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研究生命科學?來看這位北大男神獨特的「科學品味」

2021-02-15 北京大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當選院士結果公布。北京大學7人當選,為全國高校第一。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高原寧教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湯超教授、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張繼平教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錦教授、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彭練矛教授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王俊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管醫學研究所董爾丹研究員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至此,北京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8人

大師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讀書。一代代北大人為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北大官微邀您走近新晉院士的故事,與北大風骨、家國情懷、科學精神相逢。

  

在2019年11月舉行的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40周年大會閉幕式上,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湯超教授在發言結尾拋出幾個引人深思的看似「無解」的問題。這是生命科學領域最前沿的問題之一,也是湯超從事交叉學科研究以來探索的主要方向。

湯超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非線性科學、複雜系統、物理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領域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其中有不少已被寫入教科書。他是同學們心中的「科學男神」,以獨特的「科學品味」,致力於用物理學思想方法研究生物問題,探索生命系統中的定量規律和設計原理。

湯超接受北大電視臺採訪,暢談心中的中國夢、北大夢

我們一起走近

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

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

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

湯超教授

感受同學們心中這位北大「男神」的

獨特科學品味

中學時,他最喜歡物理,進中科大物理系是他的夢想。但高考那年中科大和北大的物理系在江西都不招生,湯超進入了力學系。出於對物理的熱愛,大學時他自學了不少物理,並常去旁聽物理系的課。

上世紀80年代,李政道發起CUSPEA項目,圓了湯超的「物理夢」。該計劃由中美雙方聯合通過專門的招生途徑,每年選送百名左右國內大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湯超作為考取CUSPEA項目的首批留學生來到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統計物理學。

湯超的導師、統計物理大師卡達諾夫對他影響頗深。「經常是聊著聊著天,研究方向就有了。」芝大的那種討論式的科研和教學氛圍、超越學科界限注重科學問題的思維方式、認真嚴謹深入的研究作風,不僅為湯超打下了紮實的物理學基礎,也培養了他敏銳的「科學嗅覺」和思辨能力,形成了他日後的學術風格。

很快,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後的湯超就在自組織臨界性問題——一個自己在研究生階段就十分感興趣的方向上——做出了出色的成果,在學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1991年,湯超任職於NEC普林斯頓研究所。這裡沒有研究限制,有的是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利用這個機會,湯超開始探索新的領域。他敏銳地感覺到大自然中最複雜的生命現象可以提供新的「素材」。湯超開始接觸生物學問題,「覺得特別好玩兒」

在他看來,生命科學有很多有待探索的領域,但是有點「摸不著頭腦」。於是,他開始參加各類的組會、看生物文獻,度過了「苦樂參半」的半年,樂在享受探索的過程,但苦於「找不到研究題目」。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一次關於蛋白質摺疊的學術報告會上,主講人是史丹福大學一位研究超導物理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從物理轉向生物。「豁然開朗,」湯超意識到,「是不是可以用統計物理方法來研究蛋白質摺疊問題呢?」自己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第一個選題就這樣不經意間找到了——這個問題也引導湯超日後提出新的概念,即蛋白質結構可設計性概念

「生命現象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可以催生新的物理、數學、計算機科學等。」蛋白質摺疊的研究開啟了湯超交叉學科研究的航程。他嘗試著用物理學的思維和方法解決更多生命科學領域的問題,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2005年起,湯超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任教。這裡既有最優秀的生物學家,也能接觸到最前沿的生物學課題。湯超參與到招聘、科研、教學、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幫助UCSF建立系統生物學研究方向。

六年後,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湯超突然決定回國。當時,中國的交叉學科無論從理念上,還是科研環境上都和國外有不小差距。

「改革開放、出國留學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也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命運。現在,是我能為推動國家科研發展出力的時候了。」

在湯超看來,國內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國民經濟、國家實力和國家科研投入都比以前增強了很多。其實,90年代開始,湯超就經常往返於美國和國內,到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講課,參加學術會議

1999年,湯超受李政道委託開始籌建定量生物學中心的前身——理論生物學中心。最初每年回來兩三個月,直到2011年,他舉家回國。回國後他全職擔任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大)學術委員會主任。

「今天的生物學中,原理、公式、數學方程多了,但是將來更可能會出現新的『生命的數學語言』,新的『生命的物理』。如果堅持打破學科界限來研究生命現象,影響將是巨大的。」

湯超帶領團隊,利用北京大學的多學科優勢,集中數學、物理、化學、工學、生物和信息科學的研究力量,開展並推動定量系統生物學研究取得一系列進展

湯超課題組把非線性動力學概念用在生物調控網絡上,提出了生物系統魯棒性的理論解釋,並為細胞周期、細胞命運決定、幹細胞重編程等生物問題提供了新的定量的視角。他們還用統計物理的思想方法研究生物網絡拓撲結構和功能的關係,找出了其中具有普適性的設計原理。

李政道先生2002年與理論生物學中心部分成員合影

理論生物學中心的發展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讚譽,不僅被評為第一批教育部創新研究團隊,還成為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支持的首個「交叉學科」創新研究群體2008年,又得到北京市重點學科建設對於交叉學科的支持

「兩個小孩一個初中一個高中,回國對他倆來說犧牲很大,但他們還是跟我回來了。妻子除了覺得北京的空氣有些差以外,沒有其他怨言了。」家人的支持更讓湯超全身心投身於國內交叉學科的建設。

湯超把導師卡達諾夫既自由寬鬆又嚴謹深入的培養理念「複製」到定量生物學中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學生培養、科研人才管理與招生等各個方面。

他多次用「科學品味」形容對學生的要求。「科學品味是對科學問題的敏感性,知道如何提出一個好的科學問題。」在他看來,自由寬鬆的氛圍還有助於孕育思辨精神、對科研的熱情,這些與知識技能同等重要。

湯超全職回北大後,培養的第一批博士生

「每周固定討論一篇別人的文章,大家一起評價這個研究做得對不對,解決了哪些問題,有沒有意思,這些都是提高科研品味的過程。」

兩個研究中心為創新型跨學科人才成長提供了「寬鬆優質的土壤」。不去計較文章發表,採取五年一次的評估制。在湯超看來,這樣的制度可以讓大家靜下心來思考一些長遠的、有意義的工作。

沒有專業限定,沒有年齡限制,也沒有考試……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看似「自由放任」的招生模式實則嚴格苛刻。沒有專業限定,是希望將學生招收背景擴大到生命科學之外;沒有年齡限制,不局限於應屆本科生,更利於發現更多有經驗的人才;沒有考試,則意味著新的評價模式——學生有很多PI面試,需要回答涉及面極廣的問題——這樣對學生素質有更準確的了解和把控「希望把學生從考試中解放出來,培養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湯超和實驗室的同學們在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年會上

這幾年,擔任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的湯超,更是將自己的理念擴展到更廣的領域。研究院10個中心涵蓋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工學等學科的眾多交叉研究領域,聚集了一大批學科帶頭人和年輕學術骨幹,在開展各項前沿問題研究與科學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研究進展。

研究院各中心每年均有大量研究成果發表在各類學術期刊。各中心先後承擔「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等數百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

「實現真正的學科交叉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湯超的探索之路從未停歇,「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學科概念更加淡化,各個學科徹底打通,溝通更加通暢,甚至不需要設立交叉學院這樣的機構。」

到那時,「什麼是生命的數學語言」「什麼是生命的物理」或許就「不是問題」了。

湯超,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講席教授,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大)學術委員會主任。

湯超教授在統計物理、非線性科學、複雜系統、物理生物學等領域開展了許多開創性工作,近年來著力用物理學思想及方法研究生物問題,探索生命系統中的定量規律和設計原理。

2019年11月22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採訪:韓芳、陳仕玥、王巖、吳錚、王鵬、劉其源

文字:王巖

攝影:王天天

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視頻:北大電視臺、趙旦

排版:筱羽

責編:昭花花

相關焦點

  • 海外歸來,物理學家研究生命科學?他是北大2019新晉中科院院士!
    他是同學們心中的「科學男神」,以獨特的「科學品味」,致力於用物理學思想方法研究生物問題,探索生命系統中的定量規律和設計原理。我們一起走近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湯超教授,感受同學們心中這位北大「男神」的 獨特科學品味!
  • 這位偉大科學思想家和物理學家去世了,3大原因讓我們欽佩不已!
    北京時間3月14日,據英國媒體報導,現代最偉大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如何評價史蒂芬霍金的一生,價值兄認為,來看看他的人生坎坷遭遇和所取得成就,就讓我們由衷的欽佩了。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VS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選哪個?
    生命科學是目前國際上發展最迅速、最熱門的學科之一,美國的科研隊伍中有50%都在研究生命科學。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政府對於生命科學的投入都非常多。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每年都會為我國的生命科學領域輸送大量高素質的本科畢業生,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兩所學校的生物學都達到了A+水平,國內領先。1. 學院方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為清華大學生物系,1952年被併入北大,1984年復系,2009年更名為生命科學學院。全院教研系列、教學系列和研究系列教職工共有90人。
  • 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大方面)招生簡章
    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http://www.aais.pku.edu.cn/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招生網:http://cls.pku.edu.cn/recruitment/1. 不限於生物學及醫學相關專業。
  • 科學頑童費曼:愛因斯坦之後最「好玩」的理論物理學家
    理察.費曼(來源:wikipedia)理察·費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受愛戴、最卓越、最具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的名字之於量子電動力學,就像愛因斯坦的名字之於相對論、霍金的名字之於黑洞理論般如雷貫耳
  • 他是中國最帥「科學男神」,31歲當上北大教授,他就是魏坤琳
    他是眾多女生心目中的「科學男神」,18歲獨自遠赴美國讀書,31歲當上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及如何控制運動,他就是有著最強大腦「科學判官」之稱的魏坤琳。小學時候一直是班裡學霸級的存在,不僅成績名列前茅,還特別喜歡讀書,尤其喜歡一個人躲在房間裡研究一些腦力遊戲,特別喜歡看《思維導圖》和《最強大腦》這兩本書。通過對書中知識的學以致用,也培養了他極強的思維腦力和學習天賦。18歲時去到美國留學,每天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力做研究,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他在2004年取得了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碩士學位。
  • 如何從0到1完成生命科學研究
    本文作者 Tadpole | 公眾號 biokiwi本文關鍵詞 生命科學 科學研究 課題設計 顧名思義,生命科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生命的科學。但如何從0到1完成一項生命科學研究呢?上文中提到的「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是在個體和種群的尺度上進行生命科學研究,隨著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和技術的發展,更大或更小尺度的研究得以開展。
  • 科學到底有沒有用?這位當代中國最重要的高能物理學家這麼問
    2018年11月14日下午,高能所主樓的階梯會議室裡卻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高能物理學家和記者。座位不夠,不少人擠在後門口的走道上。向普通大眾講解這件事情不太容易,王貽芳只好再打一個比方:中微子是在1956年被發現的,此後物理學家繼續研究其性質,相關成果又誕生了3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實際上,物理學家關心的根本問題並不是新粒子,而是各種現象(包括新粒子)背後的物理規律。
  • 易家學派:為什麼科學史上物理學家地位最高,其他領域很少被提?
    牛頓歐洲近代科學的始祖笛卡爾,曾經將形上學比作樹根,將物理學比作樹幹,將其他分門別類的科學比作樹枝,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現代物理學很大意義上講,是在笛卡爾的哲學體系下建立和展開的物理學是一種自然科學,注重於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物理學是關於大自然規律的知識;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探索分析大自然所發生的現象,以了解其規則。如果要評選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可以坐穩前兩位,而且他們二位之後還有麥克斯韋、伽利略、特斯拉等物理學家可以穩居在前十名之內。
  • 重新定義生命?理論物理學家如何幫助發現外星生命
    然而理論物理學家可能有更好的方法。薩拉·沃克(Sara Walker)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天體生物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在專題討論會上一群外星專家思考了地球之外生命的可能性以及生命本身本質說:當我想到尋找生命的時候,我並不是真的在尋找行星上的細胞或大氣中的分子。
  • 科學有盡頭嗎?我國培養的3位頂級物理學家,為何都突然自殺而死
    二十世紀西班牙舉足輕重的哲學家烏納穆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是埋葬形形色色褪了的思想的墳場。"也許每個人對這句話內裡蘊藏的含義都有不同的理解,但事實上科學的世界裡確實隱藏了太多的悲歡合散的情緒。就如奠定熱力學、統計力學基礎的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玻爾茲曼那樣有許許多多的天才在面對智慧與無能縱橫交錯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平凡如我們卻無法理解。難道促使他們放棄生命的緣由真的是因為他們窺探到了神秘的科學盡頭嗎?
  • 生物科學:探索生命的奧秘
    生物科學(也被稱為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從本質上說,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生物科學與我們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目前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很大程度上將依賴於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 評施一公「大師」忽悠「生命科學」
    近日,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做大師狀要給生命科學發展指一條明路
  • 科學的終點是神學?那些偉大的物理學家,為何最終都走向神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最近,網絡上一篇標題為「為什麼愛因斯坦、牛頓這些偉大的物理學家,晚年都轉向去研究神學?」的文章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科學與神學,這顯然是兩個對立的領域。科學表現的是客觀、邏輯,神學則是主觀、想像,這兩個方面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可是又是為什麼讓這些堅定科學真理的偉大物理學家走向了科學的對立面呢?說到從科學走向神學,世界上有將近200位大牛級的科學家都走上了這條路。這就包括被我們一直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物理學家的牛頓和愛因斯坦。
  • 這位從泉州大山走出的科學家拿下全球科學大獎!
    而這一次,「突破獎」的生命科學獎頒給了她。莊小威的獲獎理由是:開發出超越光學顯微鏡的空間解析度基本限制的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以發現細胞中的隱藏結構。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1999年考入北京大學,200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3年進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工作。2018年秋前往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 專業解讀|日本生命科學專業「藏」著哪些研究領域?
    日本大學的專業眾多,其中生命科學專業也是留學生們的熱門選項。不過國內的同學們可能會有些擔心,日本學生學的生命科學和國內所涉及的知識點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日本的生命科學是怎樣的一門學科。生命科學是一門從綜合角度研究生命的學問,包括思考如何在現實社會中正確運用生物學知識,生命科學的發展對我們的社會生活將會產生什麼影響等。例如,農學、生物工程學、理學、醫學、藥學等領域都在進行與生物和生命相關的研究,但生命科學是在「生命」這一大範圍內進行全面的研究。因此,根據大學和研究室的不同,研究的專業領域可能完全不一樣。
  • 教育學的邊界與教育科學的未來——走向獨特且獨立的「教育科學」
    就「學科邊界」的劃分依據來看,存在研究任務、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假設等多種可能,它們以各自方式將諸學科區分開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的學科世界是整體性的,哲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相互之間無明顯區隔。在以往,哲學和科學原本是一回事,哲學即科學。在柏拉圖那裡,philosophos愛的、追求的是episteme。
  • 南京腦觀象臺揭牌儀式暨江北新區腦科學高端論壇在寧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院長、「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首席科學家程和平向參會嘉賓詳細介紹了該計劃的實施背景和願景目標。在江北新區腦科學高端論壇環節,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蒲慕明院士、靈譯腦科技(上海)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錢卓教授等7位腦科學領域重量級專家學者分別發表了學術演講並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 「詩與真」:歌德的科學研究
    儘管按照當下的標準,「歌德式的科學研究」大多只能歸於浪漫派的想像,甚至被打入「另類」,但在科學史家眼裡,這種另類的研究卻具有無可爭辯的價值和意義。歌德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研究肇始於1780年。儘管如此,他早年(1774年~1775年)在拉瓦特指導下嘗試的「面相學」研究,為他日後的自然研究活動打下了基礎。他起初研究的是比較解剖學,重點是骨學。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報導長非編碼RNA的高通量功能性篩選...
    基因的功能探索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永恆主題。近幾年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組編輯技術讓直接在高等生物體內進行基因的功能篩選成為可能(Shalem, et al. Science 2014; Wang, et al. Science 2014; Koike-Yusa,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