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摘抄

2021-03-02 週遊紀AGE

前言

1.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

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你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你要成為火,渴望得到風的吹拂。

2.    三元結構根據特徵將事物分為三類:

脆弱類 強韌類 反脆弱類

脆弱的事物喜歡安寧的環境,而反脆弱的事物則從混亂中成長,強韌的事物並不太在意環境。

 

第一卷 反脆弱性:介紹

1.    對挫折的過度反應所釋放出來的多餘能量成就了創新!

2. 好馬與劣馬一起賽跑,最終會越跑越慢,而與更優秀的對手比賽則會越戰越勇,並一舉奪魁。壓力源、反毒物興奮效應與挑戰的缺乏都會導致應激反應不足,從而降低最佳表現的水準。

3. 信息是具有反脆弱性的,湮滅信息的努力比宣傳信息的努力更能增強信息的力量。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許多人越是為自己辯解,越會越描越黑。

4. 我們常看到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即給我們帶來最大利益的並不是那些曾試圖幫助我們(比如提供「建議」)的人,而是那些曾努力傷害我們但最終未能如願的人。

5. 壓力源的刺激頻率非常重要:人類在急性刺激下會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現得更出色,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後給予較長的恢復期,這將使得這些壓力源成為信息的傳導渠道。

6. 事實上,進化最有趣的一面是,它是依賴反脆弱性實現的;它喜歡壓力、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亂—而個體生物則相對脆弱,基因庫正是利用衝擊來確保優勝劣汰,提高整體的適應力。

7. 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地描述脆弱性、錯誤和反脆弱性之間的關係。當你脆弱的時候,你往往傾向於墨守成規,儘量減少變化—因為變化往往弊大於利。這就是為什麼脆弱的事物需要明確的預測方法,反過來說,預測體系帶來的只能是脆弱性。如果你想做出改變,並且不關心未來結果的多種可能性,認為大多數結果都會對你有利,那麼你就具有反脆弱性。

另外,如果能夠理性地進行試錯,將錯誤當作一種信息源,那麼,試錯過程中出現的隨機要素其實並沒有那麼隨機。如果每次試錯都能讓你了解到什麼是行不通的,漸漸地,你就接近有效的解決方案了—這樣,每一次努力都變得更有價值,更像是一筆支出而非一個錯誤。當然,在此過程中你將不斷地有所發現。

8. 我對失敗者的特徵描述就是,失敗者往往在犯錯後不內省、不探究,覺得難堪,聽不得批評,試圖解釋自己的錯誤而不是用新的信息豐富自己,並開始新的歷程。這些人往往視自己為「受害者」,受制於某個大陰謀、糟糕的老闆或惡劣的天氣。

 

第二卷 現代化與對反脆弱性的否定

1. 第一個系統(圖A)雖有波動,起起伏伏,但不會沉沒。第二個系統(圖B)沒有顯著波動,但卻因偶發的動蕩而急速沉沒。

2. 穩定並不利於經濟的發展:由於缺乏挫折的磨鍊,企業在長期的穩定繁榮中變得非常脆弱,隱藏的脆弱性在平靜的表面之下暗暗積聚,因此,將危機延後並非良策。同樣的,市場缺乏波動性會導致隱性風險肆意增長。市場越是長時間地規避了動蕩,當危機真正來臨時,損失就越慘重。

3. 在缺乏危機的情況下,隱藏的風險會逐步積累,因為人們傾向於將越來越多的風險隱藏在統計分布的「尾部」,事實上,這提高了遭受罕見惡性事件打擊的風險。

4.    生活秘籍之一:沒有波動,就沒有穩定。

5. 這些旨在消除經濟周期的努力,是所有脆弱性的根源。正如森林裡的小火災會燃燒掉森林中的可燃材料一樣,經濟中的小傷害也會儘早地淘汰弱勢企業,讓它們「儘早失敗」(從頭再來),並儘量減少對系統的長期損害。

6. 很少有人知道,拖延是我們的自然防禦本能,是讓事情順其自然地發展、行使其反脆弱性的本能;它源於某些生態或自然的智慧,結果也並不總是壞的。

7. 總而言之,減輕幹預的最好方法是限量供應信息,並以儘可能自然的方式來獲取信息。

 

第三卷 非預測性的世界觀

1. 我們之所以需要將重點放在行動上,避開言詞,還有另一個因素要考慮:依賴於外部的認可有損健康。

2. 同樣的,在做交易員時,我也會做一種類似的精神運動,這種職業充斥著高度的隨機性,給我帶來持續的心理傷害。因此,我就假設每天一大早,最糟糕的事情就已經真實地發生了,那麼剩下的時間我會感覺好受一些。其實,這種把精神調節到應對「最糟情境」狀態的方法比一些心理治療方式更管用,因為它讓我承擔的這類風險的最糟情境是清晰和明確的,其傷害是有限的和已知的。但當一切都很順利時,我們便很難堅持這種淡化式精神訓練法,而此時恰恰是我們最需要這種訓練方法的時候。

3. 知性的生活關乎如何進行情緒定位,以消除傷害的刺激,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方法就是淡化你所擁有的東西在你心中的地位,這樣任何損失都不會給你帶來傷痛。世界的波動性也不能給你帶來負面影響。

4. 在我看來,現代的斯多葛主義踐行者就是能夠將恐懼轉化為謹慎,將痛苦轉化為信息,將錯誤轉化為啟示,將欲望轉變為事業的人。

5. 槓鈴策略——由兩個極端條件組成,中間空無一物。你也可以用更技術性的語言稱其為雙峰策略,因為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模式,而不是單獨的中庸模式。

在高風險的情況下,與其讓飛機上的所有成員保持「謹慎的樂觀」,或任何其他態度,我寧願機務人員保持最大程度的樂觀,而飛行員保持最大程度的悲觀甚至過度焦慮。

6. 如果我不得不上班的話,我認為最可取的(痛苦也較少的)就是高強度地工作一段非常短的時間,然後什麼都不做(假設什麼都不做,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什麼都不做),直到我完全恢復,並期待重來一次,而不是像日本人那樣從事那種低強度、無休止、缺乏睡眠保證的、乏味的工作。主菜和甜點還是需要分開的。

7. 請記住,隨機性的槓鈴策略會通過減輕脆弱性、消除傷害導致的不利風險來增強反脆弱性,也就是減少不利事件帶來的痛苦,同時確保獲得潛在收益。

8. 反脆弱性等於獲得的比失去的更多,等於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更多,即等於(有利的)不對稱性,也等於偏好波動性。如果決策正確所得到的利益大於決策錯誤所受到的傷害,那麼從長遠來看,你就將從波動性中受益(反之亦然)。

 

第四卷 可選擇性、技術與反脆弱性的智慧

1.    期權就是反脆弱性的一種代表。

2. 反脆弱性和脆弱性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此。脆弱的事物沒有選擇權,而具有反脆弱性的事物需要選擇最好的,即做出最佳選擇。

3. 換句話說,我不認為抗拒這些發現的應用是明智的;或者用某種難以言傳的智慧和風險管理態度來詮釋這種抗拒,這顯然是錯誤的。它解釋了為什麼長期以來專業人員都缺乏英雄主義,而顯得分外懦弱:很少有人願意為了改變而危及自己的工作和聲譽。

4. 天真理性主義的錯誤導致我們高估了第二類知識,即學術知識在人類事務中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時也低估了無法成文的、更複雜、更直覺式的或更依賴於經驗的那類知識。

5.    大腦中裝滿太多複雜的技巧和方法,往往會使人忽略基本的東西。

少即是多:一方面,研究得越多,就越容易忽略基礎但根本的事情;另一方面,行動能將事情剝絲抽繭,直至剩下儘可能簡單的模型。

6. 知識總是與脆弱性相關,灌輸給我們一種與自由探索相衝突的方法。我們將選擇權視為反脆弱性的表達。我們將知識分為兩類—正式的知識和胖子託尼式的知識,後者深深地紮根於試錯和冒險帶來的反脆弱性中,採用的是不利因素更少的槓鈴策略,即一種去知識化的冒險形式(或者更確切地說,一種獨特的知識方式)。在一個不透明的世界裡,這是唯一可用的方式。

7. 實踐者是不寫文章的,他們只會放手去做;飛鳥果然會飛,但那些教導它們飛行的人,正是寫故事的人。所以不難看出,歷史實際上是由失敗者撰寫的,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學術地位也得到保護。

8. 根據本章到目前為止所說的來總結一些規則。(1)尋找可選擇性;事實上,根據可選擇性對你要從事的業務進行排名;(2)最好選擇有開放式的而非封閉式回報的業務;(3)切勿以商業計劃為投資對象,而是以人為投資對象,尋找一個在其職業生涯中能夠換6種或7種,甚至更多種工作的人—這是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運用的方法;以人為投資對象,有助於我們對商業計劃書之類的文字敘述產生免疫力。這樣做才可以確保提高你的強韌性;(4)不管你的業務是什麼,請確保你選擇了槓鈴策略。

9. 只要我們的生活遵循正常的秩序,我們就需要一些隨機性、混亂性、冒險性、不確定性、自我發現、非致命的挫折等來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這總好過整日離不開排得滿滿的日程表和鬧鐘的、自以為是的、結構化的、虛偽的、低效的執行長的生活。

10. 從定義上說,邏輯排除了細節,而由於真相只存在於細節中,因此,「在尋找道德和政治科學中的真相時」,邏輯只是「無用的工具」。

 

第五卷 非線性與非線性

1. 生活中削足適履的典範莫過於簡化非線性事物,使之呈現出線性—這種簡化扭曲了事實。

2. 不對稱性必然是非線性的。它帶來的弊遠大於利:原因很簡單,其強度增加帶來的傷害遠比強度等量減少帶來的益處要大。

3. 對於脆弱的物體而言,溫和衝擊的累積效應低於等量的單一嚴重衝擊所造成的單一影響。

4. 對於反脆弱性物體來說,在一定限度內,衝擊越強,帶來的益處越大(相應的,傷害也更小)。

5. 凸性效應帶來的收益會大於其損失,而凹性效應帶來的收益則會小於損失。

6. 如果我們的收益是凸性的,不能犯錯的時間就要少得多。反脆弱性的隱性利益在於,你犯的錯可以多於隨機性錯誤,但最後仍有出色業績。這裡少不了可選擇性的力量—變量的函數是凸性的,所以你可以在犯錯的情況下仍有不錯的收益—不確定性越高越好。

 

第六卷 否定法

1. 對知識最大—最有力的—貢獻在於消除我們認為錯誤的東西,即採用減法認識論。

2.    顯而易見的決定不需要一個以上的原因。

3. 嚴格來說,正確的想像就是從未來中排除或削減不屬於未來的東西,採用否定法。通過否定法進行預測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用其他方法來預測不可能不在某些地方遭遇「火雞」問題,特別是在今天我們生活的複雜環境中。

4. 要了解未來,你並不需要技術自閉症們所用的術語,不必痴迷於「尖端技術」,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你只需要做以下工作:對過去保留一些尊重,對歷史記錄保留一些好奇,對老人的智慧保留一絲渴求,並掌握「啟發法」的概念,這些不成文的經驗法則對生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換句話說,你將被迫重視能世代流傳、能倖存下來的東西。

5. 我們的大腦偏好走捷徑,局面的變化總是比全局更容易被大腦注意(和存儲),需要的內存空間也更小。這種心理啟發法(通常,我們自己也意識不到它的運作),即以變化取代整體的錯誤是相當普遍的,甚至很容易被觀察到。

6. 現在,讓我們看看什麼是脆弱的呢?大的、優化的、過度依賴於技術的東西。脆弱的事物過度依賴於所謂的科學方法,而不是經時間驗證的啟發法。

7. 只有時間顛撲不破的東西,才是屬於我們永遠需要的東西。

8. 醫療護理的隱性成本主要在於拒絕承認反脆弱性。但它可能並不限於醫療方面,還有我們所說的「文明病」,它源於人們力求過安逸生活的企圖,但結果卻損害了身體健康,因為安逸本身就會使人脆弱。

9. 進化是靠無定向的、凸性的自由探索或試錯來推進的,因此本質上是強韌的,因為它能從連續的、重複的、細小的、局部的錯誤中獲得潛在的隨機收益。而人們開展的自上而下、指揮控制的科研過程卻完全相反:這是一種伴有負凸性效應的幹預,即暴露於大量的潛在錯誤中而只獲得一些很小的收益。

10.被稱為「健康」食品的東西一般都不健康,就像「社交」網絡阻礙了人類的正常社交,「知識」經濟也往往是無知的一樣。

11. 如果真正的財富是高枕無憂、問心無愧、相互感恩、遠離嫉妒、胃口良好、肌肉強健、精力充沛、經常開懷大笑、從不獨自用餐、無須健康課程、適當的體力勞動(或有些愛好)、良好的排便、不用開會、偶爾來點兒驚喜,那麼這些主要是靠做減法(消除了醫源性損傷)做到的。

 

第七卷 脆弱性與反脆弱性的倫理

1. 我們需要把創業者和風險承擔者置於金字塔的頂端,而不管他們「失敗」與否,除非他們在承擔個人風險時還將他人置於風險之中;學者、空談者和政客則都應該被置於金字塔的底端。但問題是,現在社會做的事正好相反,賦予空談者免費的選擇權。

2. 行動是對稱性的,不允許過濾式選擇,因此消除了免費選擇權。當你看到某人行動的實際歷史記錄,而不是他在事件發生後發表的想法,事情就一目了然了。

3. 解決倫理問題的方案其實正是解決斯蒂格利茨症候群的良策,這個方案就是:

不要詢問任何人的意見、預測或建議。只要問他們的投資組合中有什麼或者沒有什麼就行。

4. 法律規定越複雜,社會網絡越官僚,就有越多深諳系統漏洞和缺陷的主管官員從中受益,因為他的主管優勢將是其專業知識的凸性函數。這是一種特權,是以犧牲別人為代價獲得的不對稱性。

5. 每一件非線性的東西,不是凸性,就是凹性,或兩者兼具,這取決於壓力源的強度。我們看到凸性與對波動性的偏好之間的聯繫。所以,所有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喜歡或討厭波動性,每一樣東西都是如此。

6. 玻璃杯是死的東西,活的東西才喜歡波動性。驗證你是否活著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請記住,如果不覺得飢餓,山珍野味也會味同嚼蠟;如果沒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結果將毫無意義;同樣的,沒有經歷過傷痛,便不懂得歡樂;沒有經歷過磨難,信念就不會堅固;被剝奪了個人風險,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沒有意義。

 

相關焦點

  • 《反脆弱》3種提升反脆弱能力方法,打通獲得巨額財富的通路
    這種思維在《反脆弱》這本書中,被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先生稱為脆弱性比較強的群體,也是最容易被不確定傷害的群體。一個人想要獲得巨額財富,一定要從脆弱變成反脆弱特性。那什麼是反脆弱呢?脆弱的核心關鍵詞是確定,反之,反脆弱的核心關鍵詞就是不確定。
  • 愛故鄉耕讀分享活動——《反脆弱》
    不,脆弱的反面是「反脆弱」!學會反脆弱,掌握新時代的生存之道,你也可以高枕無憂。塔勒布找到所謂「反脆弱」的那類事物,不只受益於混沌,我們也需要適時出現的壓力與危機,才能維持生存與繁榮。黑天鵝效應告訴我們,非常不可能發生和無法預測的事件,存在於世界上幾乎每一種事物之中。《反脆弱》一書更力陳不確定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必要,並且建議我們以反脆弱的方式建立各種事物。反脆弱超越堅韌或強固:堅韌至多只能夠抵抗震撼和維持原狀;反脆弱則會變得愈來愈好。
  • 兒子的「反脆弱」——對世界觀與方法論的警省
    你看,這是不是你跟我說的反脆弱?」 「啊……」 「不是嗎?他現在比我壯,可以欺負我。我要是和他一樣壯,他就欺負不了我,但這不是反脆弱。反脆弱就是反過來我比他還要壯,可以欺負他!」 我頓時怔住了!我和兒子一塊聽過《反脆弱》這本書,也跟他講過一些案例,並鼓勵他努力踐行「反脆弱」!但是他剛才的一段話還是讓我非常有觸動!
  • 拖了好久再不寫就忘了的《反脆弱》讀後感
    納西姆20歲出頭就開始做交易了,更難得的是他做交易的核心思想也是《反脆弱》這本書中所提倡的槓鈴策略,所以說他既是反脆弱的實踐者,也是受益者,納西姆使用反脆弱的投資理念讓他總能在危機時獲利,在1987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他卻實現了財富自由,並且在之後的幾次金融危機都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收益。納西姆還是安皮裡卡資本公司的創辦人,他平時酷愛讀書,每周能閱讀30-60小時。
  • 糊說 | 《反脆弱》,無常的禮贈
    今天推薦一本書,它完整的名字,叫《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來自美國作家塔勒布。書名是直接的。塔勒布用了一整本書,講這個無常世界裡,潛藏於萬事萬物背後的不確定性,我們都身處其中。而一種能夠從不確定,從波動,從無常,從突如其來的事件與考驗中,有所受益,獲得成長的能力,就是「反脆弱」。林曦老師在一次暄桐課上,與同學一起讀了這本書。
  • 啤酒遊戲+反脆弱:在複雜系統中隨波逐流
    --反脆弱先放下啤酒遊戲,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反脆弱」的概念。在《反脆弱》一書中,作者將事物按特徵分為三類:脆弱的、反脆弱的和強韌的。脆弱的事物喜歡安寧的環境,而反脆弱的事物則從混亂中成長,強韌的事物並不太在意環境。
  • 零售業「反脆弱」ing……
    《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還有另外一本書叫做《反脆弱》,他在《反脆弱》中告訴我們不確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則。他找到並定義了「反脆弱」類事物:每一個事物都會從波動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損失,脆弱性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反脆弱性則是指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從混亂和不確定中獲利。波動和不確定性用來形容當前實體經濟現狀再恰當不過。
  • 衡量一個人內心強大的標誌:是否擁有反脆弱思維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當我們想要知道一個人是否內心強大,其實根本就是看其是否擁有反脆弱思維。反脆弱思維裡面有一句經典的臺詞告訴我們這種思維的厲害之處,那些一切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一、反脆弱思維是我們人類進化的根本一個人也好,事物也罷,從它的發展角度與軌跡來說,往往分成三類,脆弱,強悍,反脆弱。一個脆弱的事物,在受到外界的壓力時往往會很容易破碎,受損。比如玻璃杯就很脆弱,一旦掉到地上就會碎掉。
  • 生活最大的穩定,來自於你的反脆弱能力
    即將步入2021年,謹以這篇舊文,提醒自己和讀者們,專注於建立自己的反脆弱體系,提升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從而有效地反抗熵增,在這個無常的世界裡泰然自處。有一對都住在大倫敦地區的孿生兄弟,約翰和喬治。 約翰25年來一直供職於一家大銀行的人事部門,有一份完全可預測的收入,享有各種福利和長達一個月的帶薪年假。
  • 看書只會摘抄名言警句?了解8個讀書筆記要點,大大提升閱讀質量
    在一些看起來很有道理、很高深的句子下面劃線,然後把劃線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在摘抄的過程中發現這種方法費時又費力,一本書的「金句」非常多,全都摘錄下來,半年時間可能都還沒看完一本書。一本書真正值得被記錄的部分,往往是對自己來說最有價值的部分。如何評判什麼是有價值的內容?
  • 英語閱讀分享:精讀外刊《反脆弱》(Antifragile)
    他在之後還寫過幾本經典作品,包括《隨機漫步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以及今天要介紹的《反脆弱》(Antifragile)。Fragile在英文中可以用來形容脆弱的事物,比如玻璃瓶。當玻璃瓶遭到外力壓迫時,它可能會破碎——也就是說,壓力對玻璃瓶會有壞處。那麼Fragile的反義詞是什麼呢?
  • 《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治癒你的非穩定性恐懼症
    意識到自己因為這些變化產生了些許焦慮時,便找來《反脆弱》這本書來看。01 脆弱與反脆弱 焦慮、恐懼的產生一方面源自於我們的無知,另一方面來自於經驗受限。只有我們認識到了穩定或隨機性的真相,去擁抱隨機性,才能從根本上調整自己,消除焦慮。
  • 何啟志:企業在越是不利的情況下越要學會反脆弱!
    未來難以預測,我們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貿然行事,但是一定要學會反脆弱——在不確定性中受益,而不是被不確定性摧毀如果疫情期間,你現有的產品和交付方式讓你感到「脆弱」,反脆弱的方法也很簡單:1.改造你的產品體系,不需要見面即可交付2.創新你的銷售方式,不需要見面即可成交任何事都怕議而不決,謀而不斷
  • 《反脆弱》面對不確定性,4個方法讓我們成為生活的強者
    特殊材質的碗,與地面一碰,碎成了兩個完整的碗,這就是第三種反脆弱。第三種人是「反脆弱」,因為他們能從波動和不確定性中獲利。就像上面的舉例,碗摔到地上不僅沒碎,還變成了兩個,而且還是更美麗的兩個碗,那此時的它就是反脆弱。由此得出結論:反脆弱≠堅韌、反脆弱的反義詞是脆弱。
  • 孩子的核心能力之五:從直面挫折,到擁有反脆弱能力
    其實遠遠不是,能直面挫折的孩子,未來的人生只是普通的正常人,只有把挫折當成一種磨礪,把挫折當成一種機遇,才是強人的邏輯,這就是所謂的反脆弱。到底什麼是反脆弱呢?我們身體機制就是一個反脆弱機制,比如我們很多孩子喜歡打籃球,很容易跟腱斷裂,而斷裂的跟腱癒合後,比正常的跟腱更結實,這就是一種反脆弱機制。反脆弱的反義詞是脆弱,但它並不等同于堅韌。
  • 瘋狂老師張浩:每一個創業者都要構建自己的反脆弱系統
    瘋狂老師創始人張浩在活動現場做了一場關於「反脆弱系統」養成的主題演講,他談到這個話題時表示:「作為一個leader,一定要把擁抱不確定性當做是訓練個體反脆弱性的學習機會。」演講中,張浩以自身輾轉各地、打破行業結算規則、取消補貼等一系列創業經過,闡述了脆弱系統、強韌類系統和反脆弱系統對創業者的影響。他最後總結,每一個創業者都要學會「反脆弱創業」,構建自己的反脆弱系統。
  • 想要孩子擁有"反脆弱力",試試菲爾普斯法則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其實關鍵就是培養和提升孩子的'反脆弱力',家長們不妨了解和嘗試菲爾普斯法則。一:神奇的'反脆弱能力''反脆弱能力'一次是由美國作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這本書提出。
  • 《反脆弱》:從混亂和不確定中獲利
    來源| 《反脆弱》 豆瓣 伊卡洛斯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這位來自於黎巴嫩艾姆雲的「漫遊者」可謂是一個「天才」:在商業領域,他是安皮裡卡資本公司的創辦人,被業界譽為深有影響的商業思想家,在學術領域,他是紐約大學庫朗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 坤鵬論:黑天鵝之際 你最該讀讀《反脆弱》
    《反脆弱》試圖告訴人們,反著想,反著想,反著想自己該如何做,才能在危機中抓住機會,並獲利。之前坤鵬論曾聊過反脆弱,為什麼又要舊事重提呢?這是因為: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簡單說,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叫「強韌結構」;從外部風險中獲利的能力,塔勒布稱之為「反脆弱結構」。塔勒布還在書中用神話故事來比喻這三類。
  • 疫情下,當教育行業洗牌,該如何提高反脆弱能力?
    疫情下,如何提高學校、教師乃至所有教育從業者的反脆弱能力?《思個》雜誌第四期或許會給出答案。文 | Coral編 | Jade這註定是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一年。近乎停擺的旅遊業,不斷萎縮的外貿交易,關閉至今的線下影院,2020年伊始,令人沮喪的信息是生活的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