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曉非:緣生性空與無我 《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十三

2020-12-18 環球網

於曉非,1985-2015年任教於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現任淨名文化教育公益促進會(籌)名譽會長,喜馬拉雅FM2017年度歷史人文類十大節目「於曉非《金剛經》導讀」主播。

在般若經中,在佛陀的二時教法中,佛陀用了「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的模式解構我們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世俗諦是佛陀為了度化我們這些凡夫,迫不得已向我們這些凡夫做妥協而建立的道理。勝義諦是依據這個世俗諦,佛陀引申出作為智者對這一重境界的一個更殊勝的理解。二諦是個環環相扣的遞進模式。

我們已經討論了第一重二諦,第一重二諦的世俗諦是實有,就是真實的存在,佛陀為了度化我們這些凡夫,他首先向我們這些凡夫做了最徹底的妥協,承認我們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比如說這張桌子的存在,但進而他老人家又提出一個勝義諦叫緣生,也就是佛陀說:我可以在世俗諦上承認這張桌子的存在,但是在勝義諦上我要告訴你,其實這張桌子的存在並不如你凡夫所想像的這個存在那麼堅固——佛陀開始解構我們了。他說非要讓我承認你們凡夫境界上這張桌子是存在的話,我可以承認它是存在,但是這個存在不過是種種條件的臨時聚合的一種鬆散性存在,是緣生性的存在。

緣生一個重要的推論是無常,既然佛陀認為我們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緣生的,都是依賴種種條件聚合而生起的,因此緣生的事物是不能常住的,不管是內在主觀心靈的世界,還是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一定都是剎那生滅,都是剎那變化著的。「當生即滅,滅不待因」。

下面開始構建第二重二諦,第一重二諦的勝義諦就成為了第二重二諦的世俗諦,在第二重二諦中,世俗諦是緣生,勝義諦就是性空。 佛陀說這張桌子是種種條件臨時聚合生起的,如果我們有一種辦法,可以把坐在這裡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的這張桌子的種種的緣,一個一個都剝除掉的話,佛陀問我們,那剝除到最後,是不是能剩下一個不依這些緣而獨立存在著的所謂的這張桌子的本性呢?佛陀的回答是:沒有。

佛陀說,既然我說這張桌子是緣生的,這張桌子是種種條件臨時聚合而生起的,那就意味著,這張桌子不過是這些條件聚合而生起的,當把這些條件剝除乾淨後,也就意味著這個事物蕩然無存了。如果把條件都剝除乾淨了,把緣都剝除乾淨了,還能剩下一個孤零零的,不依這些條件、這些緣而獨立存在的一個本性的話,如果這個東西存在,就不能說這個事物是徹底的緣生。

所以世俗諦上是緣生,勝義諦上就可以總結為:緣生的事物肯定不存在著獨立於條件、獨立於緣的獨立存在性。可以用一個「性」字表達這種獨立存在性。這個詞對應的梵文是「svabhāva」,「bhava」即存在,「sva」即跟別人沒有關係的獨立存在,自我的存在,「svabhāva」,有時候也譯作「自性」,或簡譯為「性」。那麼世俗諦是緣生,勝義諦就是這種獨立存在性、這個「svabhāva」沒有,可表達為性空,空就是沒有。佛教是擅長講空的宗教,佛教講空是在不同層次上講空。那麼在現在的討論層面上,我們討論的空是性空。什麼沒有?那個獨立存在性沒有,那個「svabhāva」沒有,梵文表述為「niḥsvabhāva」,是對「svabhāva」的否定,性空。佛教有時候也把性空翻譯成「無自性」——沒有自我的獨立存在性。

第二重二諦所討論的性空僅僅是指獨立存在性沒有。比如說一個杯子裡裝了滿滿的水,我們說當然它不空,把水倒掉了,說這個杯子空了。「性空」的「空」不是指這個「空」,性空指的是這個杯子現在裝滿水的這個狀態——不要等一會兒我們把水喝掉或倒掉——是緣生的。這個狀態不過是種種條件的臨時聚合而生起的,這個狀態此時此刻就沒有獨立存在性,性空,無自性,這是凡夫境界上存在的一個重要特點。佛陀說,你是凡夫,你不了知,我是智者我告訴你,這是性空的法義。這第二重二諦,佛陀依然在解構我們凡夫境界上的那個獨立存在性。

我們說過,當凡夫認定一個事物是存在的時候,其實在我們凡夫心中,常一不變性、獨立存在性是我們凡夫認定一個事物是存在的一個默認的前提。我現在看這是老李,明天看也是老李,後天看還是老李,雖然過了二十年,老李滿臉皺紋老了,但是在我心中,他是老李,他內在的那個精神的那個東西沒有變。正是因為我們對凡夫境界存在的這個不變性的默認,我們才能說老李是存在的。具有空間上的獨立性,我們認定老李是存在的,因為在我們心中,是完全可以確認老李不是老王、不是老趙,老李有他的獨立存在性。

上一節我們討論的第一重二諦,實有緣生,是在解構我們的常一不變性,我們說緣生的一個重要推論是無常。這第二重二諦,緣生性空,是在解構這種獨立存在性,就是我們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是沒有獨立存在性的,它是緣生。任何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佛陀說都沒有獨立存在性,所以叫無自性,叫性空。

性空的一個近似表達方式叫「無我」,此時這個「我」梵文是「ātman」,這個「我」是表示「獨立存在性的存在」的那種特徵。第一重二諦,佛陀告訴我們無常,沒有常一不變性。第二重二諦,告訴我們無我,無我就是沒有空間上的獨立存在性。如果把無我的概念擴大一點,涵蓋了無常,也就是無我無的什麼我?無的那個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性。佛陀這兩重二諦告訴了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沒有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性的存在,是無我的存在。理解佛陀教法的第一道門檻就是無我。佛陀說我們是顛倒夢想的凡夫,我們作為凡夫,對我們凡夫境界上的理解,在這個層次上跟佛陀確實是相悖。

我們是不是認為外在的物的世界有我?桌椅板凳、山河大地都有獨立存在性,都有常一不變性,有我。我們認為是不是作為我們內在主觀的心靈世界有我?大家想一想,沒了什麼也不能沒我呀!生出來是我,上幼兒園的是我,上學追求好成績的是我,畢了業要找到好工作的是我,要掙到很多錢的還是我,要出人頭地的是我,最後有一天死了,還是我死了。也就是我們幾十年這漫漫人生,我們的相貌變了,思想變了,甚至財富變了,地位變了,社會關係變了,什麼都變了,但是我們總覺得這一切的變的背後得有一個沒變的吧?那個我總是沒變吧?大家想是不是?很多人都點頭稱是,佛陀說,要不我說你是凡夫呢!佛陀想告訴我們的一個重要道理就是: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不管是外在的物的世界的存在,還是內在主觀的心靈的存在,恰恰就是沒有這個我,沒有這個我是佛陀要告訴我們的第一條重要道理。因此從這一重教理上,已經可以品味出佛陀引領著我們趨向涅槃、走向解脫的那種味道。

從這一重教理上可以理解佛陀怎樣引領著我們走向解脫。比如老張說,我要修行,要涅槃;佛陀說,跟我來,跟我修行。佛陀把老張帶走了,教他修行。學習佛法要悟的第一個道理是什麼?就是悟無我。老張修著修著,突然有一天開悟了,真的沒有這個我呀!這個我沒了,「我死了再來,我怎麼能死了不來」的問題在這個理論層次上就被佛陀化解了。

我們凡夫不知道無我,非誤以為有個我,比如非誤以為我們內在心靈有一個內在世界的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我,死死抓住這個在佛陀看來根本沒有的我,不撒手,在我死了再來的過程中感到很痛苦,想死了不來。各位,這一切問題的前提都是認為有個我、死死抓住這個在佛陀看來根本沒有的我而造成的,包括「我怎麼能死了不來」這個問題,它的提出本身都是基於認為有個我,而佛陀在這一重教理上恰恰解構這個我。佛陀說跟我修行,修到某一天突然開悟了,悟的第一個道理就是無我。突然有一天這我沒了,「我死了再來、死了不來」的問題在這一重境界上其實就被佛陀化解了。

所以大家理解嗎?怎麼都沒想到,佛陀在這一重教理中,最後是把我給搞沒了。嚴格講不是把我搞沒了,是佛陀首先要讓我們去證得我們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最基本的特徵是沒有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這個我。

本文由淨名精舍根據喜馬拉雅FM「於曉非《金剛經》導讀」第013講整理

相關焦點

  • 緣起性空與無我是什麼意思?淺釋無我和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說穿了,就是一切都是屬於因緣和合。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然後才會有果。因加上緣才會結成果,所以如果沒有因,也就等於沒有了開始。因為有了「因」,它才漸漸地變成「有」。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後來回歸到「無」的過程。因為「果」也在生滅法則之中,「果」消失了之後,最終還是再回到沒有。
  • 達摩祖師開示: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達摩大師說:「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報冤行」重點講「逢苦不憂」,「隨緣行」重點講「喜風不動」;一苦一樂,皆從緣生。對於學佛修行的人來說,苦是一種障道因緣,喜也是障道因緣。
  • 《金剛經》啟示錄:般若正觀,可以使人成就佛道
    在佛法的教義中,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因為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般若法門佛祖說了二十二年,但是其中心思想只有四個字——性空幻有,認為無論是小如一粒塵埃,還是大如三千大千世界,都無不是因緣所構成的假合之體,同時也在另一方面說明了萬物其實都是相互依賴的存在,因緣互為條件,失去任何一點,都不能成就世間萬物。
  • 《金剛經》:修行佛法,要深入悟解空無妙理,不可落入斷滅知見
    第二十六品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等,只是告訴眾生,真如實相的性空妙理,是必須要去除人的執著於有之心,才能顯明平等的自性的。所以在《金剛經》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中,繼續為眾生開示真空妙有不可偏執一方的妙有之道,使後世修行之人能夠將空有交融一體,從而可以入於中道第一義諦,避免眾生修行之時因為不能通達此意而撥無生佛因果之法,落入於斷滅知見之中,自造無窮業障。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
    讀誦金剛經和心經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心深處的陰鬱和雜念,也可以讓我們懂得修行心靈的方法和作用,而且無論是讀誦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讀誦金剛經和讀誦心經的好處是不一樣的。那麼讀誦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金剛經》講無我相,那念佛往生的人是誰,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明白
    《金剛經》講無我相,那念佛往生的人是誰,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明白。《金剛經》在我國可謂是相當流行的一部經典,由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文字優美,甚至很多不是學佛的人都讀過。我們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就是通過《金剛經》開悟的,所以這部經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
  • 《金剛經》之中最核心的2句話,若能理解,即明此經
    沒有一個永恆存在的自性,故說其緣起性空。佛陀所講述的大乘經典《金剛經》的核心思想,即是緣起性空。在此核心思想的基礎上,又從兩方面進行深入闡述。一方面闡述「於外掃其相」,另一方面闡述「於內破其執」。《金剛經中》「於外掃其相」的核心之句,即是下面這個偈子:1.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如何了卻痛苦煩惱?
    當我看(聽)了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心裡的確感到平靜了許多;在法師看來,人的痛苦煩惱都是自找的,或者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為什麼這麼說?細讀下文便有了答案。因而,了解什麼叫「當體即空」成為了卻痛苦煩惱之必要。「當體即空」這個佛家觀念很重要,但又不好理解,佛學大詞典的解釋為:謂不待分析壞滅一切有為法之事體而直接體達其當體本即是空。蓋因緣生之法,如夢如幻,並無實性。觀如此當體即空者,稱為體空觀。
  • 《金剛經》的啟示,見緣起空性,即見如來
    這位出生於龜茲貴族之家的三藏法師,與門下僧哲所譯出的經論法卷,因其義理暢曉,言辭通達的緣故,遂成為漢文佛經翻譯史上的不朽傑作。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之所以流通甚廣,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什公的譯本,是專門用來持誦的「誦本」。《金剛經》原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代的新譯本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佛門的智慧之母——《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及文化意蘊——王月清
    禪宗六祖慧能因聞《金剛經》得悟,從此中國禪宗與《金剛經》結下不解之緣。《金剛經》與中國文化、中國佛教的關係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剛經》。《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為最剛硬的金屬,是金中之精堅者,百鍊不銷,能斷萬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斷除人的貪慾惡習和種種顛倒虛妄之見。
  • 《金剛經》: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佛祖是真的無所得嗎?
    從《金剛經》的第九品一相無相分至第十六品的能淨業障分,佛祖為眾生深入剖析解悟之理,使眾生可以在徹悟此理之後便能依理修行,從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開始起修,到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時,須菩提長老始徹悟佛祖的能度所度,能說所說,一切皆空,始知「實無有法,得無所得」的終極智慧。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經》四句偈:凡夫以之斷煩惱,菩薩以之成佛道
    但是由於佛祖沒有具體的指明是哪四句偈等,所以後世之人莫衷一是,而不知其可,誰也不能論斷何為四句偈為正確,而只能認為因病與藥,合乎機緣者為是,但是不管大家如何認知,如果要說到金剛經中最著名的四句偈等,那一定是《金剛經》中第32品應化非真分中的四句偈為世所公認。
  • 金剛經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文字般若也是從實相般若當中來的,跟佛有緣的眾生看到這個佛經,就會心生歡喜,聽師父講法,生歡喜心。 ————本源法師  ·  《金剛經》講解———— ————  《金剛經》讀誦————相約YY~聆聽般若妙法各位同修,每周三晚上7點30到8點30我們相約YY
  • 《金剛經》精華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年)譯出。《金剛經》因其長短適中,經義精粹,而獨得宏布;與《華嚴經》並肩,俱得「經中之王」之稱。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
  • 《金剛經》:八個字精髓,開悟的法門
    相傳,六祖慧能聽五祖宏忍大師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的時候,慧能大師當即頓悟。整部《金剛經》就講這八個字精髓,是開悟的法門。再講清楚一點這八個字,是「應該無所住相,而生其心」。《金剛經》裡反覆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家用四相來涵蓋一切現象乃至整個虛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精髓的意思是應該「無住」於任何形式的相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與之呼應的是《金剛經》裡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生是生個如來心,在「人人皆有佛性」的原則下,指的是一個人的真如本性,即自性。
  • 亓效亮: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
    1945年)於四川峨眉山大坪寺掩關專修時,研讀《金剛經》一夕之作,於每品經文後題七言偈頌一首,提綱醒目,叮嚀後學,確甚有功。筆者青年時初讀南師《金剛經說什麼》,對三十二品偈頌,深為感佩,即生賡和之心,因淺見寡學,久難成篇,畏難而罷。人到中年,耽習格律,吟詠成癖,不揣淺陋,重拈偈頌,步南師偈頌原韻皆和七絕一首,以紀廿五載殊勝因緣,筆者不解佛法,和詩純屬文人妄見,蠡測管窺,貽笑方家難免。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拳拳丹忱,略表仰慕緬懷南師之情。
  • 《非常金剛經》——海雲繼夢講人生
    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勝,失之惶惶鬱郁。心有所求,煩躁即生,終而求神、求佛、求菩薩。佛、菩薩在哪裡?在你心裡,就是你自己!你從不知道自己內在早有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覺悟的大智慧無量無邊地開展,此即如來出現。我們強調大乘經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說,即是覺悟者所說,並非悉達多太子說。要留意,不是悉達多這個人,而是覺悟者所悟入的那個境界。
  • 《金剛經》中「空」的意義是什麼?
    邪見就是我們對自我的執著,苦由此而生,輪轉生死亦由此而起,當自我的執著破除時,我們便得自在,無執著,無罣礙,離顛倒,乃至成佛。《中論》亦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即是說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的,緣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