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金九銀十」,求職招聘又迎來一年中的旺季。當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時,有一小部分學生既不著急就業,也沒有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去遊學、支教或者創業考察等,慢慢考慮人生道路。這種做法被稱為「慢就業」。
據統計,我國越來越多90後,尤其是95後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邊是數量屢創新高的高校畢業生,一邊是受疫情影響調整招聘計劃的用人單位,壓力之下,2020年應屆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更加凸顯。據一項面向全國8.8萬名應屆畢業生進行的網絡調查顯示,8%的畢業生選擇「慢就業」。
「慢就業」雖然只是很小眾的一種選擇,但近年來輿論場上的熱議,說明它已經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社會現象。怎樣避免「慢就業」演變為「懶就業」「不就業」?疫情之下「慢就業」現象越發凸顯的背後折射出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1.「放慢步伐,只為更堅定前行」
很多人認為,畢業後趕緊找個工作是人生正道。但現在一些年輕人偏偏選擇背道而馳。湖南某理工科大學畢業的何偉(化名)就是其中一位。
何偉大學學的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大四的時候曾去一家火電廠實習。這段實習時光,他確定了自己不喜歡做本專業的工作,但對未來想走的路沒有完全想好。他不願意盲目地找一份在電廠的工作消磨自己的熱情和時間。於是,他選擇了在「慢就業」中尋找方向。
從小熱愛看書、喜歡清靜的何偉萌生了去學校當老師的念頭。他一邊準備著考取教師資格證,一邊去所在城市的教育培訓機構做兼職,增加對教師職業和對自我的認知。通過一年的準備,今年他成功被當地一所中學錄取,成了一名初中物理老師。
墨爾本大學管理會計專業研究生李容辰代表了部分認同「慢就業」的年輕人。他認為現在越來越多90後、95後選擇「慢就業」,體現了這個群體對選擇自我發展方向越來越強的責任感和更加審慎的態度。
「無論是選擇專業還是選擇工作,沒有對行業的充分了解,很難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我身邊不少人對自己曾經選擇的專業感到後悔。合理的『慢就業』是對自己負責。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賽道」,付出的努力才更有意義。」李容辰說。
相比國內,「慢就業」現象在西方很多國家並不顯得另類。在高中畢業大學前、大學在讀期間、大學畢業後,甚至在剛工作不久的一段時間裡,都有年輕人暫緩下一步的學業或者工作,花半年或一年時間,參加實習、做志願者或遊學等。這段時間被他們稱為「間隔年」(gap year)。
「間隔年」之後返回學校或者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可能對選擇的專業或工作更加有自信,態度更加積極。有國外研究表明,那些經歷過「間隔年」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成績普遍比沒有經歷過「間隔年」的學生要好。
「『慢就業』現象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多元擇業觀。他們對好工作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並願意為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承受壓力、付出努力。這是值得肯定的。他們『慢』下來,只為更堅定地前行。」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理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吳星辰說,「但是,作為成年人,要對自己負責,『慢就業』要建立在自食其力、自己能養活自己的基礎上。」
2.「慢」不是目的,關鍵要有意義
「慢就業」是一個中性詞。對於合理的「慢」,社會應當更加理解和包容,但對畢業生而言,「慢」不是目的,不能為了「慢」而「慢」。無論快與慢,年輕人儘快找準屬於自己的「賽道」才是關鍵。
雖然2021年才畢業,李容辰現在已經開始忙著投簡歷找工作了。對於他這樣決定畢業後回國工作的留學生,要考慮國內很多企業「只招收應屆畢業生」的硬性要求。「而且我在本科期間對研究生專業和工作的規劃都比較清晰,也就沒有『慢就業』的必要了。」李容辰告訴記者。
畢業於北京某大學外交學專業的於小文(化名)坦言,一些畢業生選擇「慢就業」是無奈之舉。有些同學當年選擇專業就是「父母之言」,並不是出於自己的興趣,畢業後不想從事相關工作;有些同學選擇的專業跟市場需求不匹配,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還有些同學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敗下陣來,被迫選擇「慢就業」。今年,當畢業遇上疫情,加入「慢就業族」的畢業生可能會更多。
如果不得已而選擇「慢就業」,該如何「慢」出意義?「『慢就業』的時間因人而異,最好不要超過一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明確的規劃,不能因為學習或工作壓力的消失就漫無目的,演變成了度假,更不能成為渾渾噩噩的『啃老族』。應該牢記,這段時間是個『探路』的過程,要作出嚴肅、慎重的決定。」李容辰說。
北京一家物流公司的招聘負責人表示,對於「慢就業」的學生,公司看重的是這段時間他到底做了什麼。如果只是無所事事、遊手好閒,這會讓人懷疑該學生的責任心和進取心。「慢」下來,是為了讓自己步伐更堅定、更有競爭力。合情合理的「慢」,才能讓人信服。
3.學校和社會需要「快思考」
對於高校畢業生來說,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是他們的心願。「慢就業」的目的是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慢就業」現象的背後,不僅僅是青年擇業觀的改變,也反映出諸多值得關注的問題。
「學校設置職業規劃課程,幫助學生明確職業興趣、充分認知自我;對於就業方向不明朗的專業,學校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更加匹配;企事業單位給予高校學生更多實習交流、了解行業的機會;家長更加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這些都是青年學子們真切的願望。
畢業求職,對於青年學子來說是一個特殊的階段。全國上下、各地各部門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所下的功夫不可謂不大。「高校畢業生就業事關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慢就業』鞭策社會各界進行『快思考』。」湖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方衛兵說,讓畢業生更好地實現職業理想,除了學生自身努力,還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助力。
方衛兵表示,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技能指導,同時注重畢業生跟蹤調研,特別要關注「慢就業」畢業生,了解未就業情況及原因,及時提供心理諮詢與就業指導;社會要多為高校學生提供接觸行業、接觸社會的機會;家長既要尊重子女,又要及時糾正其錯誤觀念,鼓勵子女勇敢面對挑戰、開啟職業生涯。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