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剛走出電梯就聽到隔壁的高先生在咒罵自己的子女,兩個孩子的哭聲此起彼伏,中間夾雜著「爸爸別打了,我錯了」的求饒聲,然而高先生的怒火卻並未減少。中間高太太的聲音或多或少出現過幾句,但最終還是煙消雲散,消失在高先生的吼叫聲中。
我默默給物業打了個電話,讓對方上門勸一下,這已經是本周第三次了。
對於高先生一家,我了解不多,只曉得是80後夫婦,家裡兒女雙全,看上去令人羨慕。但只有我這位老鄰居知道這家人的相處模式,並堅定地認為他們家遲早要散,只因為高先生的性格非常暴躁,三五不時就能聽到打罵孩子的聲音,連物業都不願意管了。
偏偏這家的高太太性格柔弱,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具備發言權,只能看著老公打孩子。偶爾出手阻攔,只會被推開,神奇的是,高先生從來不打太太,只針對兩個孩子。
後來聊天得知,高先生的成長環境更加惡劣,聽說他父母當年的手段放到如今是要坐牢的,因此,他有一種「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頑固理念,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卻沒想過情緒失控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以下傷害可能毀掉娃一生。
早先就有育兒專家說過,參與家庭暴力的人大多有過被家暴的歷史,對弱者施暴,恰好是因為他覺得暴利是被允許的,而教會他這一理念的大多是老一輩。
這句話在高先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他的所作所為全部是來自童年的創傷。正如他從不對妻子施暴,是因為父母從小就教育他不可以欺負自己的配偶,同樣的,情緒失控後對子女非打即罵也是源於從小接受的教育。
都說家庭暴力一脈相承,即使高先生的子女不會成為施暴者,怕也會被暴力影響一生。起碼連著名女演員陳喬恩就是如此,已經功成名就後,聽到母親的名字還會恐懼的回頭。
老實講,情緒容易失控的家長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因為把握不準父母的情緒,孩子時時刻刻都活在不安之中,無法信任父母,甚至不認為家庭是避風港。
以我身邊姐妹為例,她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爭吵之中,導致她青春期非常沉默,長大後又非常叛逆,如今工作後更是斷了跟原生家庭的聯繫,不到過年不回家成了常態,時刻想著逃離。這就是因為父母帶給孩子的童年後遺症。
最後,你有沒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呢?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