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學生陸續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校園,離開父母的視線,有的騎單車上下學,有的在校園周邊的小店購買零食……這下,校園外、上下學路上的安全又成了家長們最關注的問題。
放學時段,學校門口道路人車混行的現象突出。
熱銷的「水彈槍」存致命風險
最近,一種「水彈槍」成了小學生的「新歡」。在海澱區知春路的一家大型超市內,琳琅滿目的水彈槍擺滿了半個貨架,這些水彈槍售價在30元到上百元不等,百元以上的水彈槍還配有消音管、護目鏡等裝備。
王女士的兒子明明今年8歲,小區裡不少男孩兒都在玩這種槍。「每次我也會提醒他別把槍口對著人,但小孩兒追逐打鬧難免發生意外。上次,明明就不小心打到了好朋友的腿,留下一個紅印,萬一打到眼睛,後果不堪設想。」隨後,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搜索「水彈槍」發現,月銷量破萬的有十餘家店,標註的大都是「兒童玩具」,商品詳情中也沒寫明水彈槍的年齡限制和安全警示。記者選取了3家銷量較高的店鋪詢問,兩家店的客服稱4歲以上就可以。這種水彈槍使用的子彈主要成分是水,在泡發前,水彈是細小的顆粒,放入水中吸水膨脹,3小時後直徑可達8至10毫米,射程在5米至25米不等。不少買家都評論「威力很大、射程很遠」。
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曾發布《關於吸水彈軟彈槍的消費預警》,吸水彈的膨脹率超過50%,不符合現行玩具安全標準。若兒童吸入或誤吞此類吸水彈,可能導致窒息、腸梗阻、腸管擴張,繼發感染、水電解質紊亂,甚至會造成腸穿孔、腸壞死,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另外,部分軟彈槍的彈射動能過大,可能導致衝擊傷害。
除了水彈槍,還有很多新奇有餘而安全不足的玩具在學校周邊商店熱賣。在五道口的一家文具店裡,搭配有鮮豔小亮片的史萊姆、水晶泥也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但很多家長不知道,晶瑩剔透的「泥」類玩具,卻含有有毒物質硼砂。一款熱銷的巴克球能拼出不同圖案,然而其高磁性卻非常危險。如果兒童誤吞,磁鐵會穿過腸胃或其他組織;吸入消化系統的磁鐵如果在8小時內未被移除,會導致災難性的傷害甚至死亡。
孩子與車流「擦肩而過」
在走訪學校周邊時,記者發現,為了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騎車的學生多了起來。
「開學前,老師統計了每人的交通方式,我家住安定門,女兒在景山學校,每天騎車往返。」 劉女士說,「燈市口大街是女兒騎行的必經之路。路上車多,擔心孩子獨自騎行的安全,我只好天天陪她騎車上學。」
上周五7時20分,早尖峰時段的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前往府學胡同小學、二十二中等學校上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校附近一輛老年代步車和兩輛摩託車停在路邊,3米寬的自行車道被佔去大半。騎車路過的學生被擠到機動車道上騎行,與車流「擦肩而過」。
下午3時,離放學還有十來分鐘,東四九條小學外已等候了不少家長,停放著不少老年代步車。因為東四九條是單向車道,道路較窄。放學時段,學校門口道路人車混行的現象突出。隨著廣播聲響起,從低年級開始,各班級按順序放學。一時間,胡同裡步行的人和騎電動車的人交織在一起,一些孩子出了校門後追逐打鬧,家長則在後面緊緊追著,生怕孩子跌倒。「家長接送的話,在十條那邊有停車場,但比較遠,自行車沒有專門的場地,得自己找地方停。」擔心胡同裡人多、車多,王女士每天得帶著孫子上下學。
除了外界環境因素影響交通安全,部分孩子自身的安全意識也較為薄弱。不少騎車的孩子習慣單手騎車、戴著耳機聽歌……要是遇到複雜路況,很難及時做出反應。
重口味零食賣空了一半
除了上學放學路上的交通安全問題,校園周邊的低價零食也讓家長擔心。
下午剛放學,身穿校服的學生就結伴走進海澱區北蜂窩中路的一家小超市。店裡一塊錢一包的零嘴、棒棒糖,吸引著不少孩子。兩名學生邊聊邊挑,不到五分鐘就選好了六七袋。櫥窗裡一排紙盒裡裝的各種散裝小袋零食已賣空了一半。「這些小零食挺受學生歡迎。」店老闆說。
「家裡的飯菜不像這裡的零食又香又辣。」一位小學生說,因為每天上下學都是家人接送,所以想吃了就跟大人撒撒嬌,一般也能達到目的。
「孩子吃零食,尤其愛吃這種味道重的零食。我們知道不好,但拗不過孩子,只好偶爾給他買點兒解饞。」一位家長指著零食說,「正規廠家生產出來的,吃著還算放心吧。」
「幾包零食下肚,這鹽可就吃下去不少。」一位翻看零食配料表的家長憂心忡忡。記者看到,在一款30克裝的滷藕片零食的配料表中,每百克鈉含量接近2.4克,換算成食用鹽約等於6克。其他幾款零食裡,鹽的含量都不低。在國家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議成人每天食鹽攝入不超過6克。
除了高鹽,小零食的高熱量也值得關注。一款辣小魚零食,每百克所含熱量為1622千焦,折算後是同等重量下饅頭所含熱量的近四倍。在2016版膳食指南中,油炸、高鹽或高糖的食品都不宜做零食。
孩子安全教育應成體系
對於上述這些潛在的危險,專家呼籲成立家長組成的兒童看護志願隊,為孩子們保駕護航。「現在學校對於校園安全都非常重視,做得也比較到位。」 青少年安全防衛中心主任李恆說。關於青少年的安全保護,學校、社會、政府應協同配合。教師日常應給孩子們宣傳安全知識,在校內約束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
李恆表示,目前,社會組織進校園進行安全教育,還停留在防災減災、反校園欺凌等單項教育上,孩子們接受的知識都是碎片化的,把青少年安全作為體系的、科學的互動教學仍比較缺失,「希望有更多專業的、全面的青少年安全教育的社會組織出現。」
同時,李恆呼籲成立更多由家長組成的兒童看護志願服務隊。「如果每天上下學的過程中,有眾多穿著統一服裝的家長志願者在學校周邊出現,對孩子們的安全成長也會是很好的保護」。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環宇 實習記者 師悅 張雪
流程編輯:tf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