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剎不住車」的樣子,怎麼有點像瑞幸?!
文|花朵財經
如今的喜茶在新茶飲領域幾乎獨佔鰲頭,但其節節攀升的融資額與估值、一路狂奔的開店速度,很容易令人想到如今風雨飄搖的瑞幸咖啡。
在資本與人口紅利的加持下,中國網際網路誕生了無數信仰與神話。喜茶在急速狂奔過程中,難免已經被泡沫裹挾,但真正的商業繁榮都是由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服務堆砌起來的。
在品控和管理都面臨極大挑戰之際,如何在「快」與「慢」之間平衡,成為擺在喜茶麵前的關鍵問題。
「 1 」
喜茶臃腫
如果你在一線城市的寫字樓密集區域上班,想在工作日午後享用一杯喜茶,起碼要提前兩個小時以上下單才算得上保險。
位於廣州麗豐中心的一家喜茶GO門店,每日的忙碌程度,甚至可以透過小程序傳遞給用戶。
對喜茶的火爆,消費者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而喜茶正式憑藉這份寵愛一路開掛——融資、開店、跨界……一個完美的資本故事似乎在娓娓道來。
在幾乎沒有技術壁壘的茶飲市場,喜茶憑藉一顆「匠心」在資本擴張的道路上急速狂奔。在獲得今年3月份的最新一輪融資後,喜茶的估值已經超過了160億人民幣。
天眼查數據顯示,喜茶創立至今共獲得四輪融資。去年7月,騰訊和紅杉資本參投喜茶,估值90億元。也就是說,在最近一年之內,喜茶的估值暴漲了八成。
此時,質疑聲排山倒海而來——喜茶能撐起160億元的估值嗎?
要撐起估值,喜茶需要在規模上「滾雪球」。
事實上,喜茶的融資進度與其開店數量的軌跡基本上是重合的。喜茶創始人聶雲宸在年初表示,今年底門店總數將達到800家。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喜茶在全國已開出390家門店。
一年間,喜茶的門店數量和估值幾乎是同時翻了一番。
雖然門店數量與星巴克和瑞幸相比還只是零頭,但喜茶正不遺餘力地踐行「走在競爭對手前面」這一信條。
喜茶在布局門店時,從選址到產量都十分講究。根據喜茶的定位,選址一般定在客流量較大的商圈,門店的產量還必須覆蓋商圈周圍幾公裡的消費,以支撐線上訂單。這直接等同於高昂的租金、人力等成本投入。
根據喜茶的信息,一家喜茶門店的面積約 150—200㎡,這接近星巴克 150—250㎡ 的標準,在流行「網紅打卡」的年代,品牌調性極度依賴「第三空間」的喜茶繞不開在這個板塊上的投入。
如今的喜茶,一邊大手筆搞營銷,一邊砸重金高端商圈黃金門店,同時拓展產品品類,進軍咖啡領域,還發力中低端市場推出子品牌喜小茶。
懷著「茶飲之王」的野心,這家發跡於廣東江門小鎮的茶飲鋪已經躋身網際網路獨角獸之列。
相似的產品、類似的路徑。資本與擴張,本身就是自帶風險的組合。一如乘上共享經濟風口的ofo,步子邁得太大,如今瀕臨潰敗;一如大肆燒錢補貼開店的瑞幸,「爆雷」後只剩一地雞毛。
事到如今,瑞幸風波進入了悲壯的「善後」階段。講出完美資本故事的瑞幸一度點亮了「國貨之光」,如今卻深陷泥沼——復牌暴跌,遭勒令摘牌,被曝關店裁員……
當我們回頭看看競爭激烈茶飲市場,同樣的故事也在不斷上演。如今愈發臃腫的喜茶,想要停下疾馳的車輪已經沒那麼容易了。
「 2 」
快與慢的平衡
對喜茶而言,如何掌控「快」與「慢」的平衡至關重要。
高速擴張對產品質量和品牌質感的把控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如何在門店數量急速狂飆的同時,保證品質和服務不掉隊,這考驗著喜茶、奈雪等「新茶飲」角逐者。
事實上,估值一路飆高的喜茶已經有些措手不及。喜茶曾在2019年的半年內,因消費者舉報稱喝出異物、門店被指「髒亂差」等情況道歉四次。
據報導,去年五月,喜茶在蘇州的一家門店因衛生問題被查封,此前該店被一名孕婦舉報,在果茶中喝到綠頭蒼蠅。
就在同一天,喜茶在蘇州的另一家門店也被要求整改,原因是餐具用具清洗消毒設施不足。類似的衛生問題還在全國多地頻頻傳出。不僅如此,去年9月,「喜茶員工與外賣騎手發生肢體衝突」的消息再次將喜茶送上熱搜。
喜茶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在接二連三的「翻車」事件中遭遇挑戰。喜茶似乎陷入了一邊道歉,一邊犯錯的循環,消耗著大眾的好感。
這被解讀為瘋狂擴張的「後遺症」。
當喜茶的門店開到「爛大街」的時候,產品還一如既往的好喝嗎?「第三空間」還能帶給消費者打卡的動力嗎?
如何在大規模擴張的同時,留住稀缺的價值,保住品牌質感?這是外界留給喜茶的思考。
喜茶需要一場自動化、標準化的革命,以此避免核心價值被不斷臃腫的規模稀釋。或許喜茶應該慢下來?但現實是,喜茶不敢慢。
一名資深茶飲行業從業人士表示,茶飲品牌的崛起與資本、調性和產品質量和服務息息相關,但是這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難構成絕對的「壁壘」。
也正因如此,茶飲行業同質化問題泛濫。品牌之間產品的口味、定價甚至取名都如出一轍。喜茶推出當季產品「多肉楊梅」,奈雪也有「霸氣楊梅」作為對標,而且口味十分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