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大家都會讀,但它背後的故事十人九不知!古代詩人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下了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的《憫農》詩: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的憫農詩,贏得了千古好評。徐增《而庵說唐詩》:種禾偏在極熱之天,赤日呆呆,當正午之際,鋤者在田裡做活,真要熱殺人……及至轉成四糙,煮飯堆盤,白如象齒,盡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農人肋骨上汗雨中鋤出來者也!公垂作此詩,宜乎克昌其後。此題「憫」字,自必點出,若說得透徹,則「憫」字在其中矣。
李鍈《詩法易簡錄》:此種詩純以意勝,不在言語之工,《豳》之變風也。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二詩說盡農民遭剝削之苦,與剝削階級不知稼穡艱難之事,而王士禛(《唐人萬旨絕句選》)乃不入選,但以膚廓為空靈、以縹渺為神韻,宜人多有不滿之論。
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然而,人性是複雜的,環境能夠改變人,人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導致道德滑坡。這位「憫農詩人」後來在仕途上春風得意時卻「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並且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耗費活雞達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布衣書生之李紳,與達官貴人之李紳,其思想行為有著天壤之別,讓人唏噓不已。
白居易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此詩告誡人們,人品真偽要經過時間檢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片面現象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人品真偽,須要惡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惡。
一個學識豐贍,妙筆生花,談起「仁義禮智信」滿嘴跑火車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大丈夫、真君子,還需要聽其言,觀其行。人們說,要測試一個人的品格,就給他權力,權力是品格的試金石,李紳有了權力則腐化墮落,人品真偽立即現了原形。如果李紳一直窮困潦倒或生活窘迫,他還會繼續寫出《憫農》之類的詩句,那麼,他在人們心中的良善形象會永遠留存。李紳的不幸是擁有了權力,腐化墮落了,徹底顛覆了這位憫農詩人的良善形象。
李紳創作《憫農》詩時,不能說他沒有真情實感,但環境變化後卻腐化墮落至極,說明一個人無論在什情況下,都能始終保持道德定力,拒腐蝕永不沾,是多麼的難得,多麼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