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裡常有賣冰棍的小販推著自行車,用棉被蓋著泡沫、木質箱子,手裡搖著撥浪鼓到家門口售賣,3 分錢一根紅果冰棍、5 分錢一根小豆冰棍;天冷時,走街串巷賣糖葫蘆的小販推著自行車,後邊馱著一個扎滿了冰糖葫蘆的草垛,嘴裡吆喝著「冰——糖——葫蘆,冰——糖——葫蘆」兩毛錢一串冰糖葫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悠揚、悅耳的吆喝聲已經漸行漸遠,這些走街串巷的營生也已銷聲匿跡,就連我們對這些兒時的記憶也隨之淡忘了、模糊了。
「冰——糖——葫蘆,冰——糖——葫蘆」的吆喝聲,不僅僅是刺激味蕾的一種美食,更是一代又一代老北京人的情懷。從清末在北京城門口賣冰糖葫蘆的小夥面帶憨厚的笑意,到民國時期雙手插在棉衣袖筒裡目光炯炯的賣冰糖葫蘆的大叔;從20 世紀80 年代北京國營商店街頭賣冰糖葫蘆的售貨員的笑臉迎客,到90 年代在前門大街賣冰糖葫蘆小販警覺地東張西望。
演變對比,我們依稀可以看出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售賣者的神情和心境的千差萬別;儘管是黑白照片,但仿佛映入我們眼帘的卻是一串串紅彤彤的冰糖葫蘆,在陽光的照耀下紅紅的果子、一層薄薄透明的冰糖,紅裡透亮,煞是讓人垂涎欲滴。
冰糖葫蘆又叫糖葫蘆,是中國傳統小吃。它是將新鮮飽滿、大小均勻的山楂去核,用竹籤穿成串後,將其貼著熬成金黃色湯汁的熱糖泛起的泡沫上輕輕轉動,裹上薄薄一層,將蘸滿粘稠糖水的山楂串放到水板上冷卻,便製成了晶瑩透明的冰糖葫蘆。所謂水板,是指光滑的木板,在清水裡浸泡過較長時間,溫度較低,同時木頭具有吸水性,可以幫助冰糖葫蘆冷卻定型。說到冰糖葫蘆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宋朝。
宋光宗,名趙惇(1147-1200),是宋朝第十二位皇帝(1189 年至1194 年在位),宋孝宗趙眘的第三個兒子。那是紹熙年間,趙惇最寵愛的黃貴妃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麼療效。
皇帝見愛妃日益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皇帝無奈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枚至十枚,不出半個月病準見好。」開始皇帝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後來,這一偏方傳到民間。老百姓為了吃起來方便,就把山楂串了起來,經過多年製作,逐漸積累了經驗,形成冰糖葫蘆傳統的做法。
在晚清文人富察敦崇撰寫的記敘北京歲時風俗的雜記《燕京歲時記》裡,就記載了冰糖葫蘆的製作方法:冰糖葫蘆,乃用竹籤,貫以山裡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
清朝年間,冰糖葫蘆在各地盛行,茶樓、戲院、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當時,冰糖葫蘆還有不少別名,東北地區叫「糖梨膏」;天津地區叫「糖墩兒」;山東煙臺地區叫「糖球」;河北有些地區叫「大串」。
北京最早製售冰糖葫蘆的,要數「不老泉」「九龍齋」「信遠齋」等出售蜜果的幾個老字號店鋪。「不老泉」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原址在琉璃廠,清朝的大學士紀曉嵐對不老泉的糖葫蘆非常欣賞,曾題寫「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不老泉」詩句自嘲。原址在前門大街和東琉璃廠的「九龍齋」和「信遠齋」,其最早售賣的一顆顆單個兒紅果、海棠的糖球兒,極受百姓們的青睞。民國時最有名的,還要數東安市場南門的「隆記」食品店製售的冰糖葫蘆。
說到冰糖葫蘆在北京最盛行時期,那還得說是民國時期。當時,京城不同地區銷售的冰糖葫蘆檔次和方式各不相同,有好幾種類型,在食品店、公園的茶點部或電影院、戲樓裡的,那冰糖葫蘆常擺在玻璃罩的白瓷盤裡銷售,其製作精緻,品種眾多,有山裡紅、白海棠、荸薺、山藥、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餡的各種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也是著名文學家梁實秋的最愛,他在散文《酸梅湯與糖葫蘆》裡不惜筆墨地寫道:「夏天喝酸梅湯,冬天吃糖葫蘆,在北平是不分階級人人都能享受的事。不過東西也有精粗別。琉璃廠信遠齋的酸梅湯與糖葫蘆,特別考究,與其他各處或街頭小販所供應者大有不同。
「信遠齋也賣蜜餞、冰糖子兒、糖葫蘆。以糖葫蘆為最出色。北平糖葫蘆分三種。一種用麥芽糖,北平話是糖稀,可以做大串山裡紅的糖葫蘆,可以長達五尺多,這種大糖葫蘆,新年廠甸賣的最多。麥芽糖裹水杏兒(沒長大的綠杏),很好吃,做糖葫蘆就不見佳,尤其是山裡紅常是爛的或是帶蟲子屎。
另一種用白糖和了粘上去,冷了之後白汪汪的一層霜,另有風味。正宗是冰糖葫蘆,薄薄一層糖,透明雪亮。材料種類甚多,諸如海棠、山藥、山藥豆、杏幹、葡萄、桔子、荸薺、核桃,但是以山裡紅為正宗。山裡紅,即山楂,北地盛產,味酸,裹糖則極可口。一般的糖葫蘆皆用半尺來長的竹籤,街頭小販所售,多染塵沙,而且品質粗劣。東安市場所售較為高級。但仍以信遠齋所制為最精,不用竹籤,每一顆山裡紅或海棠均單個獨立,所用之果皆碩大無疵,而且乾淨,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由客攜去。」
正如梁實秋所說,冰糖葫蘆,「在北平不屬於任何一個階級的食物」。因為冰糖葫蘆既酸甜可口又老少皆宜,既好看好吃又經濟實惠,北京人幾乎人人都好這一口。糖葫蘆的冰糖晶瑩甜脆,山楂鮮紅酸軟,一口咬下去,嘎嘣一聲脆響,唇齒間酸裡面它裹著甜,甜裡面它透著酸,那種味覺的刺激和心理的滿足感,倍兒爽!
這也就難怪林語堂在一部回憶清末民初北京歷史文化的專著裡,也未能忽略冰糖葫蘆的存在,「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會聽到小販們叫賣甘美圓潤的凍柿子的吆喝聲,還有孩子們喜歡吃的冰糖葫蘆,裹著糖的小果,五六個串成一串,染上紅色招徠顧客」梁實秋也曾感慨,「離開北平就沒有吃過糖葫蘆,實在想念」。
如今,雖然京城胡同裡的「冰——糖——葫蘆,冰——糖——葫蘆」吆喝聲漸漸遠去,但一串串紅彤彤、晶瑩剔透的冰糖葫蘆,在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喜慶的同時,依然能激起人們對那段溫暖歲月裡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