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大家都會讀,但它背後的故事十人九不知!

2020-12-23 歷史綜合記憶史

《憫農》大家都會讀,但它背後的故事十人九不知!古代詩人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下了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的《憫農》詩: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的憫農詩,贏得了千古好評。徐增《而庵說唐詩》:種禾偏在極熱之天,赤日呆呆,當正午之際,鋤者在田裡做活,真要熱殺人……及至轉成四糙,煮飯堆盤,白如象齒,盡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農人肋骨上汗雨中鋤出來者也!公垂作此詩,宜乎克昌其後。此題「憫」字,自必點出,若說得透徹,則「憫」字在其中矣。

李鍈《詩法易簡錄》:此種詩純以意勝,不在言語之工,《豳》之變風也。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二詩說盡農民遭剝削之苦,與剝削階級不知稼穡艱難之事,而王士禛(《唐人萬旨絕句選》)乃不入選,但以膚廓為空靈、以縹渺為神韻,宜人多有不滿之論。

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然而,人性是複雜的,環境能夠改變人,人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導致道德滑坡。這位「憫農詩人」後來在仕途上春風得意時卻「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並且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耗費活雞達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布衣書生之李紳,與達官貴人之李紳,其思想行為有著天壤之別,讓人唏噓不已。

白居易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此詩告誡人們,人品真偽要經過時間檢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片面現象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人品真偽,須要惡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惡。

一個學識豐贍,妙筆生花,談起「仁義禮智信」滿嘴跑火車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大丈夫、真君子,還需要聽其言,觀其行。人們說,要測試一個人的品格,就給他權力,權力是品格的試金石,李紳有了權力則腐化墮落,人品真偽立即現了原形。如果李紳一直窮困潦倒或生活窘迫,他還會繼續寫出《憫農》之類的詩句,那麼,他在人們心中的良善形象會永遠留存。李紳的不幸是擁有了權力,腐化墮落了,徹底顛覆了這位憫農詩人的良善形象。

李紳創作《憫農》詩時,不能說他沒有真情實感,但環境變化後卻腐化墮落至極,說明一個人無論在什情況下,都能始終保持道德定力,拒腐蝕永不沾,是多麼的難得,多麼的不易。

相關焦點

  • 「人前不言父過」,老農民:背後莫誇誰?可惜十人九不知
    「人前不言父過」,老農民:背後莫誇誰?可惜十人九不知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唐詩宋詞、儒學道經,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直大放異彩。然而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學說就開始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生根發芽,逐漸就成了大家共同的信仰,綿延不絕流傳至今。特別是在家風家訓底蘊深厚的各個農民家庭,更是把這些國學經典當作傳世之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比如這句「人前不言父過」,在廣大農村地區更是人盡皆知,甚至人人都在遵守。這又是為什麼呢?
  • 狄老師講故事 | 李紳和他的《憫農》
    我是你們的老朋友,來自東北育才實驗學校小學部的狄老師,一個愛講故事的狄老師。這一次,狄老師又給大家帶來了什麼樣的故事呢?古詩個個有故事,讀懂詩人才懂詩。從今天開始,狄老師將給同學們講古詩背後的故事,讓我們一起隨著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漲知識!狄老師要講的第一個故事,可以稱得上是令人大跌眼鏡,這個故事,我們看見了開頭,卻不一定猜的對結局。這故事中的主人公便是唐代的李紳。
  • 農村老話「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半句十人九不知,你知道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半句十人九不知,你知道嗎?我們都知道,以前的年代,農村的生活條件很艱苦,甚至有很多人都沒有上過學。有些人即使念過書,也只念過一年級,或者二年級,畢竟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好幾個小孩,小孩上學也是很大的一筆開銷。所以,在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沒有很高的文化功底。雖然他們的文化不高,但卻知道很多大道理。
  • 俗話說:「腿軟不同房」,其實重點在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現形式,他以通俗易懂,很直白的話語展示出一些經驗,更容易讓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還有一點就是它的實用性很強,這也是在民間被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就拿今天這句俗語:「腿軟不同房」,重點在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 教材上楷模:借光匡衡、讓梨孔融、憫農李紳,光環背後是人性黯淡
    不得不說,單看這個故事,大家都覺得這個叫匡衡的人一定是一個努力上進、愛好讀書的好人。可事實並非完全如此。後來,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傳到一戶大戶人家的主人面前,主人心生感慨,被匡衡的毅力所打動,於是給予了匡衡幫助,打算資助匡衡學習。過了幾年,匡衡對《詩經》的研究越發深刻,準備通過考試獲取官職。可由於漢朝的考試規定,使得匡衡仕途並不順利,直到第九次考試通過,也不過是得了一個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 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下一句更加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下一句更加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說起「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俗語,想必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在這處處釋放喧囂的社會,很多人往往對此感概頗多,特別面對現實的諸多無奈,人們常以此句抒發思想感情,雖說,言語間不乏調侃之意,可對金錢至上的社會現象,可謂刻畫的入骨三分。
  •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哈嘍,大家好,我是大廚江一舟。今天又到了給大家分享美食的時刻了,你準備好了嗎?農村俗語流行的這句話,相信很多山東以及東北的人都聽說過吧!都知道山東人好客,那麼在這些禮節上,自然是特別恭敬的。無論是在家裡請客吃飯,還是去飯店裡吃大席。坐在桌子上,吃飯都會有一定的規矩的。比如飯桌上的飯菜,從來不會擺三盤菜的。除了這些原因,還有其他含義嗎?今天大廚就和大家普及一下這類的知識。話不多說,直接給大家上乾貨了。第一種原因:風俗習慣不同。
  • 其中的含義十人九不知啊!
    其中的含義十人九不知啊!「是火就熱炕,是親三分向」,這是一句農村家喻戶曉的老話,由此可見農民把親戚關係看得非常重要。所以逢年過節,或者農閒時期都要走一走親戚,免得時間久了不走動,就會顯得親情生疏了。特別是農村老人,把走親戚當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會經常互相串門,聚在一起閒聊家長裡短,甚至是把快樂的事情忙著和親戚們傾訴。
  • 千古名句「欲速則不達」,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大家好,我是一個影視文化愛好者大劉,品讀經典,感悟生活,關注大劉愛生活,了解神秘莫測的文學世界。今天帶給大家的原創文章是:千古名句「欲速則不達」,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 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餐桌的講究,你注意過嗎
    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餐桌的講究,你注意過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吃什麼,怎麼吃以及怎麼吃好一直是我們日常所討論的,對於任何人來說吃飽或者是有的吃才是最基本的需求。的確如此,尤其在我國飲食文化,可以說是相當大的一個類別,從平民百姓到企業家等等,人家都會十分注意飲食的需求,在網上甚至還流傳著哪個國家有泛濫的物種無法解決,可以交給我們來吃這樣引人發笑的說法。
  • 俗語「畫虎不成反類狗」,下一句十人九不知,可卻更有道理
    俗語是一種在民間流傳的語言,是文化的一種形式,不止因為俗語背後有吃穿住行、衣冠文物,還因為俗語背後那深刻的道理警示。俗語雖然短淺甚至粗糙,但背後卻大有天地,值得人們好好探看。從古至今有很多人發現俗語是寶藏,比如《增廣賢文》就有收錄一些膾炙人口的俗語,而近現代更是很多學者編著一些有價值的俗語成書,比如《俗語辭典》。
  • 提醒大家:「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哪三盤菜?
    這高腰+九分卷腳的設計。泰山華貴的口感如何?泰山華貴好抽嗎?泰山香菸想必大家早有耳聞。會更適合小個子的女生。會襯得更顯高級感。春天這樣搭真心美。+百褶半身裙【搭配03】春暖花開的季節。不僅提升褲子的設計感。穿上可有範啦。今年更加地流行。這樣的混搭也是很美的。傷心傷神啊!圖文來自網絡。利息也相應減少。「分付」也可以分期還款。不挑腿型。而且還顯高檔次呢。匠心獨到哈爾濱紅腸蛋白質含量高。
  • 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但惜十人九不知,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但惜十人九不知,老祖宗的話在理嗎?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民都知道,我們國家是一個禮儀之邦,我們國家的人民是非常講究禮儀的,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心中永遠有一個字,那就是"禮"。
  • 俗語:「人餓吃蔥燒心」,下半句透露人情冷暖,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人餓吃蔥燒心」,下半句透露人情冷暖,可惜十人九不知!俗語的接地氣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也不可否認它其中的生活智慧可以對我們的生活起到巨大的幫助作用,小時候長輩對我們敦敦教誨,也會時常用到一兩句俗語,其實我們從那時候便已經開始接觸到俗語了。以前兵荒馬亂的年代,人們顛沛流離不足以滿足自己的溫飽問題,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人們幾乎是有什麼吃什麼,比如野草、樹皮等,只要能墊肚子讓自己不餓就行。
  • 古人講:「畫虎不成反類狗」,還有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古人講:「畫虎不成反類狗」,還有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說到農村俗語,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吧,若是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就對俗語更加熟悉了。接下來筆者跟大家分享的這條俗語就是這本書裡面的,說的是「畫虎不成反類狗」。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說的是畫老虎畫不出來,畫完看起來倒像是一條犬。
  • 古人講:「十個光頭九個富」,啥意思?許多人不知深層含義
    古人講:「十個光頭九個富」,啥意思?許多人不知深層含義不少男性中年後都會面臨脫髮的困擾,到處尋醫問藥,甚至不惜買假髮,只求能恢復一頭濃密的秀髮。光頭在不少人看來都是一件不雅的事情。不過美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光頭的男人相比一般人,更容易長得高大,健壯,更有男子氣概,且更容易成為領袖。而我們國家也有類似的說法,比如「十個光頭九個富」。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首先,從面相上來說,古人都認為天庭飽滿是有福氣的表現。比如古人塑造的那些福祿壽神仙畫,裡面各個仙人都是一副額頭突出的模樣。
  • 可惜十人九不知
    可惜十人九不知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十分悠久濃厚的文化,經過上千年歷史的積累與沉澱,我們的文化已經成為我們民族一份十分絢麗、珍貴的瑰寶,成為了我們民族的靈魂、根本。作為一名華夏子孫,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清楚,也應該為此自豪。
  • 他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憫農》詩句,為何卻不憫農?
    小時候讀唐詩,記憶比較深刻的有很多,《憫農》就是其中的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年幼的我,一直以為,該詩的作者李紳是一位悲天憫人,心繫百姓的人。也許做官前的李紳的確是憫農的,只可惜,隨著官位的一步步上升,生活逐漸開始奢侈起來。據說他吃一頓飯有時要耗費數百貫錢,特別是他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要耗費活雞三百多隻,致使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由此可見奢侈到了什麼地步。李紳做官之後,根本不會體恤百姓的粒粒皆辛苦,而且為官暴力,讓百姓經常擔心受怕。
  • 十人九不知
    但凡取得卓越成就者,並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借鑑和參考前人的經驗,加上自己不懈努力與思考,最終做出傲人的成績,成為世人眼中的佼佼者。假如離開古人留下的寶貴知識,絕不能有現在的科技,畢竟沒有地基,就不可能蓋起高樓大廈。
  • 【主播夜讀】憫農二首 (主播:柴森)
    今天,就讓我們在古人的詩句中,體味「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大道理。請欣賞古詩《憫農二首》。作者:李紳(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憫農》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  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