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提交了關於加強基層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養的提案。他在提案中談到,博物館、美術館、劇院、基層文化館面臨著這樣的困境:一方面,擴建面積、人流量節節攀升,與各個館人員編制「零增長」之間的現實矛盾日益突顯;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的要求與文化管理人才培養之間存在矛盾。
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機構都是為廣大公眾服務的,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公共文化事業的不斷重視,公共文化機構在硬體設施建設上較之前有明顯突破,一批批新建或擴建的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越來越現代、氣派,有的還成為城市的地標性建築。自2011年《關於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印發,各地公共文化場館全面實行免費開放,廣大公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熱情越來越高漲。以美術館為例,2017年全國美術館接待觀眾3724萬人次,年增長超10%。與此同時,公共文化機構尤其是基層文化館的人才問題越發凸顯。
待遇低導致人才流失嚴重
在公共文化領域堅守了30多年的王利,接任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館黨總支書記已有3年。這3年來,成都市文化館每年都對外公開招聘人才。不管是有工作經驗的還是應屆畢業生,只要符合條件,都有可能被吸納到館裡,每年3人至5人。王利希望這樣的招聘頻率可以使成都市文化館的人員構成逐步年輕化,因為成都市文化館也面臨著人才流失和匱乏的問題。並且,隨著近年來國家對公共文化事業支持力度的加大,各地文化館館舍條件都在進一步改造升級,成都市文化館的分館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已經落成並即將投入使用的東部分館在為成都市文化事業帶來良好發展契機的同時,館舍擴建也使得人才匱乏的問題更突出。
「人才流失嚴重和專業人才匱乏,兩種情況並存。」王利對此非常苦惱。她到成都市文化館工作的3年中,離職人員已達7人,尤其是優秀的專業人才流失,不僅給相關工作帶來困擾,而且給其他人員造成不良影響。「有一年,館裡的一名資深主持人來找我,說要跳槽到外面的公司,我挽留了很久,最後還是沒留住。之後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替補。」王利說。
編制少、待遇低是導致人才流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這種境況在基層文化館較為普遍。而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在區縣文化館表現得尤為嚴重。據王利介紹,成都市所轄20個區(縣、市)文化館館長總在變動中,「能堅持3年的都較少,因此,很多工作很難持續」。
優秀團隊帶頭人少之又少
在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中,還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缺乏團隊帶頭人。一個優秀的團隊帶頭人,不僅專業水平要高,還要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文化館的發展趨勢和前景有獨到的見解與精闢的分析,對本專業、本團體的發展目標和創新思路有詳細規劃。在業內人士看來,文藝團體的興衰常常與團隊帶頭人的能力密切相關,但目前很多文藝團隊中的優秀帶頭人少之又少。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文化館館長王曉津直言,在基層文化館普遍缺乏團隊帶頭人,這帶來的後果是館裡的作品創作能力不高,組織的活動缺乏新意,群眾歡迎度和參與度不高。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認為,要解決基層公共文化機構的問題,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突破口是領軍人才。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好的團隊帶頭人能把一個機構帶活,所以這個問題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
對症下藥 精準滴灌
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離不開大量專業技術、管理等各方面人才。而培育基層群文隊伍,又需要各方面舉措齊頭並進,既能解近憂,又能化遠慮。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金武剛認為,《「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以創新、協同、開放等新理念,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在選人、用人、育人等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上,頗有突破發展之舉,對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具有更多的啟發意義。例如,完善機構編制,明確要求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為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配備有編制人員1人至2人,從而為專業人員的引入創造條件;探索設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崗位,配置由公共財政補貼的工作人員,從而有助於政府面向社會招賢納能等。同時,他建議,要解決基層文化館專業人才缺失的問題,可以將基層公共文化全面納入職業教育體系,為基層公共文化事業儲備專業人才。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