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大學那會兒,校園環境依然乾淨。雖然修的是金融學,但也很少會接觸到信用卡和貸款。貸款這塊,在書本上倒是有所講述,不過也只是理論性的東西而已。那會兒,用的是諾基亞手機,根本就沒有華為和小米什麼事兒。就連上網買個東西,都要使用電腦。轉眼十年過去了,變化之大令人咋舌。仿佛一晃之間,一部手機已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了。
現在,走到校園周邊,隨意打聽一下,就會有各種貸款。即便沒有貸款,手機分期之類的廣告也是鋪天蓋地。真正了解之後,才發現借錢給學生的人還真不少。有些人借錢給學生,純屬小本經營,即便如此,利息也高得嚇人。借學生200,到下個月,需要還300,也就是相當於50%的月利息。當然,跟套路貸比起來那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學生裸貸事件之後,原以為校園貸會有所收斂,沒想到學生仍舊難逃非法分子的魔爪。這幾天,所謂借6000還100萬的新聞鋪天蓋地。這並不是什麼特例,而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誰也料想不到,購買一部手機,竟然會引發100萬的負債。正是這些不法分子的貪婪,才導致了事件的曝光。這也就是所謂的利慾薰心吧。
從6000元到100萬,這之間的套路,其實也很明了,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專業技能。通常借6000,會籤下10000的合同,同時還包含違約金,手續費之類的。當本金、利息、違約金等滾動到兩萬或者更高時,就會冒出另外一家借貸機構,這會兒就會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大多時候,學生為了避免騷擾,只能再籤下更高的借款合同。就這樣接連滾動之後,也就有了100萬,甚至更高的合同。
對於學生來說,心理尚不成熟。被催收人員盯上,通常會感到恐懼。畢竟他還是個學生,她有同學,有輔導員,有老師,有父母。為了隱瞞或掩蓋這種事,他們通常會一步一步陷入進去。會去借錢買手機的,通常家庭情況也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挺差的。可想而知,當家長得知100萬債務的時候,會存在什麼樣的心態。
不要以為經濟上去了,生活水平就高了,這不過是表面現象而已。真正生活水平高的人,微乎其微。大多數人還掙扎在溫飽的邊緣,即便那些看起來步入小康社會的,那也只是表面上看起來不錯而已,各種貸款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房貸,汽車貸款等,這些都屬於消費貸款,並不是什麼經營性貸款,都屬於超前消費的。這種膨脹的消費理念,著實不可取,至少量力而行。
在我還處在大學時代那會兒,自己想要的生活,需要自己去爭取。那會兒,從事了很多工作,只要有閒暇的時間,基本都在工作。工作佔用了時間,賺的錢基本很少有時間花費,於是生活也就過得相對充實又自在。除了工作之外,剩餘的時間還花費在健身、跑步、看書等事情上面。物質欲望以及攀比的心理,那不過是空洞的東西,只會讓人一步一步沉淪。一個人,內在的修為和內心的淡定,才是為人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