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之前,六國的文字語言真的不通嗎?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2020-12-15 煮酒君

漢字自產生以來,就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先秦時期,周朝名存實亡,七國各自為政,所推行的文字也各有不同。

那麼,七國文字有何異同呢?是否能夠互相辨認呢?

在七國文字中,秦系文字與其餘六國文字差異較大,其餘六國文字又各有不同之處。

東周時期,周王室逐漸衰落,而犬戎又不斷侵擾都城。為避犬戎,周平王決定東遷洛邑。秦襄公親自帶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秦國因護送之功,而被賜予岐山以西土地。

秦國將犬戎趕走,獲取了西周的故地。因為秦人原來與戎人的居住地混雜,文化發展水平比較低。因而,秦直接繼承了西周的文字體系,文字相對保守。相較之下,其他六國文字在當時都經過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因而,秦國文字與六國文字相差較大。

六國文字中,楚國文字字形比較飄逸,字體比較頎長。而晉系的文字筆畫細勁。齊系文字則裝飾筆畫較多。

七國文字也並非沒有相似之處。

三晉的文字就相去不遠,而齊魯的文字也較為相近。晉文公曾設立六卿之職,讓六卿掌握軍政大權。但是六卿手中權勢愈大,互相攻打,而晉國王室則越來越形同虛設。到最後,韓、趙、魏三家將晉瓜分殆盡。

由於韓、趙、魏三國本是同源,因而三國文字大體相同,都結構較為修長,可以互相辨認。

至於齊地與魯地文字的相似,則是因為兩地相隔較近,交流較多,在文字上差別也就較小。

七國文字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使得文化下移,不僅掌握文字的士階層更加壯大,連新興的地主階級都開始習字識字。一些手工業者也趁機掌握了文化。當時的統治者要求製造器具的手工業者要將姓名刻在所制物品上,以便日後出現問題追責。

這種策略最早興起於秦國,後來也流行於其他諸國。手工業者雖然掌握部分文字,但畢竟學識不夠,有時會出現刻字錯誤和簡化的情況。在這種大背景下,文字的發展是勢在必行的,只是文字並未統一改變。

七國文字之所以存在差異,既與七國統治者各自為政有關,也和民間異體字多有關。

由於周王室日漸衰落,諸侯國各自為政,政令無法統一於中原地區。在這種背景下,文字也就愈加不同。直到秦王一統天下,實行的"書同文"的政策才將這種狀況扭轉。

而在民間,一字多形的情況屢見不鮮。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被寫為不同形態。這些字有些是由官方使用的正體字省改而來,一些則是民間的胡亂造字。

書寫材料的不同,也使得文字差異變大。人們不僅在青銅器上寫文字,還會在陶器、貨幣等物上刻字。各地採用的書寫材料略有差異,有的喜用陶,有的喜用竹簡等材料。譬如,最具代表的喜在帛上寫字的乃是楚地,出土的長沙楚帛書便可為證。即使都在同一種器物上刻字,不同的地區仍然有所不同。

戰國時期貨幣文字極為盛行,但是在秦國和魏國環錢盛行,刀幣則是在齊、燕等地盛行。不同貨幣形狀不同,金屬含量也不同。那麼,在其上所刻的字自然也就有所差異。這也是七國文字差異的原因。

七國文字雖然略有不同,還是可以互相辨認的。

首先,七國文字都是由原始的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系出同源。雖有變化,卻是萬變不離其宗。有的字形的改變,也只是簡省,大體還保留原來的形體。

其次,七國之間並非沒有外交聯繫。秦國想要吞併六國時,實行連橫政策,而其餘六國則實行合縱政策。各國之間除了通過使者進行交往外,也會通過書信往來,如果文字差異過大,那麼各國之間也就無法溝通了。

另外,諸子百家著書立說,他們各屬不同國家,其作品卻流通無誤,並不需要翻譯。這也是七國文字可以互相看懂的鐵證。

七國文字的不同雖然也是文字的一種發展,但是這種發展並不是良性的。它妨礙了文字最基本的交往功能,一字多形的現象也不符合文字的經濟性原則。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國文字語言都不同,他們如何交流?需翻譯?
    如今我們去國外旅遊,如果不懂他國語言的話,在國外很難交流,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因此,很多人往往會請一些翻譯,導遊之類人,那麼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這一段時間中國是處於四分五裂狀態的。
  • 秦朝時才統一了文字,那麼春秋戰國人們是如何交流呢?帶翻譯嗎?
    大家都知道,是秦朝橫掃六合,最早統一了中國,那麼在統一之前,春秋時期有140多個諸侯國,以及戰國時期的七雄都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如何交流的呢,出門的時候需要準備好幾個翻譯嗎?春秋時期的文字到了春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分立時間長,經濟文化蓬勃發展,文字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慢慢的文字也就不同了。但他們的源頭是一致的,都是在西周大篆上發展起來的,不像現在英語、日語、法語的差距那麼大,出門也就不需要那麼多翻譯了。
  • 功過秦始皇之:「書同文車同軌」之前各國用的哪些文字?
    秦始皇秦始皇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為了國家穩定和快速發展,制定了「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方針。旨在促進各地相互融合,社會生產快速恢復。車同軌:在秦朝統一之前,各國的度量衡,文字,車輪輪距都各不相同。馬車大小不一樣,由此造成車道也有寬有窄。在跨越地區進行貨物運輸時極為不方便。於是秦始皇統一之後,便下令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子的輪距相同。這樣在建設道路和運輸時就方便了許多,而在大批量建造馬車時也避免了規格不同的尷尬局面。
  • 為何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而100年前的亞力山大卻沒有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之所以很多都是大一統王朝,最早開始於秦朝,秦始皇滅六國後建立了大一統王朝,為後世奠定了一統的基礎,但真正讓中國一統的最主要的是文化,而秦始皇所做的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就為文化統一奠定了基礎,也讓中華民族大家庭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始終都將大一統看做目標。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華夏,六國為何不主動納降?
    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之心。 首先,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也不僅僅是他一人之力,是秦國集六代君主的力量,才發展成後來的統一大業。 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名相輩出,大將林立,因為有了這些人才的輔助,秦國才得到長足的發展。
  •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文字、車輪、度量衡?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做了很多驚動天下的大事件:建長城、退匈奴、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建立阿房宮、收兵於鹹陽鑄造銅人等等之類,但是讓後人能夠對其稱讚的也就是他的書同文車同軌,以及統一度量衡了,但是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 古代語言不通的大臣,怎麼和皇帝交流?三種方法看你猜對了沒!
    中國幅員遼闊,擁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有56個民族,很多民族有有自己的語言,就算是通用的漢語也有許多的方言,為了解決語言不統一的問題,中國大力推廣漢語普通話,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普通話讓中華民族聯結得更加緊密。那麼在古代沒有普通話的日子裡,人們交流的就比較困難了。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其中日本最為搞笑
    大秦王朝是真正封建王朝的開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沒人可以與之相比,所以他自稱秦始皇,首次將皇與帝結合在一起,為中國封建皇權統治奠定了基礎,他的功勞立於千秋,的確功不可沒,他真正的將中國進行了大一統,包括文字,語言,和計量衡器,這無疑就是將文明徹底的整理並且統一。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秦朝統一,秦始皇做出7項加強統治的決定,除修築長城外還有哪些
    秦始皇遷移的富戶大多都是原六國貴族,把他們弄到鹹陽之後,要麼守皇陵,要麼就住在鹹陽附近,方便秦始皇能派人監視和控制,而且抽掉地方富戶之後,沒有財力支持的地方,造反也更加困難。不僅遷移富戶,秦始皇還遷移六國百姓進行「換地居住」,不滿意或者反抗的大多成了驪山上的刑徒。最後便是秦始皇五次巡遊全國,這也是後世帝王所沒有的。秦始皇的全國巡遊,和乾隆下江南不同。
  • 秦用百年統一六國,為何很快就滅亡了?主要是秦始皇的四大失誤
    因此,秦始皇繼承先輩大業,對統一有充分的準備,並在實踐中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如何鞏固和建設這樣一個空前廣闊的國家,他卻缺乏思想和政策上的準備。他沒有如同《呂氏春秋》那樣對未來國家的制度設施作出全盤的設想,而且他剛到五十歲就離開了人間,過早地失去了總結經驗教訓的機會。這樣就使他在秦王朝的鞏固和建設方面造成了許多失誤,最後導致這個國家的覆亡。
  • 秦始皇是怎樣在十幾年內完成統一貨幣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地域空前的廣闊,讓人比較印象深刻。秦始皇統一之前,沒這麼大地盤,也設置不了「三十六郡」這麼多。貨幣、度量衡、文字、車軌的統一,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制定統一的國家規範,並頒布國家法令,實行全國。「書同文字」,是全面推廣小篆。
  • 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歷史到底如何?別被司馬遷騙了
    人們常罵秦始皇是暴君,說他焚書坑儒,好大喜功,驕奢淫逸,窮兵黷武,這樣負面的形象通過各種書籍和影視作品在人們心裡根深蒂固的建立了起來,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歷史真的像司馬遷所說的那樣嗎?秦始皇因為不採納儒生建議的分封制度,而被儒生非議,於是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列了一個單子,燒毀除秦以外的他國典籍,禁止民間再讀這些書,以達到同一思想的作用。而秦始皇在位期間,因為尋求長生不老藥受徐福的蠱惑,後來第二次尋求長生不老藥未果,向秦始皇索要大量錢財,秦始皇發現自己被騙查明此事,並把相關的400多名術士坑埋。坑埋術士變成了坑儒?為什麼?因為秦始皇在改革。
  • 秦始皇滅六國後,嬴政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結局讓人感慨
    秦始皇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統一六國,結束了幾百年割據分裂的局面,但是,這個功勞不僅僅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這和他之前的幾代皇帝的殫精竭慮離不開關係,雖然秦朝之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但是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 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漢字究竟長啥樣?你看過嗎?
    春秋晉國的「侯馬盟書」 1965年-1966年在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的「侯馬盟書」,因為該玉片上文字刊載著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於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因此稱作「盟書」。該玉片上的文字屬於春秋時期晉國的官方文字。
  • 秦始皇做了這件事,到現在影響都很深遠,真的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那麼秦始皇最大的功勞是什麼?是不是一統天下?的確統一天下是秦始皇很大的功勞,結束了持久不斷的戰爭,從地理上界定了中華民族的廣闊疆域。但是我認為他最大的功勞還是書同文這件事,他做的這件事真的是利在千秋,真正的讓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
  • 秦始皇真的統一了全國嗎原來真正統一全國的是這個朝代!
    秦始皇真的統一了全國嗎?原來真正統一全國的是這個朝代! 文/縱觀國史 史書上記載秦朝秦始皇先是逐一消滅韓、趙、魏、楚、燕、齊,然後建立了一個大帝國——秦。說道秦始皇這個人,是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大秦賦》熱播,你知道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貨幣嗎?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 文/攝)電視劇《大秦賦》熱播,帶大家走近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風雲。眼看著,這部劇就要迎來「大一統」的結局了,不少觀眾直呼「沒看夠」。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波統一的「劇情」。
  • 真的是秦始皇太過殘暴?
    天下紛爭幾百年,戰爭不斷,百姓多磨難,秦皇統一天下乃千年第一創舉,雖然後世多為抹黑秦始皇,然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功在千秋,至於二世而亡是因為一個奇葩,一個遺憾。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沒有像以後的統一王朝皇帝一樣架空開國功臣或者殺戮,而是留下了一套豪華的文臣武將班底,文有李斯,武有蒙恬,並且還有一個後起名將章邯,這樣的班底足夠讓扶蘇掌控整個王朝了,並且秦始皇還賜予了扶蘇三十萬大軍,這三十萬大軍是秦國最精銳的大軍,並且蒙家與扶蘇的關係不一般,用兄弟關係來評價都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