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標題上方的藍色字體「全球客家 通用客家話」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源源不斷地收到相關的資訊了。我們將堅持推送客家歷史、語言、文化方面的資訊。
出生、成長於饒平客家地區祖籍大埔的中國著名作家碧野(黃 潮洋)與民國時期饒平北部的人文自然
文:詹泉洲
中國著名作家碧野,原名黃潮洋。祖籍大埔高陂,1916年2月出生於饒平客家地區。童年時期,在饒平度過一段難忘的歲月。2008年5月30日6時30分在武漢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2歲。碧野有著傑出的文學成就。
碧野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理事,莽原出版社總編輯,晉冀魯豫邊區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教師,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和湖北分會副主席,2008年2月,碧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榮譽稱號。著有長篇小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陽光燦爛照天山》、《丹鳳朝陽》,《情滿青山》。代表作有《陽光燦爛照天山》、散文集《月亮湖》、《幸福的人》、《七月的天山》、《在哈薩克牧場》、《遙遠的問候》、《邊疆的風貌》,著有短篇小說集《流落》、《山野的故事》、《天山景物記》等,以及《肥沃的土地》、《奴隸的花果》、《湛藍的海》、《風砂之戀》、《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鋼鐵動脈》、《在哈薩克牧場》、《陽光燦爛照天山》、《邊疆風貌》、《情滿青山》、《丹鳳朝陽》、《藍色的航程》、《竹溪》、《月亮湖》、《跋涉者的腳印》、《碧野文集》4卷;長篇小說《肥沃的土地》以描寫農村生活為主線;長篇小說《沒有花的春天》以廣東饒平生活為背景,再現了底層老百姓生活的艱辛以及他們的苦苦掙扎與吶喊;中篇小說《奴隸的花果》是描寫解放前後貧民區生活的變化;報告文學《北方的原野》描寫了遊擊隊戰士的戰鬥生活。長篇小說《陽光燦爛照天山》是描寫新韁人民生活的,長篇小說《丹鳳朝陽》是描寫水利工程建設的。散文集《情滿青山》是描寫鄂西北山區人民生活的。散文集《月亮湖》是描寫江漢平原人民生活的。《跋涉者的腳印》則寫了碧野自己的文學創作歷程。
碧野少年時時生活貧苦,由老師資助上到高中,因領導鬧學潮被開除,並受到通緝。後逃亡北平,一邊到大學旁聽,一邊在圖書館自修,並開始寫作。1933年因在潮州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而受到迫害,被迫離開家鄉,到北京,寄寓在「北平潮州會館」。靠在北京中國大學讀書的中學同學薛汕接濟度日。此時的碧野生活極為困苦,只能吃窩頭,喝自來水度日。由於他的文學功底深厚,在此時他開始了文學創作,第一篇作品《窯工》發表後好評如潮,也更加奠定了他走文學之路的信念。此後他又發表了《山野的故事》等系列作品。1935年,他加入了北平作家協會和進步文藝團體泡沫社、浪花社等組織。
抗戰爆發後,隨流亡學生到華北參加遊擊隊和中原農村巡迴演劇隊。1938年在武漢出版報告文學集《北方的原野》、《太行山邊》和《在北線》。1939年在洛陽寫成未見出版的長篇《南懷花》和《燈籠哨》等短篇。1940年後,先後在荊門前線、河南葉縣寫成《烏蘭不浪的夜祭》等四個中篇。1942年秋,在成都任莽原出版社總編輯、文協成都分會理事,次年去重慶等地教中學。陸續寫成長篇小說《肥沃的土地》、《風砂之戀》、《沒有花的春天》、《湛藍的海》,以及《奴隸的花果》等中短篇小說,使抗戰後期成為他小說創作的豐產期。
1952年調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組,解放初,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碧野為創作戰爭體裁小說,冒著槍林彈雨去了朝鮮戰場,採訪志願軍各部門,構思一部反映我志願軍被俘人員在美國、李承晚集中營生活和鬥爭的小說。1953年,碧野還作為中國方面代表團參加朝鮮停戰談判。當時志願軍派出作家5人。碧野、羅烽、白朗、王西彥、嚴辰是中國作家協會的代表。與被美國、南朝鮮俘去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人員逐個接觸交談,了解他們在敵人集中營中的生活及思想情況。回到宿地後,就把當天了解的情況回憶記錄下來,前後收集整理了30萬字的材料。
1960年以後,到湖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深入生活,寫出《丹鳳朝陽》等長篇。現為中國作協湖北分會副主席。1989年4月離休。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8年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榮譽稱號。2008年5月30日6時30分因病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2歲。
出生於饒平客家地區的中國著名作家碧野,目前對其在饒平客家地區的一段生活的研究處於空白狀態。本文從碧野的作品出發,力求較為深刻地了解出生、長大於饒平客家地區祖籍大埔的中國著名作家碧野(黃潮洋)與民國時期饒平北部的人文、自然之間的關係。
晚年時期的碧野
年青時期的碧野
一 為逃難,碧野的父母輾轉來到饒平客家地區
碧野的父親是地主家的長工,母親是地主家的丫頭。由於地主迷信,要將當時還是個漂亮姑娘的碧野的媽媽祭塔。在此生死關頭,在地主家當長工並且愛著這個姑娘的碧野的爸爸,冒著生命的危險,救下了她。然後,他們倆就開始了逃亡流浪之路。一開始,他們倆一路往北,逃往江西南部的大庾嶺地區,靠給人家打短工謀生。接著又流浪到福建平和,再接著,沿著饒北的崇山峻岭,一路向南,1916年正月十五,他倆來到了西巖山。在西巖山的西竺寺,碧野出生了。
為什麼要修塔呢?碧野在他的用饒平客家話寫作的自傳體小說《沒有花的春天》(整本書裡到處都是饒平客家話)第二章寫道:
今年的稻穀收成得特別好,特別是這個地主家裡,大大小小二十幾口人和七隻公牛和母牛,都累得喘不過氣來。全村子裡的家家戶戶都豐收,單說這地主家裡連同佃戶們繳的稻穀就多了三百石的收入,家裡的六間倉房眼看是不夠囤積穀子的。
當大家歡歡喜喜地圍坐在院子裡大吃大喝的時候,連平時不喝酒的老地主也灌了兩三大碗。他趁著酒興,酒沫吐滿了鬍子向大家宣布他要在屋後的山頂上建造一座七層寶塔,讓自己的家更興旺些,而且可以壓壓村子裡的地煞。
為什麼要祭塔呢?用什麼來祭塔呢?碧野在他用饒平客家話寫作的自傳體小說《沒有花的春天》第二章接著寫道:
老地主還在煩惱怎樣來祭塔的那一回事。星光從院子裡映射進廳堂裡來,他在咬著鬍子根苦苦地沉思著。在他當小孩子的時候,他聽見上輩的老人說過:從前有一個州府裡有一座寶塔,塔影上午射落到北京城裡去,下午卻射到南海裡去,原因是那座寶塔曾經用一個沒有出過嫁的貞潔的女孩子祭拜了塔神的,於是那個州府裡代代出狀元,出解元,州府裡的大石註定出大官,小石出小官,單說上萬石穀子的人家就有三四十戶。
這樣一來,他竟異想天開地想用一個沒有出過嫁的女孩子來祭他的這座塔,而且他想應該選擇一個長得格外漂亮的女孩子,才能博得神的喜歡的。
根據碧野的回憶,他的父母經常說起塔祭的事,碧野由此判斷他的父母就是因為祭塔的事逃亡的。事實也是。地主要將當時還是個漂亮姑娘的碧野的媽媽祭塔,在地主家當長工並且愛著這個姑娘的碧野的爸爸,冒著生命的危險,救下了她。然後,他們倆就開始了逃亡流浪之路。這樣一路輾轉,來到了饒平饒洋的西巖山西竺寺。
二 一百零二年前的正月十五,碧野出生於饒平饒洋的西巖山西竺寺
1916年正月十五,碧野的父母來到了饒平饒洋的西巖山西竺寺。就在這個破敗的廟裡,碧野出生了。
西竺寺建於唐代,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 年)重修,寺周圍牆全是石頭天然生成,連屋頂也是一塊天然巨巖。清末進士楊壁遠為該寺廟撰寫的對聯「石蓋自天開倒覆掌平摩僧頂,山峰持地起面立當空顯佛頭」,是西竺寺生動的寫照。今天的西竺寺,經過了信眾的修繕,但碧野出生時的西竺寺,則是破漏的。
雲霧繚繞、風光秀麗的西巖山
西巖山西竺寺
元宵節,是饒平客家地區的大節日。西巖山腳下的九村以及饒洋洋較埔墟、八絲樓、三樂屋、瓜園寨、赤棠、陳坑、石井一帶,老百姓正在過元宵。從那邊,不時傳來陣陣的鞭炮聲。
西巖山山腳下的洋較埔墟,是饒平北部山區的中心集市。當時,我爺爺詹顯陳在洋較埔墟開了染布的鋪面,生意紅火,在洋較埔墟買了一些地,準備建房子。詹木生的爺爺文音叔公則在山上開了不少茶園種茶。現在,文音叔公的孫子詹東生在饒洋墟開了一家很大的茶莊,可以說是孫承祖業並發揚光大了!其時,我祖父是鄉裡的一個人物,其交遊甚廣。家裡經常有人來坐。就當我爺爺詹顯陳、我奶奶邱萍和他們的大女兒(我的大姑)一家正在開開心心地放鞭炮、食滂湃的時候,在冷風陣陣的西巖山西竺寺,碧野出生了。碧野的哥哥後來對碧野說,那天夜裡圓月照山林,遠處村鎮在玩花燈。
話說西巖山山腳下的八絲樓,鹹豐四年(1854)農曆八月初三日午時,我曾祖父詹貽謀公(諱其湘)出生。當時,我曾祖父這個大家族住在八絲樓。當時的八絲樓風景十分秀麗。一條小溪水從村前盤繞而過,宛如一條玉帶。西巖山從遠方緩緩而來,在老虎頭崬奔躍而下,巨龍在龍墩的地方吐下一山錦繡,宛如盤繞而眠,乃一方風水寶穴,謂之「巨龍吐珠」,乃饒平馳名的風水寶地,難怪饒平詹氏開基祖詹東潞選遍饒山而最後在此處擇地而居。我曾祖母叫劉鯉(諡號慈淑),是九村三鬥坑人。他們生了四個兒子:大兒子叫詹顯墳,二兒子叫詹顯坪,三兒子叫詹顯溪(明廣、明武的曾祖父),四兒子叫詹顯陳(我的祖父)。我曾祖父為人性格沉穩,正直善良,非常勤勞,善於謀劃經營,所以留下很大的基業。我曾祖母性格溫柔,說話輕聲細語,勤勞賢淑,相夫教子,與叔姆嬸婆子叔的關係很好,口碑很好。我曾祖父可以說是他那個時代鄉親中的突出人才。為了讓家庭能夠出人才,他還供我的大伯公詹顯墳讀書,後來我的大伯公考上了秀才。同時,我曾祖父還鼓勵他的小兒子(我的祖父)努力學習經商。整個家族出現了振興的氣象。我曾祖父還有兩個兄弟,一為詹瑞信公,一為詹若瑞公。所以,就當碧野在西巖山西竺寺出生的1916年的正月十五,我爺爺這個大家族的親人們,正在團聚,歡度元宵。
是年農曆十月十二日,我父親詹昭堦出生。因為五行缺土,我爺爺後來在給他起名時,在他的名字裡補了一個土。所以說,我父親與日後成為中國大作家的碧野,是同年出生的人。
碧野的母親在西巖山西竺寺坐月子,他的父親在山腳的石寮溪以及更山腳的饒洋的洋較埔墟、八絲樓、瓜園寨、三樂屋、遊鳳崗、名揚、水西一帶,給人家臨時打短工。碧野的哥哥則到處做乞食,供養母親。那年的正月,山裡十分的寒冷。我父親經常喜歡說的饒平客家諺語說:「一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馬,三月寒死作田家。」可見,農曆正月的饒北地區,還是十分寒冷的。根據碧野生活創作自傳《人生的花與果》第一部回憶(來源《碧野文集》(卷四),《碧野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有一天,哥哥帶回來一件小棉襖,他說是『撿』來的,讓母親給我纏身。」
三、一百零二年前的農曆二月,碧野跟隨母親住進了石寮溪村邊的一間小屋
碧野的母親在西巖山西竺寺坐月子的時候,碧野的父親曾經在山腳的石寮溪村給人家打短工,有點人緣。由於西竺寺太冷,而且其附近有虎、狼出沒,很不安全,碧野的父親向石寮溪村的老大要到了一間村邊的屋子。這小屋原是石寮溪村村民的灰屋。村民看到碧野一家可憐,於是就將這個屋子騰出來,讓碧野一家住進去了。他們住進去的時候,半邊還堆著肥田的草木灰。石寮溪當時居住的村民姓詹,是饒洋下祠宗源公之後。
碧野的父親身材不高,但筋骨硬朗,能力強,什麼體力活都能幹。碧野的母親是個客家婦女,長得小巧,但刻苦耐勞,能挑二百斤的重擔。
碧野的父親在山腳燒炭,母親上山砍柴。木柴砍回來,堆在窯裡燒。
碧野生活創作自傳《人生的花與果》第一部回憶(來源《碧野文集》(卷四),《碧野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燒的炭質量好,整齊,長短一律,燒得透,裡外一樣黑,敲起來,叮叮響。裝在篾簍裡,齊頭直立,一擔正好百斤。」
為了多燒些木炭,有時碧野的父母同時上山去砍柴。有一次,小碧野的哥哥阿劃跑步前往九村墟買鹽,就將小碧野鎖在小屋裡。九村墟離石寮溪有一大段距離。小碧野肚子餓了,就偷吃糠,差一點被嗆斷了氣。後來,小碧野的母親將他拴在門口,但附近經常有老虎出沒,小碧野的母親怕他被老虎吃掉,於是就背著小碧野上山砍柴。
每天早上很早的時候,碧野的母親就打了一個飯包,那個飯包裡裝著鹽炒的豆腐渣渣;腰裡別了一把砍刀,用布兜將碧野縛在背上,上山到西巖西竺寺附近砍柴。碧野的母親認為,西竺寺的山神能保佑小碧野的平安。她跪拜山神後,就把小碧野放在西竺寺廟前。空山寂靜,只聽見母親砍柴的聲音。
被母親放在西竺寺廟前的小碧野,在山上的唯一樂趣,就是看黑螞蟻和黃螞蟻打架。
下山的時候,母親為了防止滑倒,就走「之」字形,回程加倍遙遠。扁擔負重,彎彎地壓到小碧野的頭上,小碧野拼命將身子往小縮,歪著脖子躲避。
小碧野長到兩歲,家裡太窮,父母養不活兩個孩子。這年碧野的哥哥阿劃九歲,家裡人將他送到軍營當小兵,給官長打洗臉水,倒尿壺。阿划走的時候,沒有換洗衣服,光著腳,破衣服口袋裡只裝著兩個碎米粑,這是小碧野的母親晚上抽空在月亮下給人家舂米換來的一點口糧。
但是燒炭營生不易,山林砍柴要給林主錢,賣炭稅重。累死累活,辛辛苦苦燒的幾窯木炭,換不回來幾塊銀元,家裡還是缺食少穿。實在撐不下去了,小碧野的父親,決定離開石寮溪。
自從小碧野的父母流浪到石寮溪,一住兩年多,人緣好。離開時,鄉親們紛紛來送別,有的送一小口袋米,有的送一個酸菜蒲包,有的送幾個飯糰。小碧野的小朋友們則給小碧野送一把多尼、一個蒸紅薯、一頂自編自織的小竹笠。離開石寮溪的時候,小碧野虛歲四歲多。
他們一家來到了饒平縣城三饒。城區很小。他們一家住進了祠堂邊的一間小屋。小碧野的父親是個勞動能手,建房、修橋、插秧、駕船樣樣會。將一家人在縣城安頓好,小碧野的父親就外出謀生了。除了他自己餬口之外,還能託人捎回來一些米糧錢。他一年一度春節回家,除夕歸來,開年離去。而小碧野的母親,則出去打零工。有時沒飯吃,就到郊外做乞食。有時,小碧野的父親幾個月也沒有捎回一分錢。
三饒城裡流氓多,經常作案。這是一個貧困的小城,僱零工的人家少,於是,小碧野全家決定離開饒平,去大埔。離開饒平的這一年,小碧野4歲多(虛歲五歲多)。在饒北山區,小碧野生活了差不多將近五年。
四、饒平饒洋石寮溪,讓童年時期的碧野,留下了對大自然、對人世的最美好的回憶
在饒平饒洋石寮溪,童年的碧野發現了大自然的美好。碧野生活創作自傳《人生的花與果》(來源《碧野文集》(卷四),《碧野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第一部寫道:母親上山砍柴時,用布兜將碧野縛在背上。在母親背上的碧野,是如此尖銳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去時,頭頂上,百鳥爭鳴,聲音悅耳;腳底下,爛漫的山花閃爍著露珠,倒也好看。
碧野在《沒有花的春天》的第五章寫道:「快到晌午的陽光照耀得附近山岡的草野閃閃發光,有幾隻愛鬧的山雀在「千條杉」的枝頭上叫來,這正是春末夏初的南方的好晴天,漫山遍野上開著當尼花、杜鵑花和梔子花。尤其是阿潮和他的哥哥腳下踏著柔軟的草地,兩個小小的心靈上同樣感覺到一種輕鬆和快樂。起先,阿潮的哥哥心裡是有點埋怨阿潮把他拖個半死,但是現在睜眼看著四周美麗的景色,心裡的惱恨也就被迎面而來的溫和的山風帶到遙遠的後面去了。」
在饒平饒洋石寮溪,童年的碧野發現了人生的很多的樂趣。碧野生活創作自傳《人生的花與果》(來源《碧野文集》(卷四),《碧野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第一部寫道:「村前的溪流是我遊玩的地方,我常常下到溪水裡去捉小魚、螃蟹和蝦子,把一條小魚合著小手掌連水帶回家;村後的墳場是我撒野的去處,我常常滿坡跑,摘當尼野果吃,把嘴巴染得紫紅的。」「最讓我興奮的是,清明時節,城裡的人來上墳,食盒裡裝滿了三牲、糕點、糖果。當他們祭過祖先在墳前大吃大喝的時候,我和村裡的一些孩子湊過去,除了得到幾個銅板施捨之外,也能分享兩塊糕點和幾顆糖果。」
童年時期的小碧野,發現了大自然的很多的美好,在日後的寫作中,這些景色和當時的心理體驗,就靈動地呈現出來。可以說,饒北的美麗的自然風光,是一部大書。就是因為這部大書,如此生動地呈現在碧野的眼前,對他近距離地進行自然教育。日後碧野創作的文章中,寫景文字特別的優美,色彩特別的有層次感,筆下的景色特別的靈動,這些,都得益於童年時期的碧野,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中長大。童年的自然體驗,給碧野日後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童年時期的小碧野,也充分地體驗到了底層群眾心靈的美好,體驗到了人情美。當碧野一家從西竺寺上搬到山腳下的石寮溪時,我們又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了當年石寮溪群眾的古道熱腸,他們騰出一間屋子,讓來自他鄉的碧野一家有容身之地。這反映了底層群眾的可貴的同情心,表現了當年石寮溪群眾的善良。
當碧野一家要從石寮溪搬走的時候,碧野生活創作自傳《人生的花與果》(來源《碧野文集》(卷四),《碧野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1993年4月第一版)生動地再現了群眾送別的這一幕:「這一天清晨,父親挑著裝有破衣爛被、鍋碗盆瓢的籮筐,母親背著我上路,搬家去饒平縣城。父母流浪到石寮溪,一住三年多,人緣好,臨離去,鄉親們依依惜別,村子裡的老爹大嬸前來送行,有的有的送一小口袋米,有的送一個酸菜蒲包,有的送幾個飯糰。我的父母千恩萬謝。而一夥平日裡和我一起撒野打鬧的孩子,都紛紛跑過來送給我一把當尼果、一個蒸紅薯、一頂自編自織的小竹笠。鄉情純樸,鄉情如酒。村子裡的老爹大嬸和我的父母在石寮溪的流水邊灑淚而別。」
五、饒平客家話,給大作家碧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泉。
中國著名作家碧野(原名黃潮洋)出生於饒平饒洋西竺寺,離開饒平的這一年,小碧野4歲多(虛歲五歲多)。在饒北山區,小碧野生活了差不多將近五年。這五年的時間,正是兒童語言能力提升突飛猛進的五年。在後來的碧野的創作中,饒平客家話隨處可見。這來自於他的這幾年的生活經歷。而後來七歲來到潮州城,十八歲離開潮州城,在家中,家裡人一直用饒平客家話、大埔客家話交流。
碧野的前期作品中,饒平客家話隨處可見。以《沒有花的春天》為例,作品中饒平客家話俯拾皆是。所以我說這本書是用饒平客家話寫的。
《沒有花的春天》第一章句子摘錄:
「牽牛上場屎尿多。」(《沒有花的春天》,書林書局,2015年版,第11頁。
「他就覺得僱用阿興做長工,簡直是引虎入廳堂,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沒有花的春天》,書林書局,2015年版,第11頁。)
「我到處尋你,以為你鑽到孤鬼墳裡去了呢,差一點跑回家去扛把鋤頭來掘你哇。」 (《沒有花的春天》,書林書局,2015年版,第12頁。)
《沒有花的春天》第二章句子摘錄:
「嘿,阿興那蠻牛,我僱他來做工,他卻到我家來打野食!」 (《沒有花的春天》,書林書局,2015年版,第23頁。)
《沒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句子摘錄:
「走呀,你怎麼坐著當起『山神伯公』來了?你想過路的會祭你『三牲』嗎?」 (《沒有花的春天》,書林書局,2015年版,第88頁。)
「是啊!石頭都會長青苔,鐵也會生鏽呢。」 (《沒有花的春天》,書林書局,2015年版,第105頁。)
「家裡還有點爛番薯吧,你趕快生活煮鍋番薯湯。」 (《沒有花的春天》,書林書局,2015年版,第117頁。)
「就不留兩根自家細仔吃嗎?」 (《沒有花的春天》,書林書局,2015年版,第117頁。)
《沒有花的春天》是碧野抗戰時期所寫,整本書都充滿著濃鬱的饒平氣息。特別是該書的語言,具有很濃的饒平客家味道。這也告訴我們,越是土的就越是洋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們應該沉下心來,多向勞動人民學習,學習他們的語言,從而不斷豐富我們的寫作內容。
六、從作家碧野的作品,看上個世紀初期的饒平客家地區的社會生活面貌
當時的饒北地區,稅收很重。如碧野的父母,努力燒炭,但是由於砍柴時要給林場主經費,再加上賣炭的稅收很重,導致無利可圖,無法賴以生存。
當時的饒北地區,老百姓生活十分貧困,食不果腹。不少百姓,甚至吃起了谷糠。小碧野就因為飢餓偷吃谷糠,差點被嗆死。
當時的饒北地區,交通運輸方面,相當部分靠水運。當時,小碧野的父親,運10多簍的木炭到縣城去賣,就是將木炭送到船上,再通過縴夫拉縴相結合的形式,運到三饒。
上個世紀初,饒北地區的民風還是比較純樸。但是縣城三饒的小流氓多。
上個世紀初,縣城三饒,存在私娼現象。
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但客家女子勤勞刻苦,辛苦操持家庭。
七、碧野到晚年都沒有忘記饒平
1998年,80多歲的大作家碧野回到饒平饒洋,但由於交通原因,沒有回到石寮溪。他與身邊的人,說了很多在石寮溪的童年往事。
祖籍大埔高陂,1916年2月出生於饒平饒洋西巖山西竺寺的中國大作家碧野,童年時期,在饒平度過一段難忘的歲月。2008年5月30日6時30分在武漢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2歲。碧野的作品,是饒平人了解百年前饒平真實生活的一面鏡子。碧野晚年沒有忘記饒北,而饒北人民,也將永遠銘記碧野這個偉大的名字。
目前,饒洋石寮溪群眾,正在打算修繕「中國著名作家碧野故居」,真實再現中國著名作家碧野童年時期一家的艱苦生活,並介紹碧野的文學業績。故居估計很快將對外開放。
請按二維碼3秒,識別,關注」全球客家 通用客家話「微信公眾號,獲得更多的客家歷史文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