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公司自降身價甘願「賣菜」為哪般?不只為蠅頭小利

2020-12-19 慧眼看世界VR

近階段,社區團購鬧得熱火朝天,國內各大網絡巨頭似乎發現了金礦一樣共同如飢餓的猛虎一般撲了上去,各自張開伶牙利爪,以其威猛的身姿、嫻熟的技巧和多年練就的捕殺經驗,閃轉騰挪、分合進擊,暢快淋漓地撕咬著獵物,好不愜意,非洲大草原的叢林法則又一次得到了絕對經典的現代版延伸展現和完美詮釋。

1|萬億新風口,誰在陽光下,真的都是「高科技技術嗎?

據報導,社區團購是一個巨大的待開發市場,樂觀預期下沉市場空間接近1.5萬億元。正是看準了這塊肥肉,早在2018年,社區團購就第一次站上了風口,2019年逐步退潮,僅剩下騰訊系的興盛優選、食享會以及阿里系的十薈團等倖存者。2020年突然又抬頭有了新的參與者跑步進場,美團、拼多多、京東、滴滴、字節跳動等競相入局加入大戰。為避免掉隊,沃爾瑪、百果園、三江購物、利群股份、步步高、永輝超市等等有名無名的企業和商家也將社區團購馬上提升至戰略高度,涉水布局、躍躍欲試。一時間,群雄逐「菜」、「菜」火連天,似乎唯有「賣菜」者才配爭天下。通過「興盛優選」聯繫「你我您」,一起組成「十薈團」和「食享會」,進入「小區樂」吃點「考拉精選」和「誼品生鮮」,與「鄰鄰壹」聊著「每日一淘」,順便再啃點「呆蘿蔔」,一派愜意風景,人生得意須盡歡,想來也不會高過如此「境界」了。

曾幾何時,「風口」這個詞讓多少中國的「有識之士」為之傾倒、為之陶醉更為之瘋狂。「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此話激勵了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後繼、捨死忘生。實際的結果往往是每次颶風過後,多留下一地雞毛,只剩下少數倖存者在餘風中的顫抖中驕傲地「自我吟唱、孤獨求敗」。有時候,風口與其說是機會,倒不如說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和少數人煽動後投機的成分更大一些。

從08年的網際網路泡沫到後來的共享單車、從個個造手機到全民炒股炒房、從遍地開花的新能源造車到國產晶片項目破產潮、從趨之若鶩的P2P網貸到最近頻頻跑路的長租公寓等等,最後成功的只能是極少數,大部分做了陪葬品。這中間的原因很多,除了選準行業先機並具備勇氣和毅力的堅持外,還有相關政策、複合能力、機會把握、意外運氣等諸多的綜合制約因素現實存在著。

中國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鄧小平說過「要積極引進和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故而才有了新一代網際網路企業的崛起。比如某寶「學習「的對象是亞馬遜,某支付「學習」的對象是ebay,某Q對標「學習」的ICQ,某信對標「學習」的Kik Interactive,某滴對標「學習」的Uber,某團對標「學習」的Groupon,至於某多幾乎是某寶的影子複製品,只是多了點花樣的不同玩法。說「學習」也好,說「借鑑」也罷,總之都不是自家原創開發的技術,這也決定了這些公司都具有著「拿來主義」的前天不足和缺陷,中國歷史遺留的巨大市場空白正好給了他們野蠻生長的機會和空間,從而也造成了他們的行為方式很難放眼長線、面向未來,故而甘願沉醉在樂享於「意外橫財」的舒爽中不能自撥。

另一方面,2020年各個網際網路公司都遭遇到了增長的天花板,隨著疫情的爆發,國內網際網路紅利已開始逐漸消失,新用戶增長緩慢乃至停滯。想要獲得更多的用戶,獲得更加亮麗的財務報表,進一步強化股市的融資效果,積極吸引到「戰略投資」,以攫取更多利潤,那就只能靠編故事、創造新名詞,來開闢新的「增長業務」。不管這「業務」的結果如何,編一段是一段,走一程是一程,把日子堅持過下去就是高手。

更有很多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自帶的「先天不足」式經營模式,本身就存在著除了炒概念之外盲目擴張附帶而來的經營風險與危機。順風順水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一旦整體市場環境或政策形勢發送改變,處處爆雷的可能性就會一下被放大。如網上熱議的某螞蟻上市被叫停,面對著一東一團加一多的步步緊逼,某寶貓已疲於應付、顧此失彼,急需再編一些故事以鞏固和強化自己的「江湖地位」,特別是要仰仗資本市場緊急輸血的再造,東方沒亮找西方也是必然的選擇了。再如某滴,業務增長空間有限盈利遙遙無期,再不折騰點新東西出來,股東和投資人、上市怕都不會是令人滿意的。至於某多,原本走的就是複製路線,起步晚就帶有先天硬傷,疫情後線上增量空間又逐漸在縮小,「天天9.9元」地網上到處吆喝也不見起色,只能從某東、某寶貓口中奮力奪食,同樣為了滿足資本市場需要,只要有故事可講涉足社區又何妨?

以前中國人沒有想過或見過網際網路裂變爆發後的速度和威力,當發現造富運動是如此神奇之後,大家猶如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擁而上八仙過海,即所謂的「熱錢」源源不斷地砸入這個新業態,其它基礎型行業的命運可想而知也就此決定。同時,國際資本也看好了這塊蛋糕有利可圖,紛紛「慷慨解囊」,待其發展起來上市之後,內外集體發力一起編織各種故事抬高股價,然後大股東逐漸減倉退出這個遊戲,賺得盆滿缽滿,從而完成一波次「投資循環」,哪管這個怪胎最後給當地或行業會留下些什麼「滿地狼藉」。

發展到今天,造成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拼的已不是核心技術提升與進步,而是「忍耐力」,看誰能融到更多的「熱錢」,不管是從A到E還是FZ輪,能「輪來」就是最大的本事。然後就是堅挺著眉頭不眨地「燒錢」,一直燒到其它競爭者被消滅為止,到這個程度才算是離「成功」不遠了。燒錢成功的前有某寶,基本成功的現有某團,還未完全成功的是某滴,完全失敗的是各類共享單車等。如此商業模式,已完全違背了基本的商業規律,做什麼項目不要緊,只要能講出故事,運營基本靠唬,成功基本靠賭,只剩下了赤裸裸的金錢遊戲,哪裡還會有時間想到什麼情懷和責任、擔當?

當然,為了配合編織的故事也會有一些技術上的更新與改善,但其目的已不是為了更大的提升式發展目標,而是為完成一輪又一輪更大的圈錢運動而不得不採用的配套手段,並以此為本大肆炫耀,為的只是為即將進行的各類新一輪金錢遊戲造勢而已。相比於國外同行埋頭潛行的技術進步,其間隔猶如火星距地球般的遙遠與飄渺。

由此可以看出,很多所謂的網際網路「巨頭」遠不是如外表看得那麼光鮮豔麗,從裡到外也不是「藍天白雲」一樣的美麗無瑕,之所以入場廝殺社區團購,都是各有各的想法和生意經。

2|有限市場存量博弈的結果,除了強強火拼之外,還會發生什麼?

不管是幾萬億的市場容量,蛋糕是一定的,隨著我國出生率和消費水平的逐年下降,這個數值自然也會逐年降低。短期看,不管哪個公司想要最後真正在社區團購上獲得盈利,都要先經歷「燒錢」的過程,拼到最後看誰扛得住,結果自然也只會有2-3家能站穩腳跟。這個過程對於入局的眾多公司來說是很殘酷的,對於老百姓而言前期肯定也會獲得實惠的。那麼,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呢?

首先,獲勝者會控制上下遊渠道,進而謀取社區業態的壟斷益。

各個參與社區團購的現有企業「正在進行時」的做法,無非還是老一套屢試不爽的戰術動作。第一階段先是搶地盤,然後大打補貼戰,擠掉中小規模經銷商和小商小販,充分吸引家庭消費者。這個過程會在各個公司的不自覺默契配合間完成,已達到各自所謂「引流」的目的。然後進入第二個階段,各個公司之間的「流量」爭奪戰,互相壓價、傾銷、再補貼,利用各自具有的資金技術優勢,以達到排擠他人出局的目的,最後獨霸江湖,抬高商品價格,形成利益壟斷格局。

網上一些媒體和「磚家」言之切切地品評了這些「高科技技術企業」進入社區業態的諸多「好處」,猛然聽了似乎還覺得是那麼回事,可是如果細細分析,發現多是不實之詞或是閉門造車。比如截取某個一流學府的「教授」關於「網際網路企業為什麼不能賣菜」的高論感受一下:

社區電商是網絡購物進入社交網絡時代的必然產物,也是網絡與社區實體小店結合形成一種新零售的嘗試,是一種新型電商模式,切中了市場的痛點。第一網際網路企業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見面,少了流通環節的費用,生產者更加得利,消費者更加便利實惠,也改造了城鄉供應鏈。第二促進了鄉村振興,鞏固了脫貧成果,可以更精準地實現區域性特色農產品的大量銷售。第三可以大力促進就業,社區電商從入倉、分揀、打包、搬運、配送,到二次分揀、配送,其間會產生巨大的新增就業機會。第四完善冷鏈物流布局,網際網路企業配套的冷鏈物流體系必然會與之同步發展……

觀點很有高度,不愧是教授級別的,看完肯定很多人應該覺得有話要說。其實大道理誰都懂,問題是誰真正關心過現實問題呢?比如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見面,互相得利,這個未免過於武斷了。有個公司有句很知名的廣告語,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句話,那麼敢問這個公司他自己是什麼角色呢?準確點說應該是「不讓別的中間商賺差價,只能我來賺」更恰當些,這種掩耳盜鈴的把戲大教授愣是沒有想到過,真夠遺憾的。同樣,在社區電商裡,那些網際網路公司花大錢做這事只是為了給「老百姓」謀福利去了?不可否認,在頭二個競爭階段他們是一定會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得到實惠的,不然怎麼爭取「流量」達到「吸粉」的目的呢?過了這個階段,恐怕就不是那麼「樂善好施」了,自古投資都是追求回報的,這麼簡單的商業邏輯誰都明白,只是這樣的「叫獸」卻很難理解上去,真是匪夷所思了。他的觀點應該代表了很多入局的企業也希望這樣為自己辯解,可惜那並不是事實。

如某寶剛開始成立的時候,進駐的商家都是免費的,持續了好幾年,後來感覺差不多可以收割了,開始收費,結果造成上萬商家大鬧市政府也無法改變這種結果,由此也奠定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發展運營的基本基調,先給好處再收割。現在的某寶貓進駐除了收取不菲的「入駐費」和押金外,還要收取平臺上各入駐商家銷售收入的扣點,同時必須接受其毫不客氣的管理(比如特定活動期間商家必須降價銷售否則處分)。其它平臺大同小異,這樣勢必會自然需要抬高商品價格,否則小商家可能早都入不敷出了。換句話說,一旦壟斷格局形成,不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要被平臺兩頭無情地任意宰割,真正得利的只是電商。這個很多網友看得也是很清楚的,此處也不多加敘述。

其次,網際網路企業形成壟斷格局後,會造成大量菜市米市從業人員失業,使相關各業喪失附屬性收益,最終加大社會負擔。

關於電商會衝擊實體企業和個體戶、造成大量人員失業的利弊,至今各方仍舊爭論不休。網際網路公司號稱電商業態系列產業鏈已經解決了幾千萬人的就業問題,所以談不上衝擊了就業。至於近些年「熱錢和人氣」都湧入了電商行業是否衝擊了實體企業,這裡先不討論,只說就業問題。

很多媒體或相關部門一直也沒有拿出比較有說服力的數據來證明這個說法是否真的成立,但就現實來說,我們可以簡單雙向比較一下。比如傳統的零售行業,管理一家商城總要有數量不算少的管理人員和安保保潔人員的,每個業主大的總是要僱傭幾個幫助售貨的服務人員,小的最低多數也是夫妻店的形式。街邊店裡也同樣,很多是需要請人幫忙的。再加上零售業態本身的各級批發商、代理商、物流、倉儲等配套服務人員,這種從業形式在全國各大城市到地級市、縣、鄉鎮基本都覆蓋的情況下,其無形當中參與的從業者數量肯定不是幾千萬級別的,應該是幾倍以上。

由此來看,捨棄幾億人的就業去成全幾千萬人的從業,是不是有點捨本逐末的感覺?如果說電商代表著進步,那麼為了時代進步付出一些代價倒也值得,問題是我國還沒有到達發達國家的程度,各種社會福利還不是很健全的情況下,這些人自生自滅的生存問題我們是不是真的犧牲得起,應該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鄧小平搞改革開放的時候說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全民富裕」,結果現在我們看到的卻是先富起來確實有一大批人,不過很遺憾人家都移民國外去了,並沒有「帶動全民富裕」。據報導,我國千萬級別的富豪移民國外已超過了1.5萬人,排名世界第一,比排名第二的俄羅斯8000多人多了將近一倍。再說電商就代表著進步嗎,也不見得,國外發達國家都是將其只作為一個業態的形式存在著,並限制其過度發展和野蠻生長,主要就是考慮到社會的就業和穩定問題。

那麼回到社區電商來說,道理是一樣的。電商捆綁的合作對象先期階段是農貿經銷商和社區小店,需要排擠掉的是各類農貿市場和街邊店、小商小販。將消費者「引流」完成後,會直接對接生產者建立供應關係,農貿經銷商和社區小店是否還合作也很難說。那麼這些大大小小的經銷商、市場、店面和小販如同上面所說的零售業態一樣,其從業者肯定大於電商從業人員數量的多少倍,在電商的瘋狂衝擊下,只能最後被無情地淘汰掉。即便如那位「叫獸」所說,社區電商從入倉、分揀、打包、搬運、配送,到二次分揀、配送,再完成冷鏈物流體系,其間就會產生巨大的新增就業機會嗎?非也,因為具備集中化作業的規模效應,很多電商現在那些環節大部分已經配備了智慧機器人來進行基礎工作了,越來越不依賴人工操作,就業機會從何而來?看來這位「叫獸」的書讀得太多了,腦子已經亂了,開始胡言亂語了,似乎還生活在自己想像的幻覺裡。

這些農貿從業者還具有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大多是年齡偏大和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員,只是為了最基本的生計不得不勉力而為。和以前被電商淘汰的零售從業人員還不一樣,這些人的失業也意味著再從業的概率很小,剝奪他們的社會生存機會無疑於也將他們逼上了絕路,無形中也加重了社會負擔和矛盾,真是「相煎何太急」?

再有就是以前這些人的存在業態,能產生水、電、房租等消費並帶動周邊一些小型業態如餐飲、超市消費等,消滅了他們,也等於間接消滅了這些存在,這些附屬性社會收益再從何而來,電商能解決這些社會性問題嗎?如果他們說能解決也是轉嫁給生產者和消費者,並把這部分利益收到了自己的利潤裡,為了一家獨大不惜百業凋零,這個應該不是一個正常的理性社會所希望的。

第三,「菜籃子」關乎國計民生,是保持社會穩定的根本,一旦被企業控制,其後果是難預料的。

12月12日,河北省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發布了一則「關於禁止給社區團購平臺供貨公司供貨通知」。 除了華海順達之外,河南省漯河市衛龍商貿有限公司也發出了禁止供貨通知。兩家公司相隔千裡,通知內容基本相同,說明是事先聯絡好的一致行動。可見,這是一起全國性的糧油食品供貨商們集體抵制社區團購平臺的動作。

表面上看,糧油食品供應商和菜販們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如果他們對菜販被消滅坐視不管,那麼以後他們也將成為網際網路電商的砧上魚肉。原則上說,網際網路企業剛剛進入社區團購領域,忙著布局搶佔終端銷售渠道,還來不及去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所以必須依賴於傳統的糧油食品供應商。但是這種局面如上面所述一樣,一旦菜販們被消滅之後,他們不僅可以憑藉著訂單規模大來迫使糧油食品供應商做出更多讓利,甚至可以踢開糧油食品供應商自己構建供應鏈體系,即那位「叫獸」所說,直接面對生產者,最終難逃被消滅的命運,

實際上將來發展的情況也必然會如此,多一個環節就會少一份利潤,電商們很明白這個道理。再往深處想,如果電商們直接控制了生產者,真如那位「叫獸」所說「促進了鄉村振興,鞏固了脫貧成果,可以更精準的實現區域性特色農產品的大量銷售」,會發生什麼呢?會發生生產者必須順從電商的意願去種植和生產,而這就是最恐怖的地方。

試想,從商人逐利的角度上說,如果什麼農產品價格行情好,他們就會利用各種手段大力逼迫農民種植,不會去在意全國糧食生產的整體布局和調控性,那麼全國自然會有很多地區的糧食生產會亂套,自然也會發生人為性的區域性糧食危急,而盈利卻被電商早就拿走了。當然,電商們到時可能會說,那是政府管的事,我們只是商人,管不了那麼多。

自古民以食為天,如果這個「食」保證不了,應該不是小問題了。這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民生,也是一個國家安定的最基本保證。自古每每發生社會騷亂和動蕩,都是因為老百姓吃不上飯導致的,如果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基本命脈都被企業掌握在手裡,為所欲為地把控和操縱著,後果可想而知。

往輕點說,就算沒有達到那樣的程度和結果,如果任由電商泛濫發展下去,那麼當電商直接控制了最源頭的生產者和終端的消費者之後,如果發生了天災人禍,出現了一些欠收年景或自然災害,電商們為了趨利會不會趁機哄抬糧食價格,會不會藉機大發國難財呢?至於說到百姓死活,那自然不幹他們的事。如果看過電影「1942」的,應該可以很深刻地體會出那種可能性所帶來的惡劣性。

可能很多人會說,那他們也不敢。也未必,這個要看處於什麼樣的社會狀態裡了。比如清朝末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面對強敵入侵,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竟置國家和民族利益於不顧,與列強私下達成協議,在東南各省違抗皇室詔令,實現東南互保,任由八國聯軍蹂躪北京屠殺中國人。在特定的條件下,政府重臣尚且如此,何況商人?

3|面對著自降身價「賣菜」一心想著和自己人窩裡鬥的網際網路企業,國家出提醒和整治這種亂象非常及時且很必要。

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向網際網路巨頭們喊話:

「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小小「菜籃子」,裝著大民生。作為代表著「高科技」的網際網路企業,確實應該反思自己的作為。狹隘的說,就現在很多企業的高管來說,賺到的錢可能一輩子也花不了了,能不能嘗試著讓自己高尚那麼一點,更有追求一點?何必非要自毀名聲去做「賣菜」的勾當與貧民爭利?

當他們忙著點鈔票的時候,馬斯克已經快上火星了;當他們忙著算計老百姓的時候,谷歌已經推出了無線晶片;當他們忙著炫耀自己的時候,微軟已經又完成了全新一代的win10X版本,還想像過去那樣指望著拿來主義「學習」現成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這些網際網路企業一直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小商人,那麼確實,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很成功了。如果定位為一個企業家,那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多看看星辰大海,也許,我們的民族才會真正記住他們,而不是以現在這樣的方式。做點對國家和民族真正有益的事,那才是一個現代企業家應盡的責任和應有的擔當。

相關焦點

  • TVB準視後從低做起:為事業甘願自降身價
    對於待遇方面,陳煒直言的確相差很遠,但卻甘願自降身價,她說:「因是機會,以香港來講(TVB)可給演員最多發揮和產量的平臺,我覺得在TVB拍戲才可給最多的觀眾看到,所以貼錢都無所謂。」
  • 網際網路公司集體「找錢」為哪般
    網際網路「寒冬」論還未走遠,大小公司密集外出「找錢」:有一年淨利潤775億元的騰訊,也有一年虧損數十億元的視頻網站。在補充糧草的基礎之上,有的是為了回購股票提振士氣,有的是想充實內容和技術能力,有的則是為了引入巨頭助力發展。危機期的興奮劑兩天內騰訊的三大資本動作接連曝光。
  • 網際網路賣菜和實體店賣菜你看好誰?將來網際網路賣菜能取代實體店嗎
    前言在我看來網際網路賣菜就算不能吧小菜販擠垮,也會對這些菜販有一定的衝擊,畢竟網際網路賣菜確實有一定的優勢,這也和現在年輕人生活習慣有一定的關係,同時也將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趨勢。網際網路和小菜販的區別網際網路賣菜的優點網際網路最大的優勢就是方便快捷,而是一目了然,一眼就可以看見所有菜品,而是所有的菜品不會有任何水分,更沒有不新鮮的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價格便宜。
  • 網際網路企業搶著做社團賣菜,很賺錢?
    網際網路巨頭為什麼都開始賣菜? 網際網路巨頭盯上賣菜這門生意背後,是這個不斷增長的巨大市場。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20億元。社區團購市場持續下沉,同時憑藉便利的觸達服務,實現用戶的高度培養,預計中國社區團購市場未來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到2022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級別。
  • 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原標題: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兩年前曾興盛一時的社區團購又「殺」回來了。在武漢、長沙、莆田等眾多二三線城市,只需要幾毛錢甚至幾分錢,就能從小區「團長」那裡買到一瓶可口可樂、6兩新疆庫爾勒香梨、3兩金針菇……繼2018年「社區團購熱」冷卻後,社區團購的復活賽拉開大幕。
  • 網際網路巨頭開啟燒錢賣菜大戰 搶佔社區團購風口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李春蓮 李喬宇近段時間以來,關於網際網路巨頭進場賣菜的消息不斷。12月1日,手機淘寶和支付寶在湖北地區上線「淘寶買菜」業務,採用社區團購模式。這是阿里巴巴首次向社區團購業務開放核心流量資源。
  • 前任安以軒,現任戚薇,美籍韓裔富二代甘願為愛情做家庭煮夫
    戚薇的老公,「Lucky的爸爸」,如今這是李承鉉的頭銜,如果不是戚薇,可能很多觀眾都不會認識這個美籍韓裔,經常被說「吃軟飯」,但其實他是富二代,甘願為愛情做家庭煮夫。
  • 自貶身價為哪般?
    第一次看到「學士後」這一名詞是在一篇考研博客上,那些首次考研失敗打算來年再戰的學生們把自己戲稱為「學士後」,意為「本科畢業後更加努力地念書」。乍看之下為他們的這種樂觀自嘲的精神感動,而後更多的是擔憂,暫且不說機會成本的大小,準備考研每年的費用就相當可觀。
  • 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小商販何去何從?
    原標題:阿里、滴滴、美團、拼多多紛紛入局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小商販何去何從?近日,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社區電商賣菜引發熱議。與此同時,零售商超也加快線上賣菜進程。在社區電商火熱的當下,傳統小商販該何去何從?
  • 人民日報叫板社區團購,網際網路賣菜行不行?
    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利用海量數據、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研究如何拿下社區的生鮮團購。賣菜幾乎成了網際網路的又一個風口。阿里、京東、美團等巨頭紛紛布局。大家熟悉的補貼擴張模式又要來了。這個時候,人民日報出來叫板,說巨頭不僅要在商業模式上創新,還要承擔起科技創新的責任,這一定程度代表了官方的態度。那麼,網際網路賣菜到底行不行?為何巨頭入局,而人民日報要叫板呢?我們來看一下。
  • 為啥不爽網際網路公司賣菜?救命稻草還是洪水猛獸?
    作為今年最大的風口,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美團、滴滴,數得上來的網際網路巨頭,都在布局,架勢不輸此前的任何一次大泡沫。甚至連一些死了的企業也借屍還魂。(戳連結閱讀)網際網路賣菜,肯定也是這個套路。那為啥別的行業不見這麼大力度的喊話,賣菜咋就不行了呢?這裡面門道還是有點多的,咱們一一來說說。要說這社區團購,還真不是啥新鮮玩意兒。
  • vankri數字資產交易所平臺:網際網路賣菜還繼續?
    vankri數字資產交易所平臺資訊,在vankri數字資產交易所平臺看來,當網際網路玩家們以同樣的套路試圖攫取新開展紅利的時分,我們看到的是以一種以愈加理性和客觀的方式為動身點的新心情正在醞釀。同挪動網際網路時期關於薅羊毛的熱衷不同,如今的人們關於資本的見地愈加客觀,這一點在網際網路賣菜的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
  • 說話像「吵架」為哪般
    (原標題:說話像「吵架」為哪般)    劉天放
  • 網際網路巨頭們社區賣菜熄火,農村電商的崛起,您準備回農村賣菜嗎
    時至今日,「農村包圍城市」的口號已升級為「新農村包圍城市」了,星星還是那個星星,農村還是那個農村,只不過新農村增加了多種手段,比如說三農自媒體,直播賣農產品,農村電商,這些新的形式可能就是農村的創富風口,或者說社會的財富風口。
  • 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網際網路賣菜,除了批評還有啥?
    一時間,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爭相投資的「香餑餑」。美團的王興,更是指出:社區團購這個賽道我們輸不起。要把社區團購作為公司戰略級的根本目標。」二是,網際網路賣菜並沒有技術含量,又是依靠流量燒錢補貼那一套。確實,從打車、共享單車開始,這股風颳過了一個又一個行業,熱錢燒完了,曾經描述的美好未來也提前結束了。並沒有技術突破,甚至,共享單車燒錢過後給整個社會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公眾對網際網路的這一套早已厭煩。
  • 網際網路社區團購賣菜,會擠垮菜市場嗎?
    這種社區團購的模式,已經形成了幾家頭部創業公司;最近這一現象闖入眼帘、登上報端,是因為僅在2020年,就有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加入這場最新「激戰」。有人說,巨頭入場、高額補貼,搶佔和擠壓了小商小販的生存空間;也有人說,這是新的商業形態,甚至可能改變未來企業競爭版圖。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網際網路巨頭不惜「放下身段」,加入「賣菜」這麼傳統的生意?
  • 白馬晶選|網際網路巨頭瘋狂入局背後,社區團購涼了?
    賣菜只是引流,掌控私域流量才是最終目的網際網路巨頭們看中的,真的僅僅是一筆賣菜的生意嗎?這些網際網路公司為什麼要不惜一切投入這個「彎腰撿鋼鏰」的生意?社區團購表面看來是在賣菜,實際上,價格低、消費頻次高的生鮮品大多只是一個用來吸引用戶的幌子,巨頭們斥巨資搞社區團購併不是為了那幾捆白菜,而是爭奪網際網路世界最後一個「無主」的流量入口。
  • 深圳寫字樓「自降身價」 業主不惜打起「價格戰」!為何還「冷冷清...
    深圳這類房子「自降身價」,業主不惜打起「價格戰」!為何還「冷冷清清」?每逢歲末,都是企業核算辦公人員、調整辦公場地的時候,也是寫字樓租賃市場的傳統旺季。在廣東深圳,近期大量新增寫字樓集中入市,第三季度的寫字樓新增供應量超過了今年上半年供應的總量,但與此同時,寫字樓的空置率仍居高位不下。
  • 網際網路思維融入京郊農業 網上賣菜已超萬噸
    黃太吉煎餅、北大碩士米粉的成功都是靠網際網路思維,京郊農業如今也體會到了網際網路的好處。據北京市農業局統計,每年經由電商銷售的農產品總量已超過10000噸,最高可達批發價格的10倍以上。   專業種菜的比不過做IT的   來到昌平的阿卡農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農場門口豎立的名牌柱,甲骨文、微軟中國、IBM、殼牌、康菲石油、渣打銀行、福特、一汽大眾……眾多IT界骨灰級公司及世界500強企業均在列,讓人眼前一亮。   在這個農場種菜的是劍橋畢業的江宇虹博士,他還曾是戴爾、惠普的大中華區高管,有了兒子後辭職成為一名「都市農夫」。
  • 網際網路巨頭齊聚社區賣菜!網友:希望改進算法
    網際網路巨頭齊聚社區賣菜!網友:希望改進算法,別買一次土豆都是土豆  繼外賣、打車、共享單車之後,社區團購成為2020年最火的風頭,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下場搶佔陣地。線上買菜是個萬億級別的生意。根據歐睿數據估計,2020年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可超5萬億,同比增速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