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慢就業現象:「慢就業」不能變為「懶就業」

2020-09-20 中人社傳媒

步入「金九銀十」,求職招聘又迎來一年中的旺季。當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時,有一小部分學生既不著急就業,也沒有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去遊學、支教或者創業考察等,慢慢考慮人生道路。這種做法被稱為「慢就業」。

據統計,我國越來越多90後,尤其是95後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邊是數量屢創新高的高校畢業生,一邊是受疫情影響調整招聘計劃的用人單位,壓力之下,2020年應屆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更加凸顯。據一項面向全國8.8萬名應屆畢業生進行的網絡調查顯示,8%的畢業生選擇「慢就業」。

「慢就業」雖然只是很小眾的一種選擇,但近年來輿論場上的熱議,說明它已經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社會現象。怎樣避免「慢就業」演變為「懶就業」「不就業」?疫情之下「慢就業」現象越發凸顯的背後折射出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1.「放慢步伐,只為更堅定前行」

很多人認為,畢業後趕緊找個工作是人生正道。但現在一些年輕人偏偏選擇背道而馳。湖南某理工科大學畢業的何偉(化名)就是其中一位。

何偉大學學的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大四的時候曾去一家火電廠實習。這段實習時光,他確定了自己不喜歡做本專業的工作,但對未來想走的路沒有完全想好。他不願意盲目地找一份在電廠的工作消磨自己的熱情和時間。於是,他選擇了在「慢就業」中尋找方向。

從小熱愛看書、喜歡清靜的何偉萌生了去學校當老師的念頭。他一邊準備著考取教師資格證,一邊去所在城市的教育培訓機構做兼職,增加對教師職業和對自我的認知。通過一年的準備,今年他成功被當地一所中學錄取,成了一名初中物理老師。

墨爾本大學管理會計專業研究生李容辰代表了部分認同「慢就業」的年輕人。他認為現在越來越多90後、95後選擇「慢就業」,體現了這個群體對選擇自我發展方向越來越強的責任感和更加審慎的態度。

「無論是選擇專業還是選擇工作,沒有對行業的充分了解,很難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我身邊不少人對自己曾經選擇的專業感到後悔。合理的『慢就業』是對自己負責。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賽道」,付出的努力才更有意義。」李容辰說。

相比國內,「慢就業」現象在西方很多國家並不顯得另類。在高中畢業大學前、大學在讀期間、大學畢業後,甚至在剛工作不久的一段時間裡,都有年輕人暫緩下一步的學業或者工作,花半年或一年時間,參加實習、做志願者或遊學等。這段時間被他們稱為「間隔年」(gap year)。

「間隔年」之後返回學校或者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可能對選擇的專業或工作更加有自信,態度更加積極。有國外研究表明,那些經歷過「間隔年」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成績普遍比沒有經歷過「間隔年」的學生要好。

「『慢就業』現象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多元擇業觀。他們對好工作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並願意為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承受壓力、付出努力。這是值得肯定的。他們『慢』下來,只為更堅定地前行。」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理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吳星辰說,「但是,作為成年人,要對自己負責,『慢就業』要建立在自食其力、自己能養活自己的基礎上。」

2.「慢」不是目的,關鍵要有意義

「慢就業」是一個中性詞。對於合理的「慢」,社會應當更加理解和包容,但對畢業生而言,「慢」不是目的,不能為了「慢」而「慢」。無論快與慢,年輕人儘快找準屬於自己的「賽道」才是關鍵。

雖然2021年才畢業,李容辰現在已經開始忙著投簡歷找工作了。對於他這樣決定畢業後回國工作的留學生,要考慮國內很多企業「只招收應屆畢業生」的硬性要求。「而且我在本科期間對研究生專業和工作的規劃都比較清晰,也就沒有『慢就業』的必要了。」李容辰告訴記者。

畢業於北京某大學外交學專業的於小文(化名)坦言,一些畢業生選擇「慢就業」是無奈之舉。有些同學當年選擇專業就是「父母之言」,並不是出於自己的興趣,畢業後不想從事相關工作;有些同學選擇的專業跟市場需求不匹配,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還有些同學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敗下陣來,被迫選擇「慢就業」。今年,當畢業遇上疫情,加入「慢就業族」的畢業生可能會更多。

如果不得已而選擇「慢就業」,該如何「慢」出意義?「『慢就業』的時間因人而異,最好不要超過一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明確的規劃,不能因為學習或工作壓力的消失就漫無目的,演變成了度假,更不能成為渾渾噩噩的『啃老族』。應該牢記,這段時間是個『探路』的過程,要作出嚴肅、慎重的決定。」李容辰說。

北京一家物流公司的招聘負責人表示,對於「慢就業」的學生,公司看重的是這段時間他到底做了什麼。如果只是無所事事、遊手好閒,這會讓人懷疑該學生的責任心和進取心。「慢」下來,是為了讓自己步伐更堅定、更有競爭力。合情合理的「慢」,才能讓人信服。

3.學校和社會需要「快思考」

對於高校畢業生來說,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是他們的心願。「慢就業」的目的是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慢就業」現象的背後,不僅僅是青年擇業觀的改變,也反映出諸多值得關注的問題。

「學校設置職業規劃課程,幫助學生明確職業興趣、充分認知自我;對於就業方向不明朗的專業,學校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更加匹配;企事業單位給予高校學生更多實習交流、了解行業的機會;家長更加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這些都是青年學子們真切的願望。

畢業求職,對於青年學子來說是一個特殊的階段。全國上下、各地各部門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所下的功夫不可謂不大。「高校畢業生就業事關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慢就業』鞭策社會各界進行『快思考』。」湖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方衛兵說,讓畢業生更好地實現職業理想,除了學生自身努力,還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助力。

方衛兵表示,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技能指導,同時注重畢業生跟蹤調研,特別要關注「慢就業」畢業生,了解未就業情況及原因,及時提供心理諮詢與就業指導;社會要多為高校學生提供接觸行業、接觸社會的機會;家長既要尊重子女,又要及時糾正其錯誤觀念,鼓勵子女勇敢面對挑戰、開啟職業生涯。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聚焦「慢就業」現象:「慢就業」不能變為「懶就業」
    「慢就業」不能變為「懶就業」【聚焦·「慢就業」現象】步入「金九銀十」,求職招聘又迎來一年中的旺季。當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時,有一小部分學生既不著急就業,也沒有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去遊學、支教或者創業考察等,慢慢考慮人生道路。這種做法被稱為「慢就業」。
  • 「慢就業」不能變為「懶就業」
    ·「慢就業」現象】 步入「金九銀十」,求職招聘又迎來一年中的旺季。「慢就業」雖然只是很小眾的一種選擇,但近年來輿論場上的熱議,說明它已經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社會現象。怎樣避免「慢就業」演變為「懶就業」「不就業」?疫情之下「慢就業」現象越發凸顯的背後折射出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 警惕「慢就業」淪為「懶就業」
    當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時,有一小部分學生既不著急就業,也沒有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去遊學、支教或者創業考察等,慢慢考慮人生道路。這種做法被稱為「慢就業」。我國越來越多90後,尤其是95後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所謂的「慢就業」,就是畢業後不著急找工作。應該說,「慢就業」是一個中性詞。
  • 「慢就業」莫成「懶就業」
    張立美據統計,我國越來越多90後,尤其是95後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邊是數量屢創新高的高校畢業生,一邊是受疫情影響調整招聘計劃的用人單位,壓力之下,2020年應屆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更加凸顯。大學畢業生直接選擇就業還是選擇「慢就業」,都是個人的選擇,我們應當予以尊重。
  • 慢就業,畢業生「拖得起」?
    來源:半月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不少畢業生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採取慢就業的方式,對就業持觀望態度。他們為何作出這樣的選擇?1就業心態「慢下來」?防疫期間,就業難讓原本抱著「換工作如換衣服」心態的年輕人不再隨心所欲。「鐵飯碗」崗位也成了畢業生的優先選項。
  • 「羊晚快評」對「慢就業」應寬容以待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邊是數量創新高的高校畢業生,一邊是受疫情影響調整招聘計劃的用人單位,壓力之下,2020年應屆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更加凸顯。有調查顯示,8%的畢業生選擇「慢就業」。雖然,這只是很小眾的一種選擇,但近年來輿論場上的熱議,說明它已經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社會現象。
  • 高校通過線上模擬、精英講堂等活動推動大慶大學生就業應聘要成功 懶就業慢就業要不得
    做好「六穩」、落實「六保」、就業居首位。而實現穩就業,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至關重要。記者獲悉,近期,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東北石油大學紛紛通過線上模擬面試實操訓練營活動、精英講堂及招聘活動,推動大學生更好更快地實現就業。面試煩惱你也有嗎?
  • 畢業生「慢就業」三大難點需破解 克服「懶、等、怕」
    高校畢業生就業事關社會民生。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當前,畢業生充分就業面臨不少困難,「慢就業」現象更值得關注。  供需關係「僧多粥少」競爭更激烈  ● 「與往年相比,來我校招聘的中小企業減少了近三成。
  • 懶就業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懶就業?
    配圖懶就業是什麼意思懶就業這個詞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就字面意思而言就是懶惰,懶得找工作。其實懶就業再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成是慢就業。有一些長輩會認為慢就業就是不務正業,我想未必都是。如果對慢就業加以細分,就會發現慢就業也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積極的慢就業,有自己的未來規劃和就業計劃,只不過是選擇一個時段放慢就業腳步,暫時的慢,是為了今後的快;而第二類則是消極的慢就業,其實就是懶就業。這類同學往往屈從於就業壓力,或者是高不成、低不就,要麼就是有啃老的資本而放棄尋找工作。
  • 俞洪敏老師評價大學生慢就業,如果是你你怎麼看?
    媒體稱現在大學生有「慢就業」現象,大學生畢業後沒有立馬找工作,讓自己暫時處於待定狀態。如果是你,你會選擇緩衝謹慎就業?還是立馬找工作?從這個數據不難看出大學生畢業後在半年後就業的人數佔了很大的比例。那麼這種「慢就業」是如何產生的?真的是讓自己處於待定狀態?期待更好的工作出現?老王不這麼認為。大學是人生在象牙塔裡學習的最後階段,除非你繼續往上考或者出國。他也是你出了校門進部門的重要階段。當人在經歷一段時間死板的生活與學習後,想要做的是放鬆自己,大學四年,那些個框框拘束了四年,畢業後我可以放鬆下自己麼?
  • 如何看待大學生「慢就業」
    【給定材料】應屆畢業生認為,「慢就業」的大學生一般面臨的生活壓力不大,父母的觀念比較開明,不會因為孩子不工作而焦慮,而且會支持孩子進修、遊學、考察就業市場或者暫時放鬆。「從主觀方面看,有些學生很有能力,不怕找不到工作,也有大學生不工作是因為怕累、怕承擔責任」。調查顯示,沒提前規劃好未來(62.4%)是大學生選擇「慢就業」的最常見原因。
  • 「慢就業」可以理解但不宜縱容
    雖然2016年畢業季已經遠去,但仍有一些畢業生不著急就業,而是選擇旅遊、在家陪父母以及繼續等待機會自主創業等。如今,大學畢業生的「慢就業」現象日益突出,也更加引發社會關注。(12月14日中新網)  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發現,最近5年,畢業半年後仍未就業的大學生比例逐漸增長,「慢就業」現象越來越突出。某網絡平臺今年7月發布的一份畢業季大數據報告顯示,52%的95後選擇找一份穩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選擇迴避就業。
  • 「不就業」「慢就業」人數增多
    2019屆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近日落幕。記者從市教委獲悉,2019年上海高校畢業生總量為17.56萬,上海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與往年相比基本持平,2019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整體平穩。不過,上海高校畢業生「不就業」、「慢就業」的人數增多。
  • 「慢就業」:大學畢業生的新選擇
    「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標題再次登上新聞報端,就業形勢仿佛異常嚴峻。與此同時,一種新的就業現象也悄然出現,他們畢業後不著急找工作,而是選擇暫時旅遊、支教、在家陪伴服務或者創業、兼職,慢慢考慮人生道路。他們被稱為「慢就業一族」。   10月,《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新華社等媒體對「慢就業」的報導,把這個存在於部分高校畢業生的現象推上風口浪尖。
  • 大學生畢業不找工作,真的是因為就業難?父母和老師應該怎麼辦
    「慢就業」說的是一些大學生在畢業後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學習深造,而是在家裡等待就業,慢慢規劃未來道路的現象。根據資料顯示,越來越多的「90後」大學生已經告別傳統的「畢業即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
  • 廣東公務員申論模擬題:如何看待大學生「慢就業」
    【給定材料】應屆畢業生認為,「慢就業」的大學生一般面臨的生活壓力不大,父母的觀念比較開明,不會因為孩子不工作而焦慮,而且會支持孩子進修、遊學、考察就業市場或者暫時放鬆。「從主觀方面看,有些學生很有能力,不怕找不到工作,也有大學生不工作是因為怕累、怕承擔責任」。
  • 95後慢就業成常態,高等教育該不該擔責?
    慢就業促成原因:家庭經濟條件相比提升大學生少了緊迫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家庭經濟條件有明顯提升,大部分大學生畢業生都可以不急於尋找工作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適應從學校步入社會這一個艱難的過渡期。慢就業促成原因:專業技能不足眼 高手低
  • 來論|對待「慢就業」,需包容更需疏導
    據統計,我國越來越多90後,尤其是95後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邊是數量屢創新高的高校畢業生,一邊是受疫情影響調整招聘計劃的用人單位,壓力之下,2020年應屆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更加凸顯。時下,有一小部分大學畢業生既不著急就業,也沒有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去遊學、支教或者創業考察等,慢慢考慮人生道路。
  • 工人日報:高校畢業生選擇「慢就業」傳遞出哪些信號
    新產業發展對青年勞動力供給提出新要求,青年人自身的擇業觀念也呈現出新變化,部分青年的就業意願有減弱趨勢,而創新創業的青年群體在不斷擴大,選擇「慢就業」的人數也在增加。 不言而喻,導致「慢就業」的原因很多,既有就業形勢和就業結構的影響,也有青年一代就業觀念的變化。這種「慢」可能是自主型追求更好的「慢」,也可能是被動型漫不經心的「慢」。
  • 2018考研英語翻譯每日一句:慢就業
    本期主題【慢就業】   With the job market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every year, a growing number of fresh university gradu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