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這句話顯示了我國對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而一個省、市博物館的數量也已成為衡量文化發展進程的重要指標。自2019年5月16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三年內謀劃建設各類博物館100家以上」的目標已過去近一年,這個鄭州市近幾年來重要的文化發展戰略落實的如何?又面臨哪些問題?作為此戰略中重要一環的民營博物館建設又有哪些難點呢?
回顧:《三年行動方案》頒布,意圖打造鄭州文化新高地
《三年行動方案》頒布之前,鄭州市開放的各類博物館數量為25家,但目前鄭州市作為千萬人口級的城市,博物館服務人群覆蓋率明顯偏低,博物館數量、規模和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不足,整體上與國家中心城市地位不匹配。
因此,《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指出,自2019年開始,三年之內,全市博物館新增100家以上。其中,國有及行業博物館50家以上,非國有博物館50家以上。全市各縣(市)採取「1+2+N」的建設方式,即必須建設1家綜合性博物館,2家專題(特色)博物館,N家非國有博物館;市區各區及四個開發區以「2+N」為主,即必須建設2家專題(特色)博物館,N家非國有博物館。並且各縣(市)、區要結合自身區域內產業特色和區域資源優勢建設專題(特色)博物館,市直各相關部門、各行業要結合自身行業特點建設行業博物館。
對於民間藏友持續關注的非國有博物館,《三年行動方案》中也明確指出,將會繼續加大項目支持力度。 之前頒布的《鄭州市非國有博物館扶持辦法》提到了一些支持政策。比如,新建的非國有博物館經評審認定,建築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的,給予一次性1000元/平方米補助,最高補助300萬元;利用租賃或自有物業作為非國有博物館,最高按年租金的45%給予補助,最高50萬元。同時,對年度評審達到優秀級別的,獎勵40萬元,合格的獎勵20萬元。非國有博物館比照國有博物館享受公益性事業單位土地、稅收、規費等方面的優惠待遇,用電、用水、用氣、供暖價格執行當地居民標準。
除此之外,《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指出將增強博物館用地保障實效,非國有博物館可按規定以劃撥或協議出讓形式辦理用地手續。
現狀:整體項目仍處在初期階段,各項工程正有序進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4月19日從相關人員處得到信息,《三年行動方案》目前正在有序推進,「鑑於過去幾個月的特殊情況和實際工作中的種種因素,目前整體項目仍處在初期階段。」
該名人員告訴記者,像在《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到的河南博物院新院、中原考古博物院、黃河文明博物館、鄭州博物館新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運河遺產博物館、鄭州紡織工業遺址博物館、鄭州世界文化遺產博物館、鄭州文物數據博物館、鄭州櫻桃溝早期人類起源遺址博物館、北伐戰爭紀念館、南水北調博物館、鄭州城隍廟民俗博物館、鄭州文廟國學博物館等一批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國有博物館項目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鄭州首個博物館聚落——高新雙湖博物館聚落,也正加緊建設,「在這個博物館聚落裡,將有陶瓷博物館、古代建築文化博物館、佛造像博物館、書畫藝術博物館等10家專題類博物館組成,計劃於2019年至2021年這三年內建設完成。」該名工作人員說,「像從去年5月最先開工的陶瓷博物館,各項工作都在有序推進。」
而目前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定時去重點縣區巡查工程進度,實時匯總、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中牟縣綠博片區的中原文化博物館小鎮建設、惠濟區古滎大運河文化片區博物館聚落、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苑陵故城博物館聚落都是工作的重點,其中會涉及到規劃、土地、資金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不同單位相互配合,所以需要一定周期。」
問題:是機遇還是包袱?民間藏家對開辦博物館意見不一
在《三年行動方案》中,民營博物館佔據了這100家博物館半數的份額。但記者在採訪了多位民間藏家後發現,雖然對於民營博物館已出臺相關扶持政策,但藏友們對於《三年行動方案》的意見並不統一。
在銀行系統工作的鄭州市民鄭福堂是一名資深藏友,因為工作的關係,一直從事著金融相關的收藏,開辦一個銀行博物館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在得知鄭州市出臺的《三年行動方案》後,鄭福堂表示,自己多年的夙願有望實現。「按照這個方案裡面的規定,行業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建設行業博物館,各區也能根據自身產業特色建設特色博物館,這一點正好可以跟我的情況結合起來。」在他的設想中,以金融業為主的鄭東新區,急需一家鄭州銀行博物館。現在看到政府大力扶持非國有博物館,他對自己的信心也更足了一些。
但是,也有一部分藏友對於開辦博物館持保守態度。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藏友表示,博物館運營是一個長期過程,非國有博物館的運營模式一直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雖說政府一直在加大扶持的力度,但如何與藏友的需求有效結合,才是關鍵。「雖然最近幾年民營博物館的數量越來越多,但其實各家的運營狀況都不樂觀。一些做得好民營博物館背後都有館主個人的產業支持,但大部分的藏友可能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這位藏友指出,扶持政策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要想維持運營,非國有博物館還得立足於自力更生,自己給自己「造血」才行。「國家的扶持只是鼓勵性質,也需要一個過程,若完全依賴扶持,肯定不可取,也更不現實。」「另外,還有一些藏友不願意開辦博物館的根本原因,確實是有一些私心,不太願意把自己的家底都漏出來。」這名藏友最後說道。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霍棠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