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疫情期間,廣場舞、聲樂課、書法課……全國各地文化館工作者紛紛「上線」吸粉無數。抗疫之外,基層文化館更在脫貧攻堅中深入群眾發揮了「扶志」「扶智」的作用
不過,你了解基層文化館站的生存現狀嗎?他了解他重視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
吳文科
因為工作關係,吳文科經常去各地文化館站開展文藝創作培訓講座和各類公益性文化普及講座。
經過深入調研,吳文科發現,目前各地各級文化館站原有的人員崗位編制、事業經費投入、專業人才規模,許多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需求。
尤其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許多文化館站:
——正常運轉難以為繼
——人手不夠
——工作任務又繁重
——「加班」成了文化館員工的日常
為此,吳文科提出了《關於適當增加各級文化館站人員崗位編制及事業經費投入 切實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持續健康發展的提案》,包含幾條具體的建議。
提案內容:
全面摸底
面向全國各級文化館站,尤其是基層和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館站的調查,就人員崗位編制及事業經費投入情況進一步摸底。
擴編制、增經費
在此基礎上,按照所在區域的基礎條件及社區人口的服務需求,配備補足或調整擴充相應的專業人員及崗位編制數量。
同時,根據所在地區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所需經費的實際情況,科學核算並適當增加相應的事業經費,以保障工作有效開展,並依法發放加班補貼。
靈活機動引入人才
比如,動員藝術院校的畢業生以類似大學生村官、文化志願者的方式,到各地文化館站定期輪番開展文化服務。
這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基層尤其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高素質專業人才普遍短缺的現實問題,也能夠讓受到良好文化藝術教育的年輕人在基層得到更加全面的鍛鍊。
本文原文刊於《中國文化報》
2020年5月25日第2-3版
↓↓↓↓↓↓↓↓↓↓↓↓↓↓↓↓↓
採寫:宋佳烜
視頻製作:杜潔芳、熊夢
整理:談冕
編輯:楊曉君
來源:新華號 文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