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田園 點亮農村幼兒的心燈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貼近田園 點亮農村幼兒的心燈——成都市新都區第一幼兒園田園課程科研碩果纍纍

新都區位於成都市主城區邊緣,農村地域廣闊,轄區農村幼兒園數量不少。與都市圈相隔不過數十公裡,如何一邊吸收城市優質幼兒園的辦學理念,一邊利用好農村資源突出本土教育特色,是擺在這些農村幼兒園面前的一個時代課題。

值得稱道的是,憑藉近年來持續深耕的田園課程,新都區第一幼兒園(以下簡稱「新都一幼」)成功「破題」。

種子萌芽在2012年,新都一幼領辦新都區首所農村標準化公益性幼兒園馬家分園。馬家分園地處農村,四周田地肥沃,蔬果飄香,幼兒全部來自農村家庭。

新都一幼教研組立足馬家分園實際,創造性開展田園課程科研並積極實踐,探索著適合農村幼兒發展的教育模式。

10年間,新都一幼田園課程科研屢結碩果:通過成都市教科研課題結題,通過四川省教育科研重點課題立項,通過全國「十三五」規劃課題立項,被世界高級別學前教育學術組織OMEP連續兩年邀請發言……

如今,新都一幼馬家分園成了當地農村幼兒教育的「明星園」,經常有教育專家和教育同行前來考察學校的田園課程。農村幼兒園如何與城市幼兒園差異化發展、體現農村特色、服務農村幼兒成長,新都一幼的田園課程研究為學前教育領域提供了思考和借鑑。

親近自然

感受田園魅力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成都近郊優美的川西農村面貌日新月異,生活方式跟毗鄰的都市也幾乎相差無二。但新都一幼馬家分園周圍還有大量的農田,濃厚的川西文化以及人文文化依然存在,馬家分園的幼兒們在親近自然、貼近田園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挑戰同樣存在。「農村的幼兒身處自然,身邊有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手機、電腦、網際網路的普及,導致幼兒對自然界缺乏尊重,對家鄉的動植物不熟悉,對家鄉的文化傳承不感興趣。」科研組成員楊李娜老師表示。

因此,開展田園課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讓幼兒們多走出戶外接觸自然、感受田園魅力。

在為兒童設計活動上,科研組始終注重和自然的密切聯繫。馬家分園的幼兒大部分學習時間都在戶外度過。他們會在帳篷裡成立學習小組,開展項目學習。丈量大樹,測量小池塘的水深,數一數幼兒園裡竹筍的數量,追蹤小螞蟻的生活規律,觀察蝴蝶身上的不同圖案……這些都在幼兒們的研究範圍之內。

10年的研究中,科研組一直在思考,田園教育的出發點到底在哪裡?在長期參與和觀察幼兒田園課程中,大家不斷得到靈感:

幼兒在接觸自然中觀察生命、體驗生活,並在日常中捕捉各種物象,積累表象。例如馬家分園開展的「根的創想畫」,就來源於幼兒們在探索自然中學會從新的視界認識事物——幼兒在認識植物根的特點時,發現根須好似人的頭髮,於是教師就引導幼兒在實物基礎上進行添畫,最終以不同形態的根須創造出了多種情緒的人物。

幼兒長期浸潤在田園環境中,以日常觀察、遊戲的方式接觸自然,認識各種物象。例如幼兒在種植的過程中細緻了解了植物的生命之旅,並從日常經驗中創新出更具表現力、注重細節表達、具有創意的劇情。在戲劇表演中,幼兒從出入社團時的外形模仿,到後期可以擬人化表達小種子發芽、抽枝、開花苞、盛開、結果、枯萎、凋零入土的一系列生長過程。

「兒童教育從來都和自己的文化有關,兒童學習的過程在本質上也是個體文化化的過程。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教育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精神的境界。」科研組成員譚鳳老師表示。

最終科研組得出結論:要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兒童發展的、有中國文化根基的、適宜農村幼兒的課程體系,無論課程的主題內容還是追求的價值都必須回歸自然與傳統。

如今,馬家分園的幼兒早已習慣了擁抱自然,感受田園,不斷提升著認識自然、探究自然的能力。例如在沙池遊戲中,他們會利用沙土堆疊城堡,利用竹筒運水運沙,模仿老式房屋的修建:以竹籬笆和泥土、稻草為牆,以石頭為門,以稻草為房頂……幼兒們在尋找自然材料的過程中開始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與田園自然的關係。

尊重個體發展

「N+4+2」課程綻放活力

田園課程的核心是兒童的發展,如何通過還原兒童生活,幫助他們從不同的層面完成學習?為此,科研組設計了「N+4+2」的課程模式來滿足不同兒童學習的需要,充分尊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

「N+4+2」的課程模式,是指在課程線索的大框架下,每學期開設不限個數的大主題活動,從一個開放性的主題開始,兒童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和興趣特點自行選擇研究問題,組成項目小組,最終確定4個小組:戲劇社、種植社、建造社、遊戲社。一周中有兩天由兒童自主討論計劃完成4個小組的項目任務。

「教師會呼應每一個兒童的想法,關注每一個幼兒的學習特點,接納他們的思考,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於一種持續性的分享過程之中。將任務小組化,能提升他們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曾宇老師表示,「小組活動日」具有在遊戲中整合和反思的明顯特徵,體現了教師和兒童共同對生活經驗、意義的再度追尋。

在田園課程中,幼兒的學習不是書面的系統化的學科知識的學習,教師的語言傳遞和教學技能也不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在開展田園課程中,跟普通幼兒園園本課程相比,教師的身份發生了轉變——從主導者逐漸變成觀察者。

以體育遊戲為例,相較於以往由教師從頭到尾預設的高結構戶外體育遊戲,田園農耕環境提供的豐富遊戲資源,讓教師和幼兒能打破「條條框框」自由發揮創造,不用絞盡腦汁去設計。例如,由傳統民間遊戲「抬轎子」改編而來的「搬運傷員」遊戲,僅憑3個幼兒的配合和幼兒自身的力量與技巧就可以開展,進而還可以演化出競速比賽、障礙翻越等形式,教師在其中負責的就是觀察記錄,保障安全和協助幼兒開展遊戲。

項目小組遊戲中,幼兒在「社長」的帶領下能夠完成遊戲的任務分配以及遊戲記錄等環節。所以,當幼兒能自己「搞定」自己的學習與成長以後,教師能夠靜下心來在教育活動現場進行觀察,再輔以觀察視頻資料或教研活動,培養和提升觀察分析能力。

田園課程提供了一種允許教師以活動回應和激發幼兒興趣的情境。當幼兒全心投入於課程之中時,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判定他們已經達到哪一項標準、有哪些方面還需要提供進一步的支持。

「幼兒是活的,教育情境是變化的,書本上所得的知識經過教師的教學實踐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教師是課程建構的主體,是課程價值與目標實現的決定性因素和本質性力量。」廖俊平老師認為,在田園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教師的課程建構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用文化滋養自信

助力幼兒全面發展

在田園課程開展中,如何讓幼兒在親近自然、貼近田園中加強對川西農耕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是科研組一直思考的問題。

「許多與田園課程相類似的自然體驗式教育,缺乏文化根基,更像是大型夏令營活動,立足於農耕文化的田園課程與農村幼兒的生活更加貼近,農耕文化中的生產、生活特色就像農具、農事、慶祝活動、服飾、娛樂休閒、建築等,都與農村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這讓農村幼兒更有歸屬感。」楊培培老師認為。

在實際操作中,馬家分園根據農村地區的地方特色和農村幼兒的實際需要,靈活選擇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提高農村幼兒體驗農村文化的實效性。

比如,在田園戲劇社幼兒們排演的劇目《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中,幼兒們通過肢體合作展現了農村中各種各樣的獨特的房子。再比如,種植社的幼兒們到農村合作社去進行訪談調查,發現了許多有趣的農具,感受了周圍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的熱情和生產生活的智慧。

「田園課程回溯農耕文化、川西文化,讓農村幼兒體會當地文化的豐富內容、歷史沿襲以及趣味,對農村幼兒的所在文化給予現實觀照,尊重農村幼兒的生長土壤,讓他們在將來能懷揣著一種文化自信和對家鄉的美好情感走進城市,這種自信和情感都建立在我們對當地文化的發掘以及這些資源與幼兒日常生活活動的結合之上。」林術倩老師表示。

在田園課程中,馬家分園始終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物質條件走進自然,觀察生命,探究科學。科研組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幼兒開始關注身邊的田園事物,並學會從問題出發去思考、探索、嘗試。

「花生是怎樣長大的?」在觀察花生外形中,老師拋出問題。幼兒相互爭論,卻無統一答案,於是他們主動從家中帶來種子,種植在田地間。然而,剛種下的種子在一夜之間不復存在,田地間卻多了許多小洞。基於這樣的疑惑,幼兒展開了定點定人的田間觀察,作了相關繪畫記錄,同時詢問周圍的農夫,最終得知:花生種子被地下的田鼠和空中的小鳥所偷食。為了繼續探究花生的生長過程,幼兒合作搭建稻草人保護種子,更在這一過程中抓住了製作稻草人的核心點,即仿擬人體,利用自然風力,使輕便的材質飄動,進而嚇退動物。

同時,田園課程還讓幼兒們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培養和加強。在社團組織中,由社長帶領社員制定規則,分配任務,領導管理社員,社員也可以集體「彈劾」社長。在這種相互制約的制度監督下,幼兒逐漸學會自律自控,為自主管理打下基礎。

此外,在社團組織中不僅需要較好的自制力實現自主管理,更需要完善的策略實現以任務目標為導向的幼兒內部自主管理。例如遊戲社開展的尋寶遊戲,初期的幼兒只考慮自我興趣愛好,在尋寶時獨自行動,最終浪費了大量時間。幼兒逐漸開始相互商量、小組商量。最終,他們形成了固定模式:在尋寶之前分配空間範圍,避免在同一個地方浪費人力和時間。

要培養出怎樣的農村幼兒?新都一幼有自己的篤定目標:田園課程要根植生活,面向未來。致力於以農耕文化滋養農村孩子的文化自信,培養農村幼兒擁有農人的身手、科學家的頭腦、藝術家的品位、社會改造家的精神和熱心。現在,他們正向著這個方向持續努力著。

來源:中國教育報

相關焦點

  • 長沙天心:勞動教育點亮學生心燈
    長沙天心:勞動教育點亮學生心燈 2020-05-30 0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核心素養 點亮心燈
    劉真福教授以《做點亮心燈的人—和初中老師談教育和教學》為題從四個方面詳實解讀。一、話說核心素養,帶給你一種宏觀視野劉教授以「核心素養定義」入題,用填空題的方式導入,別具一格,引人入勝。劉真福教授說,我們在點亮他人心燈的同時,也點亮自己的心燈!報告結束時,杜明寶校長引用習總書記的話「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借用閆肅先生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到「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做到『四有』——胸有大業,腹有詩書,肩有擔當,術有專攻」的講話作結,對老師們提出殷切希望。
  • 親聽|朗讀點亮你我的心燈
    親聽|朗讀點亮你我的心燈 原創 小江夏 青春梅江 青春梅江微信號 mzmjqtw 功能介紹 梅州市梅江區團委 讀書給予了我們情感的交流在這個時候我們遇到了「朗讀點亮心燈——第2期梅江區紅領巾家庭線上朗讀公益活動」。孩子的踴躍參與改變了這「寧靜」的時光,孩子選擇的書是《
  • 激活夢想,點亮心燈
    郝老師用他的堅持和「夢想」,再次點亮了我們的希望和心燈。所以,我和數十萬人在《好父母》課程裡被愛點亮了心燈,找到了幸福。祝福《好父母成就孩子一生》走向全國,點亮更多家庭的希望。祝福未來的導師們與夢想行走在一起,用愛點亮更多人的心燈。祝福母親大學造福更多家庭、讓生命更幸福、讓社會更美好!
  • 點亮心燈,勇往直前——南潯新區幼兒園小班組國際盲人節主題活動
    10月15日是第36個國際盲人節,在這個特殊的節日到來之際,南潯新區幼兒園小班組組織幼兒開展「點亮心燈,勇往直前」主題系列活動。
  • 愛灑深山 點亮心燈
    為此,浙江總商會的愛心企業家多次走進大山,開設求是講壇,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為孩子們點亮心燈。在一次求是講壇上,湖南省浙江總商會副會長、湖南德力通電梯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世盛講述了自己從「雞毛換糖」開啟的創業之路,深深打動了孩子們。「陳世盛董事長用腳踏實地的工匠精神創造了今天的成績。這種精神,就是孩子們前行的燈塔。」
  • 《大道無形·點亮心燈》大型公益活動在寧鄉花明樓中學舉行
    紅網時刻7月7日訊(記者 唐頻輝 通訊員 蔣歆妍)2020年7月5日,由湖南日報新聞培訓學院·企業創新學院、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無形文化研究中心、大道無形創新MBA·LD138團隊共同主辦的《大道無形·點亮心燈》大型公益活動在寧鄉花明樓初級中學舉行,近兩百名學生、家長及老師參加。
  • 他,用滿滿的愛 點亮每一盞心燈
    從教二十餘年來,他用愛滋養著每一位學生,用愛心為學生點亮心燈。 每接一屆新生,他便通過找學生談心、家訪等多種形式了解孩子的情況並做詳細記錄,為今後的因材施教打基礎。謝區第六中學位於望峰崗,學生中既有留守兒童,也有無家人過問學習的兒童。面對這種情況,鮑廣紅幾乎整天「泡」在班裡,給予學生朋友般、親人般的愛與關心。
  • 江華賀美玉:堅守三尺講臺 點亮學生心燈
    紅網時刻9月10日訊(江華融媒記者 黃春華 藍玉春)賀美玉是江華瑤族自治縣陽華中學的一名初中語文老師,從教31年來,堅持用「兢兢業業」堅守崗位,用「誠實守信」踐行承諾,譜寫著江華教育者的「不平凡」,把「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作為自己的從教準則,用愛為學生點亮心燈
  • 「四品八德」點亮育人心燈
    「四品八德」點亮育人心燈 發表時間:2016-11-22   來源:宣城文明網   為大力推進「四品八德」教育,近年來溫州市確立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創造性構建了一套立體式區域德育模式,彰顯出鮮明的溫州德育特色,為學校、家庭、社會合力點亮引領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心燈提供了制度保障。
  • 老師,點亮我們成長的心燈
    今年評選出的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就是「四有好老師」的傑出代表——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的張桂梅老師,用一顆真心做農村娃親人的孫浩老師,在人文數學課程中教人求真的高夯老師,35年耕耘在高校思政教學第一線的張雲閣老師……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描畫心目中的好老師,講述師生間那些動人的故事。
  • 班級日記|【點亮心燈,快樂前行那些事】之颱風放假(2018年9月14日)
    班級日記|【點亮心燈,快樂前行】之常規(2018年9月5日)班級日記|【點亮心燈,快樂前行】之狀態調整(2018年9月6日)班級日記|【點亮心燈,快樂前行】之漸入正軌(2018年9月7日)班級日記|【點亮心燈,快樂前行那些事】之教師節的那些事(2018F年9月10日)班級日記|【點亮心燈,快樂前行那些事
  • 王春豔:用真情點亮孩子們的心燈
    呼朋喚友,詩酒田園。初識王春豔的人,自會認為她的生命中,只有詩和遠方;了解王春豔的人,更懂得她的生命中,還有放不下的一筐「小桃李」,和那些走出校門遍布天下的「大桃李」。辛勤耕耘近35年,盡其所能為阿榮旗的教育事業奉獻了青春和熱血。多年來,王春豔飽嘗了執教生涯中困難、艱辛、成功和精彩。她最初工作於那克塔知木倫村小學,到師範學校進修後,被分配到新發鄉中心校工作。
  • 王春豔:用真情點亮孩子們的心燈
    呼朋喚友,詩酒田園。初識王春豔的人,自會認為她的生命中,只有詩和遠方;了解王春豔的人,更懂得她的生命中,還有放不下的一筐「小桃李」,和那些走出校門遍布天下的「大桃李」。辛勤耕耘近35年,盡其所能為阿榮旗的教育事業奉獻了青春和熱血。多年來,王春豔飽嘗了執教生涯中困難、艱辛、成功和精彩。她最初工作於那克塔知木倫村小學,到師範學校進修後,被分配到新發鄉中心校工作。
  • 淮南:他,用滿滿的愛 點亮每一盞心燈
    從教二十餘年來,他用愛滋養著每一位學生,用愛心為學生點亮心燈。每接一屆新生,他便通過找學生談心、家訪等多種形式了解孩子的情況並做詳細記錄,為今後的因材施教打基礎。謝區第六中學位於望峰崗,學生中既有留守兒童,也有無家人過問學習的兒童。面對這種情況,鮑廣紅幾乎整天「泡」在班裡,給予學生朋友般、親人般的愛與關心。
  • 用音樂點亮心燈,用歌聲為武漢加油!
    抗疫當前逆行者逆流而上救百姓於水火值守者堅守崗位守家園於日夜疫情無情,人有情懷柔這幾位文藝工作者創作了5首抗疫歌曲用音樂點亮心燈
  • 散文丨路邊的寨陽小學,點亮鄉村學生的心燈
    一條清澈的峒河從鎮邊流過,與炊煙、農舍、恬靜的田園風光結合,一幅和諧的畫面。如果繼續深入,高山峽谷,溪流潺潺,十裡村莊,嫋嫋炊煙。廣袤的鄉村大地,到處都瀰漫著田野清新的氣息,也能聆聽到一些接近春天的故事。熱情的楊志芳校長邀約我去寨陽學校看看,當我到達的時候,滿山的杜鵑開得正好。
  • 賀美玉:堅守三尺講臺 點亮學生心燈
    賀美玉是陽華中學的一名初中語文老師,從教31年來,堅持用「兢兢業業」堅守崗位,用「誠實守信」踐行承諾,譜寫著江華教育人的「不平凡」,把「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作為自己的從教準則,用愛為學生點亮心燈,不讓一個掉隊。
  • 【鎮檢轉播】老師,點亮我們成長的心燈
    今年評選出的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就是「四有好老師」的傑出代表——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的張桂梅老師,用一顆真心做農村娃親人的孫浩老師,在人文數學課程中教人求真的高夯老師,35年耕耘在高校思政教學第一線的張雲閣老師……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描畫心目中的好老師,講述師生間那些動人的故事。
  • 思政育人為學生點亮心燈
    學校還依據德育系統性和年級特點研發課程,如初一年級「生活教育」、初二年級「生命教育」和初三年級「生存教育」,將德育內容以滴灌方式,浸潤學生心靈,點亮學生心燈。大中小微型活動是思政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