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又稱榆關,位於今天河北秦皇島市東北十五公裡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有著「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明洪武十四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
黃崖關,位於天津市薊州區北二十八公裡處,始建於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唐代時期安祿山的精銳部隊雄武軍便駐紮於此,到了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重修了黃崖關長城,是明代薊鎮長城的重要關隘,也是境內唯一的一座關城
居庸關,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徵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取"徙居庸徒"之意,居庸關因此得名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
倒馬關,位於河北唐縣西北60公裡的倒馬關鄉倒馬關村,倒馬關最初於戰國時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後通稱倒馬關
平型關,位於山西省靈丘縣同繁峙縣的分界線的平型嶺上,明朝正德六年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1937年著名的平型關大捷便是發生於此
偏頭關,位於山西省宜忻州市偏關縣,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五代十國時期北漢末代皇帝劉鈞置偏頭砦,元代時改偏頭砦為偏頭關,明洪武年間始築今天的關城,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
娘子關,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綿山,原名「葦澤關」,因唐朝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
殺虎口關,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交接處,古稱參合口,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徵戰,故而起名「殺胡口」,後來殺胡關鎮守使韓多峰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沿襲自清朝以來的俗稱,正式改名為「殺虎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始建於明朝洪武五年,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
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
玉門關,位於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