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士後?!自貶身價為哪般?

2020-12-17 東方網

  第一次看到「學士後」這一名詞是在一篇考研博客上,那些首次考研失敗打算來年再戰的學生們把自己戲稱為「學士後」,意為「本科畢業後更加努力地念書」。乍看之下為他們的這種樂觀自嘲的精神感動,而後更多的是擔憂,暫且不說機會成本的大小,準備考研每年的費用就相當可觀。

  第二次看到「學士後」這一名詞是在近期的一篇「兩會」報導中,有政協委員提出,「大學本科生或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企業進行見習,見習期以2年為上限。此階段內畢業生與企業籤訂見習合同,不算被企業正式錄用,因此也不必籤署正式勞動合同。」

  乍看之下,心中一沉。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報導不絕於耳,官方公布的畢業生平均薪酬每況愈下,身邊「畢業就失業」的「被迫啃老族」日漸增多,就連街道社工站登記在案的「社區青少年」的平均學歷也有所提高(即更多大學畢業生由於就業不暢被列入了「社青」的隊伍)……這種種負面的信息給社會大眾的直觀感受就是「寒流」的來臨。在這樣的環境中,這一建議一經報導就引起熱烈反響,觀點也可謂涇渭分明。

  儘管建議的提出者和擁護者都以「幫助大學生適應社會」和「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作為遊說理由,但筆者始終堅持認為這只是「看上去很美」的「理想狀態」,原因如下:

  第一,進入職場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就意味著獨立生活的開始,經濟來源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是最根本的生理和生存的需要,是必須要得到保障的。作為「學士後」只有最基本的生活費,這個「最基本」的定義何在?是根據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薪資,企業自主與大學生協商,還是政府根據綜合考慮來統一制定?這個大學生最關心的細節問題,筆者在網上搜索了許久都沒有找到相關的答案。另外,企業給予的基本生活費就算滿足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那麼自我升值呢?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自我提升也是很重要的方面,除了企業提供的培訓,往往還有進一步學習的要求,從而實現自我在職場的成就,這一點恐怕也是建議者需要考慮的。物質刺激是鼓勵人們去從事某一個職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在這一點上不能讓大學生滿意,也許這一建議最終只是一紙空文。

  第二,大學生在本科畢業之前(大三或大四)都有一個專業實習的階段,「提高大學生實際工作能力,滿足企業工作要求」這一點完全可以通過改革高校的專業實習體系來得到解決,何必再多花兩年時間呢?誠然,有些專業性較強的工作確實需要長期的培訓和帶教才可以熟練掌握,但是這個比例又有多少呢?更何況企業在與畢業生籤訂勞動合同的時候就會約定3個月到6個月不等的實習期,作為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在這段時間內完全有能力達到企業要求的水平,何必把實習期延長到2年呢?更重要的是勞動合同中的實習期對於薪資福利和轉正後的待遇崗位都有明確的規定,而現在的所謂「見習合同」卻無法保障這一點。

  第三,「實習合同」的合法性有待商榷。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籤訂的「勞動合同」是受到《勞動合同法》和《勞動法》相關條文保護的,一旦發生糾紛可以進行勞動仲裁或者訴諸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相反,所謂的「見習合同」在相關法律中很難找到明確的條文,一旦發生糾紛,大學生作為弱勢一方,其正當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再者,「見習合同」的籤訂能夠確定勞動關係,這也是一個問題。根據相關法律,一旦勞動關係確立,用人單位就要繳納「四金」,而建議中提出「企業免交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但需按實際發放的見習費繳納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這樣的提法本身就是一種矛盾。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本來是由本人、企業和政府共同承擔的,現在其中兩項不繳納,那究竟算不算勞動關係的成立呢?

  第四,「學士後」建議只能掩蓋就業問題,無法真正解決就業問題。政府當然可以通過各種補貼手段引導企業接受「學士後」,以此來讓學校的「就業率」提高,官方的「失業率」下降,但是兩年後呢?這一群體中的一部分又將回歸到「找工作」的狀態中,與當時的大學應屆生競爭,也許他們有了兩年的實習經驗,增加了錄用的機會,但很明顯這種機會的增加是完全未知的,也是很難預測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實習單位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實習崗位在行業中的飽和度,實習中工作能力的實際提高等等。對於企業來說,近幾年「招收實習生、兼職員工」的新聞就已經時常在媒體中曝光,被指控為「沒有社會責任感」,而現在這樣的建議能夠變相地認為「是政府在鼓勵這樣的行為呢」?任何企業都是追求利益的,尤其是在這樣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縮減人力資源成本無疑是有效舉措之一。如果不去限定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的行為倫理,這種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不可謂不大。因此,在企業的選擇上必須慎重,同時對於這一過程中企業的權利和義務必須做出明確的規定。

相關焦點

  • 北大青鳥IT教育率先推出「學士後」品牌
    」—— 學歷+技能+經驗  據介紹,「學士後」品牌將為IT企業定向培養、輸送專業的人才,2010年首批開設的課程將定向為IT企業培養精通Java和.NET平臺企業級應用的軟體工程師。北大青鳥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北大青鳥自1999年成立以來,已經具備超過10年的IT職業教育經驗,無論從師資力量、對市場的理解深度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這使『學士後』品牌的課程設置能夠最大限度面向目前真正的IT企業需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 「學士後」本質上是「零薪就業」
    政協委員孫狄提交了《關於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方案的建議》,見招拆招為畢業生和企業解決就業、招聘難題。(1月12日《北京日報》)  孫狄委員的建議本質上不過是延緩大學生就業的一個方法,而非著眼於人才培養。學生專業水平的標準早已非常成熟,即學士、碩士、博士,在博士之後欲進一步提高研究水平,還可以進入科研機構設立的博士後工作站。
  • 南開今年試行「學士後」制度
    相關新聞: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建議我國設置學士後碩士後北京政協委員建議設「學士後」解就業難題(圖)教育界委員議緩解就業難:學士後制度不妨一試本報訊(記者張國)南開大學今年將出現「學士後」。南開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月波說,學校尤為關注貸款學生、城鎮零就業家庭學生及邊遠農村學生,將專門為他們舉辦校園招聘會。目前尚難估計今年將出現多少名「學士後」,不過南開確保會拿出足夠的崗位。
  • 河北師大建立學士後工作站
    河北師大建立學士後工作站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5-13    [列印] [關閉]     本報訊(通訊員趙振軍 周紅松)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河北師範大學出臺文件建立學士後工作站,千方百計促進大學生全面就業。
  • 溫州大學推出「學士後」制度
    本報訊(記者陸健通訊員孫麗)在學校深造的同時,還可以拿工資,不再為急於就業而發愁——近日,溫州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應屆畢業生小盧,在校園網上看到學院招收「學士後」、「碩士後」科研人員的啟事後,馬上報了名。
  • 北京北大青鳥華騰學士後課程培訓-培養軟體工程師的搖籃
    北京北大青鳥學士後是北大青鳥華騰中心學校(免費諮詢:4000777016)最新推出的軟體工程開發課程,自開課以來深受廣大學者讚揚,對於第一次接觸或者聽說北大青鳥學士後的求學者來說比較陌生,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北大青鳥學校特意製作了可以了解學士後是什麼,學什麼,學習費用,課程的網址(http://
  • 應屆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去當「學士後」
    幾個月前,「學士後」突然出現,專為沒找到工作的學生度身定做。許多愁容滿面的大學生,似乎看到了一絲曙光,但人們又不禁要問:這是救命稻草嗎?記者近日專訪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仲星明,他在上海市首創「學士後」的概念,積極探索2年多,其間,誤讀、非議和困 難接踵而來。什麼是「學士後」?什麼是「學士後」?
  • IT專業職場遇冷 「學士後」應勢而起
    一組調查數據表明,2006年IT行業個人年平均薪酬不足五萬,而到了2009年就已經成倍增長,有的IT企業為留住人才,更是為員工提供無息貸款買房以及股票期權等優厚條件。但是,這並沒有緩解企業的人才需求,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態勢。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從各大高校畢業的數十萬IT相關專業的學生,卻面臨著無業可就的局面,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人佔整體人數不足兩成。
  • 北大青鳥華騰學校學士後軟體工程師金牌就業
    「學士後-軟體工程師」主要招生對象主要為年滿20周歲國家統招大專以上學歷熱衷IT行業的大學生,目前開設的主要是JAVA和。NET兩個專業方向的軟體工程師課程,今後還將陸續開設PHP、3G等專業課程。  剛剛接觸學士後,或者聽說學士後的求學者肯定有些迷惑,什麼是學士後,學士後的課程主要是什麼,自己能不能學,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也了解到求學者了解學時候的途徑以及應該像諮詢老師諮詢哪些問題,該注意的事項。  初探學士後在百度搜索,北大青鳥,或者北大青鳥學士後都可以了解到相關內容,我們以一位求學者的真實案例具體了解一下。
  • 臺灣醫學系研議改制 仿照美加「學士後」攻讀
    中新網4月13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教育部門委託學者研議後建議,把高中畢業後就考的七年制醫學系,仿照美加等國改為大學畢業後再考的「學士後醫學系」,一共要讀十年才能執業。  臺教育部門委託成大醫學院院長林其和問卷調查,發現七成六的公私立醫學院院長都贊成將醫學系學制改為「學士後醫學系」,四年大學畢業後再考醫學院,念四年後,再經兩年一般醫學訓練,才能執業。  臺「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表示,將以這項調查結果為基礎,研議醫學系學制改革,如果各界都有共識,即可修訂「大學法」、「學位授予法」,讓島內醫學系學制與國際接軌。
  •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 「學士後」培訓異軍突起
    以「北大青鳥」等領軍品牌為代表,這支商業化運作的教育大軍在提升學生職業技能、對接企業用人需求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成為莘莘學子實現就業的「第三方」通路,也成為企業獲取實用性人才的重要平臺。當前,已經有市場嗅覺敏銳的教育培訓機構開始進行針對性的創新嘗試,十年來專注IT教育培訓的北大青鳥,2010年10月推出針對大學畢業生的「學士後」課程,結合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和理論基礎,先期開設深度實戰型的java和.NET課程,為企業培養更高素質、更強技能、更多經驗的高級IT工程師,也幫助畢業生在就業前通過職業培訓贏得先機。
  • 北大青鳥APTECH發布學士後Android在線課程
    新浪科技訊 6月28日消息,IT職業教育企業北大青鳥APTECH今日在京透露,將推出學士後Android培訓課程。據悉,新發布的學士後Android培訓課程將採用全在線授課模式,通過培訓為Android相關產業輸送專業人才。
  • 搜狐專訪:北大青鳥「學士後」課程助力大學生就業
    第1頁:北大青鳥IT教育推出「學士後」品牌 技能」和「經驗」 第3頁:「混合式培訓」共660個課時 90個在線課程 第4頁:「學士後」課程投入超過面授 實時更新課程內容 第5頁:「學士後」學員要經過嚴格考試 行業待遇「水漲船高」
  • 溫州大學招學士後,網絡笑話成真/圖
    溫州大學學士後碩士後的導師     溫州大學學士後、碩士後資格申請表  幾年前,一個關於教育部門解決畢業生就業壓力的笑話在網絡上廣泛流傳,至今在無數的跟帖裡仍在熱傳。笑話說的是「教育部門為解決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將在繼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基礎上增加壯士、烈士、聖鬥士、鬥牛士等學位。」近日,在溫州大學就業網上,溫州大學發布了一份招聘碩士後、學士後科研人員的啟事。此啟事表示,招聘碩士後、學士後科研人員主要是為了深入紮實地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積極探索大學生就業新渠道,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科研團隊資源。
  • 北大青鳥APTECH學士後網絡營銷師課程發布
    日前,國內IT職業教育領導品牌北大青鳥APTECH在京召開主題為「把握人才方向,開啟職場未來」的新聞發布會,隆重發布其學士後網絡營銷師培訓課程。北京大學、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智聯招聘、嘀嗒團均有代表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 北大青鳥華騰中心學士後軟體工程師完美教師
    北大青鳥華騰中心學士後-軟體工程師(www.htbenet.cn學士後-軟體工程師專線4000-777-016 )作為國內職業教育的龍頭企業,率先推出了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專業課程「學士後」-軟體工程師品牌
  • 網際網路公司自降身價甘願「賣菜」為哪般?不只為蠅頭小利
    曾幾何時,「風口」這個詞讓多少中國的「有識之士」為之傾倒、為之陶醉更為之瘋狂。「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此話激勵了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後繼、捨死忘生。實際的結果往往是每次颶風過後,多留下一地雞毛,只剩下少數倖存者在餘風中的顫抖中驕傲地「自我吟唱、孤獨求敗」。有時候,風口與其說是機會,倒不如說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和少數人煽動後投機的成分更大一些。
  • 北大青鳥"學士後"課程助力大學生就業(圖)
    我覺得第一個代表一個觀點,他認可這個東西帶來的價值,他也認可為大家做這個課程的人付出了勞動。第二,大家總認為能給課程的人帶來鼓勵。只有對課程進行全面的了解,或者自己身邊的人參加過我們這個培訓,我相信他會得到很多更加客觀的一些看法。
  • 招聘「學士後」「碩士後」高校緩解就業壓力有新招
    網友質疑「後」路可行性    據浙江媒體報導,招聘碩士後、學士後的消息一經傳出,溫州大學已有20餘名應屆畢業生報名。一名報名的學生稱,學院科研團隊和企業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希望通過應聘「學士後」科研崗位,先增強動手能力,積累更多經驗,為找到更好的工作打好基礎。
  • 專注IT人才建設 「學士後」完善人才供需產業鏈
    打造「需求教育」,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實際上,北大青鳥APTECH培養大學精英人才的想法已醞釀已久,而在2010年,北大青鳥APTECH強勢推出的學士後課程,就是專門為大學生開設。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逐漸從「精英人才」變成了「大眾人才」。多數本科畢業生在畢業求職階段都面臨著高漲的競爭壓力。實際經驗與工作技能已經成為大學生進入社會時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