之後的第四次無現金支付變革。
機會擺在那裡,所有人都看到了。如果我們認定刷臉支付是未來的趨勢的話,那麼無疑,在這場牽扯到硬體的對決中,補貼戰必將打響。
在二代「蜻蜓」的發布會上,支付寶宣布補貼30億用來扶持生態,且宣布施行「倒找一塊錢」的定價策略,而「青蛙」則打起了免費申請的口號。
在廣袤的線下支付命題下,包裹著大中小型商超、餐廳、酒店、醫院、交通收費及加油站等很多場景,也就意味著有大量的地盤等待佔領。
戰事剛剛打響,在線下刷臉支付領域,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將如何共處?各大連鎖集團又是否會推出其原生支付設備?支付寶會贏嗎?
相關文章:
支付寶三年投入30億推進刷臉支付,"靠臉吃飯"的時代要來了?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