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臨床心理學家西蒙·巴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在1985年研究自閉症時,使用過一個名叫「虛假信念任務(Sally and Ann Test)」的心理實驗。
小紅帽和外婆住在小屋裡,大灰狼誘騙小紅帽去郊外採野花,自己趁機把小紅帽的外婆吃掉了。然後它偽裝成外婆躺在小屋的床上,等小紅帽回來。當小紅帽回到家推開門的時候,她的心情應該是開心,還是害怕呢?
實驗結果表明:
➬4歲以上正常兒童的回答大多是:小紅帽是開心的。因為小紅帽推開門前並不知道大灰狼已經把外婆吃掉了,她以為床上躺著的是外婆,所以應該是開心。
➬但是,80%以上智齡處於4歲以上的自閉症兒童,他們的回答大多是:小紅帽會害怕。因為床上躺著的是大灰狼,她怎麼會不害怕呢?
一個簡單的實驗,卻能看出自閉症孩子的思維方式與常人存在極大的不同。
自閉症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這些思維模式經常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困擾,例如分心、刻板、不會類化、感知覺問題等。
但是,這些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也可以是他們的優勢,一些針對自閉症人士的教學策略,就是根據他們這些獨特的思維模式設計並發展出來的,例如視覺策略、結構化教學和社交故事等。
所以,在了解自閉症孩子之前,更應該了解他們獨特的思維模式。
01 難以理解事物的本質及關聯
天冷加衣,天熱脫衣,這個知識似乎是我們毫不費力就能理解並學會的,但自閉症孩子卻無法理解,所以家長經常覺得說服孩子在寒冷的冬天穿上臃腫的衣服真是太難了。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感覺不到冷熱。
一方面是因為冷熱是看不到的,只是一種相對抽象的感知覺,他們感覺到了冷熱,卻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感知覺。而且,絕大多數的自閉症患者同時還受困於其他的感知覺,他們的精力很難同時分配給這麼多意識,並做出合適的反應。
另一方面,自閉症患者對事物聯繫歸納的能力是欠缺的,在生活中,他們可以學習各種技巧,使用各種語言,卻未必能明白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例如,自閉症孩子學會了穿衣服,卻未必能理解出門衣著整潔對自己開展社交會有很大的影響,別的小朋友通常不會和穿著邋裡邋遢的孩子玩耍。
他們可以學習各種技巧和語言,但卻不能了解事物的內涵和意義。他們也不明白事件之間的關係,他們的世界只是一連串沒有關聯的經驗,事件背後的主題、概念、原因和原則,對他們來說是不清晰的。這個嚴重的障礙可能與其他認知上的缺損有關。
02 刻板的認知和處事方式
自閉症思維一個比較典型的特徵就是刻板,對於一些規則或者是物體的排列次序有著很強的執念,對他們來說一旦形成類似於習慣的東西,該怎麼樣就應該怎麼樣不能更改,這有點類似於我們通常所說的不懂得變通。
自閉症者的思維檢索主要是以圖片為主的,這也是為什麼與自閉症交流的時候使用圖片會比使用語言文字要有效的多。比如給出一隻狗的圖片,自閉症會將大腦中所有與狗有關的圖像都呈現出來。而普通人的檢索往往以文字為主,所呈現的信息往往是事物的一些比較具有概括性的特點。
相比於普通人能夠同時處理幾件不同的事情,自閉症孩子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情,而這很可能是因為在刻板的思維影響之下,他們必須遵守某種固定的規則或是流程,如果同時去處理另一件事情,那麼顯然與既定的步驟存在矛盾,嚴格來說這其實也屬於是刻板的一種體現。
另外,他們的大腦也難以控制自己同時進行多任務處理。
03 偏好細節,忽視整體
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方式通常是先了解事物整體,然後再了解各個細節,也就是先明確整體的意義之後再進行細節的研究。但自閉症孩子卻恰恰相反,他們首先會關注事物的細節,對整體的了解會放在最後或者直接忽略。
這樣的思維方式恰恰使自閉症孩子更擅長觀察瑣碎的、細微的事物,例如他們能留意到地上細小的紙屑,聽到傳來若有若無的風扇轉動的聲音,記得一串無關緊要的數字。
有人認為,自閉症患者的這種關注細節的思維是一種優勢,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一種障礙。首先過度的細節會帶來感覺超負荷,絕大多數孩子飽受這些問題的困擾。然後,過度的細節會佔據大腦有限的注意力,導致他們沉溺於無關緊要的細節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信息。
04 注意力分散
自閉症孩子的注意力問題想必很多家長深有體會,上一秒還在完成任務,下一秒就神遊太空了;學習的時候,外界稍微有一些聲響,都必須馬上扭頭看過去;孩子明明就在眼前,可是喊他的名字,他卻東張西望,好像沒有聽到一樣;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就非常沉迷,只要一打斷他,就會大哭大鬧的發脾氣……
自閉症患者經常因為專注於感官上瑣碎的事情,而忽略了其他事物。
他們經常會把專注力從一個感官刺激轉移到另一個感官刺激。能力較低的自閉症孩子經常把專注力集中在視覺方面,例如當老師放下一枝鉛筆在桌子上,他們便會專注於這支鉛筆,而不再聽老師說話。
聽覺上的刺激也經常導致他們分心,自閉症孩子會因為相隔五個房間以外的聲音而停止學習,但這個聲音其他人可能聽不到的 。也有一些自閉症孩子會因自身產生的刺激而分心,例如:渴望得到的貼紙或其他物品等;又會因記起一些學習過的韻律、數式和文章等而分心。
另一些自閉症孩子則乾脆「關閉自己」來處理環繞他們的刺激,而專注於少數事物上。
05 不會自動泛化所學知識
我們普通人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但很多自閉症患者卻難以把某情境中學習到的技巧類化至不同的情景上。
例如,認識卡片上的蘋果,卻不認識實際的蘋果,知道紅色的是蘋果,卻不明白為什麼黃色、綠色的也是蘋果,學會了用藍色牙刷去刷牙,卻不會用黃色牙刷去刷牙,學會了拿抹布擦桌子,卻不會用抹布擦地板等。
他們學習了一些事物表面的規則,卻不理解背後所隱藏的含義,因此他們難以將學會的知識運用在不同的場景中,這也往往限制了他們的學習和生存能力。
除了認知上的缺陷外,自閉症人士在生理方面也有一些異常的行為特徵。
06 強烈的衝動
有的孩子經常衝進超市裡將物品進行排列,有的孩子看到圓形的井蓋會趴在地上撫摸,有的孩子會盯著馬路上疾馳的汽車的輪子挪不開眼,這些類似的場景想必我們都不會陌生。
自閉症患者經常會固執的追求喜歡的事物,包括物品、感覺等,這和強迫性行為的特徵很相似,家長和老師們都很難控制或分散注意力。
但是這些行為似乎經常不受自閉症患者本身的控制,所以這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07
焦慮
焦慮在自閉症患者中普遍存在,也是所有年齡段患者都可能遇到的問題,包括兒童和青少年。據研究報導,大約有高達80%的自閉症譜系患者存在焦慮症狀。
由於自身缺陷,他們經常不理解別人的情緒和周遭發生的事情,還需要面對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他們的憂慮和暴躁是可以理解的。
綜合來看,自閉症患者可能因認知、感知覺、社交溝通等障礙而產生焦慮。
08 感知覺異常
自閉症群體普遍存在感知覺反應異常的症狀。據研究表明,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中,大約45%-95%的個體存在異常感覺反應症狀,學齡前自閉症幼兒中則有69%-90%的個體存在異常感覺反應症狀。
有的自閉症孩子對食物有特別的偏好,有的經常會無意義的晃動手指,有的喜歡用臉頰去摩擦一些纖維物質,或者將耳朵貼近某個物品,聆聽一些聲音,感受聲音的震動等。
據多年研究表示,自閉症孩子在感知覺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感覺刺激反應過度、反應不足以及奇特的感知覺獲取方式(感覺尋求)三大類。例如,有的人經常喊他不應,但其實他們的聽覺非常敏銳;有的人輕輕地捏一下都難以忍受,但有的人似乎又沒有痛覺;還有的人會前後搖擺幾個小時都不覺得累,而這些都可能是源於他們如何處理每時每刻環境加諸於自身的感覺。
了解了自閉症孩子特別的思維模式,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普通人一學就會的能力,對他們卻千難萬難。或許,從今以後當遇到不具備普通思維的自閉症群體後,相信我們會更容易理解並包容他們的不同。
了解他們,也是在了解我們自己。
參考資料:
周慧玲《自閉症人士的思考能力》
坦普爾•格蘭丁;理察•帕內克《自閉症患者的大腦》
Gary B. Mesibov and Victoria Shea(2000). The Culture of Autism.
————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