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是秦朝橫掃六合,最早統一了中國,那麼在統一之前,春秋時期有140多個諸侯國,以及戰國時期的七雄都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如何交流的呢,出門的時候需要準備好幾個翻譯嗎?
春秋前期的文字
在遠古時代,首先出現的是結繩記事法,就是在繩子上面打結,這結打著打著就發現,在好的腦袋也記不住這麼多的繩結啊。於是就有個叫「倉頡」的人開始創造出了甲骨文,也是中華最早的文字了。
到了商朝時期是也是基本上沿用甲骨文的,直到西周有了些變化,從用於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演化到大篆。
春秋時期的文字
到了春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分立時間長,經濟文化蓬勃發展,文字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慢慢的文字也就不同了。但他們的源頭是一致的,都是在西周大篆上發展起來的,不像現在英語、日語、法語的差距那麼大,出門也就不需要那麼多翻譯了。
戰國時期的文字
到了戰國時期,大概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一些小國的文字,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
而「秦國文字」更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
根據不同的用途,又可分為陶文、石器文字、璽印文字、貨幣文字、簡牘文字、繒帛文字、兵器文字、金文等等,總之幹什麼就得用什麼文字,可謂麻煩之及。
秦朝統一文字
秦朝在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國家的管理,鞏固自己的權力,秦始皇才下定決心要消除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等政策。
他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體,由李斯書寫出標準字體《倉頜篇》,趙高作出《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讓全國統一用他們簡化後的字體書寫,在全國進行推行,這就是小篆。
下圖就是用小篆體書寫小編的名字"流芳百史",想要小篆體書寫你的名字嗎?那就關注留言吧,小編會一一回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