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末朋友約著出去玩,但又想在家追劇,去還是不去呢?
2.面試工作得到了offer,條件都差不多,不知道選擇哪一家?
3.晚飯吃還是不吃呢?吃了健身就白健了,不吃又擔心半夜會餓。
......
以上問題是不是經常令你苦惱,我也是。面對選擇時,總是在幾個選擇之間搖擺,一旦下定決心作出選擇,又會令自己不滿意。可是,什麼是選擇困難症?面對選擇困難症又在害怕什麼呢?
百度百科對選擇困難症的定義為:即選擇恐懼症。選擇恐懼,顯而易見是不自信和逃避責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識,害怕失敗。患上這種病的人面對選擇時會異常艱難,無法正常做出自己滿意的選擇,在幾個選擇中必須做出決定的時候很恐慌,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最後還是無法選擇,導致對於選擇產生某程度上的恐懼。
在2018年1月的時候,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7名受訪者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84.7%的受訪者自稱有選擇困難症;要克服選擇困難,50.5%受訪者認為應加深自我了解;受訪者中,00後佔1.7%,90後佔28.1%,80後佔50.8%,70後佔14.4%,60後佔4.3%。我國著名的女歌手王心凌曾稱自己就有選擇困難症。
據調查,一個普通人每天大約要做70個決定。而信息發達的今天,每天我們需要做的決定遠遠高於這個數字。這麼多的選擇,常常讓我們難以抉擇,為了選擇而感到焦慮的情況大有人在。
你也許聽到過這個故事:一隻驢子站在兩堆看起來一模一樣的乾草中間,它完全可以在這兩堆乾草中自由選擇,但最後,它因為無法決定到底吃哪一堆而活活餓死了。
有些選擇事關重大,甚至可以影響到人的一生。比如高考選擇專業;人生選擇伴侶以及選擇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等,這就使得很多人容易陷入無限的選擇焦慮之中,因為害怕選擇會導致可能出現各種讓自己失望的結果。
極度追求完美的人,賦予選擇太多的意義,而過多的意義會是選擇變得更加艱難。大部分選擇者在面臨選擇困難時,強迫自己必須做一個單選,並且這一單選必須是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選擇,使得選擇變得異常艱巨。
如今每個人都身處信息過剩中,每天各種信息不斷地衝刷著每個人的眼球,大部分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分析身邊的各種信息。信息大爆炸導致的信息過剩,那些是對那些是錯,那些對自己有用那些對自己無用,選擇者缺乏一個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加上對自己認識不夠,不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所需,所以往往都想要,從而導致不知道該怎麼選。
十四世紀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奧卡姆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39;s Razor)又稱「奧康的剃刀」,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他表示「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聽起來有些偷懶是不是?這個定律能減少判斷與決策的成本,當你面對許多備選猶豫不決時,實際上只需要從無數中選一個最簡單的。比如一個老師,聽了成千學生關於沒有帶作業的解釋後,結合最終觀察到的結果,得出最簡單的等式:沒帶作業=沒寫作業。
我們可以把這個定律運用到生活中,用於日常生活的「修修剪剪」。比如在考慮是否需要購物時,堅持「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原則,這樣在購物的時候,只要想到沒有必要,我們就會克制住啦。
在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我們可以用「不得不」來代替「我選擇」。這和奧卡姆剃刀定律不謀而合,趕快用起來吧。