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導向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三、超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治理的局限

  「國家治理成效是政治制度優劣的試金石。當今世界仍然二分為『資』『社』兩大方陣,角逐較力、你追我趕。究竟何種制度更勝一籌,其他任何標準恐皆難讓人信服,惟有國家治理實績才有最終的說服力。」10](P109)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是我國國家治理取得實績,並超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治理的關鍵因素。

  (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治理無法協調自由與平等的價值衝突

  歐洲文藝復興的最大貢獻就是把人從宗教道德規範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通過理性的價值工具,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旗幟,重新發現個人的價值與幸福。追求自由與平等,是西方文藝復興的核心價值,也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兩大口號。資產階級思想家認為,自由是現代國家存在的先決條件。盧梭強調:「取消了自己意志的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為的一切道德性。」[11](P16)湯因比甚至指出:「沒有一種最低限度的自由,人就無法生存,這正如沒有最低限度的安全、正義和食物,人便不能生存一樣。」[12](P280)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的理論核心之一,就是要實現權利的平等,才能實現個人的幸福。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不僅是追求自由的歷史,也是追求平等的歷史。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成為國家治理的基本原則,人與人形式上是平等的。

  自由與平等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治理的兩大價值支柱。在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那裡,人在自然狀態下,是天然自由、平等的,自由與平等是人的自然權利,二者同等重要。自由與平等作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等級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是資產階級共同利益和共同權利的表達。然而,自由和平等本身是一對悖論,絕對的自由意味著沒有平等,絕對的平等則意味著沒有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後,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追求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干預市場,把政府定位為「守夜人」的角色,認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自由競爭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但也逐漸導致企業兼併,出現行業壟斷,導致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其結果是引發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促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反思政府在實現平等方面的不足,凱恩斯主義事實上是平等價值通過國家的幹預得以某種程度的回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福利體系的完善是對平等理念的再次強化,但隨後發生的經濟「滯漲」又讓新自由主義思想成為主流。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標誌著新自由主義右翼主張的破產,西方國家開始加強對金融的監管。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競爭和發展,但如果不加以限制,也會導致社會的不平等。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產品相對過剩,也即因為貧富差距導致消費不足。正是基於自由與平等的內在矛盾及其在實踐中的衝突,學者對平等與自由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

  然而,直到今天,資本主義國家仍然沒有解決自由與平等的矛盾衝突。根本原因在於,它們倡導的自由與平等其虛偽性和局限性。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無法真正解決自由與平等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與平等是以抽象的人性論為基礎的,其對人性的把握不具有科學性。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與平等的立論基礎是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個人利益,追求個人幸福,實質上是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統治服務的。片面追求個人利益,強調自由競爭,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本性,必然使人異化,把人變成資本和金錢的奴隸,使人從神的控制中解放出來後又受到金錢的控制,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實現,從而使其倡導的自由與平等最終流於形式。從自由與平等的關係看,自由追求多元,反對權威,而平等往往是弱者發出的呼喚,要求平等的主體之間並無平等可言。平等只能依靠一種超越平等主體的權威力量才能求得,這種權威力量在現代社會只能是國家。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機器掌握在資產階級手裡,最終只可能為資產階級服務,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無法實現真正的平等和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的平等和自由,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無法解決實質上的不平等、不自由的問題。貧富差距過大導致弱勢群體消費能力不足,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深層原因。

  (二)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成功實現自由與平等的和諧

  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與平等理念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認識之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生產關係的條件看待自由和平等的觀念,強調兩者歷來是具體的、相對的、階級的和歷史的。不存在抽象的永恆自由平等,自由平等的道德價值追求不是先念的,它的性質和內容由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即經濟基礎決定。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強調「只有當現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於自身,並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係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並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13](P46)。

  馬克思主義高度重視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實現自由與平等的和諧。恩格斯在講到國家產生時指出:「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14](P189)自由與平等相衝突的現實,使得國家的幹預成為必要。自由和平等絕不是自然存在的,也不是上天賦予的,而是人們通過實現國家的善治獲得的。自由和平等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其實現依賴於相應的經濟基礎,建立國家政權後才有條件確立有利於自由和平等和諧共存的經濟制度。自由和平等作為一種政治權利,其實現同樣依賴於國家制度對於公民基本權利的分配。由於個人競爭能力的差異性和鼓勵競爭的需要,自由必然會導致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在現代社會,國家擁有生存資源分配的權力和職責,只有國家才有能力大規模矯正嚴重的不平等現象。國家協調自由和平等價值衝突的能力決定著國家治理的成效,反映了國家的治理水平。國家是公民自由和平等權利實現的最後一道屏障,一旦國家主權受到他國侵犯,國家無尊嚴,個人的自由和平等也就失去了依託。

  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為實現自由與平等的和諧提供了可能。「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作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替代物的新型政治制度,被馬克思稱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第一次為了大多數人的政治制度,也是第一次提供了自由平等權利的物質前提的制度,當然具有根本優越於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正義性,是人類解放史上的飛躍。」[15](P212)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決定了國家治理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少數資產者服務。社會主義社會努力避免資本主義社會平等的形式性和虛偽性,力爭提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實質的、真正的平等。社會主義社會也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切實保障人的基本自由,鼓勵人的創新,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使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得到切實的保障,具備實現自由與平等和諧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能夠在最大程度調動各種資源,去真正幫助生活困難群體,促進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實現。國家治理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能夠激發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識,強化國家治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減少國家治理的阻力和障礙,形成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強大合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然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使得國家在解決自由與平等的衝突過程中擁有強大的後盾。

 

相關焦點

  •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摘  要]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對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具有深遠意義。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要從怎麼治理、為誰治理、如何治理等方面著力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 挖掘民法典的公法價值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 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紅船精神的價值追求是以人民為中心,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對黨的初心使命的積極踐行,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思想特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命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
  • 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支撐
    歷史和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可以為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大的價值支撐、心理支撐、能力支撐。  其一,價值支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堅持民族性、科學性、大眾化的治理標準,加快實現現代化,走向世界。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以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提供文化理論方面的指導。  其二,心理支撐。
  • 2050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全面現代化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總目標的實現路徑,就是要實現以人的現代化為中心的六位一體的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中國對人類發展將做出經濟、創新、綠色、文化和全球治理貢獻。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現代化本質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現代化,具有四大最基本的因素,即現代化因素、社會主義因素、中國因素、綠色因素。應當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總目標的實現路徑,就是要實現以人的現代化為中心的六位一體的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中國對人類發展將做出經濟、創新、綠色、文化和全球治理貢獻。
  • 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原標題: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今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一步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按照中央部署,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那麼,如何推進區域(省、自治區、直轄市)治理現代化?如何處理好區域治理現代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著眼新時代,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所有這些,都同黨和國家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履職能力密切相關,都需要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來回答。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國是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複雜,我們黨在這樣一個大國執政,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提高我們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    法治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 深讀|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怎樣治理社會主義國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主題,為全黨確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任務。這一宏偉戰略,一方面的重點在於完善國家制度,另一方面的重點在於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標示出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大勢,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藍圖。
  • 社科院院長: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絕非資本主義化
    因此,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們並沒有真正找到完全符合我國實際的治理國家的制度模式和制度體系。  實行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問題。鄧小平同志曾經明確指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並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 論文精選|姜曉萍: 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本文提煉了國家治理視閾下社會治理體制的價值目標,診斷出目前我國社會治理中存在「維穩」訴求大於「維權」訴求,導致社會治理的價值理性迷失;黨政包攬替代多元協同,導致社會治理新格局難以形成;風險控制重於社會建設,導致社會治理的路徑依賴本末倒置;「即興式」舉措多於制度規範,導致社會治理體制的法治保障不足等誤區。
  • 周佑勇:貫徹實施民法典提高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它的頒布實施必將以法典的體系化效應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新的法治力量。
  • 【守正創新強自信】構築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目標,又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才能構築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二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文化自信從何而來?
  • 發揮制度優勢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已經在新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展現出顯著優勢,為黨領導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提供了堅強的制度支撐和治理保障。
  • 治理理論研究為治理現代化提供學理支撐
    隨著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治理研究中,對我國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實踐經驗進行提煉,著力建構中國政治學自己的治理理論。治理理論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為不同領域的治理實踐提供了有力的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
  • 新年悅讀 | 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涵、特徵與路徑
    還有學者認為, 社會治理現代化包括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兩個方面, 所謂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就是使社會治理體系制度化、科學化、規範化、程序化、精細化[2] (P9-17) 。二是, 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內涵。有學者認為, 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涵主要是指社會治理主體的現代化、治理方式的現代化、治理過程的現代化、治理基礎的現代化、治理路徑的現代化[3] (P21-27) 。
  • 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數字政府建設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明確提出通過「建立健全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數字政府建設由此在國家層面成為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
  • 智庫專家視野中的社會治理現代化
    ,研討「十四五」時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新課題新要求新任務,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觀點與政策建議。國務院研究室專題調研組組長劉英傑認為,中外疫情應對舉措和成效形成的鮮明對比和強烈反差彰顯了中國社會治理的三個突出特點: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政府高效動員組織能力;三是中國人民自覺參與和高度配合,構築起全民防疫的銅牆鐵壁。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從現實問題和客觀需求出發,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公民權利確立治理根基、以憲法之治凝聚治理共識、以合作行動創造治理動力、以公共美德提供治理支撐,由此確立和夯實現代國家治理有效性的基點,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 正確理解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對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不能作並列式的簡單理解,而應從歷史維度、結構維度、價值維度進行進一步的系統把握與深入闡發。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黨指揮槍,確保人民軍隊絕對忠誠於黨和人民;堅持「一國兩制」。這四個方面的優勢分別涉及保障社會公正、保障改善民生、保障國家安全、保障和平統一。再次,制度的團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